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遇上耶穌:看見別人跟自己的不一樣,友誼從此開始

達賴喇嘛遇上耶穌:看見別人跟自己的不一樣,友誼從此開始
定價:320
NT $ 210 ~ 288
 

內容簡介

  我們對於別人所知越少,越容易將自己最糟糕的感覺和偏見投射在對方身上。
  包容,從對話開始。

  這就是達賴喇嘛參與這場對話的用意,達賴喇嘛不只探索了基督宗教的核心,更探索了人性的核心。

  達賴喇嘛以一個佛教徒的謙遜,為基督徒講讀耶穌在人世間最重要的八段事蹟,啟發了基督徒對於他們最崇高的經典-《聖經》更深的認識,不論是佛教徒或是基督徒,都可以從中獲得相當的啟示與感動。

  本書緣起於達賴喇嘛受天主教本篤會的邀請,對來自各個派別的基督徒談論耶穌的福音。對佛教徒而言,這是個莫大的挑戰,但他勇敢地接受了,不討好、不挑釁,展現豐富的佛學素養,以出於佛教的睿智直覺和對於真理的感知,提醒大家彼此包容︰「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的目的,並非在於建築外在的宏大廟宇,而是要在我們心中建立起內在良善與慈悲的廟宇。」

  達賴喇嘛看耶穌,談耶穌所教導的「愛你的敵人」、「平等」、「真正的幸福」、「生死」等等人生重要課題,字字珠璣:
  達賴談真正的慈悲:「慈悲並不都是消極退讓的,必要的時候得採取積極主動的作為。」
  達賴談和解共生:「別想把犛牛的頭放在綿羊的身上。」
  達賴談溝通:「認識彼此目標的一致性和習性的差異性,對話才有穩固的基礎。」

  這場跨宗教的對話不只探索了基督宗教的核心,更探索了人性的核心。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丹增.嘉措

  於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生於西藏東北部安多地區。兩歲時,被認證為達賴喇嘛的第十四個轉世,而第十三世的達賴喇嘛則是於一九三三年圓寂。「達賴喇嘛」這個尊稱原意為「智慧大海」,持有這個名號的人被視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現。達賴喇嘛被認證之後,便遷往拉薩,接受了密集的精神和宗教課程,於一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舉行正式坐床大典(正式繼位典禮)。

  一九五○年十月七日,中共軍隊進入西藏,達賴喇嘛希望藉由談判,維持西藏的主權,於是與中共政府展開磋商。然而一九五九年,中共軍隊武力鎮壓西藏的抗爭,達賴喇嘛地位和性命不保,因此被迫逃離西藏,從此流亡於印度,印度政府准許他定居喜瑪恰爾邦的達蘭沙拉。

  達賴喇嘛於一九九二年公開表示,若是西藏回歸獨立自主,他將放棄傳統歷史所賦予的政治權力,純粹只當一名老百姓。由於長期推廣非暴力的和平理念,於一九八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目錄

第一章 寫在前面
1中文版序∕欣賞與尊重?格西羅桑才培仁波切
2英文版編者的話?哈佛大學羅伯特.凱利教授
3講座主辦人引言∕良善之心?文之光神父
4登場人物傳略

第二章
開場白∕賜和平予有情眾生?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第三章達賴喇嘛遇上耶穌

1要愛你的敵人(《瑪竇福音》五:38-48)
2承擔--帶來真幸福--耶穌的登山寶訓:真福八端(《瑪竇福音》五:1-10)
3平等生出慈悲(《馬爾谷福音》三:31-35)
4去撒下天國的種子(《馬爾谷福音》四:26-34)
5耶穌顯聖容(《路加福音》九:28-36)
6使命就是做僕人(《路加福音》九:1-6)
7信仰就是追求真理(《若望福音》十二:44-50)
8復活:首先,做個良善的人(《若望福音》十:10-18)

第四章 寫在後面--本書相關背景資料
佛法教義與佛教沿革?格西突登.津巴

譯者後記

 

推薦序

  中文版推薦序∕格西羅桑才培仁波切(時任美國「觀世音藏傳佛教中心」住持,二○○一年十二月由達賴喇嘛法王親自指定為印度甘丹寺北院的住持,並尊稱為「甘仁波切」。)

欣賞與尊重

  達賴喇嘛這次受邀在倫敦的演講,是以「良善之心」為主題,並從一位佛教徒的觀點來看基督宗教的福音內容。這事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宗教交會時刻,我們雖然不能躬逢其盛,卻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相當的啟示和感動。

