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

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
定價:300
NT $ 109 ~ 340
 

內容簡介

培養孩子關鍵的10種能力,是父母獻給子女一生最好的禮物!
優秀的孩子具有哪些特質?
擁有良好外語能力、具備多種才藝、還是考上一流名校?
本書將重新定義你對「優秀孩子」的看法!

  每個父母都期望子女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找到有意義的工作,有能力經營幸福的人生。要完成這份心願,父母需要為子女培養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比任何一科的成績都重要。作者根據三十年的研究和臨床經驗,發現了十項能讓子女擁有幸福及健康生活的重要特質。他們並非與生俱來,任何家長都能夠透過簡單的方式,培養孩子十大關鍵特質,解開幸福人生的密碼。

本書特色

  ※顛覆傳統教育體系以學業成績為指標的評量方式,帶領讀者審視所謂的"優秀",或"資優"為何,重新省思教育的目的與成功的意義。

  ※提出十項能讓子女真正擁有幸福與健康生活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源自於生活經驗,換言之,他們並非天生賦予的,每個人都能培養這些能力與特質。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孩子自嬰幼兒時期起,在發展這十大能力的心理與行為特徵,並為父母及照顧者、教師提出具體可行的培養之道。

作者簡介

史丹利.葛林斯班 Stanley I. Greenspan

  葛林斯班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與小兒科臨床學教授、發展與學習障礙綜合委員會會長、嬰幼兒臨床研究權威、零至三歲家庭教育中心創始總裁,以及華盛頓心理分析研究所兒童心理分析指導教授,曾編寫過四十餘本著作,有些已被譯為十數種語言,包括《心靈的成長》(The Growth of the Mind)、《孩子的天空——成長、學習、邁向卓越的七大需求》(The Irreducible Needs of Children)、《第一個概念》(The First Idea)、《孩子叛逆、好動,怎麼辦?》(The Challenging Child)、《特殊兒教養寶典》(The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和《自閉兒教養寶典》(Engaging Autism)等。

譯者簡介

譚家瑜

  台大歷史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雜誌社,目前是左手拿鍋鏟的家庭主婦,右手敲電腦的自由翻譯,譯作數十本,閒時常以繪畫、縫紉自娛,崇尚自然簡樸。

 

目錄

開場白 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第一章 參與感:社交關係
第二章 同理心:關懷能力
第三章 好奇心:追根究底
第四章 溝通力:語言發展
第五章 平衡情緒:熱情與沉穩
第六章 自知之明:自覺的重要
第七章 自律:恆心與自制
第八章 創意與想像力:豐盛的心靈生活
第九章 邏輯思考力:了解世事
第十章 道德操守:良心問題

 

推薦序
愛心之外的育兒策略
吳武典

  關於教養孩子,我有兩點深刻的體會:

  第一、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優秀、成功,而且都說用心愛孩子,然而,結果未必如願,甚至適得其反。這是怎麼回事呢﹖誠如60年前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貝特翰(B. Bettelheim)寫的一本書《愛是不夠》(Love is not enough),基本論點是:愛不能只掛在口上,愛必須實踐,並且要有方法。我以為,穩定的愛、適時的愛、公正的愛、行動的愛,才是真正而有效的愛;就行動的愛而言,愛不只是口頭上或金錢上、物質上的,更貴在給予孩子實際的溫暖、教導和幫助。

  第二、中外許多研究指出,成功的要素,不只是學業表現。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柏 (Robert Sternberg)在其《成功智能》(Successful Intelligence)一書中便提到,成功的要素在分析、創造與實用智能的綜合發揮。其中,實用智能包括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控制和與人為善的能力。幾年前《商業周刊》的一篇「兩種狀元」專題報導也指出:昔日聯考狀元大多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何故?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未來成功所需的若干重要特質(在情意、創意、溝通、品格、問題解決等方面),未必是考試成功者(只憑學業智能或分析智能)所具備的,而前者在學校裡不考,甚至不教。這樣看來,我們今日的教育投資幾乎全部放在知識領域,便大大值得商榷了。如果觀念不改,政策不改,我們所造就的頂多只是「有學力、沒實力,有知識、沒見識,有性格、沒品格」的「次級人才」,甚至「惡才」。

