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
- 作者:David W. Johnson,Frank P. Johnson
- 譯者:任凱
- 出版社:學富文化
- 出版日期:2005-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840682
- ISBN13:9789867840684
- 裝訂:平裝 / 67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本極為暢銷的教科用書,針對團體動力提出廣泛的整合式縱覽;它蒐羅重要參考文獻,文字通曉流暢,著重體驗導向式學習路線。這本教科書把團體動力理論與研究結果引介給讀者;它不但鋪陳提昇團體效能的必備知識,還協助建構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所必備的技巧。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Joining Together不只是教科書,它還刻畫出,知識與技巧的精煉何以能為每一個個體創造出選擇、機會與成就。即使讀者群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這本書仍能聚焦在所有團體實際發生的獨特動力之上。
作者序 iii
第一章 團體動力 1
        本章基本概念 3
        團體動力與我 3
        團體的重要性 5
        如何打造效能團體 10
        何謂團體? 15
        團體的本質 19
        團體的層面 23
        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 23
        團體結構 25
        團體發展的歷程 32
        團體動力學的領域 39
        勒溫與團體動力學 46
        本書性質與使用方法 49
        你的技巧程度 52
        摘要 52
      
第二章 體驗導向式學習 54
        本章基本概念 55
        步驟式學習 55
        行動理論 57
        藉由體驗導向式學習精益求精 59
        學習團體技巧 64
        體驗導向式學習與學習動機 68
        角色扮演 69
        學習當一名參與者兼觀察員 71
        進行技巧培訓活動 76
        體驗導向式學習的倫理議題 81
        摘要 84
      
第三章 團體目標、社會互依性與信任感86
        本章基本概念 87
        前言 87
        何謂目標? 88
        以目標為起點 91
        目標的清晰度 93
        操作型目標 93
        團體目標與抱負水準 95
        處理隱藏議題 96
        協助團體設定有效的目標 98
        團體目標與成員之間的社會互依性 99
        社會互依性的結果 108
        三種結果的相互關係 122
        中介變項:合作的基本元素 124
        合作的演化 132
        目標結構與團體成員間的利益分配 134
        社會互依性與真實世界 138
        發展與維繫信任感 139
        摘要 151
      
第四章 溝通 154
        本章基本概念 155
        簡介與定義 155
        團體溝通 156
        團體環境 160
        傳訊與收訊 161
        問題解決團體內部的溝通 165
        互動分析 166
        權威階層中的溝通模式 168
        溝通模式與溝通網絡 172
        團體溝通效能的影響因素 174
        合作與競爭對溝通的影響 175
        場地因素對溝通的影響 177
        座位安排 177
        幽默 178
        進行調查 179
        摘要 179
      
第五章 領導 182
        本章基本概念 183
        何謂領導? 183
        領導特質論 185
        領導風格 192
        領導影響論 196
        領導角色職位論 198
        領導情境論 199
        組織領導 210
        如果你不想做領導者又該當如何? 218
        摘要 218
      
第六章 權力 220
        本章基本概念 221
        前言 221
        何謂權力? 224
        動態互依權力觀 227
        活化權力以達成目標 233
        特質因素權力觀 236
        權力的基礎 240
        社會影響力的衝突模型 246
        權力與問題解決 246
        權力不均 247
        團體規範:間接權力 258
        團體心志 264
        摘要 269
      
第七章 決策 272
        本章基本概念 273
        做出有效決策 273
        個人決策相對於團體決策 276
        決策方式 291
        增益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妨礙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決策途徑 318
        周詳縝密的決策 320
        建立決策理論的難題 332
        摘要 333
      
第八章 爭論與創造力 334
        本章基本概念 335
        爭論與決策 335
        迴避爭論 341
        爭論的結果 345
        爭論的過程 351
        決定爭論建設性的狀況 356
        安排學術爭論 360
        建設性爭論的原則 362
        在民主體制中做一個公民 364
        創造力 367
        發展創造力與激勵創意 369
        開放的信念系統相對於封閉的信念系統 372
        腦力激盪 374
        章末寄語 376
      
第九章 利益衝突的處置 378
        本章基本概念 379
        正向衝突團體 379
        利益衝突的本質 380
        衝突可以是破壞性或建設性的 382
        衝突策略:你像哪種動物? 385
        控制衝突的發生 390
        協商的本質 391
        兩種協商類型 396
        整合性協商步驟 401
        再接再厲 430
        真心實意做協商 430
        拒絕技巧:這個議題無從協商 431
        群際衝突 432
        第三方調停 454
        摘要 456
      
