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

熱線: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
定價:390
NT $ 308 ~ 351
  • 作者:郭添漢
  • 出版社: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2013-07-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915804
  • ISBN13:9789865915803
  • 裝訂:平裝 / 33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兩岸雖然互動頻繁,政軍情勢趨於緩和,但要達到兩岸完全互信的條件仍感不足。面對複雜的軍事狀況,可能無法完全防止誤解、誤判的情事發生,主要是因雙方缺乏軍事溝通性措施,而為雙方亟待開拓的領域。然兩岸都有維持台海和平的意願,如何在確保我國基本安全的情況下,適度與中共進行軍事交流,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是雙方政府亟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亦是展開兩岸和平協商的最佳契機。

本書特色

  針對兩岸現狀,提出軍事互相了解的新契機。並且參照國外相關實例,深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郭添漢

  男,兩岸關係與戰略研究者,於此議題有深入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動機與目的
壹、動機
貳、目的
第二節軍事互信研究概況
壹、信心建立措施
貳、軍事互信機制
參、溝通性措施與熱線
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研究現況
第三節熱線概念界定
第四節章節安排

第二章「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信心建立措施」的緣起及內涵
壹、「信心建立措施」的緣起
貳、「信心建立措施」的內涵
第二節「信心建立措施」在亞太地區實踐經驗
壹、東協國家實踐經驗
貳、南亞印巴實踐經驗
參、朝鮮半島實踐經驗
第三節小結

第三章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性
第一節兩岸軍事互動的演進與分期
壹、軍事對峙時期(1949-1978)
貳、政治對峙時期(1979-1986)
參、民間交流時期(1987-1999)
肆、停止接觸時期(2000-2007)
伍、重起交流時期(2008-至今)
第二節中共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認知
壹、中共各時期領導人的立場
貳、中共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戰略意涵的認知
第三節台灣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認知
壹、台灣各時期領導人的立場
貳、台灣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戰略意涵的認知
第四節美國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認知
壹、美國各時期領導人的立場
貳、美國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戰略意涵的認知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熱線」的設置
第一節熱線的分類
壹、元首級
貳、國防部層級
參、外交部層級
肆、軍事戰略單位層級
伍、第一線軍事指揮官層級
第二節「熱線」設置之實踐經驗
壹、冷戰時期美蘇「熱線」之實踐經驗
貳、朝鮮半島「熱線」之實踐經驗
第三節中共對「熱線」設置之實踐經驗
壹、中共與美國60
貳、中共與俄羅斯
參、中共與印度71
第四節中共設置熱線的限制因素
壹、兩國關係程度
貳、利益取向
參、設置目的
肆、邊境地形
伍、大國外交互動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兩岸「熱線」的運作原則與具體措施
第一節熱線設置的運作原則
壹、熱線設置的前提
貳、熱線設置的步驟
參、熱線設置的屬性
第二節兩岸「熱線」運作之分析
壹、政策面
貳、技術面
第三節兩岸設置「熱線」適用性評估
壹、兩岸設置「熱線」環境探討
貳、兩岸設置「熱線」戰略情勢分析
第四節兩岸設置「熱線」的構想與具體措施
壹、兩岸設置「熱線」的構想
貳、兩岸設置「熱線」的具體措施
第五節小結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總結
壹、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行性
貳、亞太信心建立措施實踐經驗對兩岸影響
參、中、台、美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認知
肆、中共熱線設置原則
伍、對兩岸設置「熱線」的認知
第二節政策建議

附錄:民國85-100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與「軍事互信機制」研究文獻分類及統計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貳、英文部份

表目錄
表1-11996-2011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與「軍事互信機制」相關議題
表1-2有關「熱線」的界定
表2-1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對「信心建立措施」分類與內容
表2-2國內學者對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類型
表2-3信心建立措施的實踐類型
表2-4「概念性文件」提及信心建立措施內容
表2-5「四方會談」進程
表2-6「六方會談」歷屆會議重要共識
表2-7南北韓重要海事衝突大事紀要
表3-1兩岸關係發展階段與時期劃分
表3-2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兩岸的軍事佈署暨處置措施
表3-3中共對當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立場論述
表3-4中共2000年至2011年國防預算統計
表3-5李登輝政府時期對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主張
表3-6《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對於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
表3-7連胡會暨宋胡會達成共識比較
表3-8陳水扁政府時期對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主張
表3-9馬英九政府時期對發展軍事互信機制觀點
表3-10美國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提出相關重要談話內容
表4-1兩韓之間的直接熱線
表4-2兩韓之間間接熱線
表4-3中美兩國國防部層級熱線的建立過程
表4-4中俄元首、國防部層級熱線的建立與發展
表4-5中共與印度重要交流活動與成果
表4-6中共與鄰國建立的夥伴關係(至2008年3月)
表4-7中共與其他國家建立熱線之特點與時間比較
表5-1美、中、台三方主張兩岸設置「熱線」觀點
表5-2兩岸領導人是否有必要建立直接溝通管道民調
表5-3專家學者以三階段模式規劃兩岸熱線之分析

圖目錄
圖1-1論文研究架構圖
圖1-2信心建立措施、軍事互信機制與熱線關係示意圖
圖4-1麥克馬洪線
圖5-1兩岸設置「熱線」階段劃分及種類

 

推薦序

  郭添漢是一位新進的兩岸關係與戰略研究者,他的作品近年散見於國內各軍事期刊雜誌及學術研討會,是一位「後發先至」的戰略領域的生力軍。明室邀請我為郭添漢出版的專書作序時,我為他感到高興,也欣然接受邀請。

