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十八大:中共第五代領導菁英

瞄準十八大:中共第五代領導菁英
定價:400
NT $ 140 ~ 360
  • 作者:寇健文蔡文軒
  • 出版社:博雅書屋
  • 出版日期:2012-07-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098605
  • ISBN13:9789866098604
  • 裝訂:平裝 / 46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2012年下半年,中共將舉行第十八次全國黨代表大會。現任九位政治局常委當中,有七人將在十八大屆齡退休。這意味著中共高層將面臨一次新的洗牌,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將退出權力中心,第五代領導人走向台前。誰將成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誰最有機會將進入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與中央軍委會?我們希望回答外界這些好奇的問題。

  本書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整理1980年代後期迄今高層菁英甄補的特性,如年齡限制、中委會資歷、職務歷練等,再依據這些慣例來篩選出可能進入權力核心的新一代政治菁英。這包括了二十八位可能進入政治局委員的幹部、十二位可能成為政治局常委的幹部,以及十七位可能進入中央軍委的將領。第二部分,則是針對上述五十七人,分別撰寫其生平簡介,包括相關背景、政績表現與未來仕途的預測。本書對於中共第五代政治菁英,做了一個全面性的介紹與分析,頗值得外界參考。
 
本書特色

  自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之後,
  誰將是下一個中國最有權力的人?
 
作者簡介

寇健文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曾任政大國關中心第三所助理研究員、合聘副研究員、政治系助理教授、政治系副教授、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執行長、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現任政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亞所合聘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共政治、政治菁英、比較共黨研究。著有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修訂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以及多篇中英文期刊文章。

蔡文軒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中共政治體制、中共政治發展,比較政治,著有中共政治改革的邏輯:四川、廣東、江蘇的個案比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並已發表多篇中英文期刊文章。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中共決策體制的演變
第一節 從集體領導的雛型走向個人領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七六年)
第二節 從人治的集體領導到制度化的集體領導(一九七六年至今)
第三節 黨內重要領導機構的名額、級別與職權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篩選政治局委員的可能人選
第一節 角逐政治局委員的必要條件
第二節 角逐政治局委員的加分條件
第三節 預估十八屆政治局委員的可能人選

第三章 篩選政治局常委的可能人選
第一節 外界對中共十八大政治局常委人選的評估
第二節 篩選政治局常委的標準
第三節 預估十八屆政治局常委的可能人選

第四章 篩選中央軍委成員的可能人選
第一節 中共的軍事決策中心:軍委會
第二節 一九八○年代末期以來的軍委成員甄補特徵
第三節 十八屆軍委可能人選的評估標準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任職中央單位與東北地區的政治菁英
第一節 勤走基層的「三農之子」: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第二節 柔中有剛的政治鐵娘子:全國婦聯副主席宋秀岩
第三節 紅色理論權威: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
第四節 胡錦濤的大管家: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劃
第五節 出身蒙古的少數民族菁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楊晶
第六節 農業專長的「六十後」新秀: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
第七節 「蘇州經驗」起家的工科博士:遼寧省委書記王(王民)
第八節 宣傳系統出身的團派大將: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
第九節 熟稔國際事務的「日本通」: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
第十節 胡錦濤的人事總管: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沈躍躍
第十一節 外傳有可能接替俞正聲的位子:商務部部長陳德銘

第六章 任職華北、華東地區的政治菁英
第一節 長期在藏區歷練的「小胡錦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
第二節 海西經濟區的接棒者: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
第三節 轄區工安事故頻傳卻安居其位: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
第四節 鎮壓藏獨有功而晉升: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
第五節 北大幫、團派的代表人物: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
第六節 從中央辦公廳調出來的幹吏: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
第七節 安監煤業的技術官僚:山西省省長王君
第八節 「上海幫」的少數倖存者:上海市市長韓正

