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的第一本教科書

金融風暴的第一本教科書
定價:550
NT $ 120 ~ 550
  • 作者:阿德里安.巴克利
  • 原文作者:Adrian Buckley
  • 譯者:梁維仁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3-03-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70305
  • ISBN13:9789571170305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07年08月金融風暴為主題,詳述此次風暴的來龍去脈,主要分為幾個部分。

  一、金融環境,政府對銀行的監管,個人對銀行的資金需求,銀行對風險的管理與態度,以及一般與風暴醞釀期間特定金融與經濟市場的特性。

  二、剖析事情發生的經過,依各國與各金融機構情況,抽絲剝繭邏輯探討後,對發生原因提出獨特見解。

  三,檢視經濟與金融理論,雖多數時間符合現實市場的狀態,卻在極端情況發生時,極度偏離市場可能的走勢,甚至誤導金融機構與政府單位處理風險的態度。

  四,檢視風暴發生原因,與1930年代的大蕭條作比較,為政府、金融機構、監管單位、一般家戶與學術界,提出各類相關具體建議方案,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本書特色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是否果真如金融界的菁英所說的,歸咎於次級房屋信貸產業?或他們只是模糊焦點?

  ●2012年底全球各大經濟體出現了政治上的變動。美歐中日各大經濟體都有急待解決的問題,台灣也有需要面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局勢發展仍在持續進行中,危機的殷鑑不遠,對你我所關心的問題,相信從本書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

作者簡介

阿德里安.巴克利

  是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國際金融榮退教授,克蘭菲爾德大學和阿姆斯特丹的自由大學金融客座教授。在進入學術生涯之前,曾在銀行工作、擔任富時 100 公司管理諮詢和集團財務工作。

  Adrian buckley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t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Cranfield University,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 Prior to entering academic life, he worked in bank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and as a group treasurer to a FTSE-100 company. 

譯者簡介

梁維仁(William Liang)

  現任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
  曾任元大證券香港區總經理
  花旗環球證券臺灣區總經理

 

目錄

作者序 i
譯者導讀 iii

第一章 2007/08年金融危機概述 1
簡介 1
過去的美好時光 1
貸款業務新形態 3
倒數計時的定時炸彈 4
定時炸彈終於爆炸 7
怎麼就沒有人預見? 8
逃難 9

第二章 政府與金融危機 19
簡介 19
外部性 21
政府監管 23
經濟干預 23
政府赤字 24
需求管理 27
貨幣政策 27
財政政策 32
遊說 33
總結 36

第三章 個人金融、住房與金融危機 39
簡介 39
房屋貸款 46
信用卡與其他個人借貸 50
退休年金 51
房貸市場的反撲 52

第四章 銀行業務 55
簡介 55
銀行的一般性介紹 55
商業銀行 58
投資銀行 59
銀行控股公司 62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62
中央銀行 63
資產負債不匹配 65
銀行的獎金文化 66
銀行的獎金文化與標準的下降 69
銀行獎金文化下的風險報酬意涵 71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72
道德風險 74
最終貸款人 75
影子銀行系統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75

第五章 次級貸款的放款人與借款人 77
簡介 77
社區再投資法案 80
次級貸款業務 81
次級貸款可疑的市場 83
結構型投資工具(SIV)與導管機構 85
房屋貸款的重新包裝 86
信用評級機構 89

第六章 信用違約交換與有毒資產 93
簡介 93
信用違約交換(CDS)如何運作? 96
信用違約交換(CDS)市場的驅動力 99
相關性和信用評級 103
退潮 106

第七章 銀行貸款與控制機制 113
簡介 113
一般商業銀行放款標準 114
貸款控制機制 119
風險值與風險管理 122
銀行資本適足 127

第八章 金融監管 129
簡介 129
金融服務監管的需要 131
資本適足與流動性 131
最終貸款人 133
存款保險制度 134
嚴格或鬆散的監管 134
美國金融監管系統 135
英國金融監管系統 138
歐元區金融監管 145
國際金融監管 145
大到不能倒 146
按市價計值會計準則 147

第九章 景氣循環、榮景、破滅、泡沫與詐欺 151
簡介 151
榮景、破滅與泡沫 155
詐欺與騙局 159
查爾斯.龐茲 161
伯納德.馬多夫 164
什麼原因使得龐茲騙局崩潰? 169

