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政治經濟學: 高油價時代的新世界版圖

石油的政治經濟學: 高油價時代的新世界版圖
定價:380
NT $ 342
  • 作者:麥克.克雷爾
  • 原文作者:Michael T. Klare
  • 譯者:洪慧芳
  • 出版社:財信出版
  • 出版日期:2008-12-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02273
  • ISBN13:9789866602276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能源供需結構的新變化 預示全球新秩序的重新洗牌:

  石油供給已近極限,新興需求卻急遽增加,新舊工業國衝突一觸即發;

  中國與美國的能源矛盾終將擴大,印度、日本、歐洲及俄羅斯也必加入這場能源攻防戰

  國際油價在2008年7月突破每桶140美元之後雖見回落,但仍屢次大幅震盪,顯然各方對於油價的穩定並無多大信心。油價的震盪主要是受到長期供需狀況趨於劣勢所致。石油是全球主要能源,供給和需求狀況的重新洗牌,正標示著大國政治和經濟實力消長起落。而掌握能源的供給,又將反過來進一步深化大國政經實力的成長或衰減。

  本書作者克雷爾是資源地緣政治學的頂尖專家,深入剖析影響國際局勢的最新能源動態,預見中國及印度對於石油的新興需求,對於目前供需結構將帶來迫切危機。

  攸關現代工業社會運作順利與否的所有物資,包括石油與天然氣、鈾、煤、銅等天然資源的供給都是其限度,然而全球經濟大成長卻帶來愈來愈快的消耗速度,各個主要國家無不積極追蹤及掌握能源供給,因此俄羅斯短短數年即從冷戰輸家重新扮演能源的強勢仲介者,東西歐及中亞諸國無不仰其鼻息,而美國則被迫要跟新興的中國和印度兩國競爭有限的石油供應。

  針對日益昇高的國際能源矛盾,克雷爾指出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尋求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麥克.克雷爾(Michael T. Klare)

  美國和平和世界安全問題專家。著作甚豐,包括《資源戰爭》《血與油》等十三本作品,為《哈潑雜誌》《外交事務雜誌》《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撰稿。克雷爾是《美國國家雜誌》的國防研究專家,在罕布夏學院主持和平與世界安全研究計畫。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花旗銀行,目前從事書籍及電腦軟體翻譯工作,譯有《投資銀行交易祕辛》《綠色商機》《避險基金交易祕辛》《中國CEO》《年輕就學會當有錢人》《大師解讀行銷》《開會開到死》《主管別瞎忙》《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別自個兒用餐》《中國製》。

 

目錄

1.序言:優尼科事件
2.愈找愈少
3.「中印」挑戰
4.能源霸主
5.消耗?海
6.全球搶攻非洲重要資源
7.侵蝕「美國湖」
8.跨越門檻
9.迴避災難
 

推薦序一

  能源的競爭與合作 台灣經濟研究院 洪德生

  2003年以來,新興經濟體成長強勁,成為世界成長動能,使全球對能源和商品的需求成長速度較過去高。在2003年至2007年之間世界經濟年平均成長4.5%,高於戰後50年平均。尤其中國的年平均成長10.6%,遠高於IMF在2003年預測的7.5%。不僅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出乎意料地快,而且在該期間新興經濟體變得較富有了,對商品的使用也變得更密集了。結果,對能源和工業商品的需求急遽增加。就石油而言,1998年至2002年世界石油需求年平均成長1.1%,但到2003年至2007年這段時期,成長的速度幾乎加倍,達到2.1%,且幾乎所有的增加都來自新興經濟體。2007年單是中國就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三分之一。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亦預測,全球2005年到2030 年間的初級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平均成長為1.8%。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和人口增長最快,並且在模擬情境中,其初級能源消費增長將占全球增長總量的74%,其中僅中國和印度就占45%,而OECD 國家占五分之一。新興經濟體日益繁榮並不能完全解釋對石油強勁需求的背後因素。由於在許多新興經濟體政府控制重要燃料的價格,採取補貼政策,使燃料價格低於世界市場價格,尤以石油出口國家為甚,由於價格訊號失靈,導致這些國家的石油消費大幅增加。這些國家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很低,但在2007年就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四分之一。

