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施密特(Eric Schmidt)和科恩(Jared Cohen),一個是打造Google王國的靈魂人物,一個是在兩位美國國務卿--共和黨的萊斯和民主黨的希拉蕊--的外交愛將,兩人合寫了一本描述未來世界的《數位新時代》。

  1955年出生的施密特在個人電腦開始發展的年代進入職場,科恩則是「八○後」,是第一個從出生就活在電腦普及的環境中的世代,他從學校畢業的時候,正是網路時代方興未艾的年代。一個是工程師出身的經營者,一個是學歷史、國際政治的菁英。這個組合使得《數位新時代》涵蓋的面向廣泛,從醫療到身分、從商業到國家,有新科技帶來的威脅,也讓讀者具體看到在遭逢天災人禍之後,科技能扮演的正面角色。

  即使關切層面廣,《數位新時代》的敘述並不失焦,因為這本書有一個核心概念,就是「透過網路彼此相連」。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上網人數從3.5億增加到超過20億,到了2025年,全球80億人幾乎都將上網。在這樣的情形下,將會帶來甚麼樣的變化?

  這一個透過網路全球相連的狀況,不僅對發達國家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即使是使用低階手機的非洲、印度等地的用戶,生活也會截然不同。不管是年輕人或老人,窮人與富人,不管是國家、企業組織,其運作策略與方式也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施密特和科恩在書中探討了個人身份、隱私、醫療健康的未來;國家、戰爭、恐怖主義的未來;以及未來在遭逢天災人禍之後的重建工作,在數位新時代中都將有不同的面貌。

  非洲的牧牛人可以透過簡訊在地廣人稀的國度進行買賣、互通虎豹出沒的警訊。習慣在網路上購物、繳費、發表意見的人,會發現身份的管理變得更重要。國與國之間在外交場合一片祥和,但是網路上卻是竊取秘密不手軟。

  任何人在網路上寫的每一個字、按的每一個讚、上過的每一個網站,都將永遠留存。這將引發的倫理、法律的問題,將會非常嚴峻而切身。假設某人在網路上散播了關於另一人的不實謠言,相較於網路傳播的匿名性與速度,追查謠言的來源勢必緩不濟急,就算查出源頭,將不實言論撤除,但是在網路上還是有可能找得到。而這樣的不實敘述可能會在當事人往後的求職、交友、人際關係,造成一生的困擾。

  又譬如現在最夯的3D列印,它可以在地廣人稀、運送成本高昂的貧窮地區,列印耕種或手工藝所需的工具,因而改善該地區的生活條件。但它也可以用來列印槍枝,結合了手機通訊,在某個極權國家進行群眾運動或武裝革命;同樣地,也可以透過3D列印而繞過嚴格的安檢,在某國的總統府內部組裝槍枝,進行暗殺元首的計畫。

  這樣的場景令人不寒而慄。但同時,在天災頻仍的今天,數位科技也帶來了希望。因為,在災變中受損最嚴重、重建最緩慢的是硬體建設,但是數位通訊系統卻能在第一時間恢復,這對於救災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在災後的社群重建與心理療癒,數位時代的網路連結將扮演積極正面的角色。

  作者透過清晰的敘述,為讀者設想了以此刻以及未來數年間人類所能擁有的科技水準,生活會是什麼樣的面貌。要釐清這麼紛雜的現象並不容易,但就像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所說的,「當今世上沒有人比施密特和科恩更有條件來解說其中的奧妙。」

作者簡介

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自2001-11年擔任Google執行長,目前擔任Google執行董事長,也是美國總統科技教育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委員。施密特並擔任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主席、紐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董事。

杰瑞德.科恩  Jared Cohen

  目前擔任Google Ideas總監、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兼職高級研究員。科恩是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著有多本著作,包括《聖戰之子》(Children of Jihad)和《百日寂靜》(One Hundred Days of Silence)。He is a member of the Director’s Advisory Board at the 國家反恐怖主義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顧問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吳家恆(Introduction, Chapter 1,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現任職出版社。

藍美貞(Chapter 2 & 7)

  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現為國際新聞從業人員。

楊之瑜(Chapter 3 & 5)

  工作於媒體,浸潤於內容。

鍾玉玨(Chapter 4 & 6)

