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跟著大師,走過77個時代的夢想!

  這些建築,述說著建築師的夢想、深刻的哲學思維與時代精神。
  大師實地走訪,用親切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帶你領略偉大建築的內涵與感動。

  建築,是時代的縮影,經過歲月淘洗,才成為今日見到的模樣。隈研吾等建築大師帶著敬意走過這些建築,以專業的角度還原當時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訴說建築背後的故事,以及隱藏其中的夢想與熱情。

  有些建築,我們可能不陌生,如電影「達文西密碼」中的羅浮宮金字塔、車站改建的奧賽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但它們不只是外表宏偉美麗而已,這些建築都曾在興建當時引起喧然大波。

  有些建築,則是以大膽挑戰人們的認知,至今仍讓人驚嘆不已,像是養老天命反轉地、飛在空中的老闆辦公室、瓦斯槽更新建築、紐約紐約賭場飯店……等。它們表現出建築的種種可能,以及建築師的野心和創造力。

  且讓大師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聆聽偉大建築師的奇思異想。

  這本書的書寫,一如作者所言,是源自於「很單純的心情」,期望能藉由不斷的建築旅遊,以「能超越遙遠的時空距離,直接目睹這些『遺產』」,來擴展自己的視野與知識疆界。──阮慶岳

  這些令人驚奇的建築設計,跳脫了傳統線性邏輯與慣性思考,以一種外星人初臨地球的陌生疏離,帶我們重新體驗空間場域的種種美好。──謝哲青

作者簡介

鈴木博之

  建築史家

  1945年生。青山學院大學總合文化政策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建築的基因》(王國社)、《都市的哀愁──建築百年的形式》(中央公論新社)、《建築的世紀末》(晶文社)等。

藤森照信

  建築史家

  1946年生。工學院大學工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作包括《人類與建築的歷史》(筑摩Primer新書)、《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筑摩新書)等。

隈研吾

  建築師

  1954年生。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負責人,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著作包括《負建築》(岩波書店)、《反客觀》(筑摩書店)、《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歷史》(筑摩新書)等。

松葉一清

  建築評論家

  1953年生。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著作有《新建築觀察2003-2004》、《商店區、便利商店、SOHO》(NTT出版)等。

木村伊量

  朝日新聞社社長

  1953年生。

竹內敬二

  《朝日新聞》編輯委員

  1952年生。

山盛英司

  朝日新聞社數位編輯本部部長秘書

  1963年生。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文字工作者,譯有《讓你不再冷冰冰的美人氣血操》、《1坪的奇蹟》、《懂這些,敵人馬上少一點,朋友多一點 》、《出社會,就要換腦袋》、《殘念人的思考法》、《輕鬆聊出好交情》、《穿出你的西裝風格》等書。

 

目錄

推薦序 也是一種壯遊 阮慶岳
推薦序 空間與建築間的無限想像 謝哲青
前言 松葉一青

大膽顛覆景觀,讓人驚嘆屏息的「奇景」
帕特農神殿
西西里島的巨人石像
羅馬競技場
卡帕多奇亞洞窟遺跡
麗泉宮
田園都市萊奇沃思
維托里奧伊曼紐二世紀念堂
聖方濟教堂
齋場御嶽
錦帶橋
舊甲子園飯店

人類想追求致高極限的「奇塔.奇門」
圭尼吉塔
艾菲爾鐵塔
黑潭塔
夏波羅夫卡廣播塔
納粹的高射砲塔
特瑞利克塔
瓦斯槽更新建築
格蘭特將軍紀念堂
紐約紐約賭場飯店
布達拉宮
四階樓

吸引世上所有人目光的「奇態」
樹中的教堂
奧地利國會大廈
貝朗榭公寓
巴斯的羅馬浴池
米拉之家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倫敦市政廳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藝術宮
落水山莊
古根漢美術館
拉斯波薩斯樂園

表現出前人智慧的「奇智」
圖拉真市場
特拉斯特維雷聖母教堂
老博物館
包浩斯德紹校舍
柏林新國立美術館
奧塞美術館
羅浮宮金字塔
演化大廳
中央蒙特馬蒂尼博物館
芙烈達與里維拉的家
養老天命反轉地

飽覽在現代變得難以實踐的「風雅」
奇斯威克莊園
草莓丘之屋
瑪麗.安東妮德的鄉間住宅
皇家閣
紅屋
雷頓之家
卡地夫城堡
薩瓦別墅
摩賽博物館
八千代座
日向別邸

至今仍顯前衛的「新奇.叛奇」
萬神殿
艾根哈德集合住宅
飛在空中的老闆辦公室
龐畢度中心
柏林之牆博物館
勞合社大樓
濱海藝術中心
舊京都中央電話局西陣分局
銀座獅子啤酒屋
宇部市渡邊翁紀念會館
群馬音樂中心

