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

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
定價:380
NT $ 300 ~ 450
  • 作者:李明璁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5-11-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36464
  • ISBN13:9789862136461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最近一次細細聆聽made in Taiwan的流行音樂是哪一首?
在什麼場合、與誰分享、透過什麼媒體?
還記得生命不同階段裡,有哪些印記著喜怒哀樂的旋律?

  流行音樂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深刻記憶了不同時代的台灣故事。

  本書透過「物件、事件、地標、人物」四大主題,與一百五十幀珍貴照片,帶你穿越時空,走進台灣流行音樂的不同現場,窺看橫跨一世紀的盛世變貌。賞玩黑膠、卡帶、CD、MP3到數位串流,回顧音樂載體如何演進、影響聆聽。

  重訪音樂喫茶、唱片行、歌廳、紅包場、中華體育館⋯⋯,體會餘音繞樑的感動。再回首日治時代流行歌后、群星會、民歌手、偶像團體、獨立樂團,細數台灣驕傲的聲音。別忘了無奇不有的禁歌、萬人空巷的五燈獎熱潮、社運異議之聲、揚名國際的電影配樂⋯⋯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所帶領的團隊,歷時一年的資料蒐集、重整與編寫。特邀四位資深音樂人/評論家:馬世芳、劉國煒、葉雲平、熊儒賢,各撰寫一篇專文,或宏觀敘述,或絮語個人生命史中流行音樂「物、事、地、人」的流變記憶。

  全書四章,每章以六篇主題文章接力,透過輕快的敘述節奏,道出從日治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流行音樂身世。附錄台灣流行音樂大事紀,以編年方式呈現;與相關延伸閱讀之推薦書目。

  邀請你翻開一格格記憶的抽屜,重新聽見時代的迴音,青春的心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統籌企劃/李明璁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開授音樂社會學、視覺社會學等課程。研究領域涵蓋大眾文化與東亞社會、媒體消費與性別認同、身體反抗與社會運動等。曾主持文化部「國民小學認識流行音樂輔助教材」計畫、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擔任過文化研究學會理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臺灣智庫顧問。亦曾協助重要文化獎項之評審如金鼎獎、金鐘獎、金視獎、台北電影節、文化部流行音樂旗艦計畫與獨立音樂出版獎助等。以中文發表的學術論文,曾刊登於《台灣社會學刊》、《新聞學研究》、《文化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等國內重要期刊。另著有個人散文集《物裡學》(2009),短篇小說集《Rock Moment》(2014)。
 

目錄

序 在時代迴音裡,聽見青春的心 2

第一章 流行音樂大物件 8
1 復古流行:轉動一世紀的黑膠唱盤 10
2 音樂心情帶著走:卡帶與隨身聽 24
3 網路時代的音樂傳播:MP3、數位串流與YouTube 33
4 樂迷的日常養分補給:音樂刊物 40
5 常民歌唱記憶/技藝:卡拉OK與KTV 49
6 從凝視到消費:歌星造型與偶像商品 54
♫ 關於音樂物件,馬世芳想說的是⋯⋯ 64

第二章 流行音樂大事件 70
1 跳舞時代:摩登台語唱片 72
2 禁歌金曲:壓抑年代裡的自由之聲 82
3 電影配樂:音樂與影劇的美好結合 91
4 異議之聲:社會運動中的流行音樂 97
5 歌唱選秀:來自大眾的新聲音 108
6 偶像團體襲來:八○、九○年代的青春唱跳 114
♫ 關於音樂事件,劉國煒想說的是⋯⋯ 119

第三章 流行音樂大地標 128
1 那些年,我們在唱片行邂逅音樂 130
2 歌廳秀:老派聽歌之必要 142
3 演唱會大朝聖:萬頭攢動集體狂歡 149
4 音樂約會名所:點歌單傳情意 157
5 身體解放空間:從地下舞會到封街飆舞 164
6 獨立音樂集黨結社:Live House 171
♫ 關於音樂地標,葉雲平想說的是⋯⋯ 180

第四章 流行音樂大人物 186
1 台語歌謠:本土流行初登場 188
2 群星匯聚上電視:「國語歌」的第一個高峰 201
3 「唱自己的歌」:七○年代的民歌創作人 214
4 抒情王國的確立:「國語歌」的第二個高峰 226
5 本土搖滾逆襲:「新台語歌」的文藝復興 236
6 小眾品味主流化:新時代的獨立音樂人 246
♫ 關於音樂人物,熊儒賢想說的是⋯⋯ 254

附錄:台灣流行音樂大事紀年表 260
延伸閱讀參考書目 282
 

序言

在時代迴音裡,聽見青春的心跳


  記得曾讓自己深受感動的那首台灣流行歌曲嗎?是在什麼場合、與誰分享、透過什麼媒介呢?無論我們來自何方,屬於哪個世代、性別、族群或階級,甚或已移居他鄉,這塊土地滋長的流行音樂,早已滲入眾人生活日常,迴盪在各自的人生,以及共同的故事裡,訴說並記憶著人們的喜怒哀樂。

  這本書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關於流行音樂的點滴記憶。

  什麼是「流行」音樂?

