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
- 作者:Maria Bakardjieva
- 譯者:丘忠融,李紋鋒
- 出版社:韋伯
- 出版日期:2007-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557832
- ISBN13:9789867557834
- 裝訂:平裝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是藉由觀察一般網路使用者日常經驗的方式,來探究網際網路的使用狀況,此外,本書也是一本描寫家庭中非專業的、「平凡」網路使用者之原創性著作。
本書理論架構的獨到之處,在於將許多思想流派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包括了社會建構論、批判理論、現象社會學),而提出一種新穎的概念:將網路使用者視為科技發展與新媒體形塑過程中的行動者。
最後,本書對於科技社會學研究、傳播與媒體研究、文化研究、科技哲學以及民族誌學等領域研究者皆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Maria Bakardjieva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傳播與文化系的副教授。
譯者簡介
丘忠融(負責第二至七章、結論、附錄的翻譯)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
      
李紋鋒(負責謝詞、緒論、第一章的翻譯)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
謝詞
        第一章 緒論
        壹、網路島上的原住民
        貳、為何觀察家庭?
        參、為何採用質性研究?
        肆、交易模式中的某些分析工具
      
        第二章 將網路行動概念化
        壹、進入用者的世界
        貳、科技社會建構論:洞見與爭議
        參、科技批判理論
        肆、符號學取徑:科技即文本
        伍、實用主義取徑:科技即語言
        陸、摘要
      
        第三章 科技與日常生活
        壹、緒言:何謂日常生活?
        貳、舒茲的日常生活世界
        參、從「上端世界」轉向物質世界:日常生活的困苦與力量
        肆、生活世界與系統的整合
        伍、批判現象學
        陸、將家庭視為日常生活的場所
        柒、摘要
      
        第四章 探究家庭的網路使用
        壹、進行中的藍圖
        貳、受訪者徵募
        參、聆聽網路時光的故事與藝術
        肆、受訪者:社會傳記位置
        伍、從童話獲得一些啟發的資料分析方式
        陸、摘要
      
        第五章 成為一位家庭網路使用者
        壹、緒言
        貳、家用電腦
        參、勾搭
        肆、傳授網路知識與技巧:熱情的專家
        伍、網路使用者與科技的關係
        陸、體現的關係:「我─科技」與世界的關係
        柒、詮釋學的關係:我與「科技─世界」的關係
        捌、他者的關係:將科技視為「準他者」
        玖、擴大與簡化
        壹拾、摘要
      
        第六章 位於虛擬空間:網路的少數行為類型
        壹、緒論
        貳、孤立感
        參、更換位置
        肆、廣佈全球的家庭與社會網絡
        伍、對於現職的不確定感或不滿意
        陸、對於鬆散網路共同體的歸屬感
        柒、摘要:網路的少數行為類型
      
        第七章 替網路保留一些空間
        壹、緒論
        貳、針對網路的宏觀管制
        參、接線的地下室
        肆、家庭電腦空間
        伍、網路空間的即興作品:工作與娛樂的對立
        陸、客廳大門
        柒、網路父母
        捌、摘要:刻畫網際網路
      
        第八章 虛擬的親密性
        壹、緒言
        貳、獲取資訊:網路運用的理性主義觀念
        參、工具互動:理性且社會的互動
        肆、探索虛擬公共領域的概念
        伍、閑聊:無拘無束的社交活動
        陸、網路共同體的義務
        柒、公開與親密之間:立即性的程度
        捌、摘要
      
        第九章 結論
        壹、理論方面的建議:「網路─使用者」關係的選擇與中介
        貳、政治實踐上的建議:建立一種可能的視野
        參、研究方面的建議:身為相關社會團體的批判研究者
        肆、最終的反思
      
        附錄:受訪者資料
        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