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定價:380
NT $ 82 ~ 342
  • 作者:徐明瀚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3-10-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727561
  • ISBN13:9789868727564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誰是艾未未?他是當今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富爭議性的華人藝術家,他的創作領域幾乎無一不涉,不僅挑戰了藝術的專業本身,他的許多藝術行動更觸動到了中國政府當局的敏感神經。

  誰愛艾未未?許多藝術、音樂和影像的創作者皆受過他的支持,而社會行動者也受他公共言行的鼓舞,勇敢並積極地為自己和他人發聲。

  誰推艾未未?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大學院校,對他創造出的藝術型態和公民組織方式,都推崇有加,都被他親身參與的社運紀錄片和公民行動所啟發,能重新獲得並且給出具政治解放力的想像。

  誰怕艾未未?人民共和國把「公民」視為敏感詞,藝術圈戒慎異數家的話題,維穩體制恐懼維權者的出現,但唯有消除內在恐懼,社會才有真正的和諧。

  艾未未曾說:「當代藝術是解決問題與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了哲學並彌補了科學不可能涉及的一些問題。」這個時代已然到來。

  「艾未未」一詞已不是人名,而是一種方法,一種在此時此地去愛未來的行動方式。

  《誰怕艾未未》一書,我們可以藉由20位不同領域的文化評論者的角度與創見,重新在數個大大小小的艾未未現象(行為藝術、現成物裝置、社會雕塑、紀錄片小組、網路言論、監禁/軟禁)中,看到艾未未各個階段作品的政治性,以及其人其事所涉及到的文化議題。

  本書亦首次收錄了艾未未本人談論他的紀錄片小組所拍的五部社運影片《童話》、《一個孤僻的人》、《花好月圓》《花臉巴兒》和《老媽蹄花》的訪談內容,是他現身說法的一手材料。

重要事件

  ◆2011年10月29日-2011年1月29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艾未未首次在台灣舉辦大型個人展覽《缺席》,為期3個月。

  ◆2011年7月,柏林藝術大學邀請艾未未擔任教授,自由受限的艾未未已經答應了該教職的邀請。

  ◆2011年6月22日獲保釋放,但艾未未被下封口令,禁止在網路上發言。一年內除非獲得官方同意,否則禁止離開北京。

  ◆2011年6月1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番頒發艾未未為榮譽院士。

  ◆2011年4月3日上午,藝術家艾未未在北京首都機場被帶走。官方對此的說法是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

  ◆英國《藝術評論》雜誌於2010年度「現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中把艾未未評選為第十三位。

  ◆2010年9月,獲頒德國卡塞爾市公民獎「理性稜鏡」獎。

  ◆2010年3月,艾未未於比利時根德大學的政治與社會學系獲得榮譽博士學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鐵志


  作家,政治、音樂、文化評論人。

胡晴舫

  作家,旅人與文化評論人,現居東京。

張釗維

  紀錄片導演與總監,現居北京。

許知遠

  作家,媒體人,公共知識份子,現居北京。

胡永芬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

栗憲庭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現居北京。

章詒和

  作家,戲曲研究者,現居香港。

吳虹飛

  記者,樂團主唱,現居北京。

左小祖咒

  詩人、搖滾歌手、當代藝術家,現居北京。

貝嶺

  流亡詩人、編輯人,旅居於台灣、美國、德國多地。

郝建

  影評人,大學教授,現居北京。

艾曉明

  紀錄片導演,大學教授,現居廣州。

崔衛平

  影評人,大學教授,現居北京。

楊小卡

  影像文字工作者。

賴駿杰

  不獨立藝評人,兼任不獨立策展工作。

黃建宏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大學教授。

彭致穎

  等待艾未未前來任教的藝術大學在學生,現居柏林。

黃孫權

  媒體人,大學教授。

彭曉芸

  廣州媒體人,社會力鼓吹者,明規則愛好者。

廖偉棠

  作家、攝影師、自由撰稿人,現居香港。

編者簡介

徐明瀚


  輔仁大學哲學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生。研究領域座落在當代歐陸哲學、亞際美學現代性與中國獨立影片藝術之間。

  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並設有「綠洲藝影」個人網站。

 

目錄

第一部分
誰怕艾未未:一個藝術家的美學政治之路


前言、未來的未來

A  誰是艾未未?一個藝術家的誕生 (1957-)

1. 用藝術抵抗政治巨石  
2. 他是一條愛自拍的卡夫卡巨蟲
3. 首都公民
4. 宇宙塑膠人與艾未未  

B  誰愛艾未未?一個行為藝術家的社會雕塑 ( 1978- )

5.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艾未未  
6. 有創造性的藝術家
7. 我就是要報他一飯之恩
8. 我與老艾二三事  
9. 艾未未入獄的八十一天  
10.分享痛感