  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目前擔任國際新聞編譯。

高仁君(Notes)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碩士。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自我的未來
Our Future Selves

第二章  網路身分,公民與報導的未來
The Future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Reporting

第三章      國家的未來
The Future of States

第四章  革命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volution

第五章 恐怖主義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第六章    未來的衝突、爭戰、干預
The Future of Conflict, Combat and Intervention

第七章 重建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construction

結語
Conclusion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前言

  通訊科技進步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中,連上網路的人數從三億五千萬增加到超過二十億。同時期,手機的用戶數從七億五千萬上升到超過五十億(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億)。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這些科技也已經引進運用,而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更是加速普及。

  現在很多人還接觸不到未經過濾的訊息,但是到了二○二五年,大多數的人透過可以拿在手裡的設備,就能得到所有的訊息。如果技術更新維持目前速度的話,全球八十億的人口大部分都將會上網。

  對社會的各個階層而言,各種形式的上網將會愈來愈負擔得起、也愈來愈實用。到處都將可以上網,而且費用會比現在便宜得多。我們的效率、生產力將會更高,更有創造力。在開發中世界,可以無線上網的公共場所和高速的家用網路會相互支援,把上網的體驗推廣到目前甚至連家用有線電話都還沒有的地方。有些社會將直接跳過一整代的科技發展。最後,我們今天為之驚嘆不已的科技裝備會在跳蚤市場上被當成古董來賣,就跟早先的轉盤電話機一樣。

  隨著這些工具的使用日漸普及,工具的速度和運算能力也會加強。科技業的經驗法則摩爾定律告訴我們,所有計算設備的核心,處理器晶片的速度每十八個月就增加一倍。這意味著一台二○二五年的電腦將比二○一三年的電腦快六十四倍。還有一種預測法則跟光子學(就訊息的傳輸而言)有關:目前已知最快的連接形式--光纖電纜,其傳遞的數據量大約每九個月就快上一倍。即使這些法則有自然限制會逐漸失準,但僅僅是有機會能呈現指數增長,就表示未來圖形能力和虛擬實境的發展無可限量,線上體驗將會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甚至比現實還逼真。想像一下,你置身於「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全像甲板(holodeck),讓你有彷彿親歷其境的真實感受,而且它還可以一邊投射出海灘風景,同時在你眼前再造一場貓王的著名演唱。這不是信口開河,接下來的科技發展將會把許多科幻小說的概念化為科學事實:無人駕駛的汽車、用心念控制的機械手臂、人工智慧(AI)和整合完全的強化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把數位訊息以視覺的方式覆蓋在我們所看到的實體環境上。這種發展將會融入並增強我們自然世界中原有的事物。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這些精采的事物已經開始略具雛型了。這使得在今天從事科技這一行成為非常刺激的工作。不僅是因為我們有機會發明、創建讓人目瞪口呆的新裝置,或是因為我們試圖征服的科技和智性挑戰,規模非常大;而是因為這些發展對世界將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通訊科技除了是技術上的突破,也代表了文化上的重大進展。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都將繼續受到身邊線上世界的影響與驅策。人的記憶往往都是選擇性的,這使我們能夠迅速養成新的習慣,忘記我們之前做事的方式。在今天已經很難想像沒有行動裝置的生活了。在一個智慧手機到處都是的年代,人不怕忘東忘西,所有的想法都是唾手可得的(雖然有些國家把這件事變得困難),而你的注意力總是被其中某些想法吸引,雖然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行仍然是有難度的,而且有些情況下還難上加難。智慧手機這個名字取得真妙。

  隨著全球連結上網繼續史無前例地演進,許多舊的機構組織和層級結構必須調適,否則就有過時之虞,與現代社會脫節。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大、小企業奮力掙扎,就是眼前社會正在劇變的例子。通信技術將繼續從內、從外改變我們的機構組織。我們將愈來愈能接觸到遠離本國國界與自身語言族群的人,與他們分享觀點、做生意、建立真正的關係。

