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枉此生:潘壘回憶錄

不枉此生:潘壘回憶錄
定價:400
NT $ 290 ~ 360
  • 作者:潘壘左桂芳
  • 出版社:電影資料館
  • 出版日期:2014-05-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445590
  • ISBN13:9789868445598
  • 裝訂:平裝 / 362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部深情的傳記
  敘述一位華僑少年經歷戰爭流亡來台
  從文藝創作發展至電影編導的生命歷程

  資深作家暨華語電影編導潘壘,出自越南華僑家庭,中法越混血身分令他於成長期困惑。戰火逼近,少年潘壘奉父命奔逃中國,繼而棄學從軍輾轉疆場。大時代動亂接二連三,潘壘開始飄盪流亡生涯。八十多年的時空,橫跨越南、二戰亞洲戰區、港台與大陸,從安逸的昇平富裕到戰火的離亂與浪漫,潘壘1949年轉來台灣先從文壇發跡,曾經風光亦曾落魄,寫下無數動人的故事,著作暢銷一時。後往電影界發展達聲譽巔峰,是六○年代華語電影代表人物之一。經歷豐富,人事的交往淵遠深刻。

  本書自潘壘出生起,細述各階段歷程以至目前的生活,以感性文字為底,融合時代背景,飛揚於文學、美術和電影創作。捧讀左桂芳女士的書,聽潘壘導演細說從頭,一位傳奇人物,他那一代人和事,關注健康寫實以前台灣電影的史料價值,於今重新展現。

各界好評    

  李行(導演)、王童(導演)、鄭佩佩(演員) 電影圈全體致敬
  隱地(作家)、應鳳凰(台灣文學研究者) 文學界一致盛讚
  聞天祥(金馬執委會執行長)、李幼鸚鵡鵪鶉(破報專欄作者)影評人感動推薦
  黃建業(北藝大戲劇系副教授)、李道明(北藝大電影系副教授) 學界佳評不斷

  「本書是縫補一個年代的書,為《大江大海》、《巨流河》等書補足了一幅完整的失樂園。」------隱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左桂芳


  一九四六年生,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曾任世新助教、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歷史專案小組召集人、電影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香港電影資料館海外特約研究員,並擔任中廣、央廣、漢聲、復興等電台客座主講,以及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專案「歌聲舞影慶百年」影展發起人。文章散見台港兩地報紙與期刊,著有《童月娟回憶錄》(與姚立群合著)。
 

目錄

序/林文淇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黃建業
前言/左桂芳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烽火連天
第三章 復員南京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歸鄉
第六章 飄盪歲月
第七章 文路漫漫
第八章 電影生涯
第九章 研發投資傷心事
第十章 退休之後

潘壘電影作品年表
潘壘創作年表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 黃建業


  有時覺得藝術歷史是一個相當武斷的大歷史,事實上我們很難認同在很多年代,只有單一獨持的代表性風格。藝術史家只是努力地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去掌握時代的代表性趨勢,但這種提綱挈領式的方法,也容易被誤解為時代單一價值,很多在大時代中獨具異質性的藝術家,難免因此被邊緣化,甚至漸漸被忽略。若不是某些個別藝術家研究,努力補充大歷史的滄海遺珠,那真是文化遺產的大不幸。

  在華語電影藝術史上,也有一些像這樣風格特異的藝術家,傑出的導演如費穆、吳永剛、朱石麟、易文、陶秦、何非光、方育平等相當有才華的導演,若不是因為優秀的作品遇上伯樂,他們留存下來的珍貴作品,也可能在歷史中沉埋。

  近日捧讀左桂芳女士花了多年時間,與潘壘導演詳細訪談和資料整理,終於撰寫完成潘導演的回憶錄《不枉此生》,全書穿越八十多年時空,橫跨越南、二戰亞洲戰區、大陸、香港、台灣,從安逸的昇平富裕,到戰火的離亂坎坷與浪漫,飛揚於文學、美術和電影創作。其間複雜交纏,絲絲縷縷,恰似江河千迴百轉,能整理付梓成書,真是大功一件。