超越理性的夢想痕跡的「神奇」
聖索菲亞大教堂
伍麥葉清真寺
斯坦因霍夫教堂
拉特蘭的聖喬凡尼大教堂
露德之泉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科士坦薩祭堂
耶穌會教堂
救世主基督大教堂
啟定皇陵
田平天主堂

 

推薦序1

也是一種壯遊                                             

  這本主要由鈴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以及松葉一清等人,花了漫長的時間各自旅行後,所共同完成的書籍,會讓我想起所謂的「壯遊」(grand tour)。

  壯遊是源自十七世紀(主要始自於英國)類同「成年禮」的傳統,主要是相信人們可以「利用」環境,獲取所有由它所提供的刺激,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傳統後來繼續被蔓延與擴大,在各領域與文化裡,都可見到對此承繼的跡痕。而在此刻所正盛行的建築壯遊,可說是其中最為鮮明的時代回應。

  這本書的書寫,一如作者所言,是源自於「很單純的心情」,期望能藉由不斷的建築旅遊,以「能超越遙遠的時空距離,直接目睹這些『遺產』」,來擴展自己的視野與知識疆界。雖然旅行的目的,似乎只是建築物,卻也同時關照了與建築相連結的其他事物,譬如文化、歷史與社會現象,涵蓋面與豐富性都很吸引人。

  作者在這樣看似漫漫也自在的行旅裡,也提出對全球化趨勢下,文化或將單一化趨勢的隱憂,同時有著人類文明終也可以交互匯流的期待,這態度大約也反映了此刻世界在全球∕地域間,依舊思辨不休的位置點吧!

  關於建築或其他的壯遊,確實得以啟發圖書館外的知識與視野,也可以藉此鑑照出自身的位置何在,或也是某種的「知識成年禮」。

阮慶岳
建築師、作家

推薦序2

空間與建築間的無限想像

  來自法蘭德斯地區的林堡兄弟(The Limbourg brothers),在一四一六年為法蘭西的德.貝利(Jean Ier de Berry)公爵,繪製了歷史上最細膩豔麗的泥金裝飾手抄本《豪華日課經》(Tres Riches Heures)。翻開一張張美得令人心碎的書頁,從這些融合拜占庭與哥德風的中世紀浮世繪中,我們可以看見畫中的貴族站在高崗上,回首凝望著隱藏在暮光之中的修道院,悠閒的牛隻羊群在谷間漫步,遠方斷斷續續傳來陣陣的牛鈴聲,農民們帶著幸福的笑容辛勤地工作著,整體畫面洋溢著豐年富饒的喜悅。如此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曾經主宰著舊世界,近千年的地景風貌。

  到了一五三○年代的宗教改革時期,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著名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下令關閉了全國境內,數量約六百五十座左右的修道院。士兵們肆無忌憚地摧殘製作精美的雕像、祭壇與彩繪玻璃窗,任其在雨雪風霜中荒蕪。被遺忘了數百年後,這些修道院廢墟,成為不列顛尼亞異質且不可分割的精神內涵。

  十八世紀末,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與山繆.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等人,透過詩歌抒情的描寫,讓世界重新發現,埋沒在荒堙蔓草間的浪漫主義精神。消逝的過去霎時成為未來的靈感,追隨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的建築師們,在荒郊的殘垣斷壁間找到了療癒工業化社會病症的良方,英格蘭北約克郡的史塔德利皇家公園(Studley Royal Park)就是在如此的天開奇想設計發展而成。威廉.伯格斯(William Burges)將泉水修道院(Fountains Abbey)的遺址廢墟,結合維多利亞式的貴族莊園,完美地詮釋浪漫主義「從自然找尋造化的愛與美」的核心價值。建築師大膽地融合充滿幻想的「廢墟」與潛藏著無窮生命能量的「莊園」,透過真實的自然風貌與人為的工業素材,記憶著時間的刻痕與生活的足跡。

  從維多利亞時期的奧古斯塔斯.威爾比.普金(Augustus Welby Pugin)到現代主義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都試著以超越時代的空間觀點,關注建築的種種可能與存在姿態,在「遊戲」與「懷舊」的空間文本(content)之中,發展生活機能。

  這些令人驚奇的建築設計,跳脫了傳統線性邏輯與慣性思考,以一種外星人初臨地球的陌生疏離,帶我們重新體驗空間場域的種種美好:有些是大師的神來一筆,有些是地域文化限制下的天外異想;有些是傳統理解的再出發,有些則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前衛之作。透過建築大師的知性理解與感性追求,《跟著大師看建築2》帶我們再一次認識,空間與建築之間的無限想像。

謝哲青
文史工作者

作者前言

  探訪奇想建築的旅行,起源於很單純的心情──就算只有一眼,我們也想親眼目睹前人「夢想的痕跡」。不論建築是建於數千年前的古代、數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或僅有百年的近代,這種心情是亙古不變的。夢想愈大,投入的熱情愈強烈,站在建築前所得到的感動,足以讓不遠千里而來的疲倦一掃而空。