  所謂的流行,意指在某一特定時期裡,廣受大眾歡迎、喜愛、關注或模仿的人事物。這樣的理解,在時間向度上暗示著「凡流行皆有賞味期限」或「流行是快速且善變的」;在空間層次上,則意指「流行的擴散,總是廣度有餘而深度不足」。

  據此,當我們使用「流行音樂」這個字眼時,第一印象往往只是「特定某時期裡普受大家喜歡的歌曲」。這樣的想法當然不算錯,卻狹窄化了我們對流行音樂的更多想像。如果用英文來說,上述印象其實是指「Pop Song」,是廣義「Popular Music」的其中一種表現「類型」而已,不能直接將前者等同後者。

  其實所謂「Popular Music」,比起中文「流行音樂(或歌曲)」的涵蓋範圍來得大許多。因此,日文似乎較為謹慎地採取片假名直譯為「ポピュラー音楽」,而不是直冠以他們亦有的漢字「流行」。

  「Popular Music」有著曖昧且多重的意義,以下談及的音樂都可以被納入:首先,它可以指涉各種庶民音樂,特別是二十世紀後從傳統民俗音樂衍生出來、被灌錄成唱片的歌謠或民謠;其次,它當然也意指(且時常被理解為)唱片工業為了消費市場所量產的通俗歌曲,亦即前述的「Pop Song」(包括一般所謂抒情「慢歌」、或搭配舞蹈表演的「快歌」等);最後,它還有著在知性或感性上彼此衝突競爭的多元樣貌,比如各種對抗「主流流行歌」的另類曲風——搖滾、龐克、電音等不同類型音樂。

  由此觀之,「Popular Music」其實是一種永遠帶著矛盾張力、卻也因此極為豐富有趣的文化表現,它兼容並蓄或說紛雜並陳了流行與反流行、傳統與現代、庶民與菁英、商業與藝術等不同思維和感受的音樂。

  這本書所採取的「流行音樂」定義,就是此種多元的「Popular Music」概念。換言之,這裡頭既包含一般俗稱的流行歌文化,但又不僅止於此,也涵蓋了「熱門金曲」以外的非主流、甚至是異議性的音樂文化。

  如何訴說音樂的記憶?

  當然,這不是一本歷史教科書,即便它的編寫態度相當嚴謹,姿態卻一點都不嚴肅。我們努力進行了各類資料的蒐集耙梳、比對查證,也釐清了某些以訛傳訛的問題。不過,書寫方式並未依循編年體例,而是不同主題故事的有趣訴說。

  那麼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我期待對讀者來說,翻開這書就好像是在參觀一個名為「時代迴音」的互動展覽,沒有壓力負擔,卻有滿滿的體驗收穫。在長達一年、多達十幾位工作團隊成員參與的製作過程中,與其說我的角色是主編或作者,或許更近似一個策展人。

  一方面,我們嘗試將不同領域或主題的素材,以新的詮釋方式加以闡連,使得流行音樂、個人生命、群體記憶與社會變遷這四條軸線,能更有機地連帶、緊密地交織。也希望書裡所展示的文字與圖像,能帶來更多的經驗互動,邀請讀者不只是被動地閱讀,更能主動加入音樂回憶的重建工程。

  全書共分四大章,彷彿四個展覽廳:音樂物件、音樂事件、音樂地標與音樂人物,透過各六篇的主題文章,輕快敘說從日治時期到數位時代的在地音樂記憶。此外,也邀請四位資深音樂工作者:馬世芳、劉國煒、葉雲平、熊儒賢,各撰寫一篇專文,為大家特別導覽。

  然而,即便是印象派畫作收藏最多的奧賽美術館,也不可能展出所有大師的名作;本書更不敢妄稱這是台灣流行音樂的典藏之作,畢竟還有太多值得被介紹討論的代表人物、經典歌曲、重大事件和有趣物件,限於篇幅與主題設定而無法收錄。這不僅是遺珠之憾,我們也要向所有在書中未被提及的音樂工作者們,致上最誠摯的歉意。

  特別感謝台北市文化局的出版資助。除了本書,另一本由我統籌策劃的同系列新書亦將同步推出——《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議題》,探討在全球化與數位化浪潮中,台灣音樂風景的各種變貌與未來可能。希望這兩本一套的設計,能引導我們從流行音樂歷史的回溯梳理,前進到對未來音樂趨勢的探問展望。

  最後,熱切邀請已讀到此頁的你,和我們一起翻開一格格記憶的抽屜,重新聽見時代的迴音、青春的心跳。

文—李明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1
  5. 新書
    85
    $323
  6. 新書
    88
    $334
  7. 新書
    $380
  8. 新書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