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下卷/全兩冊)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下卷/全兩冊)
定價:480
NT $ 360 ~ 432
 

內容簡介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以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進程的全球性歷史事件之一,以至於今天仍在以不同的方式迴響。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群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的激情和理想而被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是迷惑了霍布斯邦等眾多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的人數多達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和閱讀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過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布從庫頁島到波羅的海、到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終於繪製出這部既是編年史又是列傳體的泱泱巨著,引領讀者在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的原因,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但作者更相信,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真相大白於世時,任何一個專制政權都無法繼續以原有的方式維繫。「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下卷】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痴,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群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群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名人推薦

  吳乃德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專文導讀
  
  如今蘇維埃帝國的共產夢魘已經過去,雖然許多知識份子仍然不願甦醒。這個夢魘、及其中浩瀚的悽慘,所提供的明顯啟發是:夢魘來自甜美的夢想。因為夢想太過高貴,使得一切邪惡的手段都被容許。——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雷姆尼克是一位仔細觀察時代大格局的作家。他的寫作非常愜意,帶著幽默與誠實,宛如現代的托克維爾。」——《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對於蘇聯帝國之崩潰這個劃時代的轉變,雷姆尼克的口述歷史不僅鏗鏘有力,而且引人入勝。」——葉禮庭(MichaelIgnatieff),《洛杉磯時報》
  
  「雷姆尼克這本著作可能是對蘇聯帝國崩解最重要的描述。……《列寧的墳墓》結合了對大事件的傳統敘述風格及對常民生活的新穎描述方法,非常厲害!」——《博明翰新聞》
  
  「拆解蘇聯歷史,引人入勝之作。……《列寧的墳墓》讀來就像一本小說,帶著藝術般的手法與極為熱誠的同理心。雷姆尼克筆下的人物,最能反映蘇聯極權統治的盛與衰。」——《亞特蘭大日報》
  
  「大衛・雷姆尼克的作品是如此磅礡,其才華洋溢的詮釋讓我們彷彿親身見證了蘇聯帝國與其歷史的崩解。無法想像對這一大事件的詮釋,還有誰能比雷姆尼克更生動、貼切且全面。」——《威斯康辛州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雷姆尼克 David Remnick


  ★一九九四年以《列寧的墳墓》一書榮獲普立茲獎!西方知識界報導和分析蘇聯共產帝國崩潰的經典鉅作,暢銷二十餘年。

  ★美國文壇及非虛構寫作最閃亮的巨星,擔任《紐約客》總編輯十余載!

  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美國久負盛名的記者、編輯和作家。他從1998至今擔任美國《紐約客》雜誌總編輯,1994年以《列寧的墳墓》一書榮獲普立茲獎,1999年獲選為「年度最佳編輯」。他著有《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他關於拳王阿里的傳記也被《時代》評為2000年年度最佳傳記。

  雷姆尼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比較文學及俄文,他先在《華盛頓郵報》當社區記者和體育記者,後出任該報駐莫斯科特派員。雷氏於一九九二年至《紐約客》當主筆,六年後升任總編輯迄今。他把《紐約客》帶到另外一個高度,在他擔任編輯後,《紐約客》已經榮獲三十次以上的美國國家期刊雜誌大獎。他也網羅大量非虛構寫作作家,如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其《尋路中國》《甲骨文》等中國三部曲最初即刊發於《紐約客》。

  雷氏文筆汪洋恣肆,擅長細節和現場描寫,感染力極強,往往透過深入鋪陳把讀者帶入歷史縱深;他立論中肯,講求細節的豐富和實證態度,故一本書所採訪的對象多達上千人。《最寒冷的冬天》作者大衛.哈伯斯坦曾預測雷姆尼克乃是文字媒體的「明日之星」。

譯者簡介

林曉欽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聖母峰之死》等書。
 

目錄

第三部 革命之日
1 「明天將會發生一場戰爭。」
2 失落的幻覺
3 十月革命
4 五月!五月!
5 友愛部
6 黑色九月
7 高塔
8 將軍陣線
9 公民

第四部 「第一次發生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

第五部 舊帝國的遺緒


 

內容連載

結語

〈我的心仍然不快樂〉「THEHEARTISNOTYETJOYFUL」


自從戈巴契夫開始瘋狂「修補」蘇聯體制的那一刻起,真實的時間與感知的時間,似乎都已失去原有的節奏。每一年都像是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各種勝利、苦痛與煩憂,全都座落在這個老舊帝國的地標上。而此現象,也讓人們只願意關注一九九一年的聖誕夜,而無法思考更早之前的事件。那一天,戈巴契夫遞出了辭呈,也讓克里姆林宮上的紅色旗幟降了最後一次旗。直到現在,當時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當戈巴契夫準備離開時,我前往克里姆林宮拜訪他的核心幕僚戈奧爾基‧沙赫納扎羅夫。和戈巴契夫一樣,沙赫納扎羅夫也想改革共產主義,拯救蘇聯體制,並讓它和現代世界接軌。然而,他們的計畫——也是蘇聯共產主義的最後一個心願——最後卻變成一件荒唐蠢事。如今,蘇聯已經成為一座廢墟,整個帝國也正步步瓦解。所有人都在談論民主政治與自由市場。戈巴契夫已經走入歷史,搬運工正忙著將他的東西運出克里姆林宮。

「如果沒有莫斯科,蘇聯這些共和國該如何生存?」沙赫納扎羅夫問道。他的體型瘦弱——既是學者,也是共產黨職官——面露無可奈何的表情。「他們會淪落到什麼下場呢?像喬治亞那種國家該怎麼辦?你覺得他們有辦法用橘子跟沙烏地阿拉伯交換石油嗎?還有亞美尼亞人與亞塞拜然人,你不覺得這兩個民族正在互相廝殺嗎?」

沙赫納扎羅夫的辦公桌上已經空無一物,只留下了一封信,給下一位接任者,信封上面寫著「給任何接替這個職位的人。」

「我只是想讓那個人知道我祝他好運。」沙赫納扎羅夫說:「他們會需要的。」

超過兩年的時間,俄羅斯與其它前蘇聯的共和國都沒有得到好運。此外,它們也沒有足夠的智慧與手段避免政經災難的發生,而只能一一細數各種危機,例如經濟崩解、兩千五百萬名俄羅斯人在「異地」流亡、核子威脅、生態危機、強硬派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興起與各國共產黨的堅不退場等。葉爾辛希望自己在「八月政變」的當下,能夠更快、更果決地做出回應。當時,他還擁有高政治支持度,甚至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能夠避免未來與議會之間長達兩年的對立僵局,更不會導致一九九三年十月時的血腥鎮壓。然而,歷史絕不會原諒任何錯誤,更不會允許任何人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60
  2. 新書
    79
    $379
  3. 新書
    79
    $380
  4. 新書
    85
    $408
  5.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