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建築

認識建築
定價:380
NT $ 238 ~ 361
  • 作者:漢寶德
  • 原文作者:Han Pao-teh
  • 出版社:藝術家
  • 出版日期:2007-09-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3452X
  • ISBN13:9789867034526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寫給大家的【建築書房】,放眼中外古今建築思維與想像
由國內建築學者漢寶德執筆,為讀者砌造的認識建築入門

  在國內的建築書寫中,能游走於論理與散文之間,而讓建築的理論深度與生活味浸透於文字中的,非建築家與學者漢寶德莫屬。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的漢寶德,早年曾主持《百葉窗》、《建築雙月刊》、《境與象》等建築雜誌,歷任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與主任、中興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等職務;在建築實案外,亦從人文思考與建築美學的融合出發,寫作包括《漢寶德談美》、《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為建築看相》、《漢寶德談建築》、《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等二十多本著述與數十篇學術論文,為國內少數具深厚實務經歷、學理涵養與文化深度的建築學者之一。

  漢寶德於國內建築界的導師地位,使他足以成為談建築教育的首要人選。《認識建築》即是漢寶德以一貫簡素俐落的文字,為初見建築之美的一般讀者砌造的一段認識建築的引述台階。作為以「讓建築走向大眾」為目標的【建築書房】系列著作之一,本書從建築的要素、與文化的關係、容貌、結構、功能、造型至空間,以分為十章的陳述逐步將實用意義上的「建築物」,引渡為文化視角中的「建築」,以淺白的文字締構起建築作為一門學理領域的科學、文化與藝術面向,為漢寶德在建築文章選集之外,針對一般讀者撰寫的系統性建築述介。

  「建築是空間的藝術。」唯有讀至本書末章,進入建築在實與虛之間的邏輯與美學辯證,我們彷彿才得以掌握建築這門學問自建立以來以實用和抽象之爭為主軸的歷史,也才得以了解漢寶德架築在科學與藝術價值之並呈上的建築觀,和他據此規劃的建築教育藍圖。

作者簡介

漢寶德(Han Pao-teh)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迄今。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等。現職擔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出版數份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為建築看相》、《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築》等書。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但隨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便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

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第一屆建築?。

 

目錄

系列序 建築正走向大眾∕劉育東
作者序 建築是藝術嗎?∕漢寶德

張開眼睛 打開心房 From the Eyes to the Mind

建築的藝術面向
建築的科技面向
建築究竟與建築物有什麼不同呢
建築的精神價值首要的條件就是美感
美感是培養成的判斷力
質感與色彩
什麼是綠建築

學習自大處著眼 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s

先養成留意建築的習慣
每一國民在少年時代都應接受基本的美育
看東西自大處著眼
人人先成為業餘攝影家,練習攝影取景,就慢慢體會到構圖之美

建築的三要素 Three Principles

評量建築的三原則是堅固、適用與悅目
橋樑是最簡單的建築
理想建築的用途是必然而不可取代的
西洋自古典時代就建立了美學,使美的判斷客觀化

建築與文化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要養成自文化角度觀察建築的習慣與修養
台灣本土的建築之根是閩南建築
宗教建築
米蘭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科隆大教堂
莫斯科紅場上的聖斯提芬斯大教堂

建築的容貌 Appearance

建築的造型
背景建築
前台建築
公共建築
柱廊是敞開的廳堂
文化類建築

建築的結構 Structure

牆壁結構上加屋頂
牆壁加柱列結構加木屋頂
圓拱、拱頂加柱列結構
圓拱、拱頂結構
尖頂、石筋拱頂與簇柱結構
牆壁、拱頂、加柱列結構
鐵骨拱頂結構
柱樑骨架結構
鋼骨玻璃結構
薄殼結構
傾斜的骨架
數位立體結構

建築的功能 Functions

物質面的使用功能
精神面的象徵功能
房間大小與比例的適當性
房間與房間的關係
房間與自然的關係

建築的造型Ⅰ FormⅠ:Style

西方的建築傳統
非西方的建築傳統
歷史所形成的式樣
民族所形成的風格
邊緣文化的建築

建築的造型Ⅱ FormⅡ:Beauty

立面的美感
立體的美感
裝飾的美感

建築的空間 Space

建築的空間才是建築藝術的主體
適當的尺度
高大的渴望
空間的戲劇

 

建築是藝術嗎?——《認識建築》
漢寶德

  建築是藝術嗎?答案是見仁見智的。它是生活必需品,與食物與衣服一樣。在生活艱苦的歲月,建築是棲身之所,是窩是巢,談不上藝術。若干年前,在一家八口擠在幾坪大的屋子裡的歲月,誰會想到藝術?可想而知,建築的藝術是富庶生活的產物。到今天,台灣的民眾大多擁有超過生活需要的空間,所以建築才談得上藝術。建築在過去是冷門,今天卻熱起來了,不久前日本建築名家安籐忠雄來演講,居然有幾萬人來聽,大多不得其門而入,建築的出版物也慢慢暢銷了。建築藝術遂成為台灣的顯學,不懂些建築好像對不起自己了。

  然而建築當成藝術,確實並不易懂。前衛藝術不容易懂,是因為利用太多隱喻,我們不知其意涵,而建築是生活的藝術,生活就是它的內容,為甚麼也不容易懂呢?因為它太理性了,有些技術性的因素不容易明白。比較起來,建築藝術的價值在美感,前衛藝術的價值在思想,建築還是容易得多了。不懂得別人的思想是說得過去的,不能領略美感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美感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照說是很容易理解的。為甚麼不容易懂?因為美感需要文明社會的教養才能成為人類的精神價值。好像一塊璞玉,不彫不成美器。可惜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美感教育被忽略了。自小學到高中,我們的課程中沒有任何建築美的介紹,怎能怪他們呢?而喧騰一時的教育改革,只是刪減藝術課程的時數而已!

  希望社會大眾認識建築要從根本做起,卻也不是很困難。只是這個工作從來沒有人做過。兩年前,教育部修改高中課程,增加了藝術生活科,聘我為召集人。由於藝術生活範圍太廣,小組委員決議,分各項專科,由學校選用,其中一項就是環境藝術。在環境藝術課本的撰寫中,委員們決定採用西方的建築三要素,做為入手的初階。因為這是可以分別從感性與理性開始探討的方法,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在應邀寫這本小冊子的時侯,我就不加思索的用三要素做為討論的架構。

  最近聽說,我們努力了一陣子的高中課綱,在各方意見激盪之後可能要作廢。「環境藝術」的課程理想可能成為泡影。建築藝術的教育只好由社會大眾自求了。希望這本小書對於想通過自習了解建築的朋友們有些幫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3
    $238
  2. 新書
    89
    $338
  3. 新書
    9
    $342
  4. 新書
    9
    $342
  5. 新書
    95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