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Q&A-隨身協商錦囊

談判Q&A-隨身協商錦囊
定價:220
NT $ 198
  • 作者:劉必榮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1992-05-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9002347
  • ISBN13:9789579002349
  • 裝訂:平裝 / 235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精彩要目
  • 我是那種恩怨分明的人,可不可以學談判?
  • 談判真的一定要讓步嗎?
  • 戰前的沙盤推演該怎麼做?
  • 怎麼推敲出對方的底線?
  • 如何在對方未警覺的情況下,掌握談判的過程?
  • 人家用黑臉白臉戰術對付我們時,該怎麼應付?
  • 怎麼用群眾力量鎖住自己,又怎麼解套?
  • 怎麼在談判中途給對方期限而不會把自己卡住?
  • 如何在大陸進行商業談判?
  • 如果談判破裂怎麼辦?

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內容嗎?請參閱本書!

共創談判的雙贏境界

劉必榮 序

  談判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把談判視為爾虞我詐的鬥智過程,認為談判就是戰鬥,而談判的攻防戰術,也就是能成功「請君入甕」,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巧言權謀。所以要做一個好的談判者就必須認真「學兵」,學著練就一雙銳利的雙眼與鋒利的言辭,這樣才能掌握問題的重點,奮力出擊。

  也有人把談判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認為在每一方都不斷爭取其最大利益的時候,談判是唯一能讓雙方坐下來好好談談,協調出一個解決方案的方式。因此談判不是打仗,它只是一個「共同的決策過程」。透過談判的方式,衝突雙方得以共同決策,設法找出雙方立場的最大公約數,或最小公倍數,這種談判就是協商,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雙贏談判」,就是這型談判的最高理想。

  這兩種看法到底那一種才對?兩種都對。這兩種對談判的看法,就像光譜的兩個頭一樣。每一個談判其實都發生在光譜兩個頭的中間。它也許對抗鬥智的成分多些,也許共同解決衝突的成分多些,端看其性質如何而定。面對不同性質的談判,應用不同的方法應對。若把每一場談判都視為對抗,那麼學談判只是徒然增加塵世的煙硝而已。可是若天真地認為每場談判都必然是雙贏的,而絲毫不在心中設防,則可能輸光了還渾然不覺。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種允執厥中的工夫,這樣才能軟硬兼施,既能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又能照顧到雙方未來的關係。

  一個好的談判者,在上桌之前必須先做好心理建設,了解談判的本質,以及自己個性上的長處或短處。接著,他必須做好上桌前的準備,這包括對雙方實力的評估、談判人選的選定,以及議程的安排等等。等這一切都準備好之後,他還必須學會怎麼開場。舉凡說服的技巧,開價的方式,發問、叫停的法門,以及種種黑臉白臉的戰術,都是談判者必須去細心體會的。他不一定每一個戰術都用,但至少應體會出各個戰術的邏輯,跟它之所以發生作用的關鍵。

  讓步的技巧也是談判者必須要學的。讓步是「力」、是「理」、是「藝」、也是「術」。讓步讓得好,可以操縱對方的期待,減少對方加諸在我方身上的壓力。只有懂得讓步的人,才知道怎麼主導對方,讓他向我們想要的方向移動。當然,除了談判戰術之外,我們還必須學會怎麼收場。通常我們談「權力」,講的是三個層次的控制力:第一個層次是控制「足夠的資源」,第二是控制「對方的行為」,第三是控制「事件的後果」。第三個層次是最難,也是最需要智慧的層次。因為怎麼收場,關係著談判雙方關係的維護,以及達成協議的雙方能否誠意履行。收尾的工作如果疏忽了,有可能會使談判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我們要學談判,學的就是這一整套進退之道。這本《談判Q&A》,就是根據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從談判的心理建設開始,到終場談判為止,一步一步剖析各種談判的細節。希望能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方法,讓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住談判的精華

  這本書在形態上和使用方法上,和我過去的兩本談判書都不同。民國七十八年我寫《談判》的時候,是想為所有對談判有興趣的朋友,介紹一個談判的基本架構。有了這個理論架構之後,讀者才能真正把談判的精華內化,而不只是裝模作樣地比劃招式。那本《談判》書也是我系列談判著作的基礎。民國八十年我寫《不流血的戰爭》時,是想用各個專題討論的方式,為第一本書的談判架構添加血肉,並讓想進一步研究談判的朋友,有一個從不同角度切入,一窺談判堂奧的機會。這本《談判Q&A》,則是給立即準備上場的朋友,一個隨身的錦囊,一個可快速翻閱的教戰守則。這三本談判書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

  在看這本《談判Q&A》的時候,你可以一邊看,一邊用書中的理論順一下自己的談判經驗,看看過去自己的談判之所以成敗的原因,以及它和理論的異同之處,這樣對談判藝術的體會才會深刻。不過在反思談判技巧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即使各種談判型態不同,其基本原則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不管外交、商業、勞資、環保,還是家庭、夫妻、婚姻,這些看似不同的談判其實都有相通之處。而我們也只有了解這點,才可能用各種個案相互佐證,並且左右逢源,觸類旁通。

  這種態度和談判研究發展的趨勢也能夠吻合。過去學界研究談判,有人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有人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切入,也有人從心理、社會或法律的角度切入,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不過現在都有逐漸整合的跡象。專門研究商業談判的、外交談判的、勞資談判的,或環保談判的,事實上都可以從他們的各個領域、個案中,抽煉出基本相通的原則。所以學者們也開始在這些基本相通的原則上下工夫去研究、整理。

  這本《談判Q&A》,就是這些基本相通的精華。因此不管你想從事的是那一種談判,它應該都多少能回答你心中關於談判的大部分疑問。

  民國七十九年我和幾個學者成立「和風談判及調停研究中心」的時候,心裡一直有個信念:那就是我們不敢奢望這個世界永遠會是「風和日麗」,因為衝突是絕對無法避免的。但我們也不希望看到「狂風暴雨」,我們要的是「和風細雨」,因為我們希望所有的衝突,都能在照顧到每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如「和風細雨」般輕鬆解決。我們很喜歡那種和風輕撫大地的感覺,而只有深諳解決衝突技巧的人,才能讓大地吹起和風。這是我們致力推廣談判教育的理由,我們也願意把和風帶給所有像你一樣對談判有興趣的朋友。
八十一年四月於和風談判及調停研究中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