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不是你的錯:破除自殺迷思,讓他們的親友放下憤怒、內疚與哀傷

他走了,不是你的錯:破除自殺迷思,讓他們的親友放下憤怒、內疚與哀傷
定價:280
NT $ 252
  • 作者:蕊塔.羅賓森
  • 原文作者:Rita Robison
  • 譯者:胡洲賢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3-01-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8479
  • ISBN13:9789861738475
  • 裝訂: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為自殺者的親友而寫的一本書,它能夠幫他們放下憤怒、內疚與哀傷。如果你曾因某人自殺而失去他、你認識的人曾試圖傷害自己、你曾認真考慮過自殺,或者你是諮詢師、精神科醫護人員,那麼這是一本必備的好書。「如果我沒有那樣說,如果我沒有那麼做.....」他就不會自殺了嗎?

  有人必須為一個人的自殺負某種程度的責任,這或許就是最大的迷思!
  沒有人會直接導致另一個人結束自己的生命。

  作者訪問許多自殺者的親人,進而對自殺有更具體的了解,讓人們終於能夠理解自殺者的親人所承受的折磨,同時破除自殺的迷思。

  自殺者的親友會承受什麼折磨?又要如何走出悲傷?
  ◎內疚、被誤解、憤怒、常看到自殺的景象、失眠,甚至也想自我了結.....。

  當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時,覺得自己很不應該,但又痛恨自己怎麼這麼悲傷。
  ◎公開表現出悲痛,是走出悲傷的關鍵。而運動、寫下哀傷的心情也很有用,或是養狗,讓自己有被需要的感覺,也都很有幫助。

  給自殺者的親友一條「藍毯子」吧

  珍是單親媽媽,兒子在成功巡迴演出後自殺了。珍的朋友總會在她家擺滿水果和鮮花,一天晚上一名朋友送給珍一條鬆軟的藍色毯子,朋友說:「心情不好時,這條藍毯子或許能夠讓妳溫暖。」從那一天起,珍每次感到沮喪就會抱著藍毯子哭泣。珍會拿著藍毯子到臥室或浴室,關掉燈,將自己縮成胎兒一般,再用藍毯子蓋著頭躺在地板上。藍毯子在珍悲傷時帶給了她溫暖。

  自殺者的親友需要的正是像鬆軟的藍毯子給人溫暖的這種支持。

  自殺是一種疾病!?
  自殺有跡可循,想自殺的人平均會花上90天的時間來計畫,而且會經歷動搖、不安、決定三個階段。

  2011年,台灣因自殺死亡超過3500人,而男性高出女性一倍。

  昨天明明還好好的,為什麼今天卻自殺了?
  自殺的徵兆:
  1.突然變得退縮、冷淡、情緒化、憤怒。
  2.不斷詢問有關死亡的問題。
  3.無法集中注意力和做決定。
  4.不再在意自己的外表。
  5.把自己的東西送人。
  6.出現上述的一些情況,之後突然變得快樂、平靜。

  社會大眾對自殺的迷思:
  迷思1:威脅要自殺的人不是真心的。
  迷思2:自殺經常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
  迷思3:有憂鬱症的人突然變好,表示自殺的危機解除了。
  迷思4:不應該直接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
  迷思5:自殺的人一心想死。
  迷思6:一旦想自殺,就會一直有自殺的念頭。
  迷思7:電視上的自殺情節會引發青少年的自殺數升高。
  迷思8:大部分的自殺都在夜間發生。
  迷思9:女人會威脅自殺,但男人都直接付諸行動。
  迷思10:窮人和教育程度低的人比較容易想要自殺。

  本書是為自殺者的親友而寫,幫助他們面對自己、面對旁人,並洗脫自殺所帶來的污名。

作者簡介

蕊塔.羅賓森Rita Robison

  得獎記者,專門報導健康與心理學,現有十本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學和看護照顧方面的著作。她也是自由寫作者,在三大洲一千多本雜誌上發表無數文章,包括《讀者文摘》、《柯夢波丹》、《享受生活》(Let’s Live)、《男士健身》(Men’s Fitness)等等,同時也經常受邀上廣播和電視,並為大學生、作家組織和其他專業團體,帶領以她的著作為主題的寫作工作坊和課程。目前定居南加州。

