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曖昧、武士道、沈默、頑張□、集團意識…28個關鍵字輕鬆解讀!
  帶你從生活及人際關係的細微處 一窺日本民族的獨特性

  日本人沉默,是謹慎小心、避免禍從口出,
  還是用以逃避責任,拒絕面對事實與真相?

  在日本,為什麼「頑張□(Ganbari)」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勸人「放輕鬆(take it easy)」卻不可取?

  《頑張□: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一書由諸篇文章集結而成,分別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關鍵概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介紹流行於當今日本的文化價值、處世態度、行為模式、與溝通技巧等等。本書所收編的所有文章作者皆為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因為在日本愛媛縣松山市(Matsuyama)的愛媛大學(Ehime University)研習跨文化溝通的討論課,寫下這些珍貴的小品。在每篇文章的後面都有一組討論問題,刺激讀者從新時代與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當今日本文化的變遷。

  本書最初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給大學生當作教課書,特別是針對兩種學生:其一是攻讀日本研究的學生;其二是程度好的英語系學生,他們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將可能有需求向別人解釋與討論他們自身文化的特色。當然,大眾讀者也可以從這本書中獲益不少。我們盡可能地涵蓋各類的主題,包括某些日本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以及某些較不為人所知悉的。整體來說,它們提供給讀者的是日本人自己眼中的日本文化。

  本書共有二十八篇,每篇都有一則主文與一組討論問題。這些文章有長有短,並依照英文拼音的排序編排先後。然而,讀者在閱讀時,不需要根據目錄上的先後次序,可按自己的興趣自行挑選想先讀的主題。其中有些內容彼此重複,有些篇章各自從不同觀點來切入一個共同的主題。所有的討論練習都分為兩類題組:「探索日本文化」與「探索跨文化交流問題」。從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從日本文化的脈絡來探討主文中牽涉到的議題,而後者則是採用外來異文化的觀點,通常是與西方或其他亞洲國家作比較。每類題組至少都有五個問題,但長短、形式、與內容各有變化。有些篇章的討論問題裡有案例研究,或推薦其他參考書籍。

  本書在許多方面與其他討論日本文化的書籍有所不同。首先,因為本書的寫作目標就是要把往往艱澀深奧的文化議題講得盡量淺顯明白,讀者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另一方面,每篇文章在撰寫時都做足了英日文獻的調查,且在編撰引用(citation)、摘錄(quotation)、註釋(footnotes)與參考文獻(reference)時嚴格遵照學術論文格式。因此讀者看到的將是一篇篇有專業學術水平但內容老嫗皆解的文章。最後,每篇文章都附上討論練習,鼓勵學生發掘日本文化的不同面向,並希望透過討論幫助他們形成自己清晰一致的觀點。

  如上所述,本書的作者們是一群來自愛媛大學教育學院(Faculty of Education)英語系的四年級學生,而編輯工作則是由應用語言學或專門教英語(TEFL)註1的教授來擔任。所有參與寫作的學生本身都有修習跨文化溝通,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課程,有的則兩者兼具。學生們累積多年的寫作訓練之後,在大四的跨文化溝通討論課中寫下這些文章。他們在大學一開始就浸淫在初級的英文作文課程當中,爾後循序漸進,精益求精,並在大四鑽研學術論文寫作與跨國溝通研究。各位讀者看到的文章,都是這些學生與老師們反覆商討切磋出來的成果。

  為了完成一篇嚴謹的學術作品,學生們的第一步是蒐集現有的相關文獻,並進行整理回顧。讀者可以在每篇文章後頭找到這些參考資料,但不少作品僅有日文版本。接著,學生們開始形成並修正自己的觀點。在教授們的協助下,他們多次反覆地擬稿、修正,甚至是推翻舊觀點,一切從頭來過。從一開始,他們就要求自己用無懈可擊的英文,寫出符合嚴格學術標準的作品,並將複雜晦澀的日本文化概念用簡單的方式介紹給外國讀者。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提到的許多概念即使日本社會內部之中也缺乏一致的共識,並引發日本人自己持續的討論。我們的學生作者們的目的不是找尋一個平息紛爭的對策,而是提供涵蓋各方看法的一個平衡且準確的概觀,並特別強調批判性思考與理解日本文化脈絡的重要性,這樣一來,以後想要深入研究探討相關問題的學生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入門之階。這個任務是艱鉅的,學生們為了達到它付出了巨大的心思與努力。他們下的苦工,我們相信,各位讀者可以從每篇作品中看出來。