  近年來石油價格的暴漲暴跌,確實帶給世人對未來持續經濟成長的隱憂。諸多機構預測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蘊藏使用期限至多四、五十年,或甚至更短,高能源價格時代恐怕在這一波不景氣反彈後即將到來。未來高油價對經濟的衝擊將不可避免。加上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正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累積的主要來源。由於以碳為基礎的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目前占全球主要能源供給的85%,在數十年內要大幅降低這個比例恐怕難度甚高。氣候變遷的問題追根究底其實就是能源問題,所以人類必需徹底改變取得與使用能源供給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

  人類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能源的依賴愈來愈深,從先進工業國家到開發中國家都如出一轍。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日、西歐等主要工業大國消耗了全球大部分的能源供給,但能源的供給都能滿足能源需求的增加。因此,對替代能源開發的需求並不殷切。不過,過去數十年,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為了在全球尋找重要的能源蘊藏時,也積極挑戰舊世代的強權。在所有的能源中,石油不再只是國際市場上買賣的物資,更是全球策略性的重要資源,從取得、生產到配送都讓政府與軍方高層投入愈來愈多的時間和心力,能源的競爭也愈演愈烈。此時,對替代能源開發的需求愈來愈高,但成效有限。

  近來美、日、歐大多數先進國家的經濟瀕臨衰退,部分原因是信用緊縮,部分原因則是2008年上半年的油價暴漲。全球經濟下滑導致全球能源需求減少,並導致原油及其他能源價格快速且急遽的下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指出,西德州中級原油每桶的月平均價格從2008年7月的133美元急遽下滑至10月的77美元;並預測年平均價格從2008年的101.45美元下滑至2009年的63.50美元。儘管如此,作者對今後能源爭奪對全球造成的風險和危機的推論並沒有影響,因為能源爭奪的戲碼並不曾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稍有中斷。

  很多證據顯示,不單是能源與其他重要資源的消耗與需求創下前所未有的新高,很多油田的消耗速度也可以明顯看出比新油田啟用的速度還快。科學家雖樂觀表示替代能源可能出現,但沒有一種替代能源的開發速度夠快或規模夠大,足以取代目前急速萎縮的能源。因為要即時處理這個空前的危險,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開發化石燃料的替代方案,同時對汽車與其他耗油裝置設下嚴格的限制,但石油消耗大國的美國決策者似乎還欠缺足夠的決心,企圖挽救空前的能源衝擊。這背後的主要原因作者指出,能源集團之間的關係愈是緊張,會使軍事支出長期大幅增加,耗用國家或國際用來開發替代能源系統的資金。另外,持續增加舊能源系統的使用,把更多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也會讓地球更進一步暖化。

  本書的主要內容旨在闡釋,「能源安全」問題已經變成國際不安與擔心的焦點,這也顛覆了大家對全球體系內所謂「權力」與「影響力」的看法,迫使決策者以全新方式檢視全球勢力。在新國際能源秩序中,國家的全球排名不再根據核子彈頭的庫存、海上軍艦、備戰人數的標準而定,而是逐漸根據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或是動用其他財富資源從能源豐富國購買或取得資源的能力而定。

  本書以石油為核心,探討能源供應國與能源需求國之間、能源供應國之間、能源需求國之間、以及強國與弱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作者針對主要能源需求國在主要能源供應地區的政治軍事角力,從歷史的角度加以觀察分析,並以相當完整的數據加以佐證,是一本頗為珍貴的能源經濟政治學著作。其中剖析對爭奪能源供給的小衝突可能引發國際戰火的風險,強權之間激烈的能源競爭免不了使彼此之間長期存在的猜忌與敵意更加惡化。尤其是尋找能源的國家為了和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建立或強化關係,會增加武器運送與軍援非洲、中東、?海的不穩定地區,這些行動無疑會使政府壓迫、種族衝突、犯罪暴力、叛亂與強權爭執的風險增加,對地緣政治造成重大的影響。

