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的生存戰役

投資人的生存戰役
定價:380
NT $ 342
  • 作者:傑洛德.羅布
  • 原文作者:Gerald M. Loeb
  • 譯者:蕭美惠
  • 出版社:財信出版
  • 出版日期:2009-04-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02419
  • ISBN13:9789866602412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Sure Win!
  我們要活著回去!
  金融風暴下的第一道曙光
  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重要的癒療系投資書籍
  通過時間檢驗,
  兼具銷售保證的真正經典。
  投資人的生存戰役已經開打!
  目標是不計一切保住資本,大賺一筆,但別被痛宰!

  1930 年代大蕭條期間,股市是大多數人最不願涉足的領域,深入投資市場確實就像一場殊死戰。1929年美股崩盤之後出現嚴重且漫長的全球蕭條,美國及全球的貨幣政策失誤無疑是雪上加霜。國會通過的連串立法更引發恐懼,包括美國證管會的設置,令很多人認為過度規範將損及股市報酬。國際間的政治情勢也同樣嚴峻,1934年希特勒自封「元首」,納粹黨出動;在蘇聯的支持下,歐洲的共產主義興起,動亂不安接踵而至。在美國本土,中西部的農民幾乎無以為生,許多人搭承火車向外謀生,然而外地的情況也同樣困窘。

  在如此近乎絕望的氛圍下,一位親切、禿頭、戴著眼鏡的股票經理人傑洛德.羅布(Gerald M. Loeb)寫下《投資人的生存戰役》這本樂觀的書。看似輕鬆的文章漫談與專欄集結?,羅布藉由平易近人的投資趣聞與軼事,簡單明瞭地指導投資人如何獲利並避免虧損。《投資人的生存戰役》在一夕之間成為大蕭條時代最溫暖人心的著作,投資人爭相閱讀、風靡一時;數十年來,本書一直都是深受歡迎的投資經典。

  在當前動盪不安的經濟情勢之下,我們無法預知大蕭條是否會再次降臨,金融風暴似乎永無止盡。《投資人的生存戰役》聽起來或許不像是一本樂觀的書,但只要毫無畏懼,滿懷信心地堅守書中歷經數十年檢驗、仍安全有效的投資原則,投資人一定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這也正是羅布想透過這本書所傳達的信念。

  Sure Win!

作者簡介

傑洛德.羅布Gerald M. Loeb(1899-1974)

  1899年生於舊金山,父親是法國紅酒酒商,母親是金礦工人,自小家境貧困。羅布於25歲進入頗負盛名的荷頓證券公司工作。在當時,除非具備一流的銷售能力,否則要成為大型券商的合夥人並非易事,但羅布只花了五年的時間,30歲就成為合夥人,在華爾街擔任股票經紀人長達四十年。1920年代後期開始,羅布成為金融專欄作家,文章散見於《巴倫》雜誌、《今日華爾街》以及《投資人》雜誌,此外還著有《投資人的檢核清單》(Checklist for Buying Stocks)與《投資市場的獲利戰爭》(Battle for Stock Market Profits)等書。羅布於1946年結婚,1974年辭世,並無子嗣。

  羅布是美國近四十年來最有名的投資大師之一,他將股票經紀人的地位提升為股市專家,雖以推銷股票為業,但他實際上推銷的卻是整個產業。《投資人的生存戰役》一書更是羅布的創舉,他單打獨鬥,開創出專屬於一般大眾的投資書籍,也撫慰了因大蕭條而心理受創的美國人,堪稱癒療系的投資大師。

譯者簡介

蕭美惠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前為西洋語文學系),目前擔任專業財經報紙編譯。從事翻譯已有二十年,譯作包括《景氣為什麼會循環》《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印度》(財信出版)《翻動世界的Google》(時報出版)《透明社會》(先覺出版)和《我的美國之旅》(智庫出版)等數十本。

 