  初知潘導演是我中學生時代,那時他已經是台、港的重要導演,但真正最特硃的感受,卻是在兩千年後,有機會重看他一九六○年代名作《颱風》,被那不同流的獨特題材及導演風格所感動,高山測候站的夫婦、山中少女和逃犯等角色,都遠在當時宣教影片的框限外,自闢谿徑。無論是少婦慾望與各人物的人性觀念描寫,潘導演異質的原創力,表現出其饒富現代感的不凡之處。

  及後,有機會再看到他不同的作品,越發感到這種異質性的可貴。其實《情人石》、《紫貝殼》、《蘭嶼之歌》、《新不了情》、《落花時節》等電影,早證明他的文藝導演風格,細緻的場景處理和人物的溫和性格觀點,都在時代風尚中,塑造出導演獨特的韻致。像《情人石》的野柳景觀,《蘭嶼之歌》的蘭嶼風情,《山賊》的大雪山景緻,《落花時節》中的櫻花與山霧,都顯現出其對場景的清新感和戲劇的內蘊。

  或許這些獨特的感性,正是他前半生經歷與養成的結果,拜讀本書正好提供了很多他創作根源的軌跡。出生於越南紅河三角洲上的海防市沙華街,由於母親承繼了遺產,父親亦在漁船航運中打開一片天,可算頗為富裕的家庭,潘導演很多華僑愛國主義的思維及美善的人性信仰望,亦是受父母親的影響。但或許正因如此,過度相信他人,又不計較的個性,讓他經常在現實上,吃了不少虧。而愛國熱情與從小形塑的遠大男兒志向,十六歲即離家從軍,自印度開始,過著數年時間顛沛又帶著危機和乖謬感的軍旅生涯。書中對越南家庭及軍中遭遇有極詳細的描述,除了潘導演相當精確的記憶外,文稿的考證查閱定必花費了大功夫。

  閱讀本書,隨著那種大時代起伏難料的激昂節奏,感受的不單是個人的亂世飄蓬般的命運波濤,其中交纏著身不由己的選擇及強盛的生命力,都似乎見證了那個世代的宿命和熱情。書中描述多位女性的感情,從應燕蘭到瑪愛耶,從林若榆到倪慧中,當然包括他摯愛的夫人文玲,娓娓道來,全都是教人惻然的動人情思印記。不難讓人想到潘導演的文藝和電影創作,一定有極多個人生命歷煉的投射,本書應是最能貼近暸解他豐盛作品背後的神祕鑰匙。

  事實上潘導演在電影創作之前,早就已經是一位重要的文藝作家,一九四七年,他以「心曦」為筆名,在《建報》的《薔薇副刊》上開始以新詩見報,當時他在鎮江唸醫,受到臧克家、艾蕪等人的詩作影響,雖然是第一次嘗試性的投稿,卻就像他那首十四行詩的第一句﹕「夜,揭開了鬱藍的天窗」,也成就他文藝創作的不歸路。

  就潘導演的追憶,在他的事業路途中,並不缺少長輩、上司及友人的幫助,像上海商業銀行的陳光甫先生,即曾送給他一大箱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世界文學名著,這就是他在上海時期,奠立文藝思想的精神食糧。及後來臺,中國文藝協會的大家長張道藩,無論在現實以至創作感情上,都處處多所支持鼓勵,他一九四九年所創辦的《寶島文藝》,是當時唯一的自辦大型文藝刊物,帶動臺灣文藝雜誌的興起,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另外像傑出學者葉嘉瑩老師、電影中的蔡孟堅、李祖永、邵逸夫、鄒文懷、李嘉等人,都跟潘導演結緣頗深,並在不同時代的轉換中,伸出支援、鼓勵和器重,除了才華之外,我想這應是潘導演一向的光明磊落、直率而任事認真的個性使然。

  只消看他五○年代的創作密度,即可知道他旺盛的創造力,除了現代詩的撰寫推動外,從一九五二年他亦自費出版處女作《紅河三部曲》,一九五三年的《歸魂》,一九五四年的《在升起的血旗下》及後來的《一把咖啡》都一再獲得文協的文藝獎項。還有後來《魔鬼樹》及拍成電影的長篇小說的《血渡》(後改成《夜盡天明》),都在鮮活的筆觸下,表現出潘導演來自生活歷練和戰爭下底人性體認,超越出當時一般反共抗俄的政治文化教條色彩。