  最後,為了增益本書的深度,並賦予所有文章一致的書寫風格,以適合作為教科書,本書編輯對所有的文章進行了潤飾與調整。有些學生的最終稿因此被大幅地更動,有些則相對保持完整。為了清楚闡述主題,有時候某篇文章的部分章節與其他文章的部分章節合併在一起。還有些時候,某學生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寫的作品被融匯在一起。

  這些文章定稿之後,在愛媛大學經過兩年的實地測試,參與的學生將他們的意見反映給我們,彙整成討論練習的部分。由於本書是在此特殊條件下誕生的,而且因為在漫長的過程中分別得到許多人士的幫助,因此本書收益將用來成立獎學金,幫助本校財務拮据的學生繼續他們在英語與跨文化溝通上的深造。

  最後,作為一群在日本教育系統中工作的教授,我們相信本書對當代日本教育是格外有意義的。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學生負笈他鄉攻讀學位,或做國際交換學生。向外國人解釋日本人的思考模式與言行舉止,對他們來說會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從《頑張□: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適當的引導與鼓勵,以及切中要點的反饋,跨文化交流其實很簡單。

  *註1即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本書特色

  對想要瞭解當代日本文化的讀者來說,《頑張□: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是難得的傑作。二十八篇短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今天日本人的文化價值、處事態度、行為模式、以及溝通技巧--而且完全是從日本人自己的眼光出發。

  本書深度地探討下列等等重要的日本文化概念:
  Bushido:武士道
  Danjyo Kankei:男人與女人
  Sempai-Kohai:敬老尊賢
  Shudan Ishiki:大我意識
  Wabi-Sabi:簡單與優雅的美

  《頑張□: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行文通俗流暢,並大量援引一般日本人生活中的實際經驗為例證,清楚明瞭地呈現了日本文化中許多最複雜的面向。不管是研究日本的學生,還是到日本觀光、旅遊、定居並想近距離體驗日本文化的外國人,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資訊。而對想要更進一步探索自身文化的日本讀者來說,本書既前衛創新又富有爭議性的分析一定會叫他們大呼暢快過癮。

作者簡介

羅傑大衛斯(Roger J. Davies)

  於英國威爾斯班戈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是日本松山市愛媛大學的應用語言學教授,同時也是該大學英語教育中心的研究主任。

池野 修(Osamu Ikeno)

  於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與夏威夷大學取得語言學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碩士學位,目前擔任愛媛大學教育學院英語系的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王家軒

  政治系畢業,喜好歷史、哲學、游泳、登山。現任專職譯者。

劉建宏

  政治系畢業,從事翻譯工作多年,熱愛養貓與職棒。

 

目錄

日本朝代年表
導論
謝詞

曖昧(Aimai) 曖昧與日本人
甘□(Amae) 日本人對依賴的看法
天下□(Amakudari) 從天而降
美學(Bigaku) 日本人的審美觀
武士道(Bushido) 武士的精神
沈默(Chinmoku) 沈默的溝通藝術
男女關係(Danjyo Kankei) 日本的男女關係
道(The Do Spirit of Japan) 道的精神
頑張□(Gambari) 耐心與毅力
義理(Giri) 社會責任
腹芸(Haragei) 迂迴的溝通方式
隔□□□馴染□ (Hedataru to Najimu) 私人空間
本音□建前(Honne to Tatemae) 私人與公共領域
家(The Japanese Ie System) 日本人的家
□□□□取□(Iitoko-Dori) 吸收外來文化
育兒(Ikuji) 教養方式
謙虛(Kenkyo) 謙遜是種美德
季節(Kisetsu) 日本人的季節感
根回□(Nemawashi) 正式會議前的幕後工作
□見合□(Omiai) 相親結婚
□□□話(Otogibanashi) 民間故事
良妻賢母(Ryosaikenbo) 日本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先輩.後輩(Sempai-Kohai) 人際關係中的長幼尊卑
集團意識(Shudan Ishiki) 群體意識
葬式(Soshiki) 葬禮
天下內□外(Uchi to Soto) 人際關係的兩面性
侘□.寂□(Wabi-Sabi) 日本美學中的樸與雅
贈答(Zoto) 禮尚往來
參考書目

 

