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貿易:大企業剝削全球貧民之路

不公平的貿易:大企業剝削全球貧民之路
定價:280
NT $ 69 ~ 252
  • 作者:康諾.伍德曼
  • 原文作者:Conor Woodman
  • 譯者:張劭聿
  • 出版社:財信出版
  • 出版日期:2012-10-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65655
  • ISBN13:9789866165658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他們可能永遠買不起自己製造的商品
  他們終其一生為遙遠國度人們的飲食、衣飾、3C產品而努力
  「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標記,可能只是一場騙局
  ——這是一本關於貧窮勞動力的書。

  2012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入圍作品之一

  我們所熟知的許多品牌,每年從部分國家進口價值數十億的商品,但為何留給製造這些產品的人們,卻仍然是重壓下的拮据生活?大型企業為什麼不願意保障工作者享有安全的工作環境與充分工資,保障工作者不被迫在生死一線間討生活?慈善和「公平貿易」是唯一的出路嗎?

  在《不公平的貿易》中,作者康納.伍德曼親身走訪尼加拉瓜、英國、中國、寮國、剛果、阿富汗、坦尚尼亞、象牙海岸等八個國家,透過追溯一系列產品的原產地,包括血汗工廠、農田和礦區,並深入追查所謂「公平貿易」標記後的真相,全面揭示誰是貿易的受益者,誰又是受害者。

  透過這些貧困工作者的生活剪影,我們看見了人的一生是如何被企業左右。《不公平的貿易》更提出許多反思,除了消費者能以更警醒的態度來選擇手中的產品之外,同樣身為工作者的你我,也該進一步思考企業與政府,究竟該為顯而易見的貧窮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作者簡介

康諾.伍德曼Conor Woodman

  1974年生,擁有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曾於倫敦大型金融機構擔任企業財務分析師超過十年。某天康諾決心放棄一切,以50,000美元為資本,走遍世界各地,體驗最傳統的交易文化,並藉由交易各種商品獲利,英國Channel 4為其創舉製作了特別節目「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ades」,這段經歷後來收錄在康諾的第一本著作《交易冒險王》中。現為作家、電視節目及廣播節目主持人。

  Website * www.conorwoodman.com

譯者簡介

張劭聿

  198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台灣大學醫學系畢,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曾於美國杜克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從事政策研究,喜歡文字、電影、旅行,專長醫學科研類翻譯。譯有《人格,無法離線》、《舊石器時代健康法則》等書。

 

目錄

前言

1 勇往直「潛」∣尼加拉瓜:米斯基托海岸
2 急功近「綠」∣英國:道德的菜市場
3 利字擺「中」間∣中國:珠江三角洲
4 蚍蜉憾「橡」∣寮國:琅南塔省
5 每下愈「礦」∣剛果:南基伍
6 靡靡之「罌」∣阿富汗:羅帕桑吉
7 自己動手做∣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火山
8 「棉」薄之力∣象牙海岸:北方反抗區

結語

 

前言

  這本書是關於窮人的。具體來說,是關於開發中世界的窮苦勞工。這些人做的工作你大概看不上眼,他們領的薪水大概不夠你過活。他們是農民、礦工、漁夫、工廠工人,他們勞動生產的貨物最後往往會進入你的購物袋。這些商品能一路進到你的袋子裡,是拜幾家大型企業之賜:大型連鎖餐飲業、大型電子產品商、大型製藥廠、大型汽車廠族繁不及備載。這本書是關於那些人如何被這些企業所影響。另外,因為我們討論的是你我手上的購物袋,本書也關心那些人又如何受到你和我的影響。

  也許你像我一樣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我們最愛的企業品牌從開發中世界進口價值上百億元的商品,生產這些商品的人們生活卻還是如此悲慘。為什麼賣給我們食物、配件、服飾和種種其他東西的大企業不能多做點什麼,來幫助耕種、捕撈、組裝或開採這些產品的人們,保障他們安全的工作環境或充分的工資,保障他們不致被迫在生死一線間討生活?

