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閃電戰:1940年二戰德軍西線戰場寫真集

西線閃電戰:1940年二戰德軍西線戰場寫真集
定價:350
NT $ 315
  • 作者:王佐榮知兵堂編輯部
  • 出版社:知兵堂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6-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041663
  • ISBN13:9789869041669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918年11月8日,德國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火車上簽下降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當時「侵略或被侵略」的帝國主義背景下,1940年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充滿智慧與膽識的「鐮割計畫」向西歐各國出兵。從5月10日起,盧森堡當天投降、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18天投降而法國則是43天後投降,一百九十萬人被俘,德國締造軍事史上無人能及的紀錄與奇蹟。聯軍輸了這一場不應該輸的戰爭,其原因在於戰爭憑藉的不只是武力,更重要的是「意志」與「智慧」。

  本書收錄300張珍貴圖片,真實而詳盡地介紹這場一面倒並成為軍事史上經典範例的戰役。
 

目錄

第一章  序幕
第二章  佯攻
第三章  越過阿登
第四章  99%的勝利
第五章  佔領下的西歐
 

  這是一場分處於兩個世代軍隊之間的戰鬥:德國軍隊已經進入了「機械時代」,而聯軍卻還停留在「步兵時代」。這也是一場大膽果斷與猶豫軟弱之間的戰鬥:希特勒的大膽、果斷、前瞻與突破打敗了甘莫林、貝當、魏剛等人的猶豫、軟弱、保守與落伍。
 

內容連載

序 — 智慧的閃電

西方文明自19世紀中葉開始,打著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敗、物競天擇」的主流思想,演變成主要國家擴展勢力的「帝國主義」。在這樣的思潮之下,全世界只剩下「侵略、殖民」或是「被侵略、被殖民」的兩個選擇。肇始於西方世界的「帝國主義」大量在亞洲、非洲等當時尚未現代化地區進行戰爭、侵佔、殖民;而列強與列強之間也為爭奪地盤與利益互不相讓,兵戎相見是「國家帝國主義」的唯一選擇。

在此背景之下,現今被看成是侵略野蠻行為的列強「帝國主義」,在當時是再自然不過的國家行為,而戰爭是從事這種國家暴力行為的當然之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是「國家帝國主義」並未隨之終結,戰勝國竭盡所能羞辱與剝削戰敗國,把戰敗國當成被殖民的對象,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德、奧等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同時,一旦國家復興,侵略他國獲取利益就成為執政者的「天命」與人民的期待。

一戰中的戰敗國,特別是德國與奧匈帝國,過去百年來征戰海外獲取的土地與利益在一紙和約中煙消雲散,國家破產、人民飢饉。當有人登高一呼,揮舞民族復興大旗,自然成為眾所擁戴的對象。於是,希特勒在1930年代獲得執政權力,不消幾年功夫立刻廢除「凡爾賽合約」、奧地利宣佈併入德國、德國固有萊茵河以東領土回歸、國際默許大多為德裔居民的捷克蘇台德區轉讓德國。然而,其西方敵國,尤其法國數度出兵佔領德國邊境,在前述「優勝劣敗」思想下,德國出兵西歐、制敵於先、擴張疆界勢在必行。

一戰中德國雖然即有入侵法國的「施里芬作戰計畫」,但鑑於天時、地利無法配合,淪為紙上談兵。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型態也為之改變,融合希特勒與曼斯坦元帥構思的「鐮割作戰計畫」(Sichelschnitt Plan),在德國陸上機械化部隊與航空作戰的交錯配合下,成為立體作戰模式。而後人所稱的德國「閃電戰」(Blitzkrieg)的中心戰術理論就是「速度」(敵人不及防備)與「重量」(集中兵力單點突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