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認知心理學

音樂認知心理學
定價:280
NT $ 221 ~ 266
  • 作者:蔡振家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3-09-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377243
  • ISBN13:9789860377248
  • 裝訂:平裝 / 31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另類閱聽》作者蔡振家教授在本書藉由此一巧妙比喻,
說明音樂如何觸動腦中層層交疊、各有作用,卻又彼此配合、協調運作的神經網路。


  音樂為何能夠影響情緒,讓我們的身體蠢蠢欲動?音樂活動在人類演化與文明發展中,占有什麼一席之地?這些謎題令許多人一直感到好奇。拜科技進步之賜,科學家如今可以觀測人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的活化型態;另一方面,音樂活動的跨物種比較,也隨著生物學家對於靈長類、鯨豚、鳥類……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本書結合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觀點,探討音樂認知心理學裡面的主要議題,包括:聽覺系統、音感、音樂的意義與形式、演奏與運動系統、情緒與醫療、跨物種比較,讓我們對於音樂與聽覺有更深層的理解與認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振家


  臺灣新竹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之後赴德留學,取得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音樂學博士。返臺後擔任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現為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也是該校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成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生物音樂學、鏡像神經元、藝術與醫療、音樂聲學、戲曲,在校開設「音樂、演化與大腦」、「音樂作品中的愛」、「疾病與災難的表演與展示」等課程。研究論文散見於《歐洲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腦與認知》(Brain and Cognition)、《音樂知覺》(Music Perception)……等,2011年發表專書《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榮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創作組佳作。
 

 

目錄



第一章 聲音本質與聽覺系統
 第一節 音量、音高、音色
      從物理量到心理量/音色的多面特質
 第二節 周邊聽覺系統
     外耳與中耳的聲音傳導/內耳的頻譜分析/耳聲發射及其音樂應用
 第三節 中樞聽覺系統
     腦幹的聽覺訊息處理/初級聽覺皮質/聽覺皮質的側化/
     聽覺皮質的音樂訊息處理

第二章 音感:音高訊息的初步處理
 第一節 絕對音感的利弊
     絕對音感的定義/完美的音感?/絕對音感的壞處
 第二節 絕對音感的獲得
      「遺傳」與「銘印」並行不悖/關於聲調語言的爭議
 第三節 音感的神經基礎
     工作記憶及語意處理/絕對音感:固定的映射
 第四節 音程、旋律、相對音感
     音高訊息的空間表徵/相對音感涉及空間處理/兩種音感可以並存

第三章 音樂的意義與形式
 第一節 音樂符碼如何獲得意義
     音樂的傳播力量/音樂譬喻的建構
 第二節 從語意到概念
     音樂的意象基模/步態與背景律動/情緒語氣與非語言溝
     通/顳葉後區的語意處理/概念的互連網
 第三節 音樂的形式與組合規則
     音樂的基本元素/和聲的語法/句子的結構與階層性/協調與連貫
 第四節 音樂在戲劇中的功能
     待填的空位/概念的多元映射/音樂與記憶

第四章 音樂與運動系統
 第一節 演奏者與演唱者的大腦
     腦中的感覺運動處理/動作技能的學習/以動作想像來練
     琴/鏡像神經元系統/聲響與動作的轉譯與整合
 第二節 拍子、拍節、節奏
     音樂中的時間組織/從動作學習中突現的節奏/算拍子/節奏處理的兩個面向
 第三節 跟著音樂起舞
     前庭刺激的重要性/跟著音樂同步動作/節奏與動作協調的專業性/舞蹈與音樂
 第四節 音樂即興
     關於動作的即時決策/感同身受的爵士樂迷/跨文化視角與基模理論

第五章 音樂的情緒特性
 第一節 從共鳴、渲染到昇華
     情緒的環狀模型/音樂的「比」跟「興」/感同身受與音樂
     認同/音樂的情緒論與認知論/音樂情緒的生物學意義:適應
     性/音樂是情緒的催化劑/抒情美典/混合情緒與段落對比
 第二節 音樂情緒的神經基礎
     跟音樂有關的情緒迴路/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審美情緒/
     內在哼唱與內在演練/失智症/腦中風/「渴望」與「樂在其中」
 第三節 聽眾研究
     主觀報告與認知作業評量/周邊生理訊號與音樂情緒的關係/音樂情
     緒與醫療照護/腦波測量

第六章 跨物種比較與生物音樂學
 第一節 大翅鯨的歌曲創作
     快速變遷的歌曲/曲式特徵
 第二節 鳴禽的音樂性
     鳴禽的歌曲與文化/鳴禽的神經科學研究/鳴禽的二重唱與舞蹈
 第三節 靈長類的二重唱與打擊樂
     長臂猿的夫妻二重唱/靈長類的打擊樂?
 第四節 跨界新視野
     生物音樂學的過去與未來/匯流與連結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附錄