  我們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發展,從小培養優秀的特質,以至於最後有成功的人生(包括事業成功和生活美滿)。但是,什麼是健康的成長和發展?什麼是優良的特質?眾說紛芸,甚至常有疑義或爭議。

  葛林斯班(Stanley Greenspan)著的《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一書對於父母該教給孩子什麼,提供了非常好的答案。葛氏也認為「愛心」雖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但徒有愛心難以成事。稱職的父母必須懂得如何明智地培養孩子優秀的特質,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礎。他提出的十大特質是:參與感、同理心、好奇心、溝通力、情緒穩定、自信、自律、創意想像力、邏輯思考力、道德操守。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大特質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根據三十年的經驗和臨床研究,且獲得父母、兒童發展專家和企業領導者一致的認可。這個清單的項目相當多元,以史坦柏教授的「成功智能」概念來看,邏輯思考力屬於「分析智能」,好奇心和創意想像力屬於「創造智能」,其餘皆屬於「實用智能」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倡導的多元智能理論中之「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合稱「人事智能」)。加德納在他確認的八種智能中,一再強調最重要的是「內省智能」,即自知、自省、自制、自勵的能力,可說是做人的基本能力,也是傳統的「中國功夫」。2006年8月他在台北舉行的第九屆亞太資優教育會議上的演講中更指出:「品格比智力重要(charac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igence)」。我們很高興看到在《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這本書中,把參與感、同理心、溝通力、情緒穩定、自信、自律和道德操守等這七種「做人」要素列為優秀子女的特質,這不但是卓見,而且切中時弊!做人決定成敗,孩子的教養之道何去何從,不再也清楚不過了嗎?本書提出的這十項特質,值得認同,作者對每項特質深入淺出的詮釋和具體可行的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也令人激賞。當然譚家瑜女士的譯筆,信達雅俱全,極為傳神。因此,我很樂意在此向天下的父母們推薦這一本親職教育領域中非常經典的好書。

  在此,也插播一點點個人的淺見,以呼應葛氏卓見。其實,教養孩子可以從小地方做起。例如,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稱職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對孩子的未來最有價值的投資。什麼是孩子從小需要培養的好習慣呢?在做人方面,應從小培養勤勞的習慣,避免奢侈、依賴。在家裡可以從「灑掃應對進退」(古之「啟蒙教育」)做起,也就是分擔家事,學習負責和勤勞的態度,同時也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孔子於《論語.憲問》篇說:「愛之,能毋勞乎?忠焉,能勿誨乎?」用白話來說,「如果真心疼惜孩子,能不讓他多勞動嗎?若忠於一個人,能不規勸他的過失嗎?」而現今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缺少了這「勞」與「誨」。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在任時,每天無論多麼忙碌,睡前一定要親自洗襪子。僕人說:「總統先生啊,您日理萬機,這事就交給我們來做吧!」那知他回答說:「從小我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因為媽媽說臭襪子一定要自己洗,而且我一洗襪子,就會想起媽媽。』父母留給孩子什麼最好呢?應可由此得到啟示,當然不是財富,而是能受用一輩子的好習慣和謀生的技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會感念你一輩子,因為好習慣是一輩子的資產呀!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

 

內容連載

第1 章:社交關係

最近,我曾前往醫院探望一位剛生了女兒的朋友。才踏入病房,就看到朋友一手抱著小嬰兒,一手將衣物塞進小皮箱,準備出院回家。小嬰兒醒著,正張大眼睛窩在母親安全的臂彎裡往外看,一面聞著母親身上的味道,一面感受母親帶來的溫暖。朋友打包行李時,還對新生兒輕輕哼了段小曲。這小娃兒僅僅來到世上幾個小時,便開始與母親建立親密關係;媽媽心情愉快地逗弄著女兒,女兒則是溫暖安全地躺在媽咪愛的懷抱中。她們的親子關係就此揭開了序幕。

