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定價:360
NT $ 226 ~ 324
  • 作者:露絲.潘乃德
  • 原文作者:Ruth Benedict
  • 譯者:陸徵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5-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967081
  • ISBN13:9789865967086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揭開大和民族的神秘面紗。

  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尊為至美而剛柔相濟。……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潘乃德所著的《菊花與劍》,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最為深厚。她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領悟到了這種矛盾性。

-三島由紀夫

  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受美國政府委託,為解決盟軍是否應該佔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日本民族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作者透過當時日本發佈的宣傳電影、集中營中的日裔美國人和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人的文學作品中收集資料,重新建構出日本文化以及對日本戰後重建的期許。其細膩的描述擺脫了學術上的論戰,也因此掀起了讀者們的好奇心與之後美國的日本研究風潮,改變戰前對日本一無所知的情形。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就如同美麗的菊花與銳利的刀劍,如此極端,又如此神奇。

  本書用「菊花」與「劍」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劍」是武士道文化象徵,也象徵日本人的本質,以及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自大又有禮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對於天皇、倫理、情義(與恩惠不同)、社區、宗教、習俗等文化現象,也有精闢的觀察及看法。文本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開始,在生動的敘述中進行有力論析,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讀之既啟人深思,又引人入勝,可直接、準確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經典讀本。

作者簡介

露絲.潘乃德(1887-1948)

  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譯者簡介

陸徵

  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密西根大學資訊碩士學位。現任職舊金山大學圖書館,從事圖書館數位化工作。

 

目錄

從歷史、風土、文化角度閱讀《菊與刀》:解構日本的原型
《菊與刀》的傳奇:無關風雅與殺伐
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附錄 我在曖昧的日本(大江健三郎)
 

內容連載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節錄)

恩是債務,必須償還。但是在日本,還債被歸類到與恩完全不同的範疇。日本人覺得我們的道德觀很奇怪,因為我們的道德體系,以及義務和責任這類中性詞都沒有這兩種範疇的區分;就像我們覺得有些部落的金融交易很奇怪,他們的語言裡沒有金錢交易裡「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區分。對日本人來說,恩這種重要的也是時刻存在的負債狀態和主動而又緊張的還債行為完全是兩碼事,後者得通過另外一套概念來表達。一個人負債(恩)不是德行;還債(報恩)則是美德。一個人主動報恩就是美德的體現。

用金融交易來做類比有助於美國人理解日本的這種美德。就好比美國的房產交易背後都有防止拖欠債務的制裁措施,我們要求人人必須履行契約。如果有人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即便情有可原也不是理由。我們不允許把歸還銀行貸款當作是一時的衝動。無論是利息還是本金,負債人有著同樣的責任。這些和愛國及愛家完全是兩碼事。對我們來說,愛,源自於心,自願給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把愛國主義定義為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美國人基本都認為這種想法有點天真,至少和不完美的人性不符,除非美國被敵國武裝侵犯,他們才會認同這一觀點。我們不像日本人那樣,一出生即意味著自動虧欠了極大的恩情。我們認為一個男人應該同情並幫助有需要的父母,不能打老婆,要有能力撫養孩子。但是這些不是像欠債那樣得把帳算得清清楚楚,得到的回報也不同於商業上的回報。日本人看待這些問題卻像我們看待財務償還能力一樣,他們對有恩不報的制裁之狠絲毫不亞於我們對欠債不還的制裁。對日本人來說,這些不是戰爭爆發或父母重病等危急時刻才需要注意的問題,他們時時刻刻都活在這些恩情的陰影中,就像一個紐約的農夫時刻擔心著房貸,又好比是華爾街的金融家,剛做空卻發現股市開始節節上升。

根據恩情的內容,日本人把相應的回報分成幾個不同類型,規則各有不同。一種回報在數量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另一種則是等量回報,並在特定的日子裡付出。那種無限的回報被稱為「義務」,有話這樣說,「難以報(此)恩於萬一」。一個人的義務包括兩種不同的種類:回報父母的恩為「孝」,回報天皇的恩為「忠」。兩者都是強制性的義務,沒人能夠逃脫。事實上日本的小學教育被稱為「義務教育」,因為沒有其他的詞能更好地表達「必須完成」這個概念。生活中的意外也許會改變義務的細節,但是義務是自動加諸所有人的,並不會因為意外而消失。

日本人的責任和回應簡表
一、 「恩」:被動產生的義務。某人「受恩」,某人「承恩」,也就是說,「恩」從接受者的角度看是義務。
  「皇恩」:受自天皇的恩。
  「親恩」:受自父母的恩。
  「主恩」:受自領主的恩。
  「師恩」:受自師長的恩。
  「恩」:一生中和所有人接觸所受的恩。
  (註:所有向某人施過「恩」的人都成為該人的「恩人」。)
二、 對「恩」的回應。某人向恩人「償還」這些債務,某人向恩人「回報這些恩情」,也就是說,從主動償還的角度看,這些是義務。
  A. 「義務」。即便是最充分的回報也僅僅是報答了恩情的一部分,而且報答時間上沒有限制。
   「忠」:對天皇、法律和日本的責任。
    「孝」:對父母和祖先(意含後代)的責任。
   「任務」:對自己工作的責任。
   B. 「道義」。這些債必須等量償還給施與人,並且有時間限制。
    a.對社會的「道義」。
     對主公的責任。
     對姻親的責任。
對無關的人,因為受了他的恩而產生的責任,比如收到禮金,得到幫助,工作上的貢獻(作為一個工作團隊的成員)。
對非直系親屬(姨舅、叔伯、姑嬸、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的責任,不是因為受了他們的「恩」,而是因為從共同的祖先那兒受到的「恩」。
   b.對自己名聲的「道義」。這就是日本版的「名譽」。
一個人有責任「洗清」被污辱或指摘為失敗的名聲,比如他有責任復仇。(註:這種以算帳為目的的復仇不被認為是挑釁行為。)
    一個人有責任不承認(職業上的)失敗或無知。
一個人有責任完成日本的禮節,比如遵守所有的禮儀,過與自己地位相應的生活,在不合宜的場所不隨便流露感情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3
    $226
  2.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