  要不了多久,絕大多數的人將會發現自己同時活在兩個世界,在兩個世界中工作、接受統治。我們在虛擬世界裡透過各種方式和裝置,在彈指之間就會經驗到某種形式的連網上線。但在實體世界中,我們仍然要克服地理限制、出身背景(有人生在富國的有錢人家,而大多數是生在窮國的窮人)、時運不濟以及人類本性的良善與卑劣面。我們在本書中是想展現虛擬世界以種種方式,能使實體世界變得更好、更糟或者僅是不同而已。有時候這兩種世界會彼此制約,有時會彼此衝突,有時會使另一個世界的現象因此而加強、加速和加劇,以至於竟由量變產生了質變。

  在這個世界舞台上,通訊科技傳播所帶來最重要的影響,將是借助這個力量如何將權力重新從國家和現行體制分配出去,轉移到個人手上。縱觀歷史,新的訊息技術問世,往往讓新一波的人獲得權力;而原先的權力仲介者,無論是國王、教會還是貴族,都為此付出了代價。時至今日,能獲取訊息和新的溝通管道意味著新的參與機會,因而受到倚重,把個人的生命歷程跟更大的組織連結起來。

  若是光就規模而言,連結上網的普及(尤其是透過能上網的手機)當然是此一權力轉換最常見、或許也是最深刻的例子。對有些人來說,數位化所賦予的力量是他們生命中第一次掌握力量的經驗,讓他們講話開始有人聽、得到資格、被認真當一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擁有了這些並不昂貴而且可以隨身攜帶的機子。結果就是威權政府發現民眾更難控制、鎮壓和影響,而民主國家在施政時被迫納入更多的聲音(來自個人、組織和企業)。政府當然也會設法運用各種新的網路活動來造勢宣傳,但是當前網路科技架構的方式是對民眾有利的,到底怎麼樣有利我們稍後會深入探討。

  這麼一來,把力量移交給個人,最後會造就一個更安全、還是更危險的世界?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我們才剛開始接觸到這網路連結世界的種種:其中有好處、有壞處、也有令人擔憂之處。我們兩人當中一個是電腦專業、企業高層,另一個的經驗則多在於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很自然就各從不同的制高點探討了這個問題,心裡也都清楚答案目前還沒形成。未來會怎麼樣要看各國政府、民眾、公司企業和機構組織如何因應而定。

  在過去,國際關係理論的學者們不斷爭論各國的雄圖大略。有人認為一國的國內、外交政策,其目標是極大化自身的力量和安全;有人則認為,貿易和訊息交流等因素也會影響國家的行為。各國各有盤算這是不會變的,但是各國到底想要甚麼以及如何達到的方法卻是一直在改變。未來每個國家的內政與外交政策都將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為了實體、「真實」的世界,一個則是用於網上的虛擬世界。這些政策有可能不時會彼此矛盾;政府說不定在這裡鎮壓特定行為,而在那裡卻坐視不管;政府有可能在網路空間中開戰,但在實體世界中維持和平。但是就國家來說,這樣的作法是為了因應網路發展對他們的權威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

  對公民來說,上線就意味著在實體和虛擬世界中擁有多重身份。他們的虛擬身份在許多方面會取代其他的身分,因為他們留下的痕跡會永久留在線上。也因為我們所轉貼、郵寄、書寫和分享的內容形塑了其他人的虛擬身分,各種新形式的集體責任制必須要發揮作用。

  對各類機構組織和公司行號來說,全球性的連結上網將會同時帶來可以運用的機會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在民眾驅使之下,可信度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將使這些組織重新思考現有的業務,並針對未來調整計劃,改變做事的方式以及向民眾呈現其活動的方式。它們也會發現新增了不少競爭對手,因為隨著科技發展,資訊暢通無障礙之後,新的機會也跟著浮現。

  未來,任何人無論他是勢可敵國,還是極端貧弱無依,都不可能自外於這些歷史性的變革。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自我的未來

效率的提升


在虛擬世界中能做得愈多,就能使實體世界中的機制愈有效。隨著數位連結及於世界各個角落,在最先進和最落後社會中的新用戶將用它來改善各種低效率的市場、系統和行為。而改善效率和生產力的結果將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孤立和糟糕的政策一直是成長和進步的阻礙,而民眾將能用更少的投入做更多的事情。