  在本書中,達賴喇嘛一再強調,透過對自己宗教的深入了解,能夠讓人懂得欣賞與尊重其他宗教的獨特所在,進而達到宗教之間的和諧相處,並且共同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來努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我們了解彼此有所差異的同時,我們也發覺到彼此的許多共同之處,包括對於博愛慈悲、包容忍辱、平等待人的重視,以及信仰的磨練、修為的必要等等。這些都是跨宗教而相同的共識。法王曾說過:「我真正的宗教乃是慈心。」「當我們想到,一切的經歷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便知道沒有什麼是要欲求或是怨恨以對的,如此一來,貪著與瞋恨等煩惱便難以生起,而這種緣起的觀念便讓我們的心較為放鬆與開放。」於是,真正的慈悲得以開展,並能為自己與眾生帶來真正的快樂。

  當然,差異仍然是存在的--例如佛教的非有神論、基督宗教的一神論以及某些宗教的多神論--但它不必是分歧或分裂的起點。反而是因為有了這些差異,使得不同心智取向的人們有了多樣的選擇,而這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如同法王所建議的,我們在檢視各個宗教的異同之後,應要選定一個宗教、並且致力實行它所強調的倫理與修為,才能真正生起利己利人的「良善之心」。

  我很高興知道楊書婷小姐已將這些開示的內容翻譯成中文。楊小姐自一九九五年起即為本中心翻譯法會與法本,是一位十分值得信賴的翻譯人員。祈願諸位讀者都能從書中的開示而得到啟發,並且走向通往永恆良善而快樂的道路。

導讀
英文版編者的話
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凱利 識於美國麻州康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有一個讓人感到安心的地方,那就是除了當他在靜坐禪修之外,似乎都無法安靜地坐著。

  在一九九四年九月中,當他面對著倫敦密德賽克斯(Middlesex)大學禮堂中的三百五十位基督徒和極少數的佛教徒時,他的面容和身體正是佛教「無常」教義的例證。他不僅用有力的手勢、靦腆的笑容、舞蹈般的眉毛和大笑來為自己的講話加以標註,他似乎也老愛拿他常穿的赭紅色袈裟來東摺摺、西甩甩,還不時抓起同台討論者的手臂,或是向聽眾之中的朋友揮手,當他的翻譯員在做長篇大論時,有時會隨意地翻閱節目單等。

  達賴喇嘛在一九九四年秋季於倫敦所參與的這個活動,說是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場合並不算誇大,這可是當年度的「紀念若望?邁恩神父研討會」。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是由「普世基督徒默想團體」主辦,乃為紀念若望?.邁恩這位愛爾蘭裔的本篤會會士。他承繼聖若望?嘉先(John Cassian)及初期教會的曠野教父的傳統,教導基督徒如何默想,並在世界各地設立了基督徒默禱中心。每年都有來自各大洲及各教派的數百位基督徒齊聚一堂,前來聆聽一系列有關道德、靈性、經典、宗教間對話、以及祈禱的談話。在過去幾次的研討會中,被邀請的演講者包括有加拿大的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英籍本篤會作家暨印度一間會所的創立人貝地?葛里芬傅斯(Bede Griffiths),和以身心障礙者為主體的天主教團體「方舟」(L'Arche)發起人溫立光(Jean Vanier)。

  請達賴喇嘛前來針對基督福音做首次公開評論的邀請函,是由天主教本篤會的文之光神父(Laurence Freeman, OSB)所發出的。他是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也是本篤會位於倫敦卡克福司特會院的院長。自從若望?邁恩神父於一九八二年去世之後,文之光神父便是這個團體中最活躍也最具影響力的神師。

  事前,主辦單位給了達賴喇嘛八段選自基督宗教聖經的節錄文字。包括了耶穌山中聖訓∕真福八端(《瑪竇福音》第五節),芥菜種的比喻和天主的國(《馬爾谷福音》第四節),耶穌顯聖容(《路加福音》第九節),和從死者中復活(《若望福音》第二十節)。

  他們邀請達賴喇嘛以他認為任何合適的方式來評論這些文句。他也得知,他的聽眾會是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英國國教徒,以及基督新教徒),他們雖然來自世界各大洲,但大多數能說英語,並且幾乎都過著每天默想的生活。

