《本草綱目》中的中藥養生方

《本草綱目》中的中藥養生方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謝惠民
  •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53722383
  • ISBN13:9787553722382
  • 裝訂:271頁 / 普通級 / 1-1
 

內容簡介

內容主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中藥是最有效的補養方式」,主要介紹了中藥補養的基礎知識,以及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人群如何進行科學進補等內容。下篇「本草綱目中藥養生速查」,主要介紹了《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人們在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各種中藥,具體是按中藥的功效進行分類,介紹了各味中藥的性味歸經、本草綱目中的經典論述、養生功效、服用指導、選購與儲存、養生藥飲菜譜等,並配有相應的中藥和藥膳圖片,做到內容全面、圖文並茂,又重點突出、簡單實用。
 

目錄

上篇 中藥是最有效的補養方式

第一章 解密中藥的健康密碼
寒、熱、溫、涼,四氣藥性調節陰陽
辛、酸、甘、苦、咸,五味中藥補五臟
歸經,直指藥效之所在
升、降、浮、沉,改善臟腑氣機
君、臣、佐、使,諸藥各盡其責
器、水、火相濟,煎煮出十分藥效
服藥時機,時間、用量、禁忌缺一不可
用藥禁忌

第二章 看體質藥補,九種體質藥補全方案
人體的健康狀況,皆歸納於九種體質
測一測,你是哪種體質
陽虛體質者的中藥調養
陰虛體質者的中藥調養

第三章 因時而補,順四時,適寒暑
春疏理肝氣、健脾和胃
夏清心解暑、化濕健脾
秋滋陰潤燥、補養肺氣
冬滋陰補腎、驅寒護陽
不同人群的科學進補
老年人要注意滋陰補腎
女性一生都要堅持補血
兒童當以健脾和胃助運為主
青少年可適當健脾補腦
體虛之人不下重藥

下篇 《本草綱目》中藥養生速查
第一章 補虛類中藥日常進補最常用
補氣中藥
人參
黨參
太子參
黃芪
山藥
紅棗
甘草
靈芝
補血中藥
當歸
阿膠
何首烏
熟地
桂圓肉
白芍
桑葚
滋陰中藥
沙參
西洋參
麥門冬
女貞子
石斛
玉竹
百合
枸杞子
龜板
補陽中藥
鹿茸
海馬
冬蟲夏草
蛤蚧
巴戟天
杜仲
補骨脂
肉蓯蓉
淫羊藿
菟絲子
鎖陽

第二章 解表類中藥
發散風寒藥
紫蘇葉
生姜
麻黃
防風
白芷
蔥白
發散風熱藥
薄荷
桑葉
菊花
柴胡
葛根

第三章 清熱類中藥
清熱瀉火藥
知母
梔子
蘆根
夏枯草
荷葉
蓮子心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苦參
清肝明目藥
決明子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蒲公英
魚腥草
綠豆
連翹
馬齒莧
清熱涼血藥
板藍根
赤芍
生地
牡丹皮
白茅根
清退虛熱藥
青蒿
地骨皮

第四章 利水滲濕、化濕類中藥
利水滲濕藥
薏苡仁
赤小豆
茯苓
燈心草
玉米須
芳香化濕藥
蒼術
藿香
砂仁
厚朴

第五章 止血、活血類中藥
止血藥
三七
槐花
白及
艾葉
大薊
地榆
活血藥
川芎
丹參
紅花
郁金
黃疸
月季花
益母草
雞血藤
牛膝

第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類中藥
溫化寒痰藥
半夏
蘇子
桔梗
清化熱痰藥
川貝母
竹茹
瓜蔞
昆布
荸薺
止咳平喘藥
杏仁
枇杷葉
桑白皮
款冬花

第七章 安神、平肝、開竅類中藥
安神藥
遠志
酸棗仁
柏子仁
合歡皮
平肝熄風藥
羚羊角
石決明
鉤藤
天麻
開竅藥
麝香
冰片
蘇合香

第八章 理氣、消食、驅蟲類中藥
理氣藥
陳皮
香附
玫瑰花
佛手
荔枝核
消食藥
山楂
麥芽
谷芽
雞內金
神曲
驅蟲藥
川楝子
使君子
檳榔

第九章 祛寒、祛風濕類中藥
溫中祛寒
肉桂
干姜
化痰
丁香
胡椒
小茴香
祛風濕藥
桑寄生
養血安胎
五加皮
利水消腫
獨活
防己
接骨木
消腫
木瓜
治肢氣

第十章 瀉下、收澀類中藥
瀉下藥
蜂蜜
解毒
黑芝麻
枳實
導滯
番瀉葉
蘆薈
收澀藥
山茱萸
五味子
蓮子
安神
烏梅
益智仁
止瀉
沙苑子
芡實
止帶
肉豆蔻

附錄
常見病對症養生中藥速查
中藥與常見西藥相忌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