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

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
定價:300
NT $ 237 ~ 297
  • 作者:Anthony Storr
  • 譯者:鄧伯宸
  • 出版社:立緒
  • 出版日期:2008-08-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41697X
  • ISBN13:9789867416971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Anthony Storr為英國當代最富盛名的精神醫學權威,他引用18世紀英國詩人John Logan名句:「音樂是心靈之藥。」,為本書內容做了最佳詮釋。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術背景為基礎,輔以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針對音樂與人的關係進行深入探究,從音樂的起源,以及其對大腦的生理影響,乃至音樂如何觸發人類思維、激盪心靈,從而改變人生,Anthony Storr皆有細膩獨特的見解,帶領讀者從西方學理式分析中領略音樂的性靈之美,尋求心靈療癒的解藥。本書出版後佳評如潮,英國《泰晤士報》譽本書為瑰寶(This book is a gem.)。

  音樂影響我們的身心至鉅,為什麼呢?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最是奧祕也最難以捉摸。但Anthony Storr卻認為,時至今日,受音樂深遠影響的人卻遠多於以往。在本書中,Storr旁徵博引,探討了其中之關鍵所在。他認為,音樂使人了解自己的內在經驗,為我們的情緒與情感賦與結構與意義。在一個要求我們切割理性與情感的文化中,由於音樂具有這種恢復人格完整的力量,因此,許多人發現音樂可以強化人生。

作者簡介

Anthony Storr


  生於1920年,負笈劍橋基督學院與西敏醫院。1944年取得醫師資格,隨即專攻精神醫學。著作包括《人格的統整》〔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ality,1960〕、《人類的破壞力》〔Human Destructiveness,1972〕、《榮格》〔Jung,1973〕、《創造的動力》〔The Dynamics of Creation,1972〕、《精神醫療的藝術》〔The Art of Psychotherapy,1979〕、《孤獨》〔Solitude,1988〕、《佛洛依德》〔Freud,1989〕、《音樂與心靈》〔Music and the Mind,1992〕及《泥腳》〔Feet of Clay,1996〕。文章散見多家報紙,包括Sunday Times、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與Independent。Storr為皇家醫師協會會員、皇家精神醫師協會會員及皇家文學協會會員,也是牛津郡衛生局精神科學榮譽顧問及牛津葛林學院名譽研究員。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為《新觀念》雜誌專欄作者,譯有《影子大地》、《族群》、《邱吉爾的黑狗》等。

 

內容連載

音樂與心靈──無言之歌
導言

在所有語言中,只有音樂是無法直接領會與轉譯的,因此,音樂的創作者有如神明,而音樂之玄奧則是人類技藝中之最。
──克勞德‧李維史陀


 自有歷史以來,世界上聽音樂的人從未有如今日之多。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音樂人口更是大幅增加。唱片、電台、乃至於電視,使音樂深入民間,其範圍之廣絕非五十年前所能想像。儘管有人杞人憂天,唱片將會搶走歌劇院與音樂廳的聽眾,但觀賞現場表演的人還是倍增了。

基於個人的喜好,這本書主要是談古典或所謂西方的「藝術」音樂,而非「流行」音樂。這兩種音樂居然會分道揚鑣,說來不免令人遺憾。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中產階級財富的增加,以音樂作為消遣娛樂的需求也不斷提高。當時廣受人們喜愛的奧芬巴哈、約翰‧史特勞斯父子、夏布里埃、蘇利文、以及其他才華橫溢的輕音樂作曲家,至今仍然令我們陶醉不已。進入二十世紀,則有葛希文、傑若米‧肯恩﹝Jerome Kern﹞與厄溫‧柏林﹝Irvin Berlin﹞接續了此一傳統,直到一九五○年代,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才分裂成一道幾乎難以跨越的鴻溝。

僅管音樂的擴散無遠弗屆,音樂本身仍然是一個謎。對熱愛音樂的人來說,一旦剝奪了音樂,固然是最殘酷的懲罰,另一方面,有人嗜音樂如命,卻並不是因為要靠音樂維生,或是天生就賦有音樂細胞。懂得音樂作曲技巧的人,固然比門外漢更能欣賞樂曲的結構,同樣地,會玩一種樂器或善於歌唱的人,往往也因積極投入音樂活動,從而豐富了對音樂的瞭解。身為弦樂四重奏的一員,甚至只是大合唱團中的一個無名小卒,固然會發現這類提升生命的活動是無可取代的,但也有人既不會讀譜也從來不曾想要學一種樂器,照樣愛樂若狂,若一日沒有音樂,竟似白白過了一天。

在當今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種頗為令人疑惑的現象。許多人認為,藝術之為物,與其說是一種必需品,不如說只是一種奢侈品,並強調,藝術中唯有文字與繪畫才對人類的心靈具有影響力。不懂得欣賞音樂的人總認為,音樂攸忽即逝,提供此類樂趣誠屬多此一舉,只不過是生活的表面裝飾,是一種無害的嗜好而非必需品。正因為如此,在政治人物當今的教育政策中,音樂已經很少被置於重要的地位。今天,隨著教育的日趨功利,一切以獲得實用的就業技術為導向,而不注重充實個人的生命體驗,在學校的課程中往往淪為「多餘」,只有富有的父母才供得起,至於明顯缺乏「音樂」天分的學生,更被認為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過去認為音樂具有極大的力量,影響所及,可以左右個人或國家的命運,這種觀念如今已經消失。在一個以視覺與言說掛帥的文化當中,音樂的重要性乃益趨模糊,因此也遭到了低估。感官的愉悅固然是音樂體驗的一部分,但音樂工作者與愛好者所受的專業訓練卻不了解,音樂所帶給我們的絕不止此而已。音樂能夠帶給我們什麼,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得清楚的,本書是一本探索之作,意在找出影響我們深遠的音樂到底是什麼,並說明音樂為何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
  2. 新書
    9
    $270
  3. 新書
    9
    $270
  4. 新書
    9
    $270
  5. 新書
    99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