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

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
定價:420
NT $ 250 ~ 378
 

內容簡介

  這本精彩的合集深入觀察前蘇聯、中歐、巴爾幹半島、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古巴與中國的藝術與藝術家。揭露出面對時代巨變的藝術家如何記錄社會主義視野的枯竭、如何吸收如:構成主義、普普藝術與觀念藝術等藝術運動的典範及西方流行文化的挑釁。

  柏林圍牆塌毀,蘇聯政權崩解,中國共產主義走上資本主義的路線,我們的世界見證了一場空前的政治與社會轉變。面對如此巨變,身處其中的藝術家以一種他們自己的革命作為回應。這場革命所採取的形式,也就是這些1980年代的藝術家如何記錄他們社會這段充滿創傷的過渡期,從日漸衰微的社會主義轉換成一個不安的未來,均於本書中一一浮現。這本精彩的合集是由學者或藝評家深入觀察前蘇聯、中歐、巴爾幹半島、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古巴與中國的藝術與藝術家。他們都是其動盪文化風景中的參與者,所捕捉的是世界藝術史中一段從上個世紀到現代文化政治過渡期中一個重大的關鍵時刻。

  這些作者關注的是各國藝術家對於這時期社會與政治挑戰的不同回應,而他們的文章也以一種清晰的模式,揭露出藝術家如何記錄社會主義視野的枯竭、如何吸收藝術運動(像是構成主義、普普藝術與觀念藝術)的典範以及西方流行文化的挑釁。內容著重的並非源自於資本主義的後現代主義(capitalist postmodernism),而是強調由此所形成的後社會主義的後現代主義(postsocialist postmodernism)之獨特視野。本書將首次清楚地定義與闡明此種藝術∕政治上的革新。

作者簡介

阿萊斯.阿雷斯.艾爾札維克 (Ales Erjavec)

  為斯洛維尼亞科學暨藝術研究院科學研究中心的哲學所研究顧問與盧比亞納大學的美學教授。

波利斯.葛洛伊斯 (Boris Groys)

  出生於東柏林,在聖彼得堡學習哲學與數學,並在莫斯科的許多研究機構作研究人員。1981年,移居西德。目前於卡爾斯魯爾的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任美學與媒體理論的教授。

密斯科.蘇瓦科維奇 (Misko Suvakovic)

  為貝爾格勒的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美學與藝術史教授。

彼得.喬治 (Peter Gyorgy)

  為布達佩斯羅蘭大學的美學與大眾傳播副教授。

傑拉多.莫斯奎拉 (Gerardo Mosquera)

  為哈瓦那的藝評家、歷史學家與作家,以及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

高名潞 (Gao Minglu)

  為「中國現代藝術展」與「蛻變與突破:當代華人新藝術展」的策展人。

譯者簡介

楊珮芸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撰寫後現代攝影論文。曾任中研院歐美所助理,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從對立到多元的藝術迷走-後現代主義到後社會主義的解讀 潘□

前言 馬汀.杰

導論 阿雷斯.艾爾札維克

另一種注視─蘇維埃世界的俄國非官方觀點 波利斯.葛洛伊斯

第二章 藝術作為一種政治機器—中歐與巴爾幹半島的晚期與後社會主義分裂 密斯科.蘇瓦科維奇

第三章 新斯洛維尼亞藝術—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自我管理與1980年代 阿雷斯.艾爾札維克

第四章 國家社會主義晚期的匈牙利邊緣藝術 彼得.喬治

第五章 新古巴藝術 傑拉多.默斯奎拉

第六章:中國後烏托邦前衛藝術 高名潞

 

