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交易祕辛: 二十年目睹華爾街怪現象

投資銀行交易祕辛: 二十年目睹華爾街怪現象
定價:360
NT $ 324
  • 作者:強納森.尼
  • 原文作者:Jonathan A. Knee
  • 譯者:洪慧芳
  • 出版社:財信出版
  • 出版日期:2008-04-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402182
  • ISBN13:9789868402188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銀行家有錢有勢又低調,但原因何在?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為什麼人們愈來愈不信任他們?強納森.尼曾經任職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新著作以犀利的筆鋒引領眾人一窺投資銀行界堂奧之深。」——暢銷書《股市大盜》作者,詹姆斯.史都華(James B. Stewart)

  從金融界風起雲湧、盛極而衰,到跨入二十一世紀的這段歲月裡,強納森.尼先後在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任職。他以坦白犀利的局內人觀點,描述金融界興衰始末,不僅細膩刻畫出網路狂潮時期漫天喊價的交易盛況,也揭露泡沫破滅之後愁雲慘霧的景況。

  本書精采描述投資銀行界的劇變,勢力龐大的玩家、爾虞我詐的高手、知名銀行家與億萬富豪不時穿梭字裡行間。強納森.尼原本跨入的是以「一流方式經營一流生意」的產業,但在短短十年間,他眼見產業墮落到「能撈先撈」的景況,愈來愈多貪婪的銀行家只著眼於眼前利益。

  過往的投資銀行家大多是因為成功服務客戶、捍衛公司以及保護大眾利益而蓬勃發展。如今,在「金融超市化」的年代裡,銀行家不僅要擔心自己的飯碗不保,自身的價值也需視他們為公司創造的營收多寡而定,無論營收來自何方。金融業界的精英對於公司毫無忠誠度,也不受客戶信賴,強納森.尼深切感受到投資銀行界處於前所未有的風暴前端。

  《投資銀行交易祕辛》以幽默犀利的口吻,帶領大家深入了解投資銀行的實際運作,並且讓我們得以一窺華爾街風雲企業的精彩內幕。

作者簡介

強納森.尼(Jonathan A. Knee)

  頂級投資銀行的合夥人,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財務經濟學兼任教授及媒體計畫主任,作品散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花旗銀行,目前從事書籍及電腦軟體翻譯工作,譯有《綠色商機》《避險基金交易祕辛》《中國CEO》《年輕就學會當有錢人》《大師解讀行銷》《開會開到死》《主管別瞎忙》《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別自個兒用餐》《中國製》。

 

目錄

作者序
一 初生之犢
二 意外栽入投資銀行界
三 自成一國
四 「看溫伯格怎麼說」
五 投資銀行家究竟在做什麼
六 購併文化
七 桑頓崛起
八 摩根士丹利
九 隱憂
十 優秀銀行家的戲碼
十一 跨足買方
十二 禮遇菁英
十三 俯瞰一切
十四 功績取向的迷思
十五 SLC之王
十六 漫長的告別

 

推薦序 

龔天益

  當出版社邀請我為此書寫序時,我不禁深感猶豫,因為我過去服務30年的美國紐約銀行乃是屬於國際性的商業銀行;縱然紐約銀行以全球證券服務(Securities Services)業務為主,我也因此與投資銀行多有往來,但畢竟未曾工作於投資銀行,因此我只能試著以在華爾街工作多年的經驗,來與讀者分享我的讀後心得。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剛滿週年,這一年來,次級房貸市場的崩潰重創了全球許多知名的金融機構,台灣金融業也因此事件損失了近台幣250億元。相信對此議題關心的朋友都有個疑惑:儘管大多數銀行及投資機構皆知次級房貸的高風險,也早預見其可能發生的泡沫危機,但為何仍共同孕育出這樣的金融怪獸,再任由它來吞噬自己?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似乎可以尋找到其中脈絡,來解釋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

  本書作者強納森先後服務於摩根史丹利與高盛兩大投資銀行,他於退休後完成了這本半自傳半評論的回憶錄。強納森生動描述投資銀行界在50年代所瀰漫的貴族氛圍:大型投資銀行只錄取長春藤名校的菁英(WASP),僅與大型、頂尖企業客戶交易;銀行家們擁有高尚的情操,他們與企業總裁建立深厚的私人情誼,但私交決不影響雙方公司利益,儘管他們掌管大量的財富資源,卻篤信社會公義原則與企業長遠發展的信念。

  到了90年代,投資銀行在長達十年的經濟榮景及網路狂潮中,捧紅了無數網路科技公司,營收也隨之大幅成長,但一次又一次的天價承銷案造成明星分析師竄起,以及招募門檻降低、人員流動率高、個人主義盛行、承銷與投資利益衝突等等後遺症,使得投資銀行固有穩健、保守與正直的文化難以傳承。最終,網路熱潮消退時,投資銀行弊案與官司也接踵而來,使得一度菁英雲集、以高道德標準自豪的投資銀行,終將沉淪於追逐短期暴利的投機客。

