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集)(珍藏版)(附DVD)(軟精裝)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集)(珍藏版)(附DVD)(軟精裝)
定價:350
NT $ 252 ~ 315
  • 作者:尹建莉
  • 出版社:人類智庫
  • 出版日期:2014-07-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744961
  • ISBN13:9789865744960
  • 裝訂:軟精裝 / 35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大陸狂銷 300萬冊 ,教育專家16年教子手札
篇篇都有洪蘭教授的共鳴  引領兩岸教養風潮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起點 ~

洪 蘭 大力推薦:

  「這本書的每一個觀點都深得我心。作者的文筆很流暢,讀起來行雲流水,一點都不覺得她在說教,可是她的話句句有理,值得父母深思。」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千差萬別」。

  ◎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在「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一文中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

  ◎ 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個「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資」。如果把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時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當回事,到孩子長大了,不知會有多少麻煩。

  ◎ 智力啟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它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

本書特色

  1.《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精采內容足以引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改變很多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
  2.作者現身說法的實例故事與分析有著極強的實用性,是很好的借鑒,是父母教育孩子必讀的工具書。
  3.本書是近年來難得一見優秀的家庭教育原創作品,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是一本還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傳的媽媽教養書。
  4.目前在大陸是擁有高達300萬冊銷售量的暢銷書。

  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接面對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

名人推薦

  吳清基 (前教育部部長)
  洪 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林 良(《小太陽》作者;國語日報董事長)
  林文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
  林柏榕(家扶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杜明翰(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馮 燕(兒福聯盟董事長;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陳美儒(建國中學老師;親職教育專家)
  蔡穎卿(親子教養作家)
  于 玟(新北巿巿立圖書館館長)

  另有 家長會 & 教師會 20多位會長 鄭重推薦

推薦語

  林文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

  正確教養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孩子」,然而「放任」的尊重卻會教出遍地的小霸王。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經過作者的對比分析,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這本書中提供可以深思,且可依循的「好點子」,值得讀,值得深思!最後請-好好作了去!

  林柏榕(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董事長):

  本書跳脫傳統的教育思維,教導父母學習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不以成人的角度來限制孩子,回歸孩子心理最原始的聲音,是現代父母必備的好書。

  杜明翰(台灣世界展望會 會長):

  世界展望會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上帝眼中的珍寶;我們對每一個兒童的展望是他們獲得豐盛的生命。
  孩子是上帝交給每一位父母代管的產業,承此大任,更應虛心學習,這是本值得為人父母者參考的親職書。

  于 玟(新北巿巿立圖書館館長)

  每個孩子都是純真無邪的,就像一張白色的圖畫紙,
  父母長輩陪伴他的點點滴滴,彷彿拿著畫筆塗上色彩。
  如何給孩子安心、安全的生活,給孩子多變、創意的世界,
  從作者這本的教子手札,值得你珍藏,也值得你學習。

  馮 燕(兒福聯盟董事長;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在孩子生命的頭三年,有耐心、願意學的父母,可以幫孩子打好根基,養成好習慣與正確的態度,從容面對日後各項挑戰。這本書的作者,把理論操作化,提供非常豐富的案例給家長參考,是在幫忙造就好家長。

家長迴響

  15萬封媽媽來信問的教養疑惑, 尹建莉老師親自解答。

  「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了你的這些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為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作者的一位老同學

  「你的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平常,只要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這些文章讀一次根本不夠。值得反復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都讓我感動和欣喜。事實上你的文章不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準。也推動了我自身作為家長、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一位網友給作者的留言

  「以前我也讀了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但經常令人失望。讀的時候覺得說得句句有理,放下書時卻覺得什麼也不會。有的書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讓人越讀越自卑,越讀越不知道該如何做家長了。讀了你的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對孩子時應該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上初中了,只恨沒有早一些讀到這些文章,你為什麼不早些寫出來呢?!」——一位最搶先讀全書的家長
 

目錄

【推薦序】吳清基/洪蘭/陳美儒/林文虎/朱旭東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一章:媽媽的天職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程度。
1.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不要做「缺席」的媽媽
2.孩子可以「逗」,但不能被「捉弄」
不要用「恐嚇的話」嚇孩子
3.如何讓孩子愛吃飯
不要再「逼」孩子吃飯了

第二章:孩子都會有癡迷的事
一千個孩子會有一千件癡迷的事情,儘管這些事情在
大人看來,是多麼簡單或毫無趣味
1.如何讓孩子自覺少看電視
不要做「愛看電視」的父母

2.不是電腦遊戲的錯
不要做「獨裁型」的父母

第三章:小事就是大事
兒童教育無小事,所有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確觀念,不誤導孩子,就是幫孩子打下了成就大事的基礎。
1打針有點兒痛
不要用「哄騙」「收買」的方式教養孩子
2.女兒的「祕密」
不要做「粗線條」型的父母