  如果你曾經思考過這些事情,那麼很有可能你是數百萬名開始更小心選擇購買商品的消費者之一。在過去十年中,各大城市的商業中心快速興起了一股「道德覺醒」(ethical awareness)風潮。年復一年,符合道德與環保標準的產品,創下的銷售額呈等比級數增長,顯示有越來越多人關心他們購買的商品從何處來、由誰製作、如何生產。

  因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讓我們可以透過選擇咖啡豆、巧克力、香蕉、電話手機或各種五花八門的產品,來表達個人的道德觀,並且我們的選擇也許就是根據一枚商標或包裝上的一行文字,以說服自己這是正確的選擇。近年來,越來越多產品上面印著「公平貿易基金會」(Fairtrade Foundation)、「雨林聯盟」(Rainforest Alliance)、「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UTZ 認證」(UTZ CERTIFIED)等道德認證組織的商標。於是,該商標或文字訊息成為非常有力的行銷工具。事實上,這些認證本身就是一門巨大的生意。英國合作集團(The Co-op)發表的道德消費者報告(Ethical Consumer)指出,2009 年消費者購買的道德產品總值超過 36 億英鎊;據估計,2011 年光是公平貿易基金會認證的產品,就在英國創下超過 1 億英鎊的業績。雖然經歷經濟低潮,過去兩年英國的良知產品市場卻逆勢成長了 20%。但隨著道德認證給了企業行銷的優勢,當它成為驅動商業的力量、而不是做出良善變革的動機時,這種行銷優勢是否隱藏著危險?

  幾年前,我坐在一列火車上,看著窗外飛逝的鄉村風景,啜飲著一杯咖啡。我的眼光向下瀏覽,無意間發現咖啡杯上有一位非洲農夫的照片,上頭寫著一行字:「當你享用這杯咖啡,你也在增進烏干達布莎曼加村(Busamanga)村民的生活。」這則訊息的旁邊是道德認證組織公平貿易基金會的商標,還有他們的口號:「保證給第三世界的生產者更好的生計」。

  身為一名關心這類議題、試圖幫助非洲村落貧苦農民的消費者,這個產品標示正中我的下懷。它應該讓我十分放心,讓我的自我感覺良好,我確定自己買了一個符合道德良知的商品。但一股揮之不去的疑惑逐漸襲來,我感到坐立難安,心裡充滿一些古怪的問題。我真的有增進這些農夫的生活嗎?他們真的獲得更好的交易價格嗎?我再想想那商標,不知道它如果改成「試圖保證給第三世界的生產者更好的生計」,會不會比較精確一點。我也發覺,當以為自己有做出什麼貢獻的時候,會讓人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但下一秒鐘,我懷疑起,讓人感覺良好會不會才是整個行銷體系建立的重心。

  只要我們打開電視或瀏覽網路,很難不直接面對真實的世界,看見住在貧窮國家的大量貧困人口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媒體讓我們與開發中國家的種種現狀保持強力的聯繫。然而即使媒體再怎麼詳盡報導重大政治經濟議題,我們卻很少見聞在田野間、礦坑裡、漁船上工作的一般人,究竟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我們沒有親身去走一遭,要怎麼實際了解他們、或為我們耕種的非洲農夫的生活?

  在火車之旅的六個月後,我在喀麥隆為一份熱門旅遊雜誌寫文章。一連幾天,我待在一個名叫林柏(Limbe)的小鎮,住在海邊一家不錯的旅館裡。午餐時間,旅館的餐廳通常會提供一份選擇雞或魚的簡單菜單。既然住得這麼靠近海邊,我多半會選魚,因為我很確定出現在盤子裡的會是新鮮生猛的美食。

  每天早上,我可以從窗戶見到一位名叫派翠斯(Patrice)的本地人,他天天乘獨木舟出海捕魚。派翠斯捕魚的地方總在離黑色沙岸一、兩哩內的淺水水域。上午的天光切割出他黑色的剪影,我看著他拋出釣線,希望他捕到一隻肥美的鮪魚或鯛魚,給廚房師傅做午餐佳餚。有時大型拖網漁船會從遠方深水區的海平線經過,當它一口氣撈起幾千條魚的時候,總讓派翠斯的小漁船顯得更微不足道。