  我們再回顧2007年橫掃全球的次貸風暴,究其原因,在於投資銀行為了賺取豐厚的承銷利益,再加上市場尋求高獲利的投資標的。造成投資銀行將高風險的美國次順位債權,連同其他有現金支付流的不同債權,重組包裝成複雜的衍生性結構債,於全球銷售。今年初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交易員越權交易,使得法國興業銀行產生近50億歐圓的虧損,連帶使得歐洲股市劇烈震盪。這些問題,脫去金融的專業面紗後,說穿了,不過就是掌握金錢時,人性的一念之差而已。本書所探討投資銀行品質低落,源於銀行家被網路泡沫的金錢遊戲沖昏了頭,爾後自身又跳入市場,成為眾多玩家之一,喪失了金融服務者應有的獨立性,導致大家對投資銀行的信任有所保留。

  金融業是所有資金流動的血脈。穩健、可靠的金融環境則是經濟發展的最低要求。當金融體系不被人?信任時,恐怕是銀行業乃至於整個社會的最大災難。近日美國優良債信公債需求大增,傳統債券型基金重新受到歡迎,除了經濟環境因素外,亦反映出投資者似乎不再信任投資銀行家端出的眾多衍生性商品,轉而青睞這些較易掌握和瞭解的保守投資工具。這些現象隱含的意義,其實是值得深思的。

  我從紐約銀行退休後在學校教書,時常與學生談論到:金融服務業最終服務的對象終究是『人』,是人和人的交流,金融從業人員所需具備的不應僅僅只是金融知識而已,高尚的品德規範才是這一行最重要的專業素養。而金融業的「誠信?應如何培養?關鍵在於如何抗拒金錢的誘惑。中國儒家「無欲速,無見小利」的思想,應該是相當好的準則。當然,有財富未必會造成道德低落,但我們看到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競相以購買私人飛機、奢華遊艇為樂時。如何能期待這樣的人能以高道德標準領導全球金融?

  對於投資銀行業務較為陌生的讀者,當可藉由本書作者有趣的經歷,瞭解投資銀行承銷與併購業務。而對於已在金融業服務或有志進入這一行的讀者,看完這本書後無疑應當好好深思。我認為身為財富的管理者,如何處在金錢遊戲的環境中,能把持住自己,秉持高標準道德操守,以顧客正當利益著想,以真正贏得顧客長期的信任與尊敬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本文作者為前美國紐約銀行中國區總經理兼上海分行行長,現任教於台灣大學及實踐大學)

作者序

  本書是以我先在高盛、後來轉任摩根士丹利的經驗起頭,繼而描述過去數十年間投資銀行的產業變遷,藉此清楚說明這些公司的運作方式、投資銀行家的實際任務,以及「案子」的成交過程。不過,我也想進一步闡述,這些公司與產業在遇上空前擴張,而後進入新世紀又面臨毀滅式緊縮時,他們在文化與結構上的變革。

  本書描述景氣榮景所衍生的文化如何破壞這些公司的規範,使他們從此難以重拾過去扮演的角色。數十億美元的避險基金與融資購併公司等新組織開始介入,並在一度由投資銀行壟斷的領域中扮演要角。這些新機構大多不受規範,他們的加入會不會讓金融市場或文化變得更好,現在看來還不明朗。避險基金與融資購併公司如今是資金的供應者,也是優秀畢業生偏好的職場選擇,他們的出現凸顯出經濟透明度與風險結構等重要議題,還有經濟所提倡的價值觀念。

  投資銀行從注重長期客戶關係與堅信的營運價值,轉變成比較激進、投機與交易導向的營業模式,如此根本的轉變,並不是網路狂潮時代特有的產物。這幾十年來,多種結構性與法規變革逐漸把產業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九九○年代末期的榮景只不過加快了改變的速度,使許多銀行在短短幾年內完全變了樣。

  投資銀行家一度認為,他們對客戶、公司與市場都負有相關的義務。客戶可能已經和公司往來好幾代了,大家認為公司的聲譽是最重要的資產,內部標準遠比法規嚴謹,以保障投資人的利益。投資銀行家的升遷主要是看他們服務客戶、維護事業與保障大眾權益的成果而定。

  偶發文化的崛起取代了這種典範,每天不僅可能是你的最後一天,你的價值也和當天你為公司創造的營收多寡息息相關。摩根士丹利的銀行家為了爭取市佔率、費用與內部地位,為此創造了一個縮寫,恰好道盡投資銀行界的普遍現象。「能撈先撈」(IBG YBG),意指「I’ll Be Gone, You’ll Be Gone.」。他們進行交易查核時,如果發現特殊的麻煩狀況,即使投資人或摩根士丹利日後需要為此付出代價,銀行團隊成員仍會想辦法成交。意思就是,別擔心,反正出事時我們早就不在了。

  我們很容易把資深投資銀行家以「一流方式經營一流生意」的原則視為老生常談。從這個大家一度奉守的圭臬演變到「能撈先撈」的過程中,有些重要的東西已經消逝了。或許我們應該省思的是:有沒有什麼好理由值得我們回歸過去的樣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24
  2.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