  能源爭奪是導致地緣政治緊張的後果,進而引發擴大軍事支出,排擠替代能源系統的開發資金,變成持續依賴化石燃料,使溫室氣體加速累積,導致更嚴重的氣候變化災難,形成惡性循環。作者指出解決之道即在於國際合作,尤其是兩大能源消耗國美國和中國把各方面的能源競爭化為合作。由於美中兩國的能源消耗量合計占全球總量的36%,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如果美中兩國能夠合作開發有利氣候的替代能源,就能明顯降低兩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刺激長期經濟成長,也能造福全世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於2008年為湯馬斯?佛里曼所著「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的導讀中指出,能源有來自「地獄」的燃料污染多,如煤、石油、天然氣;有來自「天堂」的燃料污染少,如太陽能、水力、風力、潮汐。來自「地獄」的燃料愈使用愈形枯竭;來自「天堂」的燃料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未來二、三十年若未能開發出足夠的替代能源,來終結「石油時代」,恐怕將造成全球的浩劫。他又引述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部長亞瑪尼親王在19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後,面對暴漲的油價,曾警告石油輸出國家:「要記住,石器時代的消失並不是用光了石頭。」如今我們甚為期盼,在用光了石油之前,人類已經讓石油時代消失了。

推薦序二

  《石油的政治經濟學》書介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這是一本相當精采的書,不但談了石油導致國際權力版圖的重組,也談到了石油政治經濟學的演變。經濟與政治不可分的關係,在這裡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世界,是個天翻地覆的世界。一個金融海嘯,震得國際金融秩序重新洗牌。「強權」與「領導」的定義,也被提出來重新檢視。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五日,二十國經濟高峰會議在華盛頓舉行的時候,法國總統薩柯奇顯得志得意滿。因為這個會議是他建議布希召開的。薩柯奇對記者說:「美國是世界第一的強權沒錯,可是她是唯一的強權嗎?不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個嶄新的世界!」

  薩柯奇講的沒錯,但是在華府峰會現場,真正出鋒頭的不是他,而是中國與沙烏地。中國的舉手投足,都是國際觀察的對象。四兆人民幣的抒困計畫也好,金援國際貨幣基金也好,直接、間接都影響著國際經濟。對外「搶油」的戰略佈局更是如此。本書序言中所提,中國「中海油」要購併「優尼科」所引起的恐慌與焦慮,正是國際權力格局正在變化的鮮活寫照。

  沙烏地之出鋒頭也在預期之中,因為她是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英國首相布朗在華府峰會上就追著沙烏地,希望能說服沙國對國際貨幣基金(IMF)多挹注一些資金,讓IMF得以在金融危機時多對外做一些緊急貸款。

  也就在華府峰會前一兩天,國際能源總屬(IEA)在十一月十二日公布了新的數據,指出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石油需求減少,連帶也使各國在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生產上的投資也跟著減少。二00七年各國在油、氣探勘與生產上,總共投資了三千九百億美元,但比照實際的需要(現在開採石油的成本愈來愈高),仍有四千五百億美元的缺口。今年在金融海嘯之下,這個投資的缺口就更大了。

  投資不足,導致生產不足。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如果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不變,今後二十二年,每天還要多生產出四千五百萬桶才夠用。但需求怎可能不變?IEA又發現,目前石油減產主要是北海與阿拉斯加,致使得西方在石油生產的影響力下降。海灣國家的影響力則相對增強,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在世界石油總產量所佔的百分比,也將從現在的百分之四十四,增加到二0三0年的百分之五十一。這都意味著權力板塊的位移,以及國際政治上大國小國權力位階的調整。

  而只要金融危機一日不見緩和,各國在石油開採的投資就一日不見增多。積累下來,需求和供給的缺口只會愈來愈大,因石油所引發的衝突也將難以避免。事實上,我們從爭奪油管的衝突,從各國在裡海的爭霸,早就可以看到衝突的雛形。尤其是裡海,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蘊藏,引起各國的覬覦。裡海周圍,不但油管密佈,各國的間諜也密佈,多少精彩故事輪番上演,只為爭取更多的石油。

  若加一點歷史的縱深,把「石油衝突」放到「大歷史」裡面觀察,會發現其實從過去西方強權的爭奪拉丁美洲黃金與白銀,到爭奪種棉花、種甘蔗的殖民地,再到現在爭奪石油的開採與油管的路徑,其中都有一個脈絡。若拿一個座標來看,橫軸是地理,縱軸是時間(歷史),中間擺的是石油危機。這樣觀察,我們對問題的本質會更通透,也會問出更深刻的問題:順著時間縱軸的向下延伸,石油的衝突最後會怎麼發展?又會怎麼結束?