第七章 任職西北、華中、西南地區的政治菁英
第一節 生於西部、長於西部的地方型幹部: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
第二節 法律專長出身的團系人馬:湖南省委書記周強
第三節 沒派系基礎,專靠實力晉升的「盧海西」: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
第四節 經歷汶川大地震的洗禮: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
第五節 從老班長到「新疆王」:新疆區委書記張春賢
第六節 低調務實推動中部崛起:河南省省長郭庚茂
第七節 從後勤戰士到省委書記:青海省委書記強衛
第八節 為寧夏力拼GDP: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
第九節 出身基層的農耕幹部:湖南省省長徐守盛

第八章 可能出任政治局常委的政治菁英(一)
第一節 中共第五代的皇儲:國家副主席、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習近平
第二節 根正苗紅的團派人物: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
第三節 團派出身的高幹子弟: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
第四節 思想作風創新的「娃娃市長」: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第五節 SARS與金融危機的救火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
第六節 「石油幫」出身的科技官僚: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

第九章 可能出任政治局常委的政治菁英(二)
第一節 政績評價正反兩極:國務院副總理兼重慶市委代書記張德江
第二節 名門顯要的高官子弟: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
第三節 唱紅打黑的執旗手: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
第四節 管控思想的黨內保守派: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
第五節 黨中央的女性代表:國務委員劉延東
第六節 農村工作與政法工作的能手: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孟建柱

第十章 任職四大總部與軍兵種的軍事菁英
第一節 「神舟七號」總舵手: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
第二節 第一位「五十後」的上將:空軍司令員許其亮
第三節 「潛艇派」下、「水面派」上:海軍司令員吳勝利
第四節 老子上將兒上將:第二炮兵政委張海陽
第五節 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的軍方代表:副總參謀長馬曉天
第六節 中共開國元勳之子:總後勤部政委劉源
第七節 和王瑞林的仕途生涯相似:總政治部副主任賈廷安
第八節 解放軍的複合型指揮人才:副總參謀長章沁生
第九節 潛艦派出身「鐵艇長」:副總參謀長孫建國
第十節 幾乎篤定接掌神秘的戰略部隊:副總參謀長魏鳳和

第十一章 任職大軍區與軍事院校的軍事菁英
第一節 二○一一年晉升的新科上將:蘭州軍區政委李長才
第二節 兩廣的救災將軍:廣州軍區政委張陽
第三節 「西北軍」出身的政工將領:成都軍區政委田修思
第四節 建國六十周年大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
第五節 中越戰爭的老兵:瀋陽軍區司令員張又俠
第六節 郭伯雄的嫡系將領:廣州軍區司令員徐粉林
第七節 條件具備,但欠缺四總部歷練:軍事科學院院長劉成軍

 

序言

  二○一二年秋天,中共即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在這次的黨大會中,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將屆齡退居幕後,由習近平、李克強領軍的第五代領導人粉墨登場。第五代領導人面對的中國大陸是一個由兩種圖像構成的場景。一方面是經濟實力強大、國際影響力日增的中國大陸,連美國也不得不顧忌三分;另一方面則是貧富差距懸殊、城鄉發展失衡、幹部腐敗、環境汙染嚴重、新疆、西藏等地區屢傳種族抗爭事件的中國大陸。中共第五代領導人必須接受嚴苛的挑戰,處理這樣複雜的問題。如果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責任這麼重大,那他們是誰呢?背景為何?有哪些關係網絡?有哪些重要歷練?表現如何?可能擔任什麼職務呢?這些問題都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要預估中共高層人事異動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作者其實都在冒著「猜錯」的風險,特別他們可能擔任的職務。與坊間出現的類似書籍來說,本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提供歸納法整理出的篩選標準,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何會挑出這些菁英。再者,嘗試把有機會角逐政治局委員職務的菁英全部列出來,則是其他書籍、新聞報導、文章從來沒有做過的「大膽嘗試」。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只依賴外界可觀察到的客觀指標進行篩選,但利用歸納法得出的結果未必一定為真,同時未納入分析的因素也會影響人事異動的結果,因此某種程度的誤差必然存在。同時,人物小傳使用的內容很多來自相關新聞報導或網路等公開資料,本書均註明引用出處。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簡介中共決策體制,提供不熟悉中共高層運作的讀者簡單的基本知識。一方面描述決策模式的變遷,另一方面介紹中共黨內重要領導機構的名額、級別與職權。第二部分的重點在於找出可能成為第五代領導人的人選,除了政治局常委之外,本書嘗試找出可能進入政治局與中央軍委會的政治與軍事菁英。我們先根據歸納法,找出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共甄補領導人的特性,再根據這些特性篩選十七屆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篩選出較有可能出線的人選。第三部分則是這些菁英的人物小傳,本書不但介紹他們的成長經過、仕途經歷、政績表現,也嘗試評估他們在十八大之後可能的出路。