目錄

推薦序——為投資而戰 
肯恩.費雪(Ken Fisher)
作者序
1知識、經驗與天資
2基本的投機態度
3有所謂「理想」的投資嗎?.
4生手的陷阱
5如何投資以求資本增值
6投機 vs.投資
7穩健的投資帳戶
8為什麼投資不能隨性
9股票投資的一些禁忌
10公司財報觀察重點
11金融資訊的好與壞
12該買什麼以及何時買進
13正確時機的重要性
14統計分析、市場趨勢與大眾心理
15股價波動及其他市場活動因素
16進一步的技術性觀察.
17市場技術性立場──分析與意義
18換股的好處
19「急驚風」遇上「慢郎中」
20判斷「好的」買進或「好的」賣出
21好的投資人或投資顧問的特質
22停損才能獲利
23你不能預測,但你能賺錢
24獲利策略
25隨時流動的帳戶
26債券的務實評估
27礦業股的優點
28投資分散化
29旅行是投資人的教育
30投機總論
31投資與支出
32投資與稅
33投資與通膨

——附錄——
34歷史個案範例
35投資信託是平均投資
36稅負損失等於儲蓄?
37零股投資人未必總是錯的
38女性應有的投資知識
39投資人小撇步──一定要寫下來
40一元在手勝過一元在林?
41謹慎撰寫遺囑
42股價才是關鍵
43謹慎的投資人尋找優質管理階層的徵兆
44投資時考慮自己的年齡
45投資人應為未來波動編列預算
46虧損該怎麼辦?
47數則市場繆論
48迅速轉移資本
49牛市對投資想法的影響
50別讓稅的問題干擾投資決策
51停損單應小心評估
52現金股利阻礙新興公司發展
53走中庸之道能避免投資人誤信股市謬論
54華爾街諺語多為謬誤
55投資新產品
56消息面與市場
57每位國民都必須具備若干投資知識 
58尋找管理人才,莫貪小便宜 
59奇蹟投資計畫
60步步為營系統
61雙倍股息
62外行人看建築
63投資經理人的兩難
64我不推銷,人們主動跟我買
65市場通訊的錢途
66理想客戶
67永久獲利
68好股票的條件
69今日美元
70花豹從不改變斑點
71寫給股市新鮮人的真心話
72再論研讀股價條
73研究股價條的價值何在?
74股票投資的重要性
75壁花股
76更多的雙倍股息
77先檢驗再接受
78如何獲得最大投資報酬

 

★推薦序—為投資而戰
肯恩.費雪(Ken Fisher)
費雪投資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
《投資最重要的 3個問題》暢銷作者
《富比世》雜誌〈投資組合策略〉專欄作家

  《投資人的生存戰役》,是我最早閱讀的十本投資書籍之一。本書最初於 1935年印行,後來經過無數次再版,直到 1960年代我對資本市場產生興趣時仍是暢銷鉅著──所以它成為我最早閱讀的投資書籍之一。對資本市場、金融新聞甚或個人投資有興趣的人而言,這本書依然重要;尤其如果你還年輕,無法體會傑洛德.羅布(Gerald M. Loeb)的世界跟今日有何不同,或者 60年代跟今日有何不同。或許就是因為羅布這位早期的金融專欄作家,我後來才會遊說《富比世》(Forbes)雜誌開設專欄。  

  我是經典投資書的書迷。你或許覺得,一個才剛寫書教人挖掘別人不知道的新事物來打敗大盤的人說這種話很奇怪。但若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你就無法挖掘新事物(你也知道大家是怎麼說歷史不及格的人)。沒有好的歷史觀點,你便無從得知什麼事超出合理的預期。正如同主修美國歷史的學生必須研究南部聯邦(Confederate States)才能瞭解美國(假如你以為南部聯邦是壞蛋,那就錯過了南北戰爭之前歷史的最重要環節),認真的投資人必須瞭解市場歷史。如果你想瞭解1930到1960年的市場心理,卻又不想看歷史書籍,《投資人的生存戰役》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傑洛德.羅布的這本書不但關乎投資,甚至是美國歷史的精彩片段。1935年的情況確實像是一場生存戰。緊接著 1929年美股崩盤之後,發生嚴重且漫長的全球蕭條,美國及全球的貨幣政策失誤更是雪上加霜。國會通過的連串立法更引發恐懼,包括美國證管會的設置,當時很多人認為(今天有部分人依然認為)過度規範將損及股市報酬。在海外,就在本書付梓的前一年,希特勒自封為「元首」,納粹黨出動。更糟的是,在蘇聯支持下,整個歐洲的共產主義興起,動亂接踵而至。在美國本土,中西部的農民在塵盆時期(Dust Bowl)幾乎無以為生,許多人搭鐵路向外謀生,而外地的狀況也好不到哪?。