譯者簡介

胡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曾於美國加州蒙特利半島進修翻譯,現專職翻譯和寫作;著有《一樣的月光》、《言歡記》等。譯有《三個深呼吸》、《終點之城》、《到英國的理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金色船隊》、《撒哈拉》等。

推薦者簡介

夏一新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哲學博士、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會理事,現為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生物精神科主任、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專任副教授。

 

目錄

推薦序 走出自殺陰霾,迎向生命陽光

關於本書

第1章 衝擊、震驚、悲傷和罪惡感
自殺的悲傷大不同
許多人不知道該說什麼
得不到答案的「為什麼」
悲傷是正常的
遇到白目的人
自殺者的親友的復原
和自殺有關的恐懼
哀悼之必要
小孩的悲傷
克服悲傷中的憂鬱
自殺的念頭
怪罪的遊戲
懷抱悲傷
讓別人分擔悲傷
放下

第2章 把話說出來
一名父親自殺的女兒
一名母親的故事
一名妻子的觀點
父母雙雙自殺
一個姊姊的生與死
父母的付出與接收的支持
化悲傷為行動

第3章 自殺的迷思
我們都會受到自殺的侵襲
應該怪誰
自殺的迷思

第4章 誰會自殺?
某些族群的自殺風險更高
老人
同性戀
青少年和青春期
兒童
原住民
美國某些地區的居民
精神疾病患者
社會各階層都不能倖免

第5章 對抗憂鬱症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的症狀
老人有憂鬱症並不是正常的現象
憂鬱的大腦如何反應
生理疾病和憂鬱症
尋求幫助

第6章 自殺的歷史
宗教和歷史
態度的轉變
新作法興起
社會在自殺中所扮演的角色
協助自殺者的親友
禁忌
倫理、安樂死和科技

第7章 宗教與自殺
猶太教傳統
基督教傳統
佛教傳統
伊斯蘭教傳統
印度教傳統

第8章 自殺防治
處理痛苦
友誼
自殺的階段
自殺防治的力量
自殺的警訊
槍在自殺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殺防治要針對社會各領域
青少年自殺事件發生之後
媒體的指導方針
我們的目標目標

附錄
全省諮詢輔導機構

 

推薦序 

走出自殺陰霾,迎向生命陽光

  「自殺死亡」較之「因疾病過世」,帶給人們更大的震撼。特別是面對熟識、心愛的親友自殺身亡時,除了感受到深沉的悲慟和哀傷之外,更易夾雜不解和憤怒的情緒。部分的「自殺者的親友」會有強烈而持續的罪惡感,責怪自己為何不能有效阻止「悲劇」的發生,有的會變得極度敏感和神經質,可能出現焦躁、恐慌、失眠、多夢、頭痛、胃痛、背痛、胸悶和心悸等症狀。嚴重者則不易走出憂傷,而產生嚴重憂鬱,甚至想「共赴黃泉」,尋得解脫。
  
  由於自殺在國人心目中仍存在負面的刻板印象,認為自殺是不名譽的,加上媒體有時以聳動的標題、誇張的字眼和過度的細節報導,使得「自殺者的親友」背負了自殺「污名」的原罪,在心靈復原的過程備加艱辛。事實上,自殺所牽涉的病因十分複雜,包括來自生理、心理層面,以及生活壓力事件。而自殺身故者通常都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憂鬱症在一年內的盛行率可達百分之十,而約有百分之十五的重度憂鬱患者終將死於自殺。而在所有自殺成功者,百分之七十以上均罹有憂鬱症。

  本書作者蕊塔.羅賓森在書中提出「自殺是一種疾病」的重要觀念。由於一般人很難理解「自殺可以是大腦化學失去平衡所導致的行為後果」,而只將自殺視為逃避壓力或責任的怯懦表現。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目前已有較多的實驗證據提供了憂鬱和自殺患者致病因的神經生物基礎。當人腦中神經傳導元素諸如血清素不足時,病人便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及強烈的自殺念頭。筆者的一名病患在極度沮喪時曾表示:藉由自殺求得解脫,對他如同開扇門般容易。然而在他接受抗鬱藥物治療,恢復正常後,卻難以置信自己為何曾有如此絕望的輕生意念。這些患者在接受抗憂鬱劑,改善腦部血清素的不平衡後,得以恢復正常,也足以說明自殺和憂鬱確為一種大腦失衡的疾病,必須接受正式的醫療。感慨的是,許多病患及家屬並不明白此點,而認為到精神科就醫,一旦讓人知道,就會抬不起頭來,羞於見人。