  鈴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以及我松葉一清等四位主要作者,因為所學即建築,為了追尋這些「夢想的痕跡」,於是我們竭盡所能,走遍了全世界。年長的鈴木先生已經持續這樣的追尋近半世紀,若將我們四人投注在這段過程的歲月加起來,約莫也有一百六十年。有句話叫「回首來時路,竟已遠行至此」,我們以「奇想遺產」為主題,每星期由其中一人撰寫尋訪「夢想痕跡」的親身過程,這樣的工作居然已經進行數年了嗎?一想起來,也令人深深地感概。

  所謂的「夢想」,常常都帶有誇張的妄想,並隱藏著超乎常理的熱情。身處現代的我們,能超越遙遠的時空距離,直接目睹這些「遺產」,這份感動,成了繼續旅行下去的誘惑。一年又一年,當我以為旅行已結束,「夢想」卻又誘惑著我,引我去追尋它的痕跡。

  在「神奇」的篇章中,可以看到超越理性的夢想痕跡;「奇景」中大膽顛覆景觀的特色建築,讓人驚奇屏息;在「奇塔.奇門」中可以看到人類想追求至高極限的心情;讓人不禁覺得是為引人注目而建的「奇態」建築,目的是想吸引世上所有的人嗎?表現出前人智慧的「奇智」建築,令人甘拜下風;而在「風雅」的章節中,可以飽覽在現代變得難以實踐的玩心。不管在任何時代,都存在著前衛分子,「新奇.叛奇」的篇章中,到處都可看見這些痕跡。

  這麼說來,所有「奇想遺產」的建築,都是一邊以締造出城市傳說的方式,一邊延續於世的。我們解讀出這番道理,並出書加以整合,希望能讓它成為一個反論──在全球化口號下,世界因此趨於均一化的反論。不,單方面來說,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即使表面如此迥異,人類的想法在根本上是相同的。

  建築領域由於受強勢的機能主義、理性主義影響,不小心成了幫兇,輕蔑地將世界視為無機物般的加工品。本書也可說是我們調配的一劑解毒劑。

松葉一青

 

內容連載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所在地:巴黎市第七區
完成年:一八八九年
建築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文字:隈研吾  
攝影:松葉一清

  居斯塔夫‧艾菲爾,是個認真誠實的工程師。為什麼這樣一個工程師,會成為「世上最有名的鐵塔」、「象徵花都巴黎的華麗紀念碑」的設計者,而留名青史呢?他的故事正好是十九世紀下的產物,他以純粹、嚴謹的「技術」,懾服、破壞了名為「藝術」的權威,堪稱是十九世紀的時代縮影。

  當時法國的建築業界,階級分明的現象很嚴重。設計都市景觀的,是屬於建築師這種菁英分子的工作;而像艾菲爾這種土木工程師,則被視為「其他工作」。

立於這個權威主義金字塔頂點的,是出身自「法國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的建築師,他們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模樣,畫著昔日希臘、羅馬風格的石造建築圖。

  艾菲爾藉由讓自己成為擁有高度技術的工程業者,打破了這個陳舊體制。一八八九年,為了紀念法國革命一百週年,舉辦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由於艾菲爾公司在興建鐵路橋梁的工程中,一點一滴地累積出實績,因此建造高度超過三百公尺、前所未見的象徵性紀念塔,除了委託他們之外,不做第二人想。

  興建高塔的計畫能否實現,所有相關人員都感到懷疑,唯獨艾菲爾一個人抱持自信。他妥協同意鐵塔施工完成後二十年內,所有風險由他承擔的特殊條件,然後便接受國家委託,從鐵塔的設計、施工到營運,一切概括負責。

  艾菲爾和希臘、羅馬,甚至任何威權都毫無關連,他以魔法般的技術,讓這座猶如鐵製蕾絲工藝般的高塔,聳立在塞納河畔的草地上。它和東京鐵塔不同,腳下的空地採寬闊的開放式設計,也有人說,這種設計是來自艾菲爾建造橋梁的知識。

  鐵塔如期完工,過程中沒有任何人罹難,營運的好成績也遠遠超乎預期。不過,對於鐵塔的批評卻不絕於耳,甚至有人發起拆除鐵塔運動。原因就在於,巴黎最顯眼的紀念性建築,竟由從事「其他工作」的工程師所建 。

  作家莫泊桑也是反對派,還說過一句名言。他很喜歡鐵塔裡的餐廳,因為:「這是全巴黎中,唯一看不到艾菲爾鐵塔的地方。」

  儘管如此,艾菲爾並不氣餒。他不提鐵塔有多美麗之類的話題,而是不斷地說明鐵塔對於氣象和風向的研究、在國防和傳播通信上將如何有幫助,並繼續在塔內的空中研究所工作。真是非常工程師的人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4
    $99
  2. 二手書
    34
    $144
  3. 二手書
    44
    $185
  4. 新書
    77
    $324
  5.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