  作者提出的是改變石油的使用方式。這是相當發人深省的。許多研究都發現,很多國家其實是像酗酒一樣,「酗石油」。明明可以節約能源的,但卻偏偏浪費了許多能源。所以作者提出改變能源使用方式的呼籲,就是從消費的源頭開始,化解石油衝突的根源。不管他的呼籲能獲得多少共鳴,這種呼籲不也正透露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我們會看這本書,除了想對國際情勢有更深刻的瞭解外,難道不是也因為內心有深刻的焦慮?

  所以面對石油爭霸,我們感受切身的經濟衝擊,體察政治權力板塊變動,呼吸歷史的脈動,思考能源問題的出路。雖不見得人人同意作者所提的出路,但是這樣的思考卻能讓我們對問題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刻。

  謹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能源政治關心的朋友。

推薦序三

  《石油的政治經濟學》書介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1798年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An Essay of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指出人口成長沒有限制,而食物的增加卻受制於土地的有限性。因此,糧食僅會呈算術級數增加,而人口卻會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所以,他覺得人類終將面臨食物短缺,屆時必須依靠飢荒、疾病以及戰爭等手段才能夠讓人口成長以及食物增加恢復平衡。馬爾薩斯雖然沒有預測到綠色革命、全球化貿易以及之後人類自發的避孕措施,延後了其預言。然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卻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全世界各角落以另一種型態展開。

  中國在80年代鄧小平當權後,開始積極推動「四個現代化」,經濟發生了徹底的轉變,至今常以兩位數的模式成長。此外,印度於80年代中,拉吉夫?甘地接任總理後,不但降低政府對經濟的箝制,更敞開大門迎接外資,讓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從1947年獨立到1980年平均的3.5%,躍升到1980至2000年平均的5.6%,最近幾年更達到近9%的經濟成長率。另一方面,1995年到2000年接連發生墨西哥、亞洲、俄羅斯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機後,東南亞、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等新興市場,成長腳步也明顯加快。全球這一發展隱示,地球上有將近一半的人口,突然開始要求過著美國式的生活,影響所及,造成全球資源供需吃緊。

  反觀供給面,工業革命後200多年來,雖然人類持續成功的開發新的能源以補充原先使用的能源,先是煤,然後是石油,後來又有天然氣和核能燃料等。然而,這些原物料都有蘊藏量有限的特性,而且大部分權威的預測都指出,其中廣為使用的石油在本世紀內就會耗盡。事實上,目前「易採原油」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業已進入「難採原油」的時代,全球每多開採一單位的原油,難度就比前一單位提高,成本也相應升高。況且,剩下的原油多蘊藏在地底更深、離海岸更遠、更危險的環境。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的資源將很難滿足目前全球以指數型成長的資源需求。

  在本書,作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以全球資源缺乏的背景,重新闡述200年前馬爾薩斯理論的精髓,詳細描述當前傳統能源不足下,大國也是經濟強權的美國及歐洲,在面對新富的中國、印度挑戰時,相互爭奪中亞以及非洲資源所引發的政治角力,以及俄羅斯在經歷過去5年全球資源價格飆漲,致經濟實力明顯抬頭後,與這些美、歐強權撞擊所產生的火花。作者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點出過去十年各大強權正以各種方式逼近衝突的臨界點,危機更是一觸即發。作者除了預警這些危險,更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以美國和中國為首、以合作取代競爭的思維,共同開發石油替代品、更新產業模式以及環保用煤等具體作法,來防止馬爾薩斯的預言成真。

  資源是未來經濟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為如此,各強權以及新富國家間地緣政治的消長是影響未來各國政經地位的一大關鍵。要掌握未來全球政經發展大趨勢,瞭解各強權爭奪關鍵資源的概況就顯得相當重要,而本書直指問題的核心,作者詳盡的分析及精闢的見解相當值得決策者以及社會大眾參酌,特此作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