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

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
定價:720
NT $ 210 ~ 648
  • 作者:大衛.雷尼克
  • 原文作者:David Remnick
  • 譯者:林曉欽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6-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845408
  • ISBN13:9789868845404
  • 裝訂:精裝 / 6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目前唯一一本關於歐巴馬的最權威傳記。
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耀眼複雜的政治偶像做傳!

  他,歐巴馬,二十一世紀初全球最耀眼的政治偶像,究竟是什麼、又不是什麼?他何以重要?值得書寫,並在人物傳記史上居於何種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此之前,我們唯一可以深度瞭解歐巴馬其人的只有他的回憶錄,1995年的《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這是一個男孩如何尋找父親,並從中領悟到自己是黑人的真諦;而本書中,大衛‧雷尼克提供給讀者的是,他如何成為他自己(種族意義上的那個非裔美國人),如何成為象徵美國的種族及多元文化歷史敘述的美國人(而非黑人),並最終成為一名美國總統的歷程。這是一本更浩瀚磅□、客觀深入、更抽絲剝繭、歸根就底地完整呈現歐巴馬是誰、他的生命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偉大傳記。

  作者鉅細靡遺地調查了歐巴馬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獻與言論,包括他的身世、家族背景、投票記錄,發表的文章,更訪談了上千名和他相關的人,更多次深度採訪歐巴馬本人,取得大量第一手實證資料,從而再現斯人,再現其生命及其崛起的歷程。

  歐巴馬是誰?他打哪兒來?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最終如何說服民眾相信,正是美國文化中特有的東西塑造了他,而他個人的歷程,恰恰是這個國家的政治歷程。歐巴馬的故事,也正是這個國家的敘事,他從小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印尼,以及種族天堂的夏威夷白人家庭中,他的種族身份不夠白,也不夠黑,但他恰恰用自己黑白混血的身份贏得更大的支持,並進而讓美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推動政治與道德上的進步。他本人不一定是創造這個歷史趨勢的英雄,但他恰恰有可能是這個趨勢中的巔峰。最後,他走進了那座由黑奴建造的白宮。

  作者把歐巴馬的生命個體置身在全球各地——肯亞、印尼、夏威夷、美國本土,在宏大縱深的政治歷史文化背景中檢視何以這個初出茅廬的非裔美國人可快速崛起。他是美國融合了多元種族和文化的象徵,非裔美國人的歷程正是美國的歷程,前者的權利日益完整,後者才會漸趨完美。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總統歐巴馬的政治成長史,不如說是一個偉大的人如何在大歷史中定義自我,並塑造那個自我的歷史。

  「是的,這就是我的故事。」歐巴馬如是言,他的身份既是先天既定的,也是後天選擇的;他追尋著這一身份,也習得了這一身份,因此,他才可能帶領美國人跨越那座融通了不同的種族、膚色、紅藍各州、保守派和自由派,以及不同世代的無形之橋。

  全書共有五十多萬字,是名人傳記類登峰造極的鉅作。除了文字上令人愉悅和震撼外,這本書對於台灣的讀者也別具意義,台灣的政治和政黨一直糾纏於族群議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巴馬的故事令人深思,提供了借鑒。台灣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進步,需要一位在族群議題上和歷史與當代包容、連接和貫通在一起的典範嗎?如果答案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要問的是:他是誰?在何方?何時會出現?

本書特色

  ★ 經濟學人雜誌2010年十大好書。

  ★ 普立茲獎得主, 《紐約客》雜誌總編輯大衛‧雷尼克宏大鉅作。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盛讚:「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有Power的人做傳!」

  ★ 訪談人物超過千位,鉅細靡遺,資料翔實,敘事深厚,是瞭解歐巴馬人生和政治哲學的最佳作品!

  ★《橋》由Alfred A.Knop出版公司於2010年4月6日上市,首刷精裝本就賣了十二萬冊,書評界更是佳評如潮。

  ★《最寒冷的冬天》大衛.哈伯斯坦讚譽雷尼克乃媒體「明日之星」。

作者簡介

大衛.雷尼克

  ★ 一九九四年以報導蘇聯解體的《列寧的墳墓》榮獲普立茲獎!
  ★ 擔任《紐約客》總編已十餘年,被讚譽為美國文壇最閃亮的巨星!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盛讚此書為「全球最傑出的總編為全球最有權勢的人做傳!」

  大衛‧雷尼克(David Remnick),美國久負盛名的記者、編輯和作家。他從1998至今擔任美國《紐約客》雜誌總編輯,1994年以《列寧的墳墓:蘇維埃帝國的輓歌》一書榮獲普立茲獎,1999年獲選為「年度最佳編輯」。他關於拳王阿里的傳記也被《時代》評為2000年年度最佳傳記。