第十章 重視多樣性 458
        本章基本概念 459
        前言 459
        多樣性 461
        掌握多樣性的重要性 463
        多樣性的價值 465
        與形形色色同儕互動的障礙 473
        讓成員間的多樣性變成優勢 487
        摘要 495
      
第十一章 學習與討論團體 498
        本章基本概念 499
        合作學習的本質 499
        正式的合作學習:做「身邊的嚮導」 505
        教學前的決定教學前的決定 507
        建構工作與合作架構 516
        監控與介入 520
        評量學習成效和處理互動狀況 523
        非正式合作學習團體 525
        運用非正式合作學習 527
        基礎團體的性質 529
        三種目標架構的整合運用 534
        合作學校 536
        摘要 539
      
第十二章 成長與諮商團體 542
        本章基本概念 543
        前言 543
        治療性團體的類型 544
        團體經驗獨一無二的力量 553
        坦露情緒的重要性 560
        帶領成長團體 563
        概念架構、感受與直覺 571
        催化員的培訓 572
        成長團體與成員的焦慮 574
        成長與治療團體的代價 574
        比較效能 575
        摘要 575
      
第十三章 團隊發展與團隊經營 578
        本章基本概念 579
        前言 579
        團隊是什麼? 580
        團隊的類型 583
        組織脈絡 587
        打造生產力團隊 590
        團隊效能的研究 593
        組成、建構與護持團隊 595
        團隊在訓練方案中的應用 602
        團隊營造 603
        評估工作品質 604
        全面品質管理 614
        處置團隊中的問題行為 618
        摘要 621
        後記 624
        打造效能團體的準則 625
        學習團體技巧 628
      
        參考書目 629
        索引 657
      
作者序
我們兩位作者對於團體知之甚詳。我們是在同一個團體中長大成人的。我們家共有七個兄弟姐妹;法蘭克是長子,大衛正好排行居中,兩人相隔五歲。孩提時代,法蘭克很會作威作福,死都不肯相信大衛不需要整理自己的房間;但是,我們兄弟倆的關係還是延續下來了。這七個小鬼頭會爭奪多出來的那塊披薩;搶著坐汽車窗邊的座位;爭論誰來決定要玩哪種遊戲;爭辯誰該掃地,誰該擦地板;還要為睡覺時是否關燈吵架。就在這層出不窮的「戰事」中,我們互相提攜,弄懂了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為何物。
家庭並非是唯一的團體場景。在所有的組織與社會體系裡,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的各個階層、各種行業中,團體都是做好事情的關鍵場景。團體動力知能的需求,以及身為小團體一份子所需具備的技巧,其當前的重要性遠高於昔日。我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要使讀者:(1)了解讓團體有效運作所必須具備的理論與研究結果;(2)在實際場景中應用所習得的技巧。在團體中工作的專業端賴知行合一。然而,這本書除了回顧現有的小團體知識,以及提供技巧的培訓之外,還將理論與實務融為一體,並在小團體動力的學習上採取體驗導向(experiential approach)路線。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只要(1)擁有團體動力的知識,(2)擅長在實際場合中運用此項知識的技巧,那麼,抉擇、機運與成功就會相繼到來。
在我們的理解中,團體運作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每當學者專家有了新的領悟,修改了團體行為的理論架構,推動了新的研究方向,團體動力的知識就不斷有所修正與更新,以致這門學問不斷獲致重大進展。作者自1975年初次刊行本書以來,團體動力學就歷經了許多變革。其間,有些理論已經被推翻,其他理論則是做了修正,或者被納入新的概念架構之中。這本書以更新的觀點來審視團體動力知識,反映出理論與研究上的最新發展。雖然讀者群的屬性非常多樣化,這本書的論述焦點,仍然放在幾乎每一種團體都可以找到的獨特動力之上,各行各業的實例也都一一援引。由於本書是團體動力學的入門用書,因此,作者在呈現理論與研究結果時,採取了博採眾議的均衡立場。
作者在此向許多友人致謝,感謝他們在撰寫及排版上所提供的協助。社會心理學家影響了我們的理論化過程,而一些同事則與我們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實驗室訓練方案,這都讓我倆受惠良多。書中引用的演練活動盡可能列明出處,其中一部分演練活動由於使用廣泛,已經無法追查到原設計者的身分。如果有所疏漏,作者謹在此致歉。最後特地要感謝我倆的妻子Linda Mulholland Johnson和Jane Miley Johnson,她們對這本書的撰寫與刊行支持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