  不朽的一席話

  因為達賴喇嘛是位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個宗教領袖,在場的許多人儘管期待著他的發言,同時也好奇法王是否能穿越那由新聞記者、相機和與會者所形成的無可避免的屏障,而真正地傳達他的想法和心意。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並且來得容易、卻又讓人屏息。每天晨間的早餐之前,在研討會尚未開始時,達賴喇嘛便由他的隨行出家眾陪同,進入聚滿基督徒的昏暗講堂,然後坐定,進行半個鐘頭的默想。在靜默之中,除了偶爾出現的窸窣聲和咳嗽聲,焦慮的情緒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於將要發生之事感到信任而開放的凝聚力。然後,他把剃了髮的頭低下來看著書本,像猶太教的拉比(rabbi,意即講解《聖經》的老師)般地用手指循著經文唸出:「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當他唸出這些經文時,聽者無不動容,有些甚至感到震驚,因為那些熟悉的字眼出自於一個西藏口音,帶著佛教徒的感情,而得到了新的韻調和力量。

  當聽眾們想到了被中國蹂躪的西藏文化與人民、以及達賴喇嘛身負流亡海外的苦難,便不由得也聽到了讀經聲中所迴盪的辛酸。儘管這個時刻本身的政治意義令人注目,但接下來三天的講習會可還有其他比歷史本身還要深沈的意義。所有出席的人都很確定,他們來此是為了聆聽一位心靈導師的話語,而他們也正經歷著一場在歷史上舉足輕重、卻遠遠超越歷史的宗教盛會。

  這場研討會的實際架構不僅有彈性,也相當單純,使得會場的進行有了一種非正式的氣氛。整個議程是以默想開場,接著則由法王以英文誦讀一段經文、加以評論、配合小組座談,最後再加上結束時的吟誦及祈禱。大家於用餐時休息一會兒,然後再回來繼續進行相同的程序。然而這樣的敘述,並無法正確或完整地傳達會場進行時的情緒或氣氛。達賴喇嘛坐在一張矮桌後面講讀經文和評論,左右兩側各坐一人。左邊的是文之光神父,他穿著白色的本篤會服,時而做著筆記、時而點頭贊同,有時帶點微笑,而有時則看來一臉疑惑--簡單地說,無意間投射出多數在場聽眾的心聲。而坐在法王右邊的則是格西突登?津巴,他是個年輕瘦小的西藏僧人,穿著赭紅色袍子,負責翻譯。他的神態安詳平靜而專注,非常熟練地將法王的藏語同步翻譯成流利的英語。不僅謙虛、又有風度,對於法王的需要也十分貼心,卻絕不至於諂媚,這樣近乎完美的專注以及無私的莊嚴,恰是時時提醒我們聽眾的一個典範。

  由於這樣的安排,也或許由於達賴喇嘛本身以及他的表達方式,使得原本的獨角戲演變成一場對話,甚至往往成了三個人的談話。其實文之光神父或格西津巴都不曾打斷原本的談話,而是不由自主地被拉入談話中。因為法王常會興奮地朝某一邊或另一邊移動,期待對方回應或更正某一個用語,有時則是揚起一邊眉毛表示疑惑、並用笑聲紓解緊張。在小組討論時,會有兩位聽眾受邀上台同坐,並提出問題。如此精心安排的形式通常會演變成各種思潮的交會,不論是在思想、語言、口音、年齡、性別、個性、或是在宗教信條,卻又不會令聽眾感到困惑。達賴喇嘛是佛教的導師,又流亡異鄉,已經很習於變化,同時也能安撫西方人對於不熟悉及變換的焦慮。他有一種天份,能察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好想法,及時將它抓住並挽救回來。

簡單的人的睿智

  曾有人說達賴喇嘛是個簡單的人。雖然這麼說的用意,可能是想表達讚美之意,卻很難讓人不聯想到西方文化對東方宗教及文化所顯露的優越感。西方人經常將他人的文化視為具有異國風味,但在哲學上則尚未開化。若以達賴喇嘛注重實際、直接、親切、和藹的態度來看,他或可被稱做是個「簡單」的人;但若以任何其他的角度來看,他卻是細心精巧、反應敏捷、思緒複雜,同時十分睿智、博學多聞。他為靈性的談話帶來了三種在當代基督徒聚會中相當罕見的特質,罕見到在聽眾當中有人因此感到慰藉與感恩、並發出短暫粗重的吸氣聲。這些特質就是:溫和、清晰及大笑。你可以說他有些神似聖本篤,有些方面很像是聖方濟,又帶著一絲耶穌會士的風格。

  從一開始,他的和善與溫和便讓在座的聽眾感到放心,這說明他絕不是來「播下懷疑的種子」,讓基督徒對信仰產生動搖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勸告大家,應該更加深了解與欣賞自己既有的傳承,並指出人類的感知力及文化性是如此多樣,如果硬要說到達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條,實在說不過去。他溫和堅定地反覆表示,他並不同意人們將佛教及基督宗教視為基於相同根本信仰的不同語言。至於兩大宗教都重視慈悲、博愛以及寬恕的倫理道德,他則表示,這兩大宗教之間的確有相似之處。然而,正如佛教並不認為有個單一的創世主、或一位個人的救世主,他告誡大家不要稱自己為「佛教式的基督徒」,就像我們不該「把犛牛的頭接在綿羊身上」一般。

