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尋找救贖與幸福的小說家

狄更斯:尋找救贖與幸福的小說家
定價:230
NT $ 207 ~ 360
  • 作者:珍‧斯邁利
  • 原文作者:Jane Smiley
  • 譯者:鄭惠芬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5-06-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854969
  • ISBN13:9789867854964
  • 裝訂:平裝 / 23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不論我們以任何標準來看,查爾斯.狄更斯所代表的都是一種特殊的現象。而他身為小說家的重要地位於其身後更是有增無減。除此之外,他在眾人目光下所過的獨特生活──雜誌編輯、民主鬥士、資本主義家及現代主義理論家、日常善行的行動者與推廣者,以及支持社會弱勢階層及邊緣人口的正義者──讓他與其他小說家相較之下更顯突出,不但是一位多產作家,也是一位獻身奉獻的良好公民。在他所從事的種種活動之中,他所過的如二十世紀先驅般的獨特生活更令人感到特別好奇。名聲所帶給他的結果──公開離婚、祕密生活,以及他試圖在世人的目光中堅持忠於內心世界的責任感──亦令人感到相當著迷。他的作品幾乎已經探討並觸及了我們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公共衛生、大眾教育、法律訴訟、廢棄物處理、高速交通運輸系統、傳統鄰里關係的錯置、離婚議題、宗教與經濟剝削的勾結、政府機構的腐敗無能、家庭與社會關係的重整、乃至毒癮或殖民主義等等)。

  本書除了對狄更斯的幾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做了相當精闢的釋,對狄更斯的敘事技巧、特有的文學語言以及所探討的主題等也都做了相當程度的探討之外,作者並同時以狄更斯較不為人知的個人經驗以及他內心所隱藏的熱情做為觀察的角度,探討他筆下對於下層階級各色人物鮮活且多樣的描繪。《波士頓環球報》即盛讚本書作者珍‧斯邁利以其獨特的「敘述鬼才」,將其觸角深及許多較具爭議的私人議題,如狄更斯對金錢的迷戀、與出版商的口角、不快樂的婚姻以及與戀情有關的種種謠傳等。

作者簡介

珍‧斯邁利
  以其機智的文筆、令人難忘的小說人物以及深具挑戰的小說主題,不但贏得了普利茲獎的頭銜,更在文壇享有暢銷作家的地位。共有十部小說作品:《心碎時代》(The Age of Grief)、《格林蘭人》(The Greenlanders)、《平常之愛》(Ordinary Love)、《善意》(Good Will)、《哞》(Moo)、《一千英畝》(A Thousand Acres)(該作品亦榮獲普利茲獎),以及最近最為暢銷的《馬的天堂》(Horse Heaven)。珍‧斯邁利目前定居於北卡羅來納。

 

  狄更斯在文學上所展現出的敏銳,或許是歷來紀錄得最為詳盡的。他一共寫了十五部小說,其中有十部甚至達到八百頁以上的篇幅。除此之外,他的文章更包括了短篇故事、評論、旅遊文章、論文、書信、編輯手稿以及戲劇等等各種豐富多樣的型態。在他從事文學創作的整個生涯中,他的親戚、朋友、僕人、作家同事、點頭之交、乃至陌生人也都同時觀察著他,並以各種書評、文評、日記、書信、傳記、回憶錄以及自傳等方式來紀錄他的各種訊息。狄更斯也同樣赤裸裸地剖析自己的種種,有時帶點同情之心,有時卻又毫不留情。簡而言之,他是眾人目光的焦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人(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他可算是真正第一位所謂的名人)、是一陣旋風、一個對當時而言,既超越當代卻又足以代表當代精神的人物。在眾多英國作家之中,若就個人的名氣、在世界文學領域中所佔的重要性、以及是否能夠代表英國本質等等條件而言,可以與狄更斯相提並論者唯有莎士比亞。而這兩位知名的作家在某些方面也都有其相似之處。兩人都活在如超人般的想像世界中,筆下所流瀉的均是各式各樣的角色,而這些角色的數量、變化多端、乃至栩栩如生等特色也都讓人難以相信是出自一人之手。兩人均在英國最饒富趣味與生命力的時期描繪著英國的生活,而且雖然兩人均擅長在作品中鋪陳英式田園風格,但卻也似乎都生活在英國的大都市倫敦,並於此地閃耀著個人的光輝。此外,這兩位作家還有一項特別的共通點,即兩人均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神祕的形象。莎士比亞的神祕是因為我們幾乎無法得知他劇作以外的其他事蹟,而狄更斯則部分是因為每件與他有關的事均讓他更難讓人理解。

