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全新增訂版)

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全新增訂版)
定價:650
NT $ 297 ~ 585
  • 作者:艾立克.沃爾夫
  • 原文作者:Eric J. Wolf
  • 譯者:賈士蘅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3-02-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8584
  • ISBN13:9789861738581
  • 裝訂:平裝 / 72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部橫跨五百年「人類學的世界史」典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後殖民與全球史經典鉅作!

  ◆全新增訂版,新增導讀,1997年、1982年版前言,新增地圖照片近六十幅,參考書目

  ◆對於十五至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出現的重商主義∕殖民帝國時代,以及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爆發以後至今的資本主義時代的全球性擴張與宰制關係的發展,提出深具歷史縱深的「中心-邊陲」理論,並對邊陲的低度發展及依賴發展有深刻的認識。

  在歷史的措詞中,與歷史有特權關係的人,和那些沒有歷史的人,遭遇到共同的命運。──艾瑞克.沃爾夫

  沃爾夫一再強調「人類學應該發掘歷史」,尤其是一部能解釋當代世界的社會系統如何演變為現今面貌的歷史,需要以對於諸社會、包括對我們身處的社會的分析眼光重新審視。他指出,關切歷史的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經濟的歷史學兩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與田野的民族誌兩者亦然。沃爾夫將此種分析的歷史,看作能夠抵擋現今人文學科中日漸取得優勢的「形式化的理性」之趨勢,亦即,不再探求人類行動的原因,只尋找由制式詞語堆砌問題的制式解答。唯有從過去尋找現在的成因,人類才能理解推動諸社會與文化演變成今天面貌的力量,本書成果即出之於作者此一信念。

  而其歷史敘事乃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論」切入,提出三種主要的生產方式模型——以親屬關係為原則的生產方式、附屬納貢性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然後以這三種生產方式的分合、衝突、重組來貫穿全球人類這五百年來的歷史。

  據此,他將近五世紀的世界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出現以前是重商主義時代,歷史的主軸在於歐洲(特別是西南歐)崛起的殖民帝國把全世界都囊括到以歐洲為中心的附屬納貢性的經濟體系裡,從而改變了美洲、非洲、亞洲這些「邊陲」的生產方式。

  然後,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爆發以後至今是資本主義時代,歷史的主軸是工業化國家把全世界都吸納進以歐洲(後來加入了美國、日本)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體制底下,相應於此,全球各「邊陲」的生產方式遂開始加速裂解重組以配合中心的需要,此一過程至今仍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深的幅度進行之中。

  沃爾夫關於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與宰制過程的闡釋,在「中心-邊陲」關係上的理解相較於依賴理論更具歷史縱深,對邊陲的低度發展及依賴發展的認識也深刻得多,堪稱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後殖民和全球化論述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簡介

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

  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1923~1999)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維也納,一九四○年赴美,並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於一九五一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著名學府。沃氏是當代著名人類學家,著作甚豐,知名的作品有《農民社會》(Peasants, 1966)、《二十世紀的農民戰爭》(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69)等。《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則被認為是其代表作。

譯者簡介

賈士蘅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考古人類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班肄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班肄業。曾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研究員。翻譯作品有《英國史》、《英國社會人類學》、《英國社會史》、《歷史的再思考》、《帝國的年代》、《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等書。

 

目錄

第一部 連結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一四○○年時的世界
第三章 生產方式
第四章 歐洲--擴張的序幕

第二部 尋求財富
第五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半島人
第六章 皮毛生意
第七章 奴隸貿易
第八章 東方的貿易與征服

第三部 資本主義
第九章 工業革命
第十章 資本主義中的危機與變異
第十一章 商品的流動
第十二章 新勞工

後記
參考書目摘要
書目資料
地圖

 

內容連載

導讀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大師眼中的全球近代史 楊德睿


要讀完這本五、六百頁的煌煌巨著,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真讀完了以後,要不被它所吞沒,還能夠拉開一點距離來思考、評價它,恐怕更為不易,所以,為了讓讀者們在展開這一場相當累人但絕對值回票價的探險之前,先大概知道一下自己將會置身何處、航向何方、體驗到什麼,以下將試著給讀者們畫一幅極為簡略的地圖,標出這本巨著在現代知識地景裡的位置。

一、享譽盛名的農民運動論述

首先讓我們看看這本巨著在作者艾立克‧沃爾夫(EricR.Wolf)的生命軌跡裡的位置。

本書作者沃爾夫是猶太人,一九二三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九三八年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到英國求學,但不過兩年之後,就因為英國開始搜捕來自敵國(含被德國併吞的奧地利)的移民,而於一九四○年赴美國紐約皇后學院讀書,又是不過兩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正式開打,他輟學加入美軍出征義大利三年,戰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師從著名的文化生態學論者朱利安‧史都華(JulianSteward)。

也許是因為自幼以來就在法西斯(先是納粹,後是英國的戰時體制)的恫嚇迫害底下長大,親歷了底層群眾和弱勢民族的悲慘境遇,也許是因為當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盛行的左傾思潮,沃爾夫很早就顯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偏向,積極投身於當時在美國左派學者群中盛行的「成年禮」(initiationrite)──拉丁美洲研究,並於一九五一年憑藉關於波多黎各農民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確立了他的左派學者身分,隨後,也許也是為了避開他一生中遇到的第三個法西斯──麥卡錫主義──對美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精神淩虐,他到墨西哥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八年之後(一九五九年,即古巴左翼革命成功那年),他出版了關於被西班牙殖民的歷史如何造就現代墨西哥族群關係的《撼動地球的兒子》(SonsoftheShakingEarth)一書,初步展現了他在拉美研究上的造詣以及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功力,又七年之後(一九六六),他出版了一本比較理論性的著作《農民》(Peasants),把英語學術界關於農民研究的論題與方法──橫跨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歷史學──做了一番全面而深入的整理,堪稱是當時乃至之後數十年之間英語世界裡探討三農問題的最佳入門教材。但讀者們對這本書的注意力,很快就被他三年之後(1969)出版的另一部巨著《二十世紀的農民戰爭》(PeasantWarsoftheTwentiethCentury)給搶走了,這部氣魄宏偉的力作縱論了二十世紀在墨西哥、俄羅斯、中國、越南、阿爾及利亞和古巴六國發生過的農民戰爭,總結出了現代農民戰爭(特別是獲勝的那些)的幾條通則,這樣的內容準確無比地呼應了當時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崇拜等左傾潮流泛濫的美國大學校園裡的思想氛圍,再加上沃爾夫標誌性的漂亮文筆,一問世即洛陽紙貴是很自然的。在農民戰爭這本巨著出版之後的十三年間,沃爾夫僅與人合作出版了兩本比較平凡的書──一九七二年的《拉丁美洲的人類生存處境》(TheHumanConditioninLatinAmerica)和一九七四年的《隱藏的邊界:阿爾卑斯山谷的生態與族群》(TheHiddenFrontier:EcologyandEthnicityinanAlpineValley),此後,這位正當盛年而且已富盛名的學者在兩次「石油危機」的震盪波中蟄伏了八年,苦心孤詣地打磨出了他生平的巔峰之作──《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為第三世界向西方舊殖民帝國勢力所發動的挑戰默默提供思想武器。然而,不幸的是,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化讓他的奮鬥可說是徹底落空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6
    $297
  2. 二手書
    63
    $409
  3. 新書
    79
    $514
  4. 新書
    79
    $514
  5. 新書
    79
    $514
  6. 新書
    79
    $514
  7. 新書
    79
    $514
  8. 新書
    85
    $553
  9. 新書
    9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