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世紀搖滾音樂祭的真相

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世紀搖滾音樂祭的真相
定價:660
NT $ 594
  • 作者:喬伊‧麥克渥
  • 原文作者:Joel Mackower
  • 譯者:Ricardo
  • 出版社:滾石文化
  • 出版日期:2003-08-1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718046
  • ISBN13:9789867718044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8 x 2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關於一九六九年八月舉辦的烏茲塔克音樂、藝術節的故事,可能至少就有五十萬個,它是一場結合身體、意志、心靈、才華以及一群五十萬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在六○年代上紐約州清靜小鎮裡,共聚一堂的盛會;圍繞在烏茲塔克音樂節的故事也是同樣地令人著迷,那些故事述說著藝術家的參與和政治議題、生與死、慷慨與貪婪、烏托邦似的理想和破滅的夢想、啟發與失望;從神聖的到世俗的,從荒謬的到莊嚴的。

  作者於一九八八年跟許多當時參與烏茲塔克音樂節的人員,透過跟當事人深度的訪談,得以瞭解烏茲塔克音樂節幕前幕後的點點滴滴,這本書便是作者從那些訪談記錄當中挑選節錄出來的內容。這些受訪者包括音樂節製作人、樂手、醫生、警察、音樂節場地附近的居民、雜貨店老闆、木匠、水電工、律師、記者、電影攝影師、以及一群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地涉入烏茲塔克音樂節的平凡男女,也是屬於烏茲塔克音樂節的一部份。他們共同的故事是在聊天的氣氛中,就好像全被帶到一個巨大的客廳裡彼此地對話著,然後在自然合宜的時機下,述說自己的烏茲塔克故事。

作者簡介

  喬伊‧麥克渥 Joel Mackower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職記者,文章見於各大報章雜誌,著有《Boom!Talkin’ About Our Generation》等書。

 

Woodstock 萬歲!

  Woodstock成為搖滾音樂史上最傳奇的祭典,完全是個意外!

  滾石文化出版《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也是意外!

  2002年9月,我在西雅圖,一個人口不超過八十萬,極為溫和、平靜的小城,在那次長達二個月的停留期間,我幾乎花了大半的時間在小鎮與小鎮之間遊走穿梭。

  由於,長期習慣在城市的冷氣房中掙扎求生,這種意外而來的悠閒,竟然從初期的喜悅,逐漸演變成,因為不能留在台北拼命奮戰的內疚與不安。從極為忙碌、緊張的台北生活中,抽離而出發的解脫,其實是夾雜著不知所措的惶恐與某種邪惡的快感。

  為了掩飾這種罪惡,在西雅圖最後的一個禮拜,我把自己丟進Crossroad mall的一家半價書店。在滿屋子的舊書、舊CD、舊黑膠唱片堆中,強迫自己努力地翻書、看書、選書、買書,並且,盡量把這樣的行徑當成是一種工作。《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就這樣成了我挖寶過程中發現的一顆鑽石。發現Woodstock的驚喜及激動,竟然令人久久不能平復!

  1969年7月21日,人類登上月球,我二十一歲,大學三年級。那一年的暑假,我一如以往,在炙熱炎夏,無聊的等待中期盼著開學。8月17日,Woodstock音樂節所爆發出來的威力,台灣竟然毫無所覺。這場被台灣保守、無知的媒體醜化為彷如毒蛇猛獸、超級混亂的演唱會,悄悄被擺在一邊。然而,真正的事實是Woodstock神話,其實已經被十五塊錢一張的橘色翻版唱片開始傳頌。那一年,我開始認真地思考著我的未來,Woodstock彷彿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勇氣。超過五十萬人,集結在雨后泥濘的場地,三天三夜地,如朝聖般地聆聽著頌揚愛與和平的歌曲,那是多麼偉大的一種情操!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在陷入不可控制的失序場面時,是需要多大的耐力與勇氣。Woodstock原來不只是一場演唱會,其實是一次文化大革命!更是夢想家一次圓夢的驚險歷程!1969年,夏天,我開始夢想!然後在我心中建立一塊Woodstock聖地。