  這本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基礎來自我的兩篇期刊文章,分別是「邁向權力核心之路: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動」(政治科學論叢:第45期,2010年9月,頁1至36)和「一九八七年以後解放軍領導人的政治流動:專業化與制度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至34)。相關內容都根據期刊出版以後的人事異動而有所增補,最後資料更新時間為二○一二年三月中旬。第三部分人物小傳多是以我陸續寫過的小傳為基礎,由文軒更新補充資料,大幅重寫,再經我們討論修改後才定案。儘管如此,我相信書中還是會出現錯誤,懇請讀者們不吝賜教、指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中共決策體制的演變

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是中共政權中的最高決策中心,實施「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制度」。整體而言,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死亡以前,高層決策體制從集體領導的雛型逐步走向毛澤東個人領導。毛澤東死後,中共決策體制再從個人領導逐漸轉回集體領導模式。一九八○年代的集體領導是以鄧小平為主,陳雲、李先念、葉劍英等革命元老為輔的寡頭協商模式,是否擔任政治局常委並不影響他們的決策影響力。因此,由於正式職務並不影響他們的決策權力,此時的政治局及其常委會並不一定是最高決策中心。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革命元老先後死亡,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才成為真正的決策中心,集體領導也逐漸制度化。


第一節 從集體領導的雛型走向個人領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七六年)

中共高層的領導體制走向個人領導的過程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一九二三年三大制定的《中國共產黨執行委員會組織法》是中共史上第一份規範中央組織結構的法規。文件中明定「中央執行委員會」是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由九人組成。一九二七年中共五大將「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改稱為「中央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中設立「中央政治局」,在政治局內設立常委會。這樣就形成了中共中央領導的基本框架:「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總書記」。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改稱「中央書記處」,於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行使後者職權。中央書記處與政治局常委會成為「一套人馬的兩塊招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改組書記處並實行集體領導,選出九位平等關係的書記。

延安整風(一九四二年二月至一九四五年四月七大召開)是影響中共高層決策體制的關鍵時期,略具雛形的集體決策體制逐步走向瓦解,向毛澤東個人權力集中,致使政治局等領導機構的運作亦受到負面影響。這一個人決策體制的確立,直到毛澤東去世以後,才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延安整風前後中共高層決策體制的演變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懸浮的集體決策體制」(一九三八年九月~一九四一年八月):一九三八年九月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共產國際支持下,成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書記處首席書記。張聞天雖然具有控制書記處及政治局的形式職權,但實際上毛澤東才是掌握實權的人。在這段時期內,中央書記處與政治局之間的關係非常模糊。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其中第十一條規定了政治局有「決策權」和「人事權」,第二十三條明定了書記處的「執行權」。但是在實際運作上,書記處仍然維持政治局常委會原有的決策功能,甚至可能取代政治局的決策權。原因在於書記處每星期開會一次,政治局則是每三個月開會一次。書記處開會時,中央所在地的政治局委員均得出席。這也增加書記處會議取代政治局會議的可能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5
    $140
  2. 二手書
    43
    $170
  3. 新書
    66
    $264
  4. 新書
    79
    $316
  5. 新書
    85
    $340
  6. 新書
    85
    $340
  7. 新書
    9
    $360
  8.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