第十章 金融理論 171
簡介 171
盈餘與現金流 172
市場效率 173
效率市場假說 175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176
風險與不確定性 180
風險管理模型與常態分布 181
選擇權(又稱為期權) 184
行為財務學 188
結論 192

第十一章 其他學術理論 195
簡介 195
文化與順從 195
自我利益 202
獎金 206
數理經濟學 209
創造性破壞 212
海曼.明斯基的洞見 213
奧地利經濟學派 215
一個折衷的觀點 216
再談自我利益 217

第十二章 發生在美國的銀行崩潰 219
簡介 219
案例12.1 貝爾斯登 220
案例12.2 雷曼兄弟 226
案例12.3 美國國際集團(AIG) 237
案例12.4 房利美和房地美 242

第十三章 發生在英國的銀行崩潰 249
簡介 249
案例13.1 北岩銀行 250
案例13.2 HBOS 260
案例13.3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 267

第十四章 發生在歐洲的銀行崩潰 275
簡介 275
案例14.1 富通銀行 276
案例14.2 瑞士銀行 282
案例14.3 冰島銀行業 286
案例14.4 愛爾蘭銀行業 295

第十五章 大蕭條 309
簡介 309
咆哮的20年代 310
華爾街崩盤 315
大蕭條的開展 318
金本位 322
富蘭克林.D.羅斯福 325
總結 325

第十六章 政府對危機的反應 331
簡介 331
美國的反應 332
英國的反應 334
歐元區的反應 338
緊急援助的範圍 345

第十七章 教訓與主要問題點 351
簡介 351
金融風暴 351
政府的教訓 357
銀行的教訓 359
監管機關的教訓 360
房屋貸款人的教訓 361
學術界的教訓 361
主要問題點 362
後記 377
簡介 377
杜德-法蘭克(Dodd-Frank)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
案 378
歐洲銀行壓力測試 381
巴塞爾第三協議的資本要求 381
愛爾蘭銀行的最新消息 383
歐元區危機 383
最後幾句話 384
參考資料 385
英文詞彙表 395
中英對照表 419

 

序言

  本書完成於2010年6月。如同書名,本書討論發生在2007/08年間全球金融風暴的前因與後果。首先,由於涉及了龐大的金額,讀者需要掌握各計量單位「萬」、「億」(一萬個一萬)與「兆」(一萬個一億)之間的相對大小。

  政府、銀行和監管單位的菁英們,一直試著將這次風暴的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卻模糊了背後的真相。事實上,這次崩潰的主因正是來自於這些機構組織。這些金融界的菁英們不但沒有承擔責任、接受責難,反而努力逃避,將過錯推給了次級房屋信貸產業。

  無力償債的借款人當然是這場大屠殺故事中的一部分,卻不能忽略一個事實。2007年次級房屋信貸的總額度為1.3兆美元,而在這場災難中,所有金融機構的總損失卻超過了3兆美元。何況,並非所有的次級房屋貸款都成了呆帳。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解釋,如瘟疫般到處散播滋長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才是造成崩潰的主因。金融業積極發展推廣的CDS,為銀行家們創造了驚人的獎金數字,成為他們最鍾愛的商品,也成為市場上的不定時炸彈。

  2007年,市場上CDS合約總值達到60兆美元。其中70%也許是為了避險目的,仍有18兆美元的投機部位。政府對有關CDS的救市中,估算大約損失了2.4兆美元,但無法估計損失來自避險目的CDS的部分,占有多少比例。

  證據顯示造成07/08年下挫的原因來自銀行,60兆美元的CDS大怪獸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加上政府單純為了維持經濟榮景的努力,浮濫的資金與超低利率將小泡沫吹成了大氣球。政府不但不指出問題所在,還以持續成長的幻象來麻痺全體民眾,事實上也麻痺了政府自己、監管機構,以及荷包滿滿的銀行家們。

  我的論點認為,政府、銀行以及監管單位的菁英們,一直嘗試將責任推給次貸市場,當然最終市場與銀行還是要承受責難。接下來的章節中包含了對這些爭論點的檢驗,我非常著迷於這些論證,希望對讀者來說也是很好的故事。