  當黃昏籠罩林柏鎮,小鎮中心的市場是小歇片刻、喝點啤酒,或吃點東西的好地方。有一晚,我在散步時經過派翠斯家,正好他們全家正在用晚餐。派翠斯見到我,堅持要我和他們一起用餐──我立刻注意到一件事,雖然他們吃的同樣是魚和米飯,但他們盤裡的魚骨與我數小時前吃的碩大鯛魚迥然不同。

  派翠斯解釋,我在海邊見到的拖網漁船,船東是中國人。喀麥隆政府為了爭取中國在當地各項建設計畫的投資,以大宗漁獲權作為交換條件,將所有的深海水域都簽讓給中國漁業公司。結果現在當地漁民只能在附近的淺海捕魚,漁獲量少的可憐,連自家人都無法養活,更何況是附近居民。所以派翠斯只能偶爾抓到幾隻鯛魚,物以稀為貴,這些鯛魚都賣給了像我這樣付得起錢的觀光客。當地人則只買得起遠從沙漠另一頭的摩洛哥進口的魚乾。

  當然,這是令人震驚的事實。任何有公平理智的人都會說這是錯的。然而全球貿易卻充滿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在西方國家市區賣的一杯印著合乎良知標籤的咖啡,竟然與喀麥隆遊客的海鮮晚餐差不多價錢,而且兩者都遠遠超過其生產者的負擔能力,我們怎能容忍這樣的世界?

  我寫這本書的部分動機是來自喀麥隆之旅給我的衝擊。我發覺,站得遠遠地幫自己找個道德立足點是太簡單的事,所以我決定要當第一手目擊者──因此,我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旅行。我希望看看,當自己最初的觀點面對開發中世界裡有時汙穢、經常殘酷、偶爾不幸短促的真實人生時,是否還能成立。

  結果,我花了一年的時間,身處令人不舒服、有時甚至危險的境地。我旅行的足跡從拉丁美洲到遠東地區,我想看清楚這些將食物放進你的餐盤、將電子產品放進你口袋的企業,究竟有多合乎商業道德。我也從中亞旅行到中非,思索我們消費者的某些選擇,對於工作環境最危殆、最窮苦的勞工,究竟產生什麼影響。最後我從非洲回來,觀察企業如何採納新觀念,用更負社會責任的態度管理它們的產品供應鏈。

  我的首要課題是看看大企業宣稱的道德口號究竟實踐到什麼地步。如果一家公司說自己做了X、Y、Z,我們就應該照單全收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選擇研究一條跨國食品供應鏈,我追蹤龍蝦的產品供應鏈,直到捕捉龍蝦的水域為止。全世界最大的幾家連鎖餐廳都向拉丁美洲的供應商大量採購龍蝦。許多餐廳都大膽宣稱它們的道德紀錄優良,而且還提供經費給許多保育計畫。不過,有時我發現,現實狀況不見得能趕上炒作話題。

  當然,一旦你開始對所接收的訊息失去信心,任何事都開始顯得可疑。因此我將注意力轉到「好人」身上──雨林聯盟、公平貿易基金會等團體──因為這些團體的關係,讓我們更認清國際貿易帶來的問題。它們顯然用意良善,但他們是否能真正實踐自己的諾言?當它們的訊息成為大企業營運交易的一部分,又會發生什麼事情?當麥當勞說,「我們支持雨林聯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當吉百利食品公司(Cadbury)向全世界的媒體宣布他們要「邁向公平貿易」,我們可以自動相信這是百分之百的好消息嗎?

  如果大型企業想拯救全世界的窮苦人民,要費的功夫比雨林聯盟與公平貿易基金會揭舉的宗旨還多。在全球化經濟裡,大企業與每一項交易都脫不了關係。所以,當檢視過一、二條比較直接易懂的產品供應鏈,我決定挑戰研究幾條非常複雜的供應鏈,這類商品也許有個熟悉的商標,來自商業道德紀錄甚佳的商家,但它們其實源自複雜的貿易網,這些公司和國家離西方國家的我們非常遙遠,彷彿跟我們購買的新手機、筆電、汽車,或幾千款誘人商品毫無關係似的。現代的生產製造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代表著供應鏈的整個環節可以外包到世界的天涯海角,不受西方消費者的檢視。我們常誤以為商業關係僅止於我們與我們最愛的品牌,但當這些品牌與第三世界的無名工廠建立另一種關係,可能會把我們拉進某種不愉快的三角關係裡。

