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系列作品之三
        媒體生態協會「麥克魯漢媒體生態最佳書獎」
        美國政治學會「普萊斯獎」(科學、技術與環境政治類)
      
        《大數據:隱私篇》是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系列作品。
        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從幾樁「網路上不經意的留言,
        卻變成人生污點」的案例,談起隱私權,
        並衍生出一個疑問:巨細靡遺的數位紀錄和記憶,真的是好事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麥爾荀伯格回顧了人類的紀錄簡史,
        從大腦(內部記憶)、以迄於倚重數位科技(外部記憶)的歷程,
        結果就是:世界追求的就是「記得」,「遺忘」成了被遺忘的選項。
        這種「完美的記憶」會引發寒蟬效應,改變我們的言談舉止。
        如果我們都得擔心,關於自己的資訊可能活得比自己更久,
        我們還敢不敢談八卦、聊經驗、批評政治?還是會開始自我審查?
        難道我們只要在網路上公開資訊,就活該從此失去對這些資訊的控制權?難道我們不能決定網路應該在何時「遺忘」這些資訊?
        難道我們真想要一個「因為再也沒有遺忘、也就再也沒有寬恕」的未來?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更應該記得:
        如何忘記一些不必記憶或不該記憶的事,是一項美德。
      
      
得獎記錄
      
        媒體生態協會「麥克魯漢媒體生態最佳書獎」
        美國政治學會「普萊斯獎」(科學、技術與環境政治領域)
      
      
名人推薦
      
        麥爾荀伯格值得讚揚!《大數據:隱私篇》值得閱讀!
        這本書令我們覺醒:我們到底創造了什麼樣的永恆,
        以及我們忘記了這些無盡的積累,可能預示了什麼意義。—— 杜奎德(Paul Duguid),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學家與社會理論學家
      
        麥爾荀伯格運用當代心理學理論的豐富內涵,
        探討了資訊科技如何影響我們對於世界和他人的詮釋。——《自然》期刊
      
        《大數據:隱私篇》針對巨量資料的負面後果,
        提出種種層次的探討與應對之道。
        這也為文學作品,提供了令人深思的新素材。——《金融時報》
      
        對於相關問題的討論,你找不到比這本書更有價值的資料了。——《科學》期刊
      
        針對數位檔案「無法遺忘」的問題,
        麥爾荀伯格已擬出有趣的解決方案,這不應該遭到遺忘。——《新科學家》雜誌
      
        真是一本令人著迷的書。——《連線》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