  投資人雖然沒有挨餓,卻心灰意冷。日子似乎已了無生趣。此時,親切、禿頭、戴著眼鏡的羅布寫下這本樂觀的小書。在看似不太相關的文章或專欄集結?,羅布寫些平易近人的投資趣聞軼事。《投資人的生存戰役》這書名看來或許不像是樂觀的書,但你不妨這麼想:我們可以打贏戰爭,而這正是羅布希望他的讀者相信的。

  對1935年時沒有什麼流動資產可以投資的讀者而言,最可怕的事莫過於買進之後持有(雖然21世紀的讀者或許覺得這是理性的)。在那個時代,歷經大崩盤、納粹、史達林主義者、饑饉和家鄉的貧苦,羅布偏好的持續進出、密集式「投機」策略,不僅激進、新鮮,而且比買進之後持有來得安全許多。  

  現代的讀者或許一想到投機就害怕。不過請記住,閱讀古老年代書籍的樂趣之一就是語言的演進。隨便挑一部1940年代及1950年代的米高梅電影來看,你會訝異普通用語在幾十年間竟有如此劇烈的演變。羅布以1930年代的風格寫作,一如當時許多其他經典書籍,本書充滿意義已失傳或改變的老式用語。所謂「客戶的人」(customer’s man)是指經紀人,「初學者」(tyro)意指新手,昂貴的股票則稱為「高價的」(dear)。羅布帶領你進入時光隧道,因為他來自一個不同的時代。當我重讀本書時,我看到一些好久不見的用語,例如他在股市使用「涉足」(dabble)這個字,讓本書格外有趣。他寫作時像是一位想念你的老友,充滿詼諧的機智,至今依然有道理,例如:「別拿你的本金去學教訓。」  

  在1930年代,「投機」並沒有今日的刺激性,部分也是拜羅布之賜。現在,「投機客」被視為牛仔和擲骰者,冒著巨大的風險,或許不負責任甚或不道德。可是,在你閱讀本書時,請記住羅布所謂的投機和今天的投機完全不相干。對羅布而言,投機是在一個往往看似不可能的世界的生存之道。後來這個字眼才有了今日的意義。

  1935年(以及之後的數十年),投機是買進之後持有的另一個好辦法,羅布稱後者為「長程」投資。「買進之後持有」對甫經歷股災的讀者來說是不愉快的。在很多方面,羅布的方法是避免 1929年股市崩盤再現的另一個替代方案,一如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與大衛.陶德(David L.Dodd)合著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以及後來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羅布倡導停損,以及由一小撮挑選的股票中追求短期利得(動能投資人可以在羅布的文章看到他們策略的根源)。羅布的說法是,把幾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然後嚴加看守。如果籃子?的世界要毀滅了,把籃子丟掉就好了。它並沒有現在所講的投機的負面含義。羅布還建議「換股」,對現代人來說,聽起來就像是揩油交易(churning),正經的投資人亦不贊同。

  但是,以他的標準及那個時代來看,換股是投機客該做的事。他特別叮囑不要讓錢留在股市外頭。羅布認為,如果你待在股市外頭的時間多於待在?頭的時間,你便錯過很多「危險的股市」,投資人覺得這聽起來很棒啊,但羅布認為那就沒戲唱了。  

  這或許不是適合現代遵循的穩健投資忠告,但這不是資本市場學生一定要看這本書的原因。相反的,它描繪出那個時代背景──美國出現證管會、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1940年《投資顧問法案》(Investment Advisors Act of 1940)以及葛拉漢與陶德推廣的價值型投資。

  羅布歌頌股市,努力恢復嚇壞的投資人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在本書,他告訴大家一個他最喜歡(以及不斷被傳誦的)故事,說他只做了三天便辭掉第一份工作,因為他被迫去銷售一種他不認同的債券(他的第二份工作也是一樣!實在太湊巧了吧?)。他還分享了他卑微的出身及早年做錯事的故事。那些是真的嗎?誰在乎呢!這些故事很棒,大家也都相信了。  