  有關狄更斯的傳記,或長或短,其數量不勝枚舉。而第一本具權威的傳記則是由狄更斯一生的好友約翰.佛斯特於狄更斯死後不久所出版的。近年來,彼得.艾克洛依亦於一九九O年出版了狄更斯的傳記,其篇幅更高達一千多頁。因此,本文並不打算以編年的手法將這一百三十年來全球各家學者及書迷們所勤奮挖掘的各種有關狄更斯的生平事蹟(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資料大多出自英國)再次地整理與記錄。其實,我們今日所知的狄更斯也絕對與他當代人所認識的狄更斯截然不同。特別是有關他童年的痛苦回憶,他甚至不曾對自己的子女透露,而他自己也是直到撰寫《塊肉餘生錄》時才開始面對這段經驗,或許他至今仍保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祕密。因為不考慮以編年的方式紀錄狄更斯的生平,我於是試圖於本書中描繪狄更斯在面對他的當代讀者、親戚朋友、有密切往來的摯友以及自我時所可能展現的各種面向,間或以他作品中與自己有關的討論做為補充。因此,本書的目的即在於避免落入像某些文評及傳記作家自認可以比他們所討論的對象更了解他自己(或是自認更具公信力與洞察力)的這種權威的假象。作家與藝術家通常會被描繪成是自己作品的傳遞者,就像是某種疾病的帶原者一樣,是在無意中以其作品與世界溝通,並在毫無任何設計與毫無想法的狀態之下暴露自己。但就身為作家與讀者而言,我所經驗的並不相同。寫作比較像是一種藝術的活動與精神觀念的轉運站,作者以他自己了解的方式、以充滿暗示與啟迪的方式,在作品中做出讓讀者也可以理解的抉擇。此外,從狄更斯的各種編輯工作中,我們可以得知的另一點是,狄更斯相當熟稔寫作對讀者所能產生的效應──他了解並知道什麼樣的元素對讀者具有吸引力;他了解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關係;他懂得如何在讀者間製造效果;他也了解如何在較為嚴肅的作品中以及如何在其他人較感興趣的一些作品之中處理社會互動功能、道德、美學以及真理等等相互糾葛的課題。我們也都知道,狄更斯相當在乎他在眾人面前所展現出來的形象,而他也漸漸傾向於去操弄這樣的形象。並且,演戲一直是他自始至終最為熱衷的活動,不論在呈現自己的作品、乃至呈現他自己時,甚至在寫作與編輯的同時都同樣努力地維護著這樣的形象。

  此外,作者亦將於文中闡述狄更斯最重要的幾部作品。在狄更斯整個寫作生涯中最令人感到興趣的,要算是他堅持不變的寫作風格以及他對社會議題的持續關注。但在這樣的文章風格之中,他的視野仍然有所轉變與演化。以他的聖誕節系列小說為例,他在聖誕小品中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兩難困境所提出的哲學思考便與他在一八五O年代所撰寫的大部頭小說如《四壁蕭條》(Bleak House)、《小杜麗》(Little Dorrit)等有著明顯的不同。狄更斯一直都很熱切且系統化地關心著當代的經濟與社會議題。他急切地為許多實際的社會議題如公共衛生等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也為人們的無知與貪婪尋求改善之道。而對於死亡、邪惡、殘酷、純真、安慰、歡娛、幸福以及救贖等問題,他也做了相當的思考與探討。他是一個永遠足智多謀的人物,對他來說,文字是他永遠的伴侶。他的生活形塑著他的小說,同樣地,他的小說也形塑著他的一生。另一方面,他的小說片面地記錄著狄更斯的生活,同樣地,他的行動也因為寫小說產生的種種情愫與想法而多少受到影響。對一個小說家而言,作品不是一種產品,而是個人經驗的驗證。跨越了時空,讀者因了解狄更斯生活中的點滴而受到感動,但事實上,透過作品,狄更斯來到了讀者的面前,讓讀者與他共同體驗思緒與想像的形成,以及種種想法化為文字的歷程。對我來說,這也正是文學的奧妙之處。跨越了數十年、經歷了數個世紀、跨越了里程,人的思緒仍可因著相同的意象而彼此溝通。狄更斯是個完完全全的小說家,若沒有了他的小說,我們便很難深入地了解他。

  那麼,就讓我們拋開敵視的態度,在發現到他的自相矛盾與無法認清自我的同時,以更友善的心去了解他,讓我們與狄更斯之間能夠達到一種在維多利亞時期所謂的「不斷增加的熟悉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07
  2. 二手書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