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家

民國十家
定價:768
NT $ 668
 

內容簡介

暢鍾老師編寫《民國十家》的目的有三,其一,對民國十大家之學術思想從其精神特質、學術目的、研究方法以縱向及橫向兩個角度進行全面解讀,以期對其學說有更為客觀與全面之認識;其二,通過對民國十大家之簡述,側面述及中國儒學史、佛學及其歷史、西哲之淵源流變、中西歷史發展之大勢以及不同。簡而言之,即讀者通過對本書之閱讀,可簡單了解中西歷史發展之大勢、中西思想之淵源流變及其異同;其三,希望通過對民國十家之解讀,以資讀者對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之精髓以及不足有所認識與體悟,以資中西文化融合之咸助也。成書其間,常受失眠之困擾,斷續寫就,文筆或有不逮,思路間或岐出,然,學之所養,境之所成,匪以病痛為由,或殆乎於世道輪回,幾人能知其天命哉?書成之日,則被之以大雅君子、通識學人之評判焉。

暢鍾,獨立學者,字博遠,號不空山人、暢I意齋主人、慧岩堂主、八面來風堂等。長期從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融通百家,自成一體,諸多領域均有開創性研究,其學見於對宗教、哲學、歷史、文學、經濟學等領域之研究。思想脈絡承接先秦諸子,旁及西方哲學。曾接受中央電視台專題片《國企備忘錄》中歷史溯源部分專訪。曾為《香港商報》文化東方周刊國學英華版特約撰稿人,發表《南懷瑾:修道與問學》、《梁啟超善變的背后》、《王國維與美育教育》、《陳寅恪與柳如是》、《傅斯年的性命說》、《佛教的前世今生》等。開創民國學術研究之新視角及新體系,並完成對民國十家整體學術思想之研究。開創新儒家經濟學重建原則以及理論框架,發表學術論文《儒家經濟學思想之辨析與重建之原則》。有感之余,聊作古體詩詞創作,出版《聲聲慢》古體詩詞集。並著有未出版專著《歷史與文化》(講義稿)、《中西經濟思想比較》(講義稿)、《歷代人物辨析》、個人隨筆集《山水集》、《沙漏集》、古體詩詞二集《燭影搖紅》等。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從2015年4月份開始連載於國家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新經濟》雜志等所著部分文章授權微信公眾號《鍾聲新語》登載,目前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文法學院特聘教授,講授《中國文化》等課程。
 

目錄

前言
自序
內容提要

第壹章 梁啟超:蹉跎負盡百年心開辟新學頭一功
一、生平
二、梁啟超的文學研究
(一)梁啟超文學研究方法與內容舉例
(二)梁啟超對文學作品中人物情感之挖掘及評述
(三)梁啟超詩詞選登
三、梁啟超的歷史研究
(一)引言
(二)梁啟超歷史研究目的
(三)史家、史體、史學之評判以及梁氏之歷史觀
(四)史學改造之法
(五)梁啟超對所謂歷史規律之說明
(六)梁啟超對歷史人物之研究
(七)梁啟超史學研究之貢獻總結
四、梁啟超的學術史研究(國學思想研究)
(一)目的與方法
(二)梁啟超關於學術史划分以及不同學術流變融合之說明
(三)梁啟超學術史研究之主要特點及重要價值
五、梁啟超的佛學研究
(一)佛教歷史簡介
(二)梁啟超佛學研究目的
(三)梁啟超佛學研究方法
(四)研究內容及其主要成果
六、梁啟超的政治、經濟、財政、法學及西方哲學等諸多學科研究簡述
七、梁啟超學術研究方法、學術邏輯、學術體系以及為學目的再論
八、梁啟超之精神特質及其與學術思想之關系
(一)梁啟超之評價
(二)梁啟超善變中之不變
(三)梁啟超精神特質及其與學術思想之關系

第貳章 王國維:依依殘照獨擁最高層
一、王國維生平及著述
二、王國維學術成就、學術思想、研究方法簡述
(一)王國維之考證(考據)之學
(二)王國維的義理之學
(三)王國維的文學創作
(四)總論
三、王國維的精神內核

第叄章 陳寅恪:四海無人對夕陽 文史獨留兩青峰
一、陳寅恪生平及著述
二、陳寅恪的學術研究述評
(一)陳寅恪的史學研究
(二)陳寅恪的文學研究
(三)陳寅恪學術研究方法及成果總論
三、陳寅恪為學理念及精神特質之總括
(一)陳氏對同時代學者大家之述評
(二)陳寅恪詩歌之略舉及其所反映的陳氏精神
(三)陳寅恪精神特質總結
四、陳寅恪學術思想再評
五、續語

