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法消滅時效制度的改革∕ 1
1. 消滅時效之意義∕ 2
        2. 消滅時效之目的∕ 2
        2.1. 為了促進普遍的權利安定性∕ 2
        2.2. 避免舉證困難∕ 3
        2.3. 給予權利人壓力∕ 3
        3. 改革的需要∕ 4
        3.1. 德國舊法的缺失∕ 4
        4. 修法沿革∕ 11
        5. 新法的一般消滅時效期間∕ 13
        5.1. 概說∕ 13
        5.2. 消滅時效期間∕ 14
        5.3. 消滅時效的起算∕ 20
        5.4. 舊法第199 條及第200 條刪除∕ 23
        5.5. 基於法律安定性之利益仍有最高期限∕ 23
        5.6. 以合意變動消滅時效期間∕ 25
        5.7. 權利繼承人之消滅時效期間∕ 29
        5.8. 消滅時效之停止進行、不完成及重新起算∕ 29
        5.9. 瑕疵擔保請求權之規範∕ 46
        6. 我國時效規定之問題∕ 62
        6.1. 期間規定複雜而且長短不一∕ 62
        6.2. 我國第127 條短期時效規定問題叢生∕ 64
        6.3. 我國消滅時效起算也有問題∕ 67
        6.4. 我國消滅時效制度有其他缺失∕ 68
        6.5. 我國消滅時效剛性規定仍應維持∕ 69
        6.6. 我國修法時宜廣徵民意∕ 70
        2 黃立/德國新債法之研究
      
      
        細說德國2001 年新民法消費契約條款∕ 73
1. 概說∕ 74
        1.1. 企業使用定型化契約條款的原因與問題∕ 74
        1.2. 法律或行政手段的保護∕ 76
        2. 規範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目的與適用範圍∕ 77
        2.1. 定型化契約條款的法定定義∕ 77
        2.2. 93/13 號在消費契約中濫用契約條款之歐體準則∕ 77
        2.3. 顧客受保護的需要∕ 79
        2.4. 定型化契約條款適用範圍的界定∕ 79
        2.5. 定型化契約條款與告示∕ 80
        2.6. 「事先擬就」要件∕ 83
        2.7. 單方提出定型化契約條款∕ 85
        3. 個別磋商條款∕ 87
        4. 內容的管制∕ 87
        4.1. 對定型化契約條款的解釋∕ 87
        4.2. 內容管制的容許性∕ 87
        4.3. 無評價機會之條款禁令∕ 89
        4.4. 有評價機會之條款禁令∕ 100
        4.6. 未引據條款或條款無效之法律效果∕ 104
        5. 結論∕ 105
      
      
        德國新民法債務不履行規定的分析∕ 107
1.改革之必要∕ 109
        1.1. 給付不能是舊法債務不履行規定的核心∕ 109
        1.2. 舊法給付自始客觀不能之規定並非合理∕ 109
        1.3. 舊法債務不履行的規範在許多領域不完整∕ 110
        1.4. 改革之目的∕ 114
        2. 新法對於債務不履行的規範∕ 115
        2.1. 義務之違反作為債務不履行的核心概念∕ 115
        2.2. 債務人原則上就可歸責的義務違反負責∕ 121
        2.3. 可歸責性的舉證責任∕ 122
        2.4. 債務人不因可歸責事由負責的例外∕ 123
        3. 自始不能的新規範∕ 124
        3.1. 廢止對自始客觀不能無效的特別規定∕ 124
        3.2. 給付不能之義務違反∕ 128
        3.3. 債務人第二線責任的產生∕ 135
        3.4. 債務人免給付責任對雙務契約的效果∕ 140
        4. 債務人給付遲延∕ 144
        4.1. 給付遲延概說∕ 144
        4.2. 債務人「事實與道德不能」可以排除給付遲延∕ 146
        4.3. 因催告而遲延∕ 146
        4.4. 不待催告的遲延∕ 146
        4.5. 單方債之關係下遲延的效果∕ 149
        4.6. 雙務契約之遲延∕ 151
        4.7. 不構成債務人遲延的延後給付∕ 151
        5. 不良履行∕ 152
        5.1. 損害的發生∕ 152
        5.2. 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與舉證責任∕ 153
        5.3. 不履行說代替瑕疵擔保說∕ 154
        5.4. 瑕疵概念∕ 154
        5.5. 瑕疵損害責任的修正∕ 155
        5.6. 受限制的債務不履行請求權∕ 156
        6. 解除權的新規定∕ 157
        6.1. 原則上解除不以可歸責事由為條件∕ 158
        4 黃立/德國新債法之研究
        6.2. 解除契約並請求損害賠償∕ 163
        6.3. 解除權之排除∕ 164
        6.4. 請求交出賠償物∕ 165
        6.5. 解除的效果∕ 166
        6.6. 對於費用與收益的補償∕ 169
        7. 與給付無關之保護義務的違反∕ 170
        7.1. 界定∕ 170
        7.2. 損害賠償∕ 171
        7.3. 解除契約∕ 172
        8. 締約過失的明文化∕ 172
        8.1. 締約過失責任的發展與法律基礎∕ 172
        8.2. 締約過失責任之要件∕ 174
        8.3. 締約過失之法律效果∕ 180
        8.4. 舉證責任之分配∕ 180
        9. 契約後義務之違反∕ 181
        10. 行為基礎的干擾∕ 181
        10.1. 行為基礎理論的發展過程∕ 181
        10.2. 行為基礎干擾之要件∕ 184
        10.3. 行為基礎干擾之效果∕ 188
        11. 結論∕ 190
      
      
        德國民法損害賠償規範之研究∕ 193
1. 概說∕ 194
        2. 德國民法對於非財產損害的新規範∕ 195
        2.1. 新法立法過程∕ 195
        2.2. 新法的規範∕ 196
        2.3. 德國民法上其他非財產損害賠償規定∕ 201
        2.4. 規範非財產損害賠償之其他法律∕ 206
        3. 物之損害∕ 209
        3.1. 回復原狀必要之金額∕ 209
        3.2. 自行修理及第三人之協助∕ 211
        3.3. 雖可修理仍然重置∕ 211
        3.4. 全損時的重置∕ 212
        3.5. 真正的全損∕ 212
        3.6. 經濟上全損∕ 213
        4. 改善兒童在交通事故上的法律地位∕ 215
        4.1. 7 歲以下的兒童∕ 216
        4.2. 7 歲以上未滿10 歲之兒童∕ 217
        4.3. 兒童的故意行為∕ 217
        4.4. 10 歲以上未滿18 歲青少年的行為∕ 218
        5. 責任義務法的修正∕ 218
        5.1. 全面採取危險責任∕ 218
        5.2. 請求權人與義務人∕ 219
        5.3. 企業經營者不得以契約條款限制或排除危險責任∕ 220
        5.4. 危險責任擴及於拖車∕ 220
        5.5. 只有不可抗力才能排除車輛占有人責任∕ 221
        5.6. 責任額大幅提高∕ 222
        6. 對藥物法的修正∕ 223
        6.1. 對發展與製造瑕疵原因舉證責任的轉換∕ 223
        6.2. 資訊請求權∕ 231
        6.3. 因果關係推定與全體債務人的內部關係∕ 237
        7. 民法第839 條A 之鑑定人責任∕ 238
        7.1. 2002 年8 月1 日前之法律狀況∕ 238
        7.2. 2002 年8 月1 日後之法律狀況∕ 238
        8. 過渡條款∕ 240
        9. 結論∕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