  我相信民主,也相信資本主義,認為這些不是不好的東西。本書並非鼓吹摒棄資本主義,而是希望對07/08年所發生的事件,作出公平的評價,同時引發讀者的省思。所有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都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十八世紀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認為,歷史是人類罪惡愚蠢與不幸的紀錄。寫這本書的同時,我一直謹記著他的話。

Adrian Buckley

 

內容連載

第一章 2007/08年金融危機概述

本章內容
簡介
過去的美好時光
貸款業務新形態
倒數計時的定時炸彈
定時炸彈終於爆炸
怎麼就沒有人預見?
逃難

簡介
依照時間順序,列出2007/08年兩個動盪的年度所發生的事件,似乎是概略呈現2007/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合理方式。雖然我們一度想採取這種方式,卻感覺到這種方式將無法完整呈現這兩年間所發生的複雜情勢。實際上,危機的發生起因於之前數年的醞釀。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將2007年開始的事件列表,放到本
章的最後。

過去的美好時光

風暴的根源是由2007年之前的十年間所醞釀的。在這十年之間,實質利率(市場上實際報價的利率減去通膨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準,公共開支快速增長。我們很快地瀏覽一下表2.1,二十一世紀開始的七年中,美國的實質利率有三年呈現負值,有一年是零。低實質利率不獨是美國經濟的特點,也是全球經濟大致
的現象。顯示出全球各地政府的共識,營造出低利的環境。這些共識的產生,有可能在G6/G8/G20等各大國際高峰會中進行,以確定不會有個別國家破壞這個低利共識。低利環境為美國、英國、與其他地區房地產價格,創造了繁榮與泡沫。銀行也藉低利而增加債務水準。由於借債成本不高,借債被視為提高營運效能的做法。但由於債息的配發優先於股息,公司清算時債務的償還也優先於股東權益。以股東的立場來看,借債籌資的風險還是要比股票籌資的方式來得高。戰後的數據顯示,銀行業的債務股本比率(debt to equity ratio),由10:1上升到了接近25:1,部分銀行更高達33:1。以後者33:1為例,只要銀行資產有僅僅3%的下跌,銀行的股東權益就會完全消失,由此可見風險有多大。一般的公司營運視1:2的債務股本比為合理數字,一些銀行竟然有著33:1的債務股本比。當然各行各業有不同的比例標準這裡指出的簡單了一點,銀行業的債務急速增長,過多的債務也代表過多的風險。

低利環境助長了美英兩國消費再消費的主流思想。美國的消費熱潮大部分集中在中國製造的商品上,影響了中國政府的政策。中國的出口商出口貨品到美國並收到美元,中國的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由中國的出口商手中買入美元,中國的央行再以手中的美元買入美國政府公債。假如中國賣出美元買入自家的人民幣,美元將會貶值,人民幣將會升值,此舉會降低中國出口的競爭力。既然中國僅僅將收到的美元重新投資在美國政府公債,就不會對出口商造成不利。

中國特意買入以兆計的美國國債,美國以較為便宜的方式重新獲得資金來平衡赤字。透過這個方式令大家都能滿意。美國得以維持低利率,中國得以維持出口競爭力,美國國民得以繼續享受低利率,以及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

毫無疑問,美國與歐洲政府受到了遊說團體的影響,努力維持著經濟的榮景。遊說團體也是加速政府放鬆銀行體系管制的主要力量。各國政府與愉快的消費者(也會是愉快的選民)一起享受經濟的繁榮,愉快的消費者靠著借錢,買進過去所買不起的房子,享受著似乎永遠不會結束的消費浪潮。各國總統和財政部長們有了新的口號——「我們終於征服了繁榮與蕭條的景氣循環」。

先來看看圖3.1所示,房屋貸款占可支配所得百分比增加的幅度,圖3.2為美國房屋貸款總額,圖3.3及圖3.4為英國與美國平均房屋單價的竄升,圖3.5為年化平均房價實質增長率(即為名目房價增長率減去該國的通膨率)。泡沫明顯地被吹脹。事實上,泡沫已經快速地變成了氣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2
    $120
  2. 新書
    9
    $495
  3. 新書
    9
    $495
  4. 新書
    95
    $523
  5. 新書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