第肆章 胡適:工具成學問 自有真主義
一、胡適生平及其思想變化
二、胡適的研究方法再探
三、胡適學術研究及其成果
(一)胡適的文學研究
(二)胡適對中國哲學方面的研究與整理
(三)胡適對杜威哲學的研究
(四)胡適晚年的國故整理
(五)胡適的文學創作
四、胡適之價值及精神特質之總結

第伍章 張君勱:中西勘通途 實踐難容世
一、生平
二、科玄論戰
三、張君勱對西方科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
(一)張君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及總結
(二)張君勱關於西方哲學流變的說明
(三)張君勱關於康德哲學的說明
(四)張君勱關於黑格爾哲學之說明
四、張君勱的儒家思想以及中西哲學匯通之研究
(一)張君勱的學術研究方法
(二)張君勱儒學研究框架
(三)張君勱儒學研究貢獻
(四)張君勱對孔孟思想的總結以及與希臘哲學之比較
(五)宋明理學以及與西哲亞氏的比較與匯通
五、張君勱的政治學及憲法學思想
(一)張君勱政治學思想之出發點
(二)張君勱政治學之核心
(三)張君勱對民主政治之總結
(四)張君勱的憲法學思想
六、張君勱的學術思想及政治實踐小結
七、張君勱之精神特質及其與學術思想之間的關系
八、張君勱與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
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

第陸章 馬一浮:釋道儒成一家言 一代宗師閣問誰
一、生平
二、馬一浮學術思想總論
三、馬一浮的學問精神與求學之道
四、馬一浮儒家之學
(一)馬一浮六藝判教之說
(二)馬一浮六藝匯通之學
(三)馬一浮的六藝貫通之學
五、馬一浮釋道儒融通之學
六、馬一浮之詩詞
七、馬一浮治學之鵠的
八、馬一浮生活中所表現出得精神氣節舉例
九、總論

第柒章 熊十力:誓破唯識築新學 翕翻轉化成大道
一、生平
二、熊十力之儒家說
(一)熊十力之儒家統攝論
(二)熊十力對儒家所言「道」的解讀
(三)熊十力《原儒》概說
(四)熊十力儒家學說小結
三、熊十力的學術研究方法
四、熊十力之歷史觀
(一)熊十力歷史研究宗旨以及中西國家觀不同之界說
(二)熊十力對歷史時期的划分以及與外族交融視角的歷史變遷說
(三)熊十力文化史觀及其對歷史人物評價之觀點
(四)熊氏認為歷史之發展當以中國文化為正途
五、熊十力佛學新論
(一)馬一浮、歐陽竟無等對熊十力佛學之評價
(二)熊十力佛學研究方法及主要內容
(三)熊十力的佛家名相新解
(四)熊十力的佛學新論
六、熊十力學術體系之核心思想
七、熊十力精神特質與學術思想之關系
八、熊子學說之后繼
(一)唐君毅
(二)牟宗三
九、熊十力小結

第捌章 梁漱溟:究元決疑立大志 知行合一賴精神
一、生平
二、關於后人之梁氏思想評價以及問題
三、梁漱溟為學目的
四、梁漱溟之學術思想之分段
五、梁漱溟學術研究方法
六、梁漱溟之佛學研究
(一)印度佛教之淵源
(二)梁漱溟對印度佛教之本質或日最要者之理解
(三)佛教之哲學思想
七、梁漱溟關於中西印的文化比較之學
八、梁漱溟對中國文化之研究與解讀
九、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
十、梁漱溟之精神特質
十一、梁漱溟學術思想之重大價值
十二、梁漱溟學術思想之再梳理及修正

第玖章 辜鴻銘:四海飄蓬過一生 欲將儒學救世荒
一、生平
二、辜鴻銘對中國傳統之認識
(一)辜鴻銘對中國傳統文化之認識
(二)辜鴻銘的中國婦女說
(三)辜鴻銘對中國語言之認識
三、辜鴻銘之儒家說
四、辜鴻銘之時代解讀與批判
五、辜鴻銘學術邏輯及其學術思想之利弊
六、辜鴻銘的精神特質
十、總結

第拾章 宗白華:理性問真與感性求美
一、生平
二、宗白華的哲學研究
(一)由佛學之角度對西哲之理解
(二)宗白華對西方哲學的梳理與總結
(三)宗白華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四)宗白華形而上學之研究
(五)宗白華對道家時空意識之解讀
三、宗白華的美學藝術思想方面的研究
(一)宗白華的西方美學、藝術思想之源頭以及不同派別之研究
(二)宗白華的中國美學以及藝術思想之研究
(三)宗白華的中西美學以及藝術比較之研究
四、宗白華的藝術創作
五、宗白華之藝術批評與美學思想之學術邏輯及體系
六、宗白華的精神特質
七、總結

參考書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