  潘導演一向是企圖心旺盛,且行動力強的藝術家,除了獨自創立《寶島文藝》外,他還想以中國文學出版社為名,出版一系列文藝作家的作品。他在電影方面,更是大手筆,銳意創辦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即後來的華國電影製片廠),他喜歡發明研究,他甚至建構L型廠棚,連邵氏也深感興趣。這些企圖心,也展現在其電影創作之上,台語片時代,在《麻瘋女》、《捉鬼記》(後改名為《真假美人心》)和《寶島姑娘》的編劇,可算是他見習時期之作。到了《合歡山上》、《金色年代》、《金門灣風雲》、《紫貝殼》、《情人石》、《蘭嶼之歌》、《山賊》、《新不了情》、《落花時節》、《劍》和前面提到的《颱風》,一部接一部開展著一種揉合著明朗與溫文,剛勁帶著活力的現代文藝觸角。事實上,他在不同時代,不同電影機制下呈現落差極大的面貌。

  在本書中,對於多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和人物描述,都堪稱饒富戲劇色彩。加之潘導演知交極多,又愛提掖後進,一本自傳也扮演著超過半世紀的文藝發展和華語電影歷史陳述。潘導演八十多歲的經歷,站在每個歷史轉折之間,無一不熱情以赴,生死離亂,富裕和困頓,那多變又起落不定的社會與人生,卻又映照出其間多彩多姿的璀璨生涯,真所謂不枉此生,如願足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童年

二、小巴黎─海防


越南華人過著十分中國化的生活,春節端午中秋各種節日都有,風俗習慣也沿襲中國,唯有咖啡文化來自法國人影響。一八六○年左右,法國傳教士將咖啡帶到越南,開始種植。由於氣候土質適宜,產量品質俱優,是越南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飲料。

海防華人家庭烹煮咖啡過程較繁複,首先將咖啡豆用Butter油在鍋裡炒勻,加入數滴白蘭地酒蓋鍋悶熱,然後倒入鋁罐中磨碎,細粉末流入下層的容器裡,再用滾開水沖泡而成。

每日清晨,我走在上學的途中,沿路聞著家家傳來的咖啡香,兩旁的鳳凰樹偶爾飄下幾片花瓣落在身上,腳步輕快許多,課業彷彿不再擾人。這股幸福滋味一直儲存在我的記憶深處,長長久久不散去。

在充滿花香的林蔭道旁,擺放幾張可以摺合的白鐵圓桌和帆布椅,就是活動的路邊咖啡座。攤販不需牌照,不用擔心取締,人們享受著和平時代才有的浪漫優閒情調。我曾經認識一位在沙華街皇家音樂院前擺攤的越南人鄂公公,他是我的忘年之交,在那裡,我品味了苦甜參半的咖啡人生。

三、成長的困惑

我是個早慧的孩子,雖然被捧在手掌心裡養大,並不嬌弱。父親的教導嚴厲,重視品德,母親感性溫婉,篤信美善,對我日後人格養成影響深遠。我的學校生涯,快樂有之,困擾也不少。

法國統治越南,華僑是二等公民。所有在越南的中國人必須繳納人頭稅,俗稱身稅,稅率依收入、年齡而定。成年人有等同身分證的身稅紙,每年都得納稅換證,否則不許居留。越南人也要繳納,但稅率較低,其他國家僑民則不用繳納。這種分治政策,除了顯示殖民領主高高在上姿態,同時達到分化種族目的;為維持一定文化差異,法國因而允許華僑學校存在。

海防華僑中學有完整教育體系,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校座落在東京街中段,校長是王子俊先生。我們用的課本與中國國內相同,採教育部統一教材,老師多來自兩廣省份,上課說粵語,這也是我當時唯一會說的中國話,直到後來回到國內,才開始學習講國語。

我清楚記得,學校是二層樓建築,中間有籃球場和操場,每天朝會和每週週會時,要向國父遺像敬禮和唱國歌,校內處處貼著「新生活運動」的標語,提醒我們不要隨地吐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90
  2. 新書
    79
    $316
  3. 新書
    89
    $356
  4. 新書
    9
    $360
  5.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