在開發中國家提供消費者負擔得起的智慧裝備(包括手機和平板電腦)將會帶來變革。我們來看看基本款手機如何影響一群剛果的捕魚婦女。她們以往是把捕獲的魚拿到市場,眼睜睜看著魚慢慢壞掉,如今她們把捕到的魚留在河裡,等顧客打電話來。顧客下單之後,才把魚抓起來宰殺。沒必要去買昂貴的冰箱,沒必要在晚上還要看著魚貨,魚也不會因為臭掉而失去價值(或讓顧客食物中毒),而且也沒必要捕太多魚。如果鄰近地區的漁夫用電話和這些捕魚婦女協調,她們的市場規模甚至還可以擴大。作為正式市場經濟(這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來發展)的替代機制,對於這些婦女或相關社群來說,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因應方式。

更好的生活品質

隨著日常生活中各種功能的改進,在未來,連結上網會帶來各色各樣「生活品質」的改善:讓你活得更健康、更安全、更積極參與。就跟其他的改善一樣,這還是有能否享用到的問題,但並不會減損其意義。

醫療衛生在可見未來的進展,將是所有改變遊戲規則的發展之中最重要的。拜連結上網普及之賜,受益的對象將會比歷來都還要廣。隨著數位科技的散播,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進展、醫療紀錄和個人健康監測的管理,將有可能讓數十億人有更公平的管道來獲得保健照顧和資訊。

手機具有診斷功能,這已經不是新聞了。(當然,你可以用掃描條碼一樣的方式來掃描身體的各部位)。你很快就會受益於許多體內的增益裝置,用來監測健康,像是放入循環系統的微型機器人能追蹤血壓,檢測初期心臟病,並發現早期癌症。在你爺爺新的鈦髖關節內部會有一個晶片,可以當計步器、監視胰島素水平以檢查初期的糖尿病,甚至在他跌了一大跤、需要協助時,能自動撥電話給緊急聯絡人。你可以在鼻腔植入感應器,提醒你注意空氣中的毒素和感冒的早期徵兆。

這些裝備終有一天會跟人工心臟起搏器(第一個在一九五○年代植入人體)一樣沒有爭議。在邏輯上,它們是今天個人健康追蹤裝置的延伸,讓人能使用智慧手機載入運動,追蹤代謝率,繪製膽固醇變化圖。內服健康科技(ingestible health technology)方興未艾,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二○一二年批准了第一款電子藥丸,是由總部位於加州的生醫公司Proteus Digital Health所製造,上頭有一個一平方毫米的感應器,吞下去之後,胃酸會啟動電路,將訊號發送到貼在身上的小貼片(貼片可將數據發送到手機)。貼片可以蒐集病人對藥物的反應(監測體溫、心跳率和其他指標),把數據傳給醫生,甚至追蹤服用者吃了些什麼。對於慢性病患和尤其是老人,這項科技將帶來顯著的改善:自動提醒吃藥,能直接測量藥物在體內如何反應,並依個人狀況,與醫生建立即時的數位反饋迴路。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積極監控健康到這種程度,但有人可能會希望醫生能拿到這些數據。「智能藥丸」和鼻腔植入物將會是一般人也能負擔得起,而且就跟維他命和補品一樣容易取得。再過不久,我們就能透過行動裝置來運作個人的健康照護系統,以所蒐集到的數據為基礎,自動檢測身體狀況,提醒我們去看附近的醫生,並在你同意之下,把有關症狀和健康指標的相關數據發送給醫生。

富裕國家的未來生活

人人都將受惠於連結上網。那些還沒彼此連接的人將會串連在一起,而那些已經串連的人將會擁有更多的連接管道。為了說明這一點,請讀者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幾十年後住在美國城市的年輕的城市專業工作者。一個普通的早晨可能看起來像這樣:

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至少不是傳統意義的鬧鐘。你會被現煮咖啡的香氣喚醒,窗簾自動拉開,天光照入房間,高科技的床輕輕按摩你的背。你醒來的時候可能會更清醒,因為在床墊裡有一個特殊感應器來監測你的睡眠節奏,決定何時把你喚醒而不會打斷你的快速動眼期(REM)。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14
    $50
  3. 二手書
    2
    $70
  4. 二手書
    29
    $100
  5. 二手書
    37
    $130
  6. 二手書
    6
    $209
  7. 二手書
    62
    $217
  8. 新書
    79
    $277
  9. 新書
    79
    $277
  10. 新書
    8
    $279
  11. 新書
    9
    $315
  12.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