  在長時間的研討會過程中,不論是在講讀複雜的神學經文、評論經文,或是在回應專題討論者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達賴喇嘛的心思沒有一刻不是令人驚訝地清晰。有一回,他談到了如何運用大乘佛教的禪修修持來幫助我們的知覺保持警醒、專注,而不致於散漫、或是「昏沈」地進入了休眠狀態。而他對聽眾表達敬意的方式之一,就是保持他的注意力。一個公眾人物,即使是宗教上的公眾人物,很少不準備一些「事先打包好」的話。在某些場合達賴喇嘛當然免不了會說出這樣的話。但顯然,他無時無刻都與基督福音及在場的人完全同在,由此可見他的心與心境之持續力與集中度實非常人所及。當有人問他不同信仰的人可以共同做些什麼、才不致於做出搞混犛牛與綿羊的事兒來,他建議了幾項可行的方案:包括學術研究、靜坐默想以及朝聖活動。接著他提到,他曾去過法國的露德(Lourdes,天主教的聖母朝聖地),並發覺到當地的神聖靈氣,他當場便深深地向之禮敬、同時對所有神靈祝禱,祈求那治療的能量能夠長存。像這樣的時刻,你便會聽到在聽眾席上傳來一陣不約而同的吸氣聲,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於如此純粹卻又堅定的敬意感到歡喜和驚訝,而這是來自於佛教傳承的敬意。

  對於〈耶穌顯聖容〉,達賴喇嘛依據佛教徒對於奇蹟、以及超自然化現現象的看法,提供了旁徵博引的見解。沒有絲毫的武斷、或是感情用事的虔誠,他所呈現的是一種超越凡人理解以及平常自然範疇經驗基礎的古老傳統,而這個傳統自久遠以來便含納了由自我規範與心理學說所構成的高度理性思考系統。他謙虛地表示,儘管自己並沒有類似的經驗,但也不覺得應該因此懷疑這些經驗。從某個角度來看,聽他這麼說,使得基督徒在幾個世紀以來為了奇蹟和可能的解釋而爭吵的情況,似乎顯得有些愚蠢了。

達賴的解讀讓人流下了淚

  在聖若望講述耶穌從死裡復活的福音當中,有一段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和耶穌的會面,達賴喇嘛的解讀讓許多人流下了眼淚。我們很難說這到底是什麼緣故。稍後有人解釋說,好像他們是第一次聽到這些話,它們是那麼地溫柔而神秘、並且美得如此理所當然,同時又活生生地像在眼前,彷彿是一份意外的禮物。

  西方人碰到哲學上或宗教上的矛盾、或是無法言傳的事情時,往往變得十分嚴肅。佛教徒則無疑地有許多不同的反應,其中最能活絡氣氛的方式之一便是大笑。達賴喇嘛喜歡說一些關於僧侶、犛牛、轉世、視覺現象(vision,現分)的笑話,但無論是一個手勢、一種表情、或是討論時的短暫停頓……,即使可能只是一時的尷尬,就常常能讓他爆發出一連串富於感染力的笑聲。

  當研討會接近尾聲,幾乎每個人都由於長期情緒高度集中而開始覺得疲累,那位日復一日冷靜異常的年輕僧人格西津巴,正試著為法王翻譯一段趣聞,卻突然無法自持地全身大笑了起來。當時法王說了一個故事,以回應一些人以太忙為由、而沒時間默想的問題。有位老師答應要帶學生去野餐,卻始終以太忙為由而沒去。有一天,這對師生看到了一個抬著屍體的隊伍。僧人問學生說:「這個人要去哪裡呢?」至少過了五分鐘之後,等到這位翻譯員和聽眾以及達賴喇嘛都能夠控制自己了,最妙的這句話才冒出來:「他要去野餐。」

  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說,參加主內共融的聚會、比如上教堂,可不像「去野餐」那麼簡單。當然,一如其他的宗教,盛宴及慶祝活動也是基督宗教裡象徵與實質的一部分。而聆聽達賴喇嘛發表對福音的看法,絕對是一場盛宴。真正讓人印象深刻且驚訝的是,這位「外來的人」是如此地觸動了他們。這位流亡異鄉且對基督徒並沒有什麼權威地位的人--除了聖神賦予他的權威之外,居然能顯示給所有不同信仰的人,他們自己的盛宴具有如此豐富的內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6
    $210
  2.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