  現今在思考這類商業關係時,幾乎不可能不考慮現代中國這間經濟發電廠。因此我決定上那裡待一段時間,看看我們對消費商品無窮盡的慾望,對於在中國工廠裡辛勤生產這些商品的無名工人,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接著我到了生產過程裡的再一層後台,拜訪提供中國重要原物料的寮國北部叢林。現在,西方國家的消費者高度仰賴中國與其貿易夥伴之間的交易。這些交易協議的內文是什麼?對於生產國家的國民,這些協議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探險旅程到了最後,我決定更進一步解密。當我們檢視尼加拉瓜、中國、寮國等國家的貿易關係時,雙重標準與道德讓步已經夠糟了;然而這些國家也許有種種不是,至少它們算是相對十分穩定。但有些國家侵害人權到了不可想像的程度──比如說,剛果共和國與阿富汗──當我們檢視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係時,道德與公平方面的種種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了。

  在我拜訪剛果前,我一直以為每個正派國家都會響應聯合國的呼籲,停止與剛果的貿易。我不太確定這對剛果國民能達成多大效果,但至少我可以見到國際社會之立場背後的某種邏輯。畢竟過去十年內,剛果當地的衝突已直接造成超過一千萬人死亡。然而我只要拜訪剛果一處錫礦場,就足以發現聯合國的一紙譴責有多麼空洞。錫礦這詞不是什麼日常家庭用語,但幾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一個家庭與辦公室電器裡,都有錫礦萃取出的錫。如果我們沒有與剛果進行貿易,錫從哪裡來?

  從以上一切看來,似乎這趟旅程讓我變成一個更有智慧、卻更憤世嫉俗的人:我相信道德產業,但被迫面對種種事實時,我卻只能不情願地屈服。道德良知的高標準很少獲得實踐,在道德倫理與現實商業的爭鬥中,贏家只能有一個,而且顯然不會是道德倫理。但說來奇怪,事實並非如此,阿富汗之旅堅定了我一路以來抱持的一個信念:你可以投身國際貿易從中牟利,而同時在道德的立足點上,仍舊能俯仰無愧。事實上,在造訪過的幾乎每個國家裡,我都曾遇見了不起的人,他們告訴我了不起的成功故事。只不過他們的故事不是你常聽到的那類罷了。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平衡點。它的目的不在鉅細靡遺地考察大企業的營運,而是收集一系列的研究案例,讓讀者窺見世界最窮困的勞工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一方面它可能會動搖你當下的認知,但另一方面,它確確實實展露出一條向前進的道路。只不過,這條路恰巧不是目前多數大企業宣稱採行的道路而已。

 

內容連載

顯然這段時間以來,麥當勞已經進步了很多。正當星巴克與雀巢受到非政府組織(NGO)的壓力,一步步將道德認證產品加入自家產品清單中,麥當勞也正朝這個方向動腦筋。最近四年,該公司進行了重大的品牌再造,讓它的餐廳與菜單都煥然一新──看起來更酷、也更綠了,因為有沙拉的緣故。

英國麥當勞現在所有牛肉都來自英國與愛爾蘭當地的農民,雞蛋來源是非圈養雞,奶昔裡的牛奶也是有機的。麥當勞如今也改進了煮咖啡的方式,時髦連鎖咖啡店如星巴克或尼洛咖啡(Nero)販賣的拿鐵與卡布奇諾,現在麥當勞也買得到。「我們將新事物引進麥當勞的動作也許慢了點,但只要我們開始動手做,總是會 100% 全力以赴,」迪恩說,「過去我們只提供過濾式咖啡,品質良莠不齊,顏色像糖漿,口感卻很苦澀。」迪恩笑著說。顯然身為公司員工,他有第一手的經驗。

然而,麥當勞為改善咖啡品質花了很多心力,在同時,2005 年麥當勞也與其供應商之一卡夫食品(KraftFoods)簽訂協議,所有的咖啡豆都要從更符合道德標準的來源採購。至 2007 年為止,所有麥當勞餐廳裡販售的咖啡都必須來自雨林聯盟認證的南美洲農場。這是個重大轉折。