  此種污名和恥辱的標籤,阻撓了對自殺者的幫助。其實朋友和家人都有義務去察覺憂鬱症和自殺的徵兆,並且協助患者提早就醫。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重度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失去興趣、食慾不振致體重減輕、失眠或嗜睡、自覺無用或過度罪惡感、思考及動作遲緩、容易疲倦或沒體力、注意力不集中或難以做決定、有死亡或自殺的念頭等九種症狀。如果每天出現五種或五種以上的上述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並影響到患者在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即可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大部分民眾對「憂鬱症」或許耳熟能詳,然而一旦周遭親友受憂鬱症所苦,甚或出現死亡或自殺意念時,最常的做法,是以溫情勸說或鼓勵,要病患「想開一點」、「放輕鬆」、「不要鑽牛角尖」或「出國度個假」,更有甚者,對於已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患者表示「精神科的藥會傷身體而且一輩子都得吃」,而建議改採氣功、針灸、中藥等較為和緩方式之治療。對於這些「善意」的建議,有時反會加重病況或延誤病情,最終導致自殺的悲劇。
  
  臨床上,另會有病患雖已在看精神科醫師,並接受抗憂鬱劑和心理治療,卻依舊悲觀沮喪,最後仍選擇自我毀滅以結束痛苦。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人應給予更多的愛心、耐心及精神支持。尤其重要的是,和負責診治的醫師進一步商討病況和其他可能的治療策略。另外,尋求醫療專業的第二意見,亦即請教其他精神專科醫師,或有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可能。
  
  對於自殺防治,蕊塔.羅賓森認為許多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會歷經「動搖和不安」的階段,並透露出警訊,包括行為上突然的轉變、停服處方用藥、表達絕望或與死亡有關的言論,安排個人事務等。對於這些警訊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許多筆者接觸的病患家屬,對於精神科醫師在診間為了評估自殺風險而詢問病患有無自殺的想法或詳細計劃時,總是有所忌諱,生怕會加重病患的輕生意念。然而,與患者討論其是否厭世,有無自殺計劃,有助於病況嚴重度的了解和掌握,並不會增加自殺的成功。一旦發現病患有具體的自殺準備或計劃,應立即啟動自殺防護機制,包括來自家庭、學校、社區、朋友、宗教團體及醫院的支持力量,及時給予幫助,有必要則住院接受治療,在自殺事件未發生前,適時掌握並化解危機,是最佳的防治之道。
  
  一旦自殺發生,對於家人和朋友,悲慟和憂傷無可避免,畢竟這樣的心理衝擊是十分震魂懾魄的。蕊塔‧羅賓森書中所提自殺者的親屬的案例,每個故事都充滿了傷心和哀慟,真切地反應了人類心靈在面對至愛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後,所產生的複雜而矛盾的情緒,這些是需要時間來療傷止痛的。目前國內尚無專為「自殺者的親屬」設置的支持團體,而臨床精神科門診也罕見因親友自殺過世而來接受諮詢或輔導的案例,顯見他們大多在心靈的角落默默地承受這份痛苦。本書的出版將能安撫他們受傷的心靈,提供他們精神支持,也將加深國人對於精神疾病、憂鬱症和自殺的了解與同理,協助自殺者的親屬尋找專業人士協助,解除心理負擔,重新擁抱生命的陽光。

夏一新

 

內容連載

一名妻子的觀點

黛安的老公理查自殺過世了,六個月後,她開始重整自己的生活。 「我受到的打擊太大了,除次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字眼可以形容。每個人都有問題,通常你找人談一談,努力面對,問題就能夠解決。但死亡不一樣,死亡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我的意思是說,我無法回到過去,無法重現任何時刻,沒有一件事我能夠掌控。我感到無能為力。我的字典裡從來沒有『自殺』這兩個字,事發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理查這麼痛苦。」黛安說道。 「最糟的是,自殺這個問題很複雜。自殺身亡的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他們沒辦法跟你解釋任何事。我和老公那時才剛搭乘郵輪玩了十天回來,我們在星期天回到家,星期二我就發現他死了。我們才剛在海上度過生命中非常親密美好的時光啊……」