第二篇:媽媽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第一章:改變孩子,從改變家長做起
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
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千
差萬別」。

1.「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要做「操控」孩子的父母
2.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不要做「不打不成器」的暴力父母
3.「兒童過動症」是個謊言
不要把「不乖」與「過動」做聯想

第二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獎懲,
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裡。品格決定命運,教養影響一生。

1.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不要做個「說假話」的父母
2.談霸凌:「壞小子」欺負我女兒
不要做個「以牙還牙」的父母

第三篇.做父母應有的智慧
第一章:讓孩子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
講出來,把思路理清楚,這比單方面由家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1.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不要做個「標準化」的父母
2.做「聽話」的父母
不要做「囉唆」的父母
3.可不可以質疑權威?
不要做「盲目配合老師」的父母

第二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好習慣」過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對,恰恰就
培養了「壞習慣」。方法用對了,好習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1.「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不要做「陪讀、陪寫」的書僮型父母
2.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不要做「撕作業簿」的父母
3.替孩子寫作業
不要讓孩子沒有自由的時間
4.認識暴力作業
不要做「填鴨式」的父母

第四篇.有趣的閱讀,豐富孩子的生命
第一章:有趣的閱讀豐富孩子的生命
「魔杖」是什麼,就是課外閱讀。凡從小有大量課外
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
1.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不要讓孩子只讀教科書
2.「好閱讀」與「壞閱讀」
不要錯過孩子的早期閱讀
3.閱讀需要的誘惑
不要「命令」孩子「課外閱讀」
4.不看「有用」的書
不要忘記:閱讀需要興趣相伴
第二章:提高寫作能力的「捷徑」
大量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實際上它是真正的「捷徑」。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
1.修得一枝生花筆
不要忘記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2寫作文的最大技巧
不要教孩子寫作時說假話
 

洪蘭教授推薦序
你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我看這本書時的感覺就跟我看蔡穎卿的一本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時一模一樣,一口氣把它看完,然後心中想:我怎麼樣能夠讓天下的父母親知道,有一本非常好的教養孩子的書出來了。

  這本書的每一個觀點都深得我心,尤其是第二篇「媽媽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英諺:「你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我們若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會看到他的長處,誇獎他的長處,孩子會努力再做出得到你誇獎的行為來,久而久之,這行為就變成他出社會謀生的工具。

  現在胚胎攝影的技術很先進,可以在母親肚子裡看到胎兒活動的情形(不是超音波的圖),我們會看到32週大的胎兒,他的臉孔像個天使,那麼為什麼孩子在媽媽肚子裡是個天使,生出來後會變成少年殺手廖國豪了呢?

  很多不良少年來自不當的家庭管教,父母常痛打孩子,不了解打完的後遺症是一生一世都去不掉的。有一個媽媽問我:「孩子不乖是不是可以打?」我問:「不乖是指什麼?」她說,「比如說鞋子穿反了、作業寫得慢。」我很驚訝,這有什麼好打的呢?鞋子穿反,表示這孩子左右還分不清;作業寫得慢,表示他對這作業沒有興趣,或是作業的難度超越他的能力。這都不是孩子的錯,為什麼要打呢?

  我想教改要成功,我們第一件事要做的便是給父母上課,教他們正確的教養觀。本書作者說得對,不是穿了西裝就是紳士;也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打孩子是最壞的陋習,絕對沒有棒子頭下出孝子這回事。小時後,他打不過你,被你打,長大以後,他不打你就很運氣了。尤其是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Neurons),耳濡目染的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美國在實驗上發現,三歲以前,每個月被打過二次以上的孩子,到五歲時,打人的機率比沒有被打過的高了二倍,科學家雖然在人體中找到了暴力基因,(在X染色體,短臂P.11的地方),但是基因只佔29%,其他71%的暴力來自後天的潛移默化,孩子從小看父母用拳頭解決問題,長大後,動不動拳頭就使出來了。

  有個媽媽說,她每次打完孩子都很後悔,但是脾氣不好,無法控制自己不打孩子。這其實不是理由,請想一想,當老闆罵你時,你有罵回去嗎?你不敢,因為你知道你會因此而丟飯碗,但是我們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其實就是以大欺小,看準了他打不過你,他還沒有自己謀生的能力,要靠你養,他不敢把你怎麼樣,所以打孩子真的是父母大欺小的心態造成的。作者講的對,有能力就不需要暴力,書上講了很多打孩子的後遺症,看了令人心驚,請父母千萬不要再打孩子了。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很好的神經學上、心理學上的道理,只是在這裡沒有篇幅細講而已。作者的文筆很流暢,讀起來行雲流水,一點都不覺得她在說教,可是她的話句句有理,值得父母深思。