神經細胞與電化學訊號/腦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腦造影技術
索引
圖片出處
 

 

作者序(節錄)

  本書側重於近年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並結合演化生物學的觀點與新的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認知的重要議題。以下略述各章主題。

  第一章「聲音本質與聽覺系統」,介紹聲音的物理特性與聽覺系統的低階處理,這是音樂認知的基礎。聲波傳入外耳與中耳之後,在內耳轉換成神經電訊號,經過腦幹(brainstem)與丘腦(thalamus)的初步處理,再傳入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

  第二章「音感:音高訊息的初步處理」,介紹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及相對音感(relative pitch)。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十分稀少,他們能夠在沒有基準音的提示之下,正確指認隨機出現的音高。絕對音感雖然跟音樂能力沒有必然關係,卻成了認知神經科學中的有趣議題。

  第三章「音樂的意義與形式」涵蓋面較廣,在音樂內部所形成的意義方面,筆者以音樂的基本元素與其組合規則(combination rule)來切入;在音樂的外部意義方面,則借用語言學裡面的譬喻理論來切入。本章亦分析戲劇及廣告中的音樂意義,從學習與記憶的觀點,探討音樂如何象徵角色、景物、情節、商品。

  第四章「音樂與運動系統」,除了著眼於有關音樂演練的認知機制之外,亦探討音樂中的時間感、舞蹈音樂、即興(improvisation)。長期練習演奏(演唱),會增強聽覺皮質與運動皮質(motor cortex)之間的連結,以至於聆聽音樂也會活化運動皮質、想像演奏也會活化聽覺皮質。音樂中的時間感由一些掌控運動功能的腦區所處理,而「隨著音樂起舞」的能力,則是人類藉由群眾歌舞來強化社會鍵結的基礎。音樂即興是指在演出中即時創作音樂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讓我們一窺自主動作與自我的特質。  

  第五章「音樂的情緒特性」,結合美學與心智科學(mind science)的視角,一覽從低階到高階的音樂情緒處理,並介紹情緒的神經基礎與相關的研究方法。悅耳的音樂可以活化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它是一個藉由「引發愉快情緒」來操控行為與學習的神經結構。人們在聆聽快樂歌曲時較倚重旋律(melody)及節奏(rhythm),但在聆聽悲傷歌曲時則注重歌詞的理解。以播放音樂來改善病患的心情,在近年的醫療機構中已經相當普遍,聆聽者的生理指標經常被用來評估音樂的功效。  

  第六章「跨物種比較與生物音樂學」擴大視野,援引有關大翅鯨(humpback whale)、鳴禽(songbird)、靈長類的音樂研究,試析音樂的起源。近年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暗示,音樂的功能除了「求偶」與「增進伴侶的感情」之外,在人類文明中已經延伸至「大規模的結盟」;音樂可以有效促進人際鍵結,甚至扮演隱形親友的角色,撫慰著需要紓壓的聽眾。

  語言學家暨心理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曾經把音樂描述成「聽覺的乳酪蛋糕」,以此強調其缺乏實質的功能或營養,就像乳酪蛋糕一樣,是為了取悅人們所發明的精巧玩意兒。本書的「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對於平克的上述論點有所補充,整理出五個音樂認知的子系統,它們可以比擬為提拉米蘇的五層架構,支持著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活動。

  藉由「音樂認知」這個橫跨藝術與科學的主題,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知識的學習與藝術的分析,是一種既貼近生活又能啟迪心智的有趣活動。在本書各章的末尾,都附有複習題與延伸思考。其中複習題整理出該章的重點,讓讀者自我檢查,是否能夠掌握書中的內容,以自己的話重述出來。另一方面,延伸思考則是從書中探討的議題向外展開,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讀者必須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聆聽有聲資料,經由主動的學習才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增進閱讀本書的樂趣,筆者在教科書式的敘述之間還穿插了一些BOX,另開視窗,旁枝側出,聊聊張愛玲的音樂觀、金光布袋戲中的拉丁節奏、漢語歌曲的節奏特性……等,希望能夠帶來調劑與妝點的效果,並從另一個角度來深化書中的議題。由於本書的讀者可能來自於各個領域,因此,本書藉由附錄來介紹一些神經科學的概念,以便讀者在碰到有關腦區功能的敘述時,可以利用附錄來解決疑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21
  2. 新書
    9
    $252
  3. 新書
    9
    $252
  4. 新書
    9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