這名小女嬰即將透過她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學習參與社交,在往後的成長過程裡,還要學習信任、溝通、遊戲和工作,與最親近的家人建立牢不可破的關係,並從家庭互動關係中體驗挫折、憤怒、失望、憂傷的感受。等到年紀再大一些,她將脫離親密的家人,進入同儕世界和更廣大的社交圈,而她學習參與社交,以及學習與他人(包括小學至高中的同學與師長、男友和丈夫,再來是她的子女)和睦相處的過程,這一切從她凝視母親的眼睛,享受母親的擁抱那一瞬間便展開了。

參與社交的能力,是優秀子女的基本發展能力。有了這項能力,就能建立可靠的人際關係,透過這些關係,又能學習了解自我和現實世界。

每個孩子都必須懂得「解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建立人際關係,當他長大以後,這種社交能力可幫助他結交朋友,與親戚、好友、同事、客戶間形成多樣化的人際關係。在遭逢壓力時,他會向感情篤厚的親友求助,藉此改善心情,解決問題。有了人際關係,小孩與大人都能與別人分享喜怒哀樂。

社交參與是怎麼開始的?
我先前在醫院裡看到的母子互動情形,可以說明孩子的人際關係從他們呱呱墜地之後便隨即展開,他們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也將迅速發展。當那名小女嬰四個月大時,她會用惹人憐愛的微笑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也將以微笑回報她。這種愉悅的互動方式讓她對人際關係產生了信心,知道她有能力與他人建立感情。當她八個月大時,她會和照顧者甚至陌生人玩耍,還會主動玩躲貓貓,開懷大笑,四處爬行。

愉快的親子互動
小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就能將自己的感覺轉化為情緒。他們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世界,而且最初是從爸爸的臉孔、媽媽的體味、一條柔軟舒適的小毯子、一陣驚人的敲門聲,或某個巨大聲響產生這個認知。感知這些事物,學習分辨「我」和「外界」的差別,是嬰兒與實質外在世界建立關係的重要步驟。

剛開始,這項認知來自一連串的感覺,包括:溫度、觸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視覺。我在醫院裡看到的小寶寶已能運用所有感官,而這些感官的焦點是她的母親,等到她被父親抱在懷裡,焦點又會轉移到父親身上。父母用鼻頭觸碰寶寶臉頰、對寶寶輕聲細語、幫寶寶餵奶洗澡,以及搖晃安慰寶寶的動作,都能帶給寶寶極大的歡樂。此種互動方式也為寶寶提供了初期的情緒經驗,使她得以迅速地認識外在世界和人類活動。

成就非凡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如此敘述嬰兒早期參與社交互動的情況:

嬰兒的微笑反應有時沒有太大或任何意義,有時則表示她覺察到有人愛她。這種被愛的感覺,就發生在母親出現的那一刻。稍大一點的嬰兒會在澡盆裡對媽媽潑水,在媽媽懷裡扯媽媽頭髮,咬媽媽耳垂,還會主動擁抱媽媽,或做出其他親熱舉動……這就能使嬰兒步入新的發展與統合階段。

大家往往以為,人類擁有社交能力是天經地義的事,畢竟人人都有父母,多數人還有兄弟姊妹,身邊也總是圍繞著其他人。不過,有些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時候,需要躲進自己的房間獨處,有些孩子是靠打電動、玩電腦、看電視(基本上都是一人活動)來逃避不愉快,有些孩子則是利用打架鬧事、挑釁或激怒別人以引起注意等行為來建立社交關係。

父母都樂於見到小嬰兒在玩親子遊戲時高興地發出叫聲和笑聲。一位媽咪可能把一只響鈴放在小嬰兒頭上逗她笑,並一再重複這遊戲。這類趣味互動能使小嬰兒進一步了解媽咪是跟她不同的另一個人,也讓她明白只要用笑聲和笑容回應那些可笑的遊戲,就可以維持兩人之間的親子互動關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6
    $109
  2. 新書
    9
    $270
  3. 新書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