  金文中「世」是三個「十」放在一起,表示三十年是一世代,而一個觀念的改變基本上要三十年。時代不同了,教養孩子的方式也要跟著時代進步,老祖宗傳下來,打罵等不當的包袱可以丟的便丟吧,不要食古而不化。請把這本書放在你的床邊,當你那個「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念頭出現時,請把它拿出來看一下,你會變得是更好的父母,你的孩子會更快樂。

陳美儒老師推薦序
好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對象
文◎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國文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我初次接觸,也是第一次真正閱讀到來自彼岸一位成功教育兒女的母親的真實經驗與珍貴心得。

  從首章的〈媽媽的天職〉到末篇的〈有趣的閱讀豐富孩子的生命〉,它的每個篇章、每個段落文字,皆緊緊吸引了我的視線,牢牢地扣住了我的心弦。因為它把我從原本好奇、觀望的心,竟一下子轉換為怦然心動般的「驚艷」感。難怪,本書在彼岸狂銷三百萬冊,震懾了千萬顆父母的心,更改變了無數爸爸媽媽教育兒女的思維。

  前一陣子,美國「哈佛」出了一個「虎媽」,她號稱秉持「中國傳統」華人家庭「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方式,著作成書發行,結果橫掃北美而大賣。

  對歐美人士而言,看到華人父母這樣幾近「斯巴達」式的教育手段,其實是「驚嚇」多於「欽佩」的。偏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位真正身處十三億華人家庭,向來堅持傳統倫理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所提出的教養理念卻又完全顛覆了「不打不成器」的傳統。

  這本書著實讓我驚喜的看見,一位公立小學老師,擁有教育學碩士的媽媽,是如何既保有傳統原則卻不腐朽;既富現代化思維卻又不特異搞怪的另類「中國虎媽」,是怎樣成功地教育自家的孩子;又能親切地援舉真實個案、親身體驗,默默無痕的影響許許多多的爸爸媽媽,來陪孩子一起邁向成功人生。

  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少看電視〉中,作者特別強調:期待孩子不要整天盯著電視看,首先,家裡就要儘量少開電視;身為家長的更要以身作則,自己對「看電視」有所節制;爸爸媽媽用行動來產生說服力,而不是用口頭言語的責罵、嘮叨來阻止孩子看電視。

  作者更以女兒圓圓為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著迷為例,說每晚連播三集(從晚上七點半到十點鐘),正好占去女兒寫作業、練二胡和閱讀課外小說的時間。結果呢,結果作者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經過斟酌,我和圓圓商量,能不能以後回家先練二胡,然後再寫作業。也就是說,電視劇開始之前練二胡,練完二胡後電視劇差不多就要開始了,然後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我是這樣想的:針對圓圓而言學校的作業其實多半是手寫的,在完成作業時並不需要動用多少腦力,不需要深入思考,只要投入一部分注意力就可以完成作業,這是一心二用,但並不影響什麼,如果說有些影響,也並不嚴重。」後來沒多久,圓圓並非在強勢下被迫「關機」,卻也因此很快走出了「賞味期」狂歡日。

  作者說:「關了電視,就關了孩子看電視的慾望了嗎?讓她離開電視坐到書桌前,她就是去學習了嗎?如果不是出於自動自願,不僅當天的學習談不上用心,接下來明天後天她也不想去好好學習。她看電視的欲望在壓抑中更被強化,她的內心在看與不看間充滿矛盾和痛苦—這樣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一再損傷她的自覺和自信。」我們透過案例清楚的看到,作者真正要孩子從看電視,學會理性思考和自制力。

  在〈不做穿西裝的野人〉中,可以看見作者強烈的反對打罵教育,因為打和罵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她說為人父母不可有「強盜邏輯」,更期盼身為家長的,在面對孩子生事惹禍之際,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本來自彼岸的教養書,深深地打動了我的視野與思維。它的魅力和吸引,最主要的是作者以清淺而近於口語的文字,既現身說法又引真人故事來作分析。讓全書充滿溫情與真愛,且深具強度的實用性。

  我相信:這樣的中式另類「虎媽」,必將為華人的家庭教育掀起美好的盛大風行;我願全力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世上所有深愛兒女的爸爸媽媽們。

作者序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一位經常向我索取新作的家長,她在這本書還沒出版時,就讀完了我所有的文章。

   她說:「之前我也讀了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但經常是失望。讀的時候覺得說得句句有理,放下書時卻覺得什麼也不會。有的書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 讓人越讀越自卑,越讀越不知該如何做家長了。讀了你的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對孩子時應該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現在已上初中了,只恨沒早一些讀到這 些文章,你為什麼不早些寫出來呢?!」

