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

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
定價:620
NT $ 414 ~ 558
  • 作者:易以聞
  • 出版社:三聯
  • 出版日期:2015-12-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438361
  • ISBN13:9789620438363
  • 裝訂:平裝 / 49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時代久遠,而電影始終發亮。

  香港電影素來充滿生機。它既海納外來元素,又將之融入本地民間,形成在國際影壇自成一格的獨特文化。

  此書從二十三篇專論着手,聚焦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細察其從倫理言情到心理探索、從傳統寫實到現代抒情的發展脈絡;並藉着回顧吳回、程剛、李鐵、李晨風、左几、楚原、唐書璇、陳韻文等多位傑出影人的文藝作品,探討他們為這三十年來香港電影所締造的文藝空間、人文風景。

  本書作者並不欲以懷舊的態度,去將所有舊事情理想化,而是希望從資料入手,以更實在的方法,釐清一些過去因約定俗成的偏見或論述之欠缺而積存下來的誤解,將半世紀前香港電影的獨特性勾勒出來;從而突顯幾代電影人為建立本地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向他們多年來源源不絕的創作,致以衷心敬意。

  全書分五部份。第一部份是綜論,嘗試以「重新認識粵語片」為主題,簡略介紹吳回、李鐵、程剛等幾位在粵語片發展史中舉足輕重,卻一直鮮被論述的編導的重要作品,為五十年代粵語片的黃金時代,建構初步的藍圖。第二和第三部份則分別以「寫實」與「改編」為主題,探討五十年代粵語片在文化身份上的獨特性。前者由一九四九年攝製、一九五○年上映的《珠江淚》開始,回顧戰後香港的粵語片影人如何受到南來電影工作者影響而改變拍片方針,同時又靈活地脫離左翼電影運動的政治掣肘,並將「以情寫實」的原則,從戲裏一直貫徹到戲外,為當時物質困乏的社會,傾注深厚的人文價值。後者則通過《寒夜》(1955)、《小婦人》(1957)、《梁祝恨史》(1958)、《金山大少》(1959)等幾個例子,考察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粵語片編導,如何在大量向中外文學與電影取經的同時,又積極照顧眼前的觀眾,將舶來的故事全面本地化,說出真正代表自己的新故事。

  踏入六十年代,隨着香港經濟逐步工業化,社會裏的問題亦漸趨複雜。過去中聯等公司出品的優秀粵語片一直強調的理想倫理與價值觀,在現實裏開始備受考驗。在第四部份,我們將看到這些中聯影人在新時代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他們年歲漸長,在節奏日益急促的社會中,顯得舉步為艱。新一代的接棒,便顯得尤其迫切。

  後來粵語片式微以至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邵氏」、「國泰」等大機構以雄厚資本製作、內容高度商業化的國語片。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獨立的聲音,嘗試在大片廠制度的夾縫中破繭而出,為影壇響起新的樂韻。在第五部份,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兩位對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發展影響深遠的先鋒──唐書璇與陳韻文的作品上。前者自編自導的首作《董夫人》(1968)雖只能以獨立資金完成,卻在海外影展一鳴驚人,為香港電影的現代抒情風格踏出重要一步。陳韻文則由七十年代中在電視台編寫劇本開始,一直憑其細膩敏感的筆觸、對人性深刻透徹的觀察,突破了商業機構流水作業的生產局限,為譚家明、許鞍華、嚴浩等一眾新銳導演寫下一個接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劇本,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形成奠下基礎。

  這本書並不打算以一種懷舊的態度,去將所有老去的東西理想化,而是希望從資料入手,以實在一點的方法,釐清一些過去因約定俗成的偏見或論述之欠缺而積存下來的誤解,將半世紀前香港電影的獨特性勾勒出來;從而突顯幾代電影人為建立本地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向他們多年來源源不絕的創作,致以衷心敬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易以聞


  電影研究者,「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7
    $414
  2. 新書
    79
    $490
  3. 新書
    79
    $490
  4. 新書
    85
    $527
  5. 新書
    88
    $546
  6. 新書
    9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