  雷尼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比較文學及俄文,一畢業即到《華盛頓郵報》當社區記者和體育記者,後出任該報駐莫斯科特派員。在《郵報》服務十年後,雷氏於一九九二年轉至《紐約客》當主筆,六年後升任總編輯迄今。他不僅把《紐約客》帶到另外高度和風格,也網羅寫手如雲,如何偉(Peter Hessler)等,其《尋路中國》等中國三部曲的部分章節最初刊發於《紐約客》。雷氏文筆汪洋恣肆,感染力極強,往往深入鋪陳,把讀者帶入歷史縱深,他立論中肯,講求細節的豐富和實證態度,故一本書所採訪的對象多達千人。當年,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就預測,雷尼克乃是文字媒體的「明日之星」。

 

內容連載

第一章|複雜的命運

一九五一年,肯亞首都奈洛比,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一名城市衛生檢驗員獨自坐在辦公室裡,他二十一歲,圓臉,眼睛分得很開,是個聰明又年輕的非洲小夥子。在一個政治動盪的年代,他的抱負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彼時的他還正在為當地衛生部門檢驗牛奶樣品。二戰結束之後,肯亞的獨立運動開始興盛,殖民政府當時就已經開始鎮壓。而到了一九五二年,英國人則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且採取一整套方案,如逮捕,拘留,刑訊和謀殺等等,以此鎮壓基庫尤民族主義運動(Kikuyu),也就是英國人所謂的「茅茅叛亂」(Mau Mau rebellion)。

門開了,一個白人女子跨了進來,手裡提著一瓶牛奶。為了確保食品在流入市場之前沒有感染病菌,農民,歐洲人和非洲人都會三番五次地到這間辦公室來送檢食品。

這名年輕的小夥子主動起身,希望提供幫助。在衛生局裡當一名訓練有素的職員,當時被認為是個體面的工作。小夥子出生長大於肯亞東部的乞力馬柏格農場,那是一處廣袤無際的劍麻地,主人威廉•諾斯魯普•麥克米倫爵士,屬於那種上層的白人階級。這片農場位於錫卡附近的一片「白人高地」之中,其土地全部歸歐洲人所有。農場主總是隨身帶著一根河馬皮做的鞭子,掄起鞭子來毫不遲疑。這名衛生檢驗員的父親目不識丁,但他擁有一個相對特權的工作:在這片土地上擔任工頭。這家人住在一間沒有電也沒有水的竹泥棚屋裡,但父親一個月可以掙七美元,足夠把兒子送到曼古鎮上的一家教會學校——聖靈學院去讀中學。這個年輕人在那裡學習了英語,也學到了亞伯拉罕•林肯和布克•華盛頓的事蹟。然而,沒過多久他就走進了死胡同:在學校裡只能學到這些東西,沒有教科書,學生們有時只好在沙子上寫功課。肯亞沒有大學,歐洲的孩子會回「家」去上學,少數念得起大學的黑人得去東非的其他地方。儘管這個年輕人曾想努力學習,以便將來能當上神父,但是,正如他後來說的,肯亞的白人傳教士「和其他人一樣,一直告訴這個非洲人,他還沒有為各方面的發展作好準備,他必須保持耐心,相信上帝,等待著他能夠充分發展的那一天。」因此,年輕人擱下了當神父的念頭,靠領取獎學金,就讀於皇家衛生協會旗下的一所衛生檢驗員培訓學校。

歐洲女人冷冷的看著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年輕人名叫湯姆斯•約瑟夫•穆博亞(Thomas Joseph Mboya),但女人看上去並不想知道他的名字。

「這裡沒人嗎?」她說,眼睛直盯著湯姆•穆博亞。

當湯姆還住在威廉爵士農場上的時候,他父親曾經告訴他說,「不要和白人作對。」但湯姆無法忍受農場主,無法忍受他的皮鞭,無法忍受他頤指氣使般的昂首闊步;他還無法忍受一個事實,檢驗局裡白人同事的薪水是他的五倍;而如今,在這尋常的一天,他無法忍受這名無禮的白人女子,她凝視著他,卻絲毫無視他的存在。

「夫人,」他說,「您的眼睛可能出問題了。」
女人大步踏出檢驗室。
「我必須得找歐洲人幫我檢驗,」她說。「這男孩真夠粗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210
  2. 新書
    38
    $272
  3. 二手書
    54
    $390
  4. 新書
    79
    $569
  5. 新書
    88
    $634
  6. 新書
    9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