  在辭掉前兩份工作之後,羅布於 1924年進入荷頓公司(E.F. Hutton),年僅 25歲(年輕一輩聽到荷頓公司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在我年輕時,荷頓聽起來可是如雷灌耳啊)。羅布在 30歲時已成為合夥人,這項了不起的成就證明他的銷售功力一流。荷頓明白晉升羅布的好處,他最後成為該公司的代言人,事實上羅布就等於荷頓公司。他對推廣業務很有幫助,具有可以引起共鳴及值得信任的性格(羅布最喜歡的投機策略為公司賺進大筆佣金也很不錯)。後來荷頓公司拍攝電視廣告,廣告詞是:「我的經紀商是荷頓公司,他說……。」這裡的「他」,指的就是羅布。  

  在其他方面,他也是個開路先鋒。羅布是最早反對分散投資的人之一。他贊成集中在幾檔股票,或許六檔左右,跟我的父親菲立普.費雪(Philip Fisher)和巴菲特(Warren Buffect)是同一掛的。但我一定要說,巴菲特時常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持有的股票檔數絕對不止於此(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很棒的人,但在這些方面常常被誤會)。不過,時至今日,集中型投資有復甦的跡象。羅布可說是最早的提倡者,在我父親因為提倡這個方法而出名之前二十年,他就這麼做了。  

  羅布崛起之際,投資人周遭的環境發生劇變,而他明白該如何加以利用。本書的第一版就在1940年投資顧問法案之前發行。當時沒有什麼投資顧問,既有的業者都不受規範,也沒有什麼共同基金(他不贊成共同基金,和葛拉漢一樣)。投資人很難取得資訊和建議,更別說代價之高昂。股票經紀人是投資人主要的訊息來源。  

  現在的投資人或許覺得這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可以取得投資通訊、網站、有線電視新聞、投資顧問、部落格等資訊,無止境的消息來源。現在,大部分的金融專欄作家都不是股票經紀人。他們可能是貨幣經理人、分析師、經濟學者,或只是記者。但在羅布的年代,股票經紀人雖然只是銷售人員,卻是主要的訊息管道。  

  早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成形前,羅布便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儘管他沒有使用這個名詞。早在被動式投資開始流行甚或行得通之前,他便主張被動式投資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更好。早在當時,他就知道大多數專業人士無法打敗大盤。早在《富比世》雜誌美國 400大富豪名單開始編列之前,他便證明要維持在超富階級有多麼困難。羅布在書?還有許多其他例子,都是早在現代的用語出現之前;我不在此贅述,因為你可以自己看。

  羅布於 1974年過世。和家父跟我一樣,他出生在舊金山。在20世紀前夕出生,父親是一名法國紅酒酒商,母親是一名倒楣的金礦工人,羅布從小家境貧困。1906年大地震震碎他父親的酒瓶,家?便破產了。羅布的外貌像個蛋頭先生,他的頭又圓又禿,戴黑框眼鏡,手指肥肥短短。他一直到 1946 年自己飛黃騰達之後才結婚。他沒有子嗣。他慷慨捐助慈善機構,主要在紐約。  

  羅布的嗜好是攝影、汽車(他那一代很多人都是)和建築。我只見過羅布一面,1972年在舊金山,就在他過世兩年前。他來拜訪家父。當時在我眼中,他是個老人,年少的我實在很難看出他的偉大之處。一事無成的年輕人常常看有豐功偉業的老人不順眼,很遺憾,當時我就是那麼看待他。  

  由於他是在紐約揚名立萬的舊金山本地人,所以他在我的家鄉名氣響亮。或許也是這樣,我在早年時便十分注意他。有一回我寫了一篇模擬的羅布自傳,我對他很不厚道,但我錯了。當時我認為他是一個在打書的暢銷書作家而已。但他絕對不僅於此。我這輩子時常犯錯,我不在意,出錯是生活的正常環節。但我確實惋惜當時自己未能看出這個人的偉大。正因為當時我沒有眼光,現在我才熱切地寫這篇前言。