內容連載

Aimai

曖昧:曖昧與日本人


曖昧(ambiguity),或日文(漢字)中的「曖昧」(aimai),指的是一種狀態,其中當事人想要表達的意義超過一個,因此導致了模糊、含混、與不確定性。「曖昧性」在日文裡通常被翻譯作「曖昧な」(aimaina),但這個詞可以有好多種不同的意思,譬如:籠統、模糊、支吾其詞、可疑、懷疑、不可靠、隱晦、不做承諾、有所保留、朦朧的、兩面手法、雙重標準,等等(大江健三郎, 1995, p.187)。日本人通常很能容忍曖昧,以致於很多人根本把它當作日本文化的一種特色。雖然日本人並不見得意識到「曖昧」,但在日本它被視為一種美德。日文比起其他語言都更要強調曖昧的運用,因為日本社會通常不期待一個人清楚明白地表達自我。然而,在與外國人交往時,甚至在日本人自己互相溝通時,曖昧也可能造成不少困擾。

「曖昧」的起源

有一種看法認為,日本的地理環境對這個國家的許多風俗與文化傳統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性的作用,這種理論被稱為地理決定論。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它與亞洲大陸被險惡而變化莫測的海洋所隔絕,因此日本文化是在相對孤立當中發展出來的,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入侵之威脅。其次,日本崎嶇多山,可耕地並不多;日本人通常都群集在較小的聚落當中,居民彼此都互相認識。和諧這個概念,也就是日文中的「和」(wa),變得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相當關鍵,有助於在一個彼此緊密連結的社會當中維繫群體關係。

第三,氣候在形塑日本人性格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這裡的夏天很熱,雨季是稻米等密集型農業的生命泉源。為了在有限的空間當中達到最高的生產水平,灌溉、耕種、收割等工作通常都是團體進行。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需要學習合作,因為沒有人可以在缺少幫手的情況下種植稻米,反之,互助合作才能提高生產量。於是某種「不表異議的文化」就誕生了,人們盡量不違反團體的期望,因為被「村八分」(murahachibu)──即流放(ostracism)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當小我為大我犧牲時,其他人會照顧他,因此個體的意志會屈從在群體目標之下,並體驗到一種和諧與溫暖。意念的溝通靠的是彼此的心領神會,通常不需要訴諸文字,年邁的耆老因為他們的經驗、智慧與權力而受到尊重。為了不給和樂融融的群體生活添麻煩,日本人通常避免明確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甚至不會明白表示自己究竟是要還是不要。如果某人真的想要表達反對立場,一開始他或她也會不動聲色,接著再用似有若無的話語來表達些許的不滿。人們透過這種方式來傳遞不同的訊息。

這樣的文化也在日本催生出一種垂直的社會結構,它特別強調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なかね;引自青木保, 1990, p.85),且一個人的階級與社會地位總是按資論輩、一絲不苟,通常是依據該員在團體中的年資來決定。當兩個陌生人初次相遇時,他們不會先瞭解彼此的性格與嗜好,而是先摸清楚彼此分屬於哪一個團體,譬如學校或公司,以及雙方在那個團體中的地位。因為這樣的組織架構底下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個體,因此凝聚眾人的意志、朝向共同的目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且被嚴格執行。這種強烈的群體意識產生了一種「內外之別」,被囊括在該群體中的人們則能享受到一種歸屬感。雖說群體意識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但為了維繫群體內部的和衷共濟、萬眾一心,結果是公開的互相批評就被視為禁忌。如此一來,在日本人的溝通風格中,曖昧變得無所不在:

日本人的對話不採用交叉應答的辯證法。對話的風格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固定的,且依據對話者的人際關係而定。它可能是單向的,就像演講一樣;也可能是雙方各說各話,沒有交集或共識;或者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樣的語言,從開頭到結論都一樣。這樣的風格跟日本的社會結構是不可分的。(同上,p.89)

因此,曖昧成了重視妥協的日本文化中維持和諧所不可或缺的環節。日本人會小心翼翼地評估他們與別人相處時的氣氛。他們學著憑直覺就能知道別人的想法與感覺,這點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知道誰該採取主動。於是,曖昧像是一種潤滑劑,保護對話中的雙方,也因此被日本人視為可貴的美德:

日本人認為,在說話時若是明白把對方當作一無所知是相當失禮的。如果對方也清楚狀況,他們就毋須把話說得那麼清楚,因此,他們欣賞也推崇曖昧。把話說得太明白意味著說話的人假設對方不進入狀況,因此清晰的表達會被視作是不禮貌的。(森本哲郎,1988,p.22)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2
    $110
  2. 二手書
    32
    $110
  3. 二手書
    56
    $190
  4. 二手書
    73
    $248
  5. 二手書
    73
    $248
  6. 新書
    79
    $269
  7. 新書
    79
    $269
  8. 新書
    79
    $269
  9. 新書
    85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