C  誰推艾未未?一個新媒體藝術家的公民製作  ( 2004-)

11. 公民影像的衝鋒姿態
12. 「和諧號」影像-《老媽蹄花》
13. 現身與退場-艾未未影像的「證據感」
14. 被艾未未推向真實的我們
15.  Cos星際大戰天行者
16. 半個柏林人

D  誰怕艾未未?一個普通藝術家的政治行動  (2008-)

17. 艾未未與藝術的第四種含意
18. 抗議者的想像力
19. 內在的恐懼
20. 被行為藝術的政府  

第二部份
影行者的到來:我與艾未未紀錄片小組


影片本事  
一:艾未未談《童話》
二:艾未未談《一個孤僻的人》
三:艾未未談《花臉巴兒》
四:艾未未談《老媽蹄花》
五:艾未未談《花好月圓》

 

前言

未來的未來

  「在所有的路途中,人選擇了最遙遠、最漫長的路------通向自我的路。」

~ 艾未未

  艾未未選擇了一條最漫長的路,最終是為了通往他自己。

  一九五七年,艾未未出生於北京,由於他的父親艾青被下放新疆,從小便生長在一個荒蕪之地,這使他懂得在嚴峻的環境求生存,並且利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解決他面對到的問題。一個人的生長經驗決定了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後來的建築顧問作品和藝術問責行動,在向別人提出問題之時,其實同時也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九七八年,他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並在隔年參加星星畫會,儘管如此,他仍深感到中國當下文化氛圍的滯悶,於是離開了北京,去了美國。臨行前,他跟母親說他再也不回來了,或是,回來時,她將會看到一個畢卡索。艾未未在美國求學過程並不順利,他離開了學校,沒有簽證便成為黑戶,但他仍然努力地待在紐約,盡可能地去親炙他心目中的當代藝術大師,杜象和安迪沃荷。一九九三年回國後,他大量運用了政治普普和現成物的作法,並根據中國現況加以改造,引起了世界的矚目。他沒有成為畢卡索,但卻成為一個沒有辦法用其他藝術家類比他的艾未未,他成為了他自己。

  二零零四年,他開始玩博客(部落格)與飯否(中國的推特),因為他認為這些新媒體的發明將改變中國,他一天上網超過十小時,不管是在牆內或是翻牆,他都隨時更新重要訊息與官方新聞,以便對事件做出最快的回應與有效行動。二零零七年開始,他組成了紀錄片小組,邀請了數十位影像工作者和無數位的公民調查志願者,從《童話》集體行為藝術的田野調查與紀錄開始,到後來他只是掛名製片資助和推廣發行,都灑開了全中國的種子,這群人後來成為社會運動的參與者,陸續拍了相關的紀錄片,出品者常以艾未未工作室之名。

  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四川地震和楊佳殺警事件相繼發生,他意識到這些並非一連串斷裂的事件,而是環環相扣的政治體制問題,隆重盛大的盛事變成粉飾太平的官方利器,而豆腐渣工程和警政司法機構的腐敗同時卻又粉碎了無數的純真心靈。而這些事件並非事不關己,身為鳥巢顧問、建築師和公民的他,一再地體認了他可能就是下一個權益受損者,於是他選擇成為一個積極的維權者。

  或許原先這些事件的發生,艾未未往往是那個被強迫選擇、被失蹤、被缺席的人,但艾未未仍是個有選擇的人,他選擇了當代藝術,重新明察暗訪所有奇奇怪怪、狗屁倒灶的事情,然後把他們以一種無法不被看見的方式創作出來,艾未未向我們示範藝術的多種可能。

  艾未未曾說:「當代藝術是解決問題與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了哲學並彌補了科學不可能涉及的一些問題。」這個時代已經到來。如果值得去愛的美好未來沒有來,那只意味著我們沒有活在此時此地,我們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缺席。我們這個當代的藝術家艾未未,始終沒有缺席。

文/ 徐明瀚

 

內容連載

用藝術抵抗政治巨石

一九五七年,中國詩人艾青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未未」,意思是現實太殘酷了,叫他去愛未來。

今天,艾未未是中國當前最具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之一,也是身影最巨大的政治批判者。

一九七八年,艾未未去念北京電影學院,和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是同學。後來轉而搞藝術,參與地下藝術展覽。一九八一年去紐約唸書、搞藝術、打工、浪蕩,直到一九九三年回到中國。

他說,當時選擇做藝術,是對政治體制的逃避,因為「政治是一塊巨大的、残酷的、從大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我們只是希望躲得越遠越好。」

沒想到,當他在九零年代初回到中國來後,不但躲不掉政治,卻一步步越陷越深。

他之前的作品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但比較是從藝術對政治的反思。代表作如二○○七年在德國展出一件名為「童話」的作品,他把一千零一個來自各階層的中國人帶去德國參加展覽。