  羅布經歷了不可思議的時代,以正面方式影響了那一代的投資人,這是今日的年輕人所無法想像的。幸運的是,他在 1924年才進入紐約的荷頓公司,所以不能把 1920年代後期的事歸咎於他。他在 1929年成為合夥人,正值大崩盤前夕。我要強調,當年沒有人可以成為一家大型券商的合夥人,除非他的銷售能力一流,而羅布止是如此。 1929年讓許多人失意喪志,但羅布並沒有。他的同行大多數都被淘汰了,但羅布沒有,永遠不會。  

  在早期,他便明白自己可以借助寫作來幫忙銷售。本書第一版賣出超過 25萬本,當時已是嚇死人的成就。即便到今天也沒有幾本投資類書能賣出這麼多本。羅布光是透過郵購就賣掉了許多本。 25萬本的銷售量,是家父於 23年後出版他個人最出名的著作《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的十倍以上。家父的書如今更出名了,因為這個世界按照他的推斷發展,許多近代的傑出投資人表示家父的書對他們形成早期影響。但那本書卻沒有賣得特別好,正是因為羅布在那個年代實在太有名了。

  羅布是美國近四十年來最有名的投資人之一,這是難得的成就。他將股票經紀人的地位提升到股市專家。他雖然在推銷股票,但他其實是在推銷整個產業,以及為心理受創的美國人擔任癒療師的工作。他做得出色極了。

  本書集結了羅布的建議。何時進場,何時出場,瞭解自己買進的,有充分的理由才買進及賣出,避開陷阱。有些建議還是很管用。有些則否,或許以前也不管用,但這不是重點,你會明白什麼才是有用的。你在閱讀現在的新投資書籍時,還是會看到許多自相矛盾和胡說八道。但羅布連胡說八道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相信你會明白及欣賞的。為什麼?因為羅布一個人開創出一個全新書種──給普通人看的投資書。

  本書充滿日常生活比喻,目的是要讓被大蕭條嚇破膽的散戶投資人更能接受投資。他教導投資新手先從小處著手,因為「一個人開始學作菜一定要從煮蛋開始,不能一開始就來道熱烤阿拉斯加(Baked Alaska)蛋糕。」他還警告不要接近「冠上耀眼或浪漫名字的新股票,以及『鍋爐室』人員和『傻瓜名單』郵件的『保證免費』服務。」這是良心建議,而且用今日的商業作家一定會避免的戲謔、誇張方式表達。可是,這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要人家聽你的意見,首先你得讓他們聽你講話才行。

  大家確實有聽到羅布的聲音。《富比世》稱羅布為華爾街「最常被引述的人」,他很可能是。理由很充足──這位仁兄瞭解他的讀者,能言善道。新聞記者愛死羅布了,因為他妙語如珠。股票經紀人也愛他,因為他提升了這個職業的地位──不只推廣股票經紀,也倡導高周轉、高佣金的投資。

  但本書是認真的資本市場學生必讀的主要原因是──羅布提供獨一無二的市場史觀。本書是闡述特定時代的經典書籍,並已成為不朽。它和當代其他經典一樣都是闡述特定時代的書籍,例如: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的《思考致富》(Think & Grow Rich),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羅伯特.雷亞(Robert Rhea)的《道氏理論》(Dow Theory),或是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順帶一提,現在有很多人批評凱因斯,因為他們不懂歷史。但股市的學生若沒有熟讀凱因斯以及研究他的傳記,就會錯過很多東西。凱因斯和羅布十分神似,遠勝於羅布與葛拉漢或其他現代理論的相似度。)
  
  本書讓你全面性的瞭解美國股市的歷史、社會學,以及 1930年代、 1940年代,甚至 1950年代的投資人心理(羅布在最新版本收錄了更多文章)。在此之前,1920年代的成長股投資已沒落;在此之後,羅.普萊斯(Rowe Price)和家父才發展出現代的成長股投資論述。《投資人的生存戰役》是平衡葛拉漢與陶德的必讀書籍,是價值型投資的序曲。
  
  在這個時間點,誕生了許多投資策略。價值型投資人與成長型投資人分道揚鑣,動能與基本面投資人各走各的路!後來,我們又細分為大型股與小型股、被動型與主動型等等。但是如果沒有羅布,你便無法瞭解這些投資策略出現的十字路口。沒有這個背景,你不但無法真正瞭解葛拉漢和菲立普.費雪,還有新近的巴菲特、比爾.米勒(Bill Miller)、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彼得.林區(Peter Lynch)、約翰.柏格(John Bogle),以及諸如我之類的眾多小牌投資人。

  市場不斷在進化,去年的熱門發現已無法再作為今年的銀子彈。但這不會改變人類追求大盤報酬卻一再被偉大的羞辱者(我對市場的尊稱)打擊的原因。羅布十分明白這點。所以,歡迎進入羅布眼中的世界,投資人為生存而戰的世界。希望你會喜歡!