「不過,我們在旅行途中就遇到了很多麻煩。理查是心理諮商師,他那時得了流行性感冒還沒痊癒,已經兩個星期沒上班了,這十年來,除了這次之外,他只休過一天假。」

「我們早就計畫好這趟海上之旅—我剛拿到企管碩士學位,這趟旅行算是給我的獎勵,同時也是為了讓他養病。」

「我們登上郵輪之後,他的感冒一直沒好,他說他想去看醫生,之後他突然開始說他有憂鬱症、快累死了、工作過度這些事。我們都很清楚他應該要加強治療了。我們在郵輪上談了很多,最後我們決定他應該看精神科醫生,或是直接到大醫院看精神科。」

等他們旅行回來之後,他們就在那個星期一的早晨一起去看家庭醫生。他們的家庭醫生推薦了一名精神科醫生,之後他們就去看那位醫生,那位醫生建議理查要加強治療。理查決定住院,並且排定星期二住院。

「星期二早上,我出門去上班,晚上回家就發現他死了。他最後決定不去住院。他一定是在星期一晚上做了這個決定,因為他留給我一封遺書,看來是星期一晚上寫好的。而在星期二的早上,他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黛安不相信理查會在一夕之間決定自殺。「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不過我找到了他的一本日記,原來他有問題已經很久了。他的自殺可不是我們吵架這種小事引起的。不會因為這種小事而自殺的。自殺的人想自殺已經想了很久,但我不認為他是到了那天晚上才決定自殺。在那天之前,他也一直在考慮自殺,但身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想他一定覺得自己必須把自殺的心情化解掉,必須把自己安撫好,但最後還是完全失控了。」

「如今回想起來,我可以看到他有很多壓力過大的徵兆—─眼皮老是跳個不停、肝功能指數上升、差點得糖尿病。徵兆一直出現,但我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他已經四十多歲了。直到那趟海上之旅,我們才開始認真面對。醫生問他是不是想自殺,他跟醫生說他的確想過要跳海。」

「當然,理查也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說,他說:『是啊,我是想過,但我不會真的跳。』我們都會說『但願我死了』這種話,但不會真的去死。不過,在郵輪上的時候,我開始關心他的情緒狀況。精神科醫生說:『我經常接觸想要自殺的人,但從診斷來看,我不認為他真的會去自殺。』」

「理查得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憂鬱症。只不過,他的病情比告訴我們的嚴重得多了。」 黛安說發現他自殺身亡的那一晚是這生中最糟的時刻。

「我走進去,發現他躺在地上,就躺在床腳邊,臉朝外。我飛奔過去摸他的腿,腿是冷的。然後,我跑去鄰居家,鄰居打電話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了之後並沒有做急救,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僵硬了。我打電話給我的家庭醫生,救護人員則打給我姊姊。」 黛安的姊姊馬上趕過來,但她和理查的家人都住在別州,之後才趕到。

除了在晚上八點左右打了第一通電話之外,黛安對那天晚上發生的事記得不多。救護人員和警察直到十一點半移走屍體才離開。「這真是太可怕了。」 「感謝上帝,幸好我有上教會。我的宗教信仰幫了很大的忙。」黛安說道。幫他們主婚的牧師也是他們的好友,第二天就來陪她。理查曾念過神學院,過去十五年來,經常和同校畢業的一群校友打撲克牌,牧師也是其中之一。

「理查生前沒有跟他們吐露或分享心事,真的很傷他們的心。」黛安說道。 黛安在兩個星期後回去上班,但她認為自己或許需要休息三個星期才夠。「我回去上班的第一個星期,幾乎整天以淚洗面。如果能夠轉移注意力,我認為回去上班是有幫助的,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和我經歷的悲劇比起來,其他的都微不足道。可是,如果不去上班,就必須一個人待在家裡。我的家人都要回去工作,我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會更想不開。我沒別的地方可去,也沒辦法去旅行。」

回去上班之後,黛安發現,大家都很清楚她的情況,卻都避談她老公自殺的事,只會設法分散她的注意力。「有些人沒辦法接受他已經死了,但這比跑來跟我說『妳一定過得很辛苦』,然後要我談談這件事還糟糕。」

「我需要讓大家明白,我是個好太太。我不是個整天嘮叨的妻子,他不是因為我而自殺。我需要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婚姻很美滿,我們的關係與他的自殺無關。自殺有種污名。大家都不知道,和自殺者的親友談談這件事,遠比走進來跟他們聊天氣或工作更有營養,也更能關心到他們。但是大家都不了解這一點,除非他們自己也遇到這種事,不然是不會明白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