  我寫得不算太慢,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寫下這二十幾萬字,但我確實是準備了很長時間,至少有十幾年,從工作到研究,再到親自把孩子一天天帶大。

   我知道,許多家長是非常渴望學習的。這些年來市場上一直不缺少家庭教育方面的圖書,這也說明了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我本人自從有了孩子,也讀了不少談家 庭教育的書。有專家寫的,有成功家長寫的,也有翻譯和「編」出來的。這些書,有的讓人受益匪淺,大多數卻令人失望,更有一些粗製濫造的東西,讀了讓人生 氣。每次站在書店裡,看著那麼多令人眼花撩亂、頭暈目眩的談家庭教育的書,我總在心底暗暗感歎:家庭教育何等重要,家長們確實需要一些好書來指導自己的教 育,可要選到一本不唬人、不蒙人、不講套話、更不誤導人,既科學實用、通俗易懂,又具有操作性的好書是多麼不容易啊!

  作為家長,我深知什麼樣的書對我是有用的。所以,當我經過長長的醞釀和準備,開始動手寫這本書時,內心充滿虔誠。我必須做到讓購買我的書的家長覺得這本書對他們有用,否則,不如不寫。

  我周圍的一些親戚朋友,以及更多的「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看到這些文章後,給了不少積極的回饋。這更鼓舞我把每篇文章認認真真地寫好。

  感謝作家出版社,使這本書得以正式出版,能被更多的家長看到。如果這本書同樣能使更多的家長們感到「實用」,那是我最感欣慰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個書名,毫無比較「媽媽」和「老師」這兩個主體的想法,更無輕視教師育人功能的意圖。在這裡只是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位兒 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家庭是他的第一教育場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場所,父母就是對他影響最深刻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如果沒有獲得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多半很難在他身上正常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媽媽」的重要性勝過「老師」。

  書中處處提到我的女兒圓圓,更多地表現了她的優點。我 無意樹立一個「成功典範」,只是想通過我教育女兒這一「個案」,來呈現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更多的父母們分享一些有效的教育經驗。圓圓是個普通的孩子, 她也有自己的缺點和毛病。由於本書並非重在寫她個人,所以和主題相關性不大的內容就「忽略不計」了。同時,也基於圓圓並非「楷模」而只是案例主角的想法, 本書只寫出其乳名,一些不相關的信息則隱去——這也是為了尊重她的意見,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在這裡我要謝謝我的女兒,是她成全了我的許多相關「經驗」。

   同時,也感謝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旭東先生對本書的推薦,能得到他們的肯定和支持,我深感榮幸。特別是錢理群先生,他並不認識 我,在沒有人引薦的情況下,先生居然能夠在百忙中抽時間看我寄去的稿子。他不但對個別不妥當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而且欣然同意推薦本書,先生做出選擇判斷 的唯一標準就是書稿的質量。先生退休後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到教育公益事業上,此時,我成為直接受益人;我知道,先生這樣熱心而無償地推薦這本書,實是因 為他心裡裝著中國教育,他的服務目標指向的是更多的家長和教師。在此再次向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謝!

  如果讀者朋友們對本書觀點有疑問和不同意見,或者有什麼需要咨詢和反饋的,歡迎通過作者簡介處我的郵箱和部落格聯繫我。我願意盡我所能和大家溝通交流,互相學習。

  願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願天下父母都在養兒育女中感受到美和幸福!

  願生活更美好,明天更美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內容連載

【孩子可以逗,但不能捉弄】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捉弄」孩子,是指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不是電腦遊戲的錯】
 
孩子考試成績好或別的什麼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他上網或超時上網作為獎勵——家長們一方面痛恨網路遊戲,另一方面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而能作為「獎品」的東西,它怎麼會是個壞東西呢?——孩子們就這樣被搞亂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
 
青少年沉迷於電腦遊戲不能自拔的報導經常能看到。表面上看癥結都在青少年自身及電腦遊戲上,可從每一篇報導的字裡行間細看,都能看到或感覺到家庭教育的缺陷。
 
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只能從家庭教育開始。需要家長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沒有家長的改變,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
 
家長要對網路遊戲有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個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在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罪惡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判逆情緒。叛逆情緒只會強化他玩的欲望。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來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雖然沒有一個家長故意去教孩子說假話,即使經常說謊的家長也並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但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為了哄孩子聽話,經常用一些假話來騙他;或者是家長經常對別人說假話,不時地被孩子耳聞目睹,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說假話。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出於成人社會裡的某種掩飾需求,經常說些虛飾的話,雖說只是一種社交技巧,並無道德上的不妥,但如果被年齡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會給孩子留下說假話的印象,教會他們說假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2
    $252
  2. 新書
    85
    $298
  3.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