★傑洛德.羅布—自序

  《投資人的生存戰役》的最新加長版出版的原因有二:第一版精裝版的需求穩定,目前已賣出 20萬本以上,讀者美評不斷。精裝版的上一次更新是在1957年,本書幾乎原封不動收錄其內容。有些地方,例如1964年的稅法修改,內文都有做出修改。基本上,本書的觀點已通過時間考驗。有些章節寫於1935年,在1943及1957年經過審閱,現在於 1965年再次審閱,但當初所寫下的文字還是一樣有道理。  

  不過,這一版增加了大量的資料!  
  一位讀者問說:「你書中所寫的自己都試驗過嗎?」我的回答是,書中所寫的,其實都是我實踐的經驗總結。
  收入大於支出的人,本身必然是一個投資人──不論他想不想,或者他懂不懂自己正在投資。

  不論是以何種方式,將當下的購買力儲存起來以供未來之用就是投資。普遍的儲存方式包括現金、公債、銀行存款、房地產、商品、各類證券、鑽石以及黃金。

  投資的真正目標,基本上是要儲存現今過剩的購買力作為未來之用。例如泥水工一天的收入有48美元,或許有時他會存下48美元,投資於未來。有朝一日他或許需要別人替他蓋房子,他就必須用他存下來的48元請一位泥水工來工作一天。至少這是理想的情況。  

  現實生活?,實際情況有些不同。貨幣的購買力變動不定。往後的年頭,僱用一名泥水工工作一天的薪資當然不會剛好等於48美元。可能少一些,但很可能是多一些。所以,光是一直持有 48美元是不夠的。自從本書出版以來,勞動成本一直在上漲。

  事實上,投資的重要考量就是保存財富的購買力,這和所謂對抗通膨、抵銷生活成本的增加或是彌補貨幣貶值的損失,都是同一個意思。

  一般人願意為他們想保留到未來的東西付出儲藏和保險費用。但若是儲蓄,他們不但不願付費,還要求別人必須支付利息或股利才能使用他們的儲蓄。如果他們覺得有風險或可能無法拿回全部本金,那麼他們還會要求額外的利潤,可能是更高的收益率或資本利得。總而言之,投資人總是期望太高但又把目標訂的太狹小。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以購買力、而非名義金額來衡量投資報酬。你必須得到足夠的額外金額來彌補物價上漲時你所損失的購買力,或者在物價下跌時得到足夠高的本金比率。我用這種說法,因為通常在物價上漲時投資會有一些獲利(但通常賺不多),在物價下跌會有虧損,而且通常虧很多。

  我在1921年開始投資時,這似乎是一份風平浪靜的工作。但在1943年時,我開始稱之為「戰鬥」,雖然在1929至1932年間,很多人或許早就用過這個字眼。1957年時,投資像是一場「戰爭」。風險日益升高。

  在實際著手之前,便從各種角度研究問題,正確界定風險、目標和機率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

  信不信由你,有些人總是能在股市賺錢。當然,這種人少之又少。但我相信,這些成功的人大多是採用本書所論及的模式之一。投資人的最終成果將取決於他們的能力、持有的本金、耗費的時間、願意承擔的風險,以及市場環境。我敢保證,本書提及的經驗、觀念、指導、準則和原則必定可以改善讀者的投資成果(當然,這也取決於讀者運用的程度以及熟練度)。

  我們先前提到,本書較早版本的內容至今幾乎都足以使人信服。不過,我增加了一些業已經過考驗,且同樣正確的新觀念;另外也討論了一些影響目前投資的複雜因素。

  本書先前版本的讀者一再表示,他們認為作者在分散投資此一大前提上自相矛盾。但其實沒有,分散化是新手一定要做的事。可是,想賺大錢就得靠集中化。一旦你的經驗愈多,承受風險的能力愈大,你獨立操作的能力愈強,你就愈不需要分散投資了。

  傑洛德.羅布

 

內容連載

★有所謂「理想」的投資嗎?
  