雨林聯盟是成立於 1980 年代後期的非政府組織,標誌是一隻綠色小樹蛙。該公司總部設於紐約,合作對象包括農夫、大型多國企業、小型合作農場。正如雨林聯盟這個名字暗示的意思,該組織焦點在於雨林與環境的永續經營。雨林聯盟的主要收入來自慈善捐款,比爾與米蘭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名列他們的捐贈者名單首位。他們以永續林業、農業、旅遊業為目標推動了多項計畫。其中之一是稱為智慧樹(SmartWood)的永續林業計畫,鼓勵對環境、對社會負責的林業管理態度。智慧樹曾獲得綠色和平組織的特別讚揚,認為它是個數一數二的計畫:「這是唯一透過平衡的、多方位考慮的過程建立的方案,也是唯一在準則中要求取得原住民『事先知情同意』的方案。」(綠色和平組織,2008)這段話的意思是,現在如果你向麥當勞買一杯咖啡,無論任何咖啡種類、任何容量大小,連同它每天在整個歐洲大陸賣出的一百萬杯咖啡在內,都是從道德認證的供應商採購來的。現在麥當勞保麗龍杯上的這座金色拱門,變成了雨林聯盟的商標。「以前,握著一杯星巴克走在街上可以代表你人格的一部分,」迪恩說。現在,似乎麥當勞的咖啡杯也希望達到一樣的效果──它會告訴每個人,你是合乎道德的喝咖啡人。

這是非常聰明的一招。當史蒂爾與莫里斯案開始發燒時,麥當勞遭受的主要指控之一是他們支持毫無責任地破壞雨林以生產便宜牛肉。現在歐洲每家麥當勞餐廳的每個咖啡杯上都放了雨林聯盟的道德背書,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適合拿來擺脫這些指控?還有什麼更適合告訴大街上的每個人,麥當勞已經重新開始,現在會嚴肅看待企業道德責任?這是高明的行銷手法。「至少,我們可不想做蠢行銷,」迪恩微笑著說。為什麼是雨林聯盟?比如說,為什麼不是公平貿易基金會?迪恩相信,大多數消費者無法細查公平貿易基金會與雨林聯盟之間的細微不同處。事實上,麥當勞的消費者依賴、甚至全然相信,麥當勞會幫他們「做好功課」,研究出哪個組織比較好。事實上,雨林聯盟的營收來自三大領域,幾乎佔同等比重:經由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獲得來自美國政府的經費;私人基金會的認證費與捐款;企業經費(例如比爾蓋茲提供的款項)。然而迪恩相信,雨林聯盟比較像是一個受市場驅策的系統,因為它沒有固定最低價格,因此比公平貿易基金會更受青睞。這個策略顯然奏效了。自從麥當勞做出改變後,它的咖啡銷售量增加了 25%。

這有個無法避免的缺點。比如說,當人們指控麥當勞摧毀雨林時,麥當勞自然要在自家咖啡售價上外加一筆額外費用,才能支持保護雨林等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計畫。但因為麥當勞沒有保證固定的最低價格,如果國際咖啡市場突然崩盤,他們也毫髮無傷。在雨林聯盟的模式下,如果咖啡降價,付給供應商的價格也隨之下降,缺乏保護生產者的價格底線。

當我與迪恩對談時,我心底還有另一個聲音揮之不去。道德貿易顯然正在變成大生意:當大企業講到為什麼要擁護這些全新的道德理想時,無論態度有多麼誠摯,他們顯然也把它當成獲得競爭優勢的方法。美國的紅龍蝦餐廳公司驕傲地在旗下餐廳的每張桌子、每份菜單秀出公司的道德認證,希望藉此刺激顧客忠誠度;麥當勞與雨林聯盟結合,咖啡銷售量就增加了四分之一。誰能責怪他們?但我從米斯基多海岸的第一手經驗中學到,整體情況經常不如第一眼看起來那麼溫馨美好。我不由得想,現在聽到這些振奮人心的消息,是否真的名副其實。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當道德貿易本身成為一筆大生意,其中是否流失了什麼重要元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5
    $69
  2. 二手書
    59
    $165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