  這本書中有三個特殊的意涵:首先當對岸解放軍近年來也提倡培養複合型的指揮人才之際,國軍應當不落人後,提昇戰略素養並與國際接軌,此種學術研究風氣,值得推廣與鼓勵。

  其次,郭添漢累積二十餘年的豐富經驗,再重拾書本,透過學術理論的探討,觀察兩岸解除敵對狀態,進而維持兩岸軍事互信的模式。經過嚴謹的學術論證之後,必然有其可觀之處。

  最後,對於「信心建立措施」議題的研究,兩岸及國內外學者,已發表有各種不同觀點及報告,而大多論述也以研究「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為範籌。本書以較少被提及的「熱線溝通」為研究對象,結合近年來中共積極與多國建立不同層級的「熱線」模式,從政策與技術層面探討適合兩岸現況的「熱線」機制。相信可以讓讀者對軍事互信機制的「熱線」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未來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台灣不僅要重視強化戰備整備,保衛台海安全,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戰爭的發生。兩岸建立「熱線」機制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從閱讀郭添漢的著作開始,將引領您去了解來龍去脈。我極力推薦郭添漢的《熱線-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也希望他能持續軍事學術研究的工作,為戰略研究付出更大貢獻。

國防部前副部長 林中斌

 

內容連載

貳、軍事互信機制

洪陸訓認為中共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不承認「九二共識」 ,甚至民進黨被懷疑是在推行「柔性台獨」或「漸進式台獨」的情勢下,政治互信更難於建立。 兩岸尋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乃假定彼此存在著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因而積極尋求增進互信,進而建立安全機制。因此,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一方面具有實質上相互信任,獲得安全的積極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象徵性的政治意涵;亦即相互承認兩個在國際上各擁有自主性權力的政治實體的存在。中共不以武力犯台,應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非常重要,且具有指標性作用的關鍵措施。相反的,中共一直要求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才談軍事互信的建立,成為兩岸爭執點。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是建立政治互信的一環,理論上,軍事服從政治;從另一方面來思考,軍事也是達成政治目標或目的的一種手段,透過軍事互信事務性的措施,同樣有可能解決政治上的問題,兩岸互信的建立需要彼此作出相當程度的退讓,否則不可能促進互信機制的建立。
丁樹範係國內首先運用「意圖決定論」 為基礎,解釋中共對台灣所提方案裹足不前的原因。他認為兩岸間主要是缺乏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政治信任;中共主要軍事部署是針對美國,歐洲發展出的軍事互信機制模式不適用於兩岸;而中共人員思考問題方式有兩個特色,第一是「意圖決定論」;第二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為一個中國內部事務議題。 周茂林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意圖決定論」與中共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間要取得關聯是相當勉強的,特別是中共「五一七」聲明所揭示出來因果實證關係,建議我方不應依賴「意圖決定論」來看問題,否則會干擾我方對中共戰略步調研析。 王順合持相同的見解,認為「意圖決定論」涉及動機的問題,若將動機作為決策參考變項,已超出國際關係理論可以解釋範圍。

林正義從「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台灣的觀點與中共與美國的想法與回應,認為中共領導人胡錦濤與江澤民在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相同點在於,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另美國在台海兩岸之間不願意扮演調停者的角色,但兩岸相互和解,有助東亞和平穩定,符合美國利益。 亦指出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美國政府改變消極不介入台海兩岸立場,轉為積極建議台海兩岸思考建立軍事互信,來降低誤判、誤解,減少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蘇進強針對2004年兩岸領導人「五一七」及「五二O」演講的互動意義就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軍事互信機制成功的關鍵特質、建立軍事互信共識等方面實施論述。並指出中共官方機構首次提出軍事互信機制,相對於過去保守冷漠不同,顯示中共已擺脫慣有的對抗思維。 劉廣華從1995年李登輝政府在國統綱領提出有關兩岸交流與互信建立的政策聲明,到2010年5月26日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非政策選項」的轉變;與中共領導人從不放棄軍事作為解決統一問題,到2010年10月13日大陸國台辦主任楊毅「贊成兩岸適時就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進行探討」。中共的態度也已跳脫以往,冷漠以對的模式,改以主動積極的觀點,相對於台灣趨於保守,認為兩岸之間軍事互信機制環境已經成熟。 但「台灣智庫」卻認為,中共對台可能以軍事互信機制為誘餌,並配合其政治促談工程,挑撥已經出現遠離現象的台灣與美國的互信,以完成「排美圍台」目的。

後續的研究,如王高成從兩岸簽署ECFA後,是否進一步協商軍事互信機制,及大陸撤除對台部署飛彈事宜,與美國軍售台灣必要的防禦性武器之間的關係,將影響中、台、美三邊關係的發展。 另丁樹範從中共專家學者相關文獻來分析中共對兩岸軍事互信的未來作法。研究發現中共對兩岸軍事互信議題的原則和目標是始終一致的,不會因台灣政黨輪替或領導人更迭而有所差別。特別提及2008年胡錦濤於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座談會上確定使用「軍事安全互信」一詞定調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專有名詞;顯示中共將兩岸的軍事互信界定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而兩岸的軍事互動最後必然是統一,而不是永久分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8
  2. 新書
    79
    $309
  3. 新書
    85
    $332
  4. 新書
    88
    $343
  5. 新書
    9
    $351
  6. 新書
    9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