不管所有的理論怎麼說,我認為一般「投資人」追求的是一種永久的媒介,可以投入一定金額,以產生合理的收益,並且能在想要或需要的時候很快取回原始金額;這或許可以定義為正統投資的標準或目標。但這種媒介是不存在的,至少就我所知是如此,因為所有可能的投資媒介連至少一項要件都達不到。

不幸的是,即使這種「理想的」永久投資媒介真的存在,它也達不到另一項最重要的條件,也就是獲得相當於最初投資時之購買力的收益與本金的能力。這種要求沒什麼不合理。請注意,這裡唯一的要求是取回投入的資金外加獲利。這不像是拿銀行支票去購買「黃金條款」(gold clause)債券,還要求拿到黃金作為償還。一般人常會爭辯道:「一塊錢就是一塊錢。」話雖如此,等嚐到苦果的時候,他自然會明白。至少目前就我的經驗而言,這種完全理想的「投資」是完全不存在的。
 
不難看出為何這只是一個理論方程式。沒有什麼是安全的,生活中沒有任何領域裡的事情是確定的。尤其這世上財富增加的速度並不足以支付現有「投資資本」的複利或者讓利潤不斷上升。公司破產或以其他方式減少債務以及貨幣貶值等常見的情況,將導致投資做出調整。這種情形可謂歷史悠久。
  
我認為這些都很自然也很正常,可惜我無法完整呈現各類「投資」管道的安全性,不只是股票,還有更大範圍的「保險」、「房地產」和「儲蓄與貸款」等。
  
這些年來,潮流不斷改變。當債務人佔上風時,「通貨緊縮」(deflation)的呼聲、反對「高生活成本」的熱門話題便全面升高,直到有人採取對策為止;然後等到債權人佔上風時,「通貨膨脹」(inflation)便佔據輿論,亦即大家不滿商品價格太低以及貨幣過於稀少。
  
所以為了貼近我們對於大眾在購買「安全投資」時的真正想法之定義,我們必須「投機」。
  
我所謂的投機,主要是希望能夠預測潮流,然後從基本的角度,希望在通貨緊縮之際,藉由購買與持有固定利率及本金來保存購買力(包括「現金」──政府保證支付的形式),在通貨膨脹時則購買與持有各種形式的股票。
  
所以,我們必須在一開始便承認及預期大多數人無法成功投資或投機,不管他們如何稱呼自己對資本的處理,很少有人一開始便成功保存他們既有的財富,或者是既有的幸福。
  
想要成功保存資本,還必須克服愈來愈多政府原意是為了幫助大家而設立的障礙。
很顯然,大多數人都不會贊同我的說法。眾人採行的各種投資政策都頭來都會失敗。所以,想要保存或持有資本的人,第一步就是要遠離群眾。
  
我們必須以個人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必須考慮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與少數成功的個人相較之下,大部分人幾乎一無所有。因此,他們總是想要奪取那些少數人的財產以作為自己的優勢。他們可以輕易盜取的程度令人驚訝。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勤奮節儉的人終於受不了,他們開始向想像中的「反社會」手段尋求保護。
  
綜觀世界史,我們發現儲蓄史基本上就是購買黃金、收藏寶石和其他形式的「硬體財富」以作為儲蓄。未來在美國,我認為大家學到這項教訓時將為時已晚。目前,這是個人私事,每個人自行決定與執行,而沒有找人諮商。
  
奇特的是,反而是財富不多而需要這類保障的人可能在沒有真正感受到虧損時便遭受龐大的貶值,而非那些財富很多的人。通常後者更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沒有囤積或運用在一般商業管理,可做「投資」之用的資金,大前提是深入了解以正確判斷趨勢與分析價值,因為你要不斷轉移資金才能成功。
  
如果做不到這點,你至少必須能挑選誠實及幹練的專家指導。這類指導雖然少見,還是可以找到。不過,像這麼罕見的指導,卻沒什麼人能接受它或者有信心去徹底遵循。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