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黃俊傑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58847
  • ISBN13:9787561758847
  • 裝訂:331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本書由黃俊傑教授近年來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論文集結而成。內容上大致可歸屬兩大范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形式結構上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儒學史的新視野》由四篇論文組成;第二部份《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由五篇論文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經典的詮釋;第三部份《儒家身體思維探索》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

黃俊傑,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台灣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2005起)。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兼「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划總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目錄

余序
自序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一、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研究之目標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研究方法芻議
 (四)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研究方向
 (五)結論
 引用書目
 二、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儒家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
 (三)解經者的「歷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叵性的活水源頭
 (五)結論
 引用書目
 三、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一)引言
 (二)儒家的歷史敘述是證立普遍理則的手段
 (三)儒家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之間的緊張性:經典中的「道」與聖人
 (四)解經以求「道」的兩種方法及其問題
 (五)結論:兼論儒家經典詮釋的關鍵點
 引用書目
 四、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一)引言
 (二)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三)儒學的「宗教眭」之特質
 (四)兩項質疑及其回應
 (五)結語
  引用書目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五、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一)背景與問題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五)結論
 引用書目
 六、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歷史的解讀方法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六)結論
 引用書目
 七、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一)引言
 (二)朱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系
 (三)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四)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系的重建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引用書目
 八、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五)結論
  引用書目
 九、20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一)引言
 (二)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
 (三)日本漢學家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四)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引用書目
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十、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一)前言
 (二)傳統中國的「聯系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三)「聯系性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
 (四)傳統中國「聯系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七)結論
  引用書目
 十一、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面向: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四)結論
  引用書目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家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引用書目
 十三、「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五)結論
 引用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這部書所收集的是我最近六七年來在東亞儒學史這個領域中,所撰寫部分論文,取名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實有一番特殊的用意。我想趁着結集成書出版的機會,就有關東亞儒學史研究的一些看法,略加說明,以就教於讀者。

儒學傳統源遠流長,自先秦孔門定其規模,歷經漢唐諸儒注釋疏解,北宋諸儒與南宋朱子暢其源流,王門諸子特加發揮,以至20世紀當代新儒家唐、牟、徐賦予新詮,可謂德澤深厚,綿延不絕。儒學雖然在二千年前發祥於中國山東半島,原是地域性色彩濃厚的一套學問,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儒學價值系統對於二千年來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區的社會與文化,卻造成深刻而全面的影響,而成為東亞文明的共同資產。

但是,盱衡東亞各國學術界對於儒學研究的既有成果,多半仍局限於日本學者溝口雄三(1932—)所批判的「國家歸屬主義」(見時著:《方法としての中國》,束京:束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頁304)。各國學者以語文之便,多半仍以研究本國的儒學史為主。以中文學術界的狀況而言,海峽兩岸學者仍以研究中國儒學為職志,他們以卷帙浩繁的論著,闡先聖之遺意,發潛德之幽光,其有功於聖門,自不待言。但是,從21世紀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密切互動與對話,而且「全球化」成為潮流的新形勢而言,我們必須嚴肅考慮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進行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我倡議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加以研究,主要是着眼於:儒學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是東亞各國文化的共同資產,我們如能宏觀儒學在東亞各國的發展,博覽儒學在東亞各地之異致與同調,並衡定東亞儒學的內涵與特質,那麼,我們將可以在新世紀的「文明的對話」中,充分運用儒家精神資產作為東亞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動與融合的基礎。東亞儒學的重新詮釋,也是我們對東亞文化傳統進行林毓生教授所倡議的「創造的轉化」的根本工作。

基於這種信念,我在1997年關於中國孟子學詮釋史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並出版《孟學思想史論·卷二》之后,就一面改訂《孟子詮釋學》英文書稿,另一方面也以較多時間集中在日本儒學史的研究,希望將來也擴大視野,兼及韓國儒學的發展。現在收集在這部書中的十三篇論文,是我這幾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這十三篇文字,大致可以歸屬為兩大范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現有的東亞思想史研究論著中尚未獲得充分的論述,有待大力加以開拓,勉強可以稱之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本書第一部分的論文,均以德川時代以降日本儒學為主,而且集中在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學經典的解釋。從17世紀的伊藤仁齋開始,18世紀下半葉的中井履軒,到19世紀末葉的山田方谷,以至20世紀的內藤湖南、宇野哲人、吉川幸次郎等人,三百年來日本的儒者或思想家,莫不誦讀《四書》,並留下為數可觀的解經作品。包括中、日、韓各地的東亞儒者所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解經著作,潛藏着巨大的學術能量,可以讓我們開發出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詮釋學。本書第一篇就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及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看法。第二篇則扣緊解經者的「歷史性」這個問題,論證東亞思想史上儒家經典的「超時間性」,正是建立在解經者的「時間性」之中。第三、四兩篇,分析討論儒家經典中透過歷史敘述以證立普遍理則,以及蘊涵強烈的「宗教性」之特質。接着五篇論文,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經典的詮釋。我不想重復書中各篇文字的論點,我想在此強調的是,三百年來日本儒者浸淫儒學,詮釋經典的經驗顯示兩種類型的張力:第一是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儒學經典所傳遞的是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系統,日本及朝鮮等各地域的儒者,身處特殊而具體的歷史時空環境之中,重新詮釋儒學經典,常常感受到「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張力,而必須有所調和於其間。第二是作為儒學傳統的詮釋者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第一種張力常常表現為東亞儒者在詮釋經典中的永恆價值,並落實於特殊地域情境時,所感受的拉鋸關系。第二種張力則常表現為作為經典詮釋者的東亞儒者的文化的與政治的「主體性」之安頓的問題。這兩種類型的張力及其所激發的種種方法論問題,不但具有東亞文化的特色,而且也具有詮釋學的普遍意涵,值得我們努力以赴,深入挖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