內容連載

新古巴藝術
The New Cuban Art
文︱傑拉多.莫斯奎拉 Gerardo Mosquera


在古巴文化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激進政治與藝術立場之間的聯繫,兩者通常發生於貧窮而又次等的小國;在這些國家中,文化所傳遞的顯著社會邊緣性在殖民、新殖民的權力下,被迫建構其國家認同所形成的環境息息相關。對於古巴而言,這個特點可以追溯自十九世紀初受到法國大革命所鼓舞的獨立運動。在這場獨立運動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識分子實際上也是傑出的政治人物。最典型的是荷西.馬帝(Jose Marti)這位古巴的國家英雄,其為發起1898年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戰爭策畫者,也是當時以西班牙文寫作的偉大作家之一。另一位更顯著的人物為菲力克斯.巴瑞拉(Felix Varela),他是1800年代初期的神父、哲學教授與政論作家,也可能是古巴第一位領受宣福禮,現今受封聖人的天主教徒。他不僅是活躍於西班牙宮廷的政治人物,也成為公開支持古巴島嶼獨立的第一人。古巴獨立是他被放逐至去世前的努力目標。就好的方面而言,他可說是能同時與神和惡魔共處的人。

在國家成形的過程中,古巴對於自由與啟蒙傳統的重視,伴隨知識性前衛的社會意義,以及該島嶼位於西半球的地理和歷史位置,為其建立起有別於亞洲和中、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的背景。不過,在拉丁美洲,通常可以或多或少發現這些相似的因素。此外,在1980年代初期,當所謂的「新古巴藝術運動」(New Cuban Art Movement)逐漸壯大時,很多島上的知識分子仍對於由古巴革命所允諾的、奠基於明確社會利益抱持希望,亦即國家主義與第三世界的烏托邦所帶來的社會公義。還有,政府強力的宣傳工具與資訊控制總是能夠有效塑造出博得大眾好感的形象,尤其是切.格瓦拉與卡斯楚本身的領袖氣質(charisma)與魅力更深化這種形象。儘管新古巴藝術與同時期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所出現的藝術過程相似,但古巴藝術的歷史與社會文化及其與政權當局關係的立場,卻完全不同於本書其他章節所述的其他國家景況。由此緣故,值得我們在介紹新藝術之前,先對古巴現代藝術初始所發展的事件做一個概略介紹。

從現代主義到革命
古巴具有非常西班牙化的特徵,有位人類學家曾將其稱之為「安地列斯群島中最白的島嶼」(the whitest of the Antilles),它不僅是最後一個脫離西班牙獨立的殖民地(1898年),而且西班牙人移民古巴的熱潮在二十世紀中期達到巔峰,像卡斯楚本身即是富有的加里西亞(Galicia)移民之子。因此,古巴的社會文化氣氛總是比較能認同進入克里奧爾社群(Creole society)的移民聚落,而非猶太居住區(ghettos)。自從十七世紀為數不多的原住民被消滅以來,從非洲輸入奴工已有幾世紀之久。這意味古巴除了具備在加勒比海中獨有的「歐洲特質」,同時也擁有美洲中最多元的非洲離散族群傳統,其中包含四種起源於非洲的宗教文化複合體:山特利亞(Santeria),優魯巴語(Yoruba);帕洛.蒙特(Palo Monte),剛果語(Kongo);雷葛拉.阿瑞拉(Regla Arará),埃維方語(Ewe-Fon);以及隱密社群阿巴瓜(Abakuá),卡拉巴文化(cultures of Calabar)。成長於這些傳統的男女與其他古巴人並沒有特別的差異,他們的感受與舉止也很像古巴人,但是,其中未被這個新混合文化溶解的非洲文化價值仍相當活躍,如實踐、信仰與習俗的中心,還有對於真實的看法。這些是我們稱為「非裔古巴人」(Afro-Cuban)的文化核心,有別於也融入這些非洲族群的綜合古巴文化。這些核心所形成的並非是所謂的活化石,而是構成當代文化結構中屬於大西洋的、混合的、創新的、具影響力的新生活環境元素。而且,這些核心在十九世紀具有跨種族性,雖然社會普遍還是以黑人與黑白混血族群為主。儘管如此,在這些和其他的族群差異之外,其實還存在一個深植於歷史的整體性國家認同,並常成為藝術主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
    $250
  2. 二手書
    72
    $304
  3. 新書
    79
    $332
  4. 新書
    9
    $378
  5. 新書
    9
    $378
  6.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