二○○四年起,艾未未開始使用網路,寫博客,上推特,透過網路組織各種活動。他堅信網路的革命性力量,因為「它使個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從舊的體系、傳統的信息控制中解放出來。信息的自由獲取和自由表達是今天的特徵,有了互聯網,人作為個人存在才真正開始了」。他也深知這個力量在中國是如何被壓抑。

二○○八年徹底改變了艾未未:他開始對具體的社會現實提出犀利批評與積極的介入。他的藝術與政治已經難以分割。

奧運開幕當晚,作為鳥巢的中方顧問的艾未未,在個人博客上激烈批評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美學,是國家的政治宣傳 。

六月,一個孤僻的青年楊佳衝進上海警察局刺殺六個警察,震驚全國,但許多人卻同情楊佳是中國國家機器暴力下的犧牲者。艾未未在博客上每天貼上一個蠟燭的圖,貼了一百八十一天,以點燃中國社會的黑暗。對於楊佳被處死刑,他寫下「殺吧,不要以正義的名義,那是在羞辱一切。」

二○○八年五一二大地震更成為艾未未至今最關注的事。當他看到那些在斷垣殘壁上的孩童書包,他心裡想著這些書包是屬於哪些小小生命呢?但政府卻一直不公佈這些遇難孩童的名字與數目。艾未未在十二月徵求志工,以對遇難學生的具體數據進行調查。他把蒐集到的名字貼在他北京工作室的牆上,並時時在推特上提醒大家記住這些消逝的年輕生命。在調查過程中,志願者被騷擾、被毆打,但他們仍然蒐集到五千多個名字。

二○○九年八月,艾未未去成都為另一個調查川震遇難學生而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的作家譚作人出庭作證;在出庭前夜,艾未未在旅館被警方毆打,導致腦部大量出血。他的工作室把這段經歷拍成一部紀錄片《老媽蹄花》。

拳頭並沒有阻止他。他開始更積極用影像去紀錄許多維權事件,不斷地接受媒體訪問談他的理念、批判北京政府,並且持續用藝術行動去提醒人們:從他們自己對川震的公民調查,到犯下上海襲警案的楊佳、到滯留東京機場的馮正虎,以及二○一○年底浙江樂清的上訪村長慘死案。這既是藝術行動,當然也是公民行動。艾未未在四月三日早晨在前往香港轉機到台北的北京機場被逮捕,拘留到六月。在艾未未被捕之後,中共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某個意義上,說艾未未是「特定獨行者」是對的,因為他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抗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去提醒人們體制的荒誕與黑暗:例如在慕尼黑展覽館的一面巨大的外牆上,他用九千個訂製的彩色學生書包,組成十五個巨大的中文字——「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這是地震中失去孩子的一位母親的一句話。

他也熟悉草泥馬的諷刺文化,尖銳又諷刺的行動讓人發噱。例如他拍過一張裸照,只用草泥馬玩偶遮住重點,或者更早前拍攝過一組照片對著白宮和天安門廣場比中指。

但另一方面,他對楊佳案、對調查川震遇難兒童的執著又令人動容,以至於有人說他是最好的公民調查記者。他甚至是十分古典的,不斷地在媒體中談公民社會、談民主(如在TED中的影片);他說「如果大家都不發出點東西來,腐敗就會愈來愈厲害……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看見了卻不說,明哲保身,那麼這個國家和社會還怎麼向前走?」

艾未未深信「所謂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必須是思想家,必須是敢於參與社會,敢於嘗試、判斷的。」他尤其不斷思考與探索網路在藝術與社會變遷的聯繫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大量寫博客和發推特幾乎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而被評論家稱為是一種「社會雕塑」;但他自己說「我的作品的本質是鼓勵那些可以使用網路的人去更了解中國的真實,去挖掘那些被政府掩蓋的真相。」

但艾未未背後的目的不是政治:「實際上我對時政的考慮並不是一個政治態度,而是一個美學態度,我更多談的是公平、正義,和一些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對社會倫理價值的一個判斷,關於倫理和美學的一種聯系。」

只是,在這個政治劇烈擠壓人們自由的時代,你不可能逃離政治。艾未未說:「寫博客就是政治,接受采訪發表意見就是政治。」

三十年前,艾未未為了逃避政治這塊巨石去從事藝術,現在的他卻因為勇敢和這塊巨大的石頭猛烈地碰撞,而不幸被壓傷。而且不只是他,從二○一一年初的茉莉花事件以來,中國政府大肆逮捕其他維權律師、作家,逮捕艾未未可以說是這一波維穩鎮壓的高潮。

艾青說得對,現實確實是殘酷的,但顯然,五十年後當下的中國依然殘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2
    $82
  2. 二手書
    53
    $2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85
    $323
  6. 新書
    88
    $334
  7.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