  2003年6月,滾石文化決定出版《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中文版。這年,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剛經歷過持續二、三年的低盪與飄搖。面對未來的不穩定及不確定,使流行音樂產業更加感到沮喪與不安。日益萎縮的流行音樂市場,迫使音樂產業在經營策略上日趨保守與謹慎。八○年代、九○年代台灣唱片業百花齊發、百鳥齊鳴的盛況已彷如昨日黃花!五年前,甚至三年前,很少人會相信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竟會如此地不堪!令人擔憂地是,丟掉工作的音樂工作者與丟掉合約的歌手與藝人,會不會同時也丟掉了熱情與尊嚴?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瓦解,並非突如其來。如果,我們肯認真反省,不難發現,過去那些曾經使流行音樂成長、興盛、強壯的元素,已經在逐漸消失。如果,我們承認流行文化應該反映人們生活的態度與價值,我們是否已經真實、誠懇地理解及掌握了廣大消費者的生活脈動?因為模糊不清的價值觀和模糊不清的創作態度,兩者是劃上等號的!問題是,流行音樂的創作者,是否已經警覺到自己可能已失去了旺盛的創作動力?是否已警覺到自己可能早已忽略了音樂創作的本質?如果,我們不認真去努力找回創作的熱情與挖掘創作力枯竭的事實真相。任何怪罪於盜版或是怨恨大眾不聽流行音樂,只會使自己的音樂作品離聽眾愈來愈遠!

  流行音樂產業的經營者,更應該試著從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軌跡中覺悟與覺醒,因為創造出二十萬張、三十萬張銷售成績的主流價值,只是流行音樂產業的一部份,而不是唯一的目標。在過去,二萬或是三萬張銷售量就能滿足的七○年代、八○年代流行樂壇,不仍然是令人十分驚喜而精采的嗎?過度浮華與誇張的經營模式,只會讓自己自食苦果。改變經營策略與組織結構、檢討流行音樂的價值體系,迎合現實環境的獲利模式,這些其實並不能對症下藥,讓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起死回生。Woodstock是一個啟示,Woodstock,其實不是一場演唱會,音樂只是媒介,即使Woodstock集結了Jimi Hendrix、The Who、Janis Joplin、The Bond、Jefferson Airplane等眾多的超級巨星,但是想想看那五十萬觀眾中有誰真正是為了聽歌而奔波聚集?Woodstock音樂節真正的涵意是:我們來了!我們並沒有在聽!我們在說話!

  Woodstock台上的歌手不是也是這樣嗎?他們沒有在唱,他們也在說話!Woodstock傳遞的訊息,多年之後才逐漸地被正確解讀與驗證。搖滾不是酒精、毒品和性,搖滾是愛、和平和勇氣。五十多萬平凡的人,一起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們撕破了當時美國政客、資本家膚淺虛偽的假面具;敲碎了中產階級陳腔濫調的生活主張及假道學!如果,我們承認台灣的現況亦復如此,我們是不是也需要用音樂來一次大革命!

  無論Woodstock是神話還是一齣鬧劇,它永遠不可能再發生再重演!但是,Woodstock告訴我們,音樂要有力量,必須要和聽眾站在一起。只有誠實認真地作音樂,才能產生最大的共鳴,只有對音樂抱有夢想,才可能使聽音樂的人與你比翼雙飛!先不要想十萬、二十萬或是三十萬張的銷售量,想想音樂要給誰聽!辦Woodstock的那四個小子,打死也沒想到會湧入五十萬的聽眾。台灣流行音樂的工作者,是不是該從Woodstock學到些什麼?

Woodstock之後---

  • 1970年5月4日,奧亥俄肯特郡(Kent state)大學,死了四個反戰示威學生!
    9月18日,Jimi Hendrix死於吸毒過量。
    10月4日,Janis Joplin死於吸毒過量。
  • 1971年7月3日,The Doors合唱團主唱Jim Morrison在巴黎身亡。
    9月30日,加拿大綠色和平組織成員遠赴重洋抵達Amchitka島為反核示威。
  • 1972年9月5日,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血洗莫尼黑奧運,那一年美國開始濫炸南越民莊。
  • 1975年4月29日,越戰結束,西貢淪陷,越南統一。
  • 1980年12月9日,John Lennon遇刺身亡。
  • 1981年5月11日,雷鬼音樂大師Bob Marley癌症病逝,享年三十六歲。
  • 1985年,搖滾音樂巨星為援助飢餓非洲大合唱「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和「We Are The World」。
  • 1989年11月10日,柏林圍牆倒塌。
  • 1990年10月15日,戈巴契夫贏得諾貝爾和平獎,那一年美蘇冷戰正式宣告結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9月6日,黛安娜王妃出殯,葬禮中Elton John演唱「Candle in the wind」,該首單片之後創下三千一百八十萬張銷售量。
  •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雙塔陣亡。
  •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聯軍強攻伊拉克。
    Woodstock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
  • 2003年8月17日,三十四年後,滾石文化出版《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中文版,我們沒有去想它到底有沒有銷售量,我們想的是誰會買這樣的一本書?

辦一場Woodstock演唱會需要勇氣!

出Woodstock這樣的一本書,也需要勇氣!

Woodstock萬歲!

                     ~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 段鍾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