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
- 作者:張崑將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04-06-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17160X
- ISBN13:9789570171600
- 裝訂:平裝 / 4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共分七章,主要是對中國儒家思想的自然觀與日本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自然觀做比較。作者先以橫向的角度,將中國的老莊、王充、孟子、朱子及王陽明,和日本以氣反理的德川儒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接著再專就日本儒學思想中「忠」與「孝」的思維典型做耙梳,並以當中的衝突與合一為研究重點,指明陽明學者與兵學者之忠、孝思維的異同。本書秉持「取道日本,回到中國」的精神,為國內學術圈中仍欠缺對話的日本思想史領域,開啟一扇窗。
自序…………………………………………………………………………………i
        壹、緒論…………………………………………………………………………1
        一、研究課題…………………………………………………………………1
        二、「忠」「孝」概念研究的三種偏向……………………………………..12
        三、研究進路與章節概要……………………………………………………18
      
        貳、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與自然觀的流派………………………………………37
        一、前言:丸山真男「自然觀」之問題……………………………………37
        二、中國儒道思想的自然觀略論……………………………………………43
        三、日本傳統自然觀的特徵:神性與感性的自然…………………………54
        四、以氣反理:德川儒者「自然觀」中「氣論」的多元與互通…………63
        五、結論………………………………………………………………………91
      
        參、「孝」思維的典型:從陽明學者中江藤樹到大鹽中齋…………………97
        一、前言…………………………………………………………………………97
        二、陽明學者的「太虛」與「孝」之本體性與宗教性………………………98
        三、自然觀思維下的宗教意識…………………………………………………128
        四、自然觀思維下的「萬物一體」論:以大鹽中齋為中心…………………153
        五、結論
      
        肆、「忠」思維的典型:從兵學者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陰……………………167
        一、前言………………………………………………………………………167
        二、「武士道」精神對幕府政權之衝擊………………………………………168
        三、「忠」思維下的「神皇」意識:從《中朝事實》到《講孟餘話》……179
        四、自然觀下的「忠」思維模式………………………………………………192
        五、結論:兼論天皇制與國家主義……………………………………………203
      
        伍、「忠」「孝」思維的衝突與合一……………………………………………209
        一、前言………………………………………………………………………209
        二、古代日本「忠」「孝」思想之特色…………………………………210
        三、日本德川社會是否「忠」優於「孝」?…………………………222
        四、陽明學者之「孝」與兵學者之「忠」思維的衝突焦點…………230
        五、「忠」「孝」概念的同質點與「忠孝一體」論……………………257
        六、結論…………………………………………………………………275
      
        陸、大鹽中齋與吉田松陰的「知行合一」之行動論精神……………………279
        一、前言………………………………………………………………………279
        二、幕末的時代與精神:兵學與陽明學昂揚的時代…………………280
        三、幕末維新「知行合一」實踐精神的代表者:大鹽中齋、吉田松陰、西鄉隆盛…………………………………………………………………285
        四、中日生死觀之比較…………………………………………………310
        五、結論:兼論吉田松陰的思想特質…………………………………326
      
        柒、結論…………………………………………………………………………331
        一、引言………………………………………………………………………331
        二、道德性實踐、政治性實證、宗教性實在的實學…………………333
        三、日本德川儒學思想研究的展望……………………………………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