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定價:350
NT $ 220 ~ 584
  • 作者:黃俊傑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5-12-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01182
  • ISBN13:9789863501183
  • 裝訂:精裝 / 357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蔡元培先生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梅貽琦先生則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知識商品化、教育市場化以及高教過度擴張的巨浪之下,
  本書正是對大學精神原鄉的回歸與探求。


  進入21世紀之後,大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大學也面對兩項嚴峻的挑戰:一是通訊科技與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使各國的大學教育趨同潮流加速發展,二是世界各國大學教育市場化與知識商品化的潮流,更為加速發展。

  現代大學應如何因應21世紀的新挑戰呢?本書作者將多年來開授同一名稱之通識課程的授課稿本,撰寫成冊,全書共十四講,分為「導論」、「傳統與現代」、「實踐」、「展望」等四篇,以臺灣高等教育之現狀作為焦點,探索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本書並展望21世紀大學教育之願景,指出「世界的轉化」源自於「自我的轉化」。作者希望藉由重訪大學之理念,引發讀者思考因應挑戰之對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獎(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出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個人首頁:huang.cc.ntu.edu.tw
 

目錄

自序

【導論篇】

第一講 導論:大學之理念與實踐
 提要
 一、引言
 二、導論:「大學之理念」探討
 三、大學之「理念」與「實踐」的辯證
 四、大學理念與實踐發展之歷史脈絡
 五、結語
 附錄

第二講 21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與臺大精神
 提要
 一、引言
 二、21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
 三、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新時代
 四、21世紀是亞洲崛起的時代
 五、臺灣歷史激流中的臺大
 六、臺大歷史的主旋律:教育主體性的追求
 七、結論
 附錄

【傳統與現代篇】

第三講 傳統書院的「全人教育」與現代大學的建立
 提要
 一、引言
 二、傳統書院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三、書院教育的特色與核心價值
 四、傳統中國官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特質
 五、海峽兩岸現代大學的建立
 六、結論
 附錄

第四講 大學的發展軌跡、方向及其問題:歐美與臺灣
 提要
 一、引言
 二、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性化」過程:韋伯學說簡介
 三、從「神聖」走向「世俗」:西方大學發展的軌跡與方向
 四、19世紀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研究型大學的興起
 五、戰後的世局與大學的變化
 六、戰後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方向
 七、結論
 附錄

第五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一)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創造及傳播知識的動力:類型與本質
 三、大學的知識社群特性
 四、結論
 附錄

第六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二)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知識社群中的師生關係
 三、大學社群中知識的傳遞:通識教育與教科書之政治問題
 四、大學師生的社會角色
 五、結論
 附錄

【實踐篇】

第七講 大學作為政治組織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行政體系的建立及其理論基礎
 三、大學行政組織之運作及其問題
 四、大學行政組織的本質及其分析
 五、結論
 附錄

第八講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作為經濟組織之特質
 三、大學經濟資源之獲得
 四、大學經濟資源的分配
 五、結論
 附錄

第九講 大學與政治領域之關係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與政治領域之關係及其本質
 三、「國家」介入大學事務的理論基礎
 四、「國家」介入大學教育之管道、程度及其問題
 五、結論
 附錄

第十講 大學與經濟領域之關係
提要
一、引言
二、大學與產業界緊密關係之必然性
三、大學與產業界關係之性質
四、不穩定關係下之問題及其對治之道
五、結論
附錄

【展望篇】

第十一講 21世紀亞洲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全球化時代的觀點
 提要
 一、引言
 二、全球化時代亞洲高等教育的新挑戰(一):霸權國家的文化成為普世價值
 三、亞洲地區的大學因應文化霸權挑戰的對策
 四、全球化時代亞洲高等教育的新挑戰(二):教育主體性的失落
 五、亞洲地區的大學重建教育主體性的策略
 六、結論
 附錄

第十二講 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
 提要
 一、引言
 二、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
 三、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內容、本質及其目的
 四、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方法
 五、教師自我轉化的具體方法
 六、結語: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效果
 附錄

第十三講 21世紀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新取向
 提要
 一、引言
 二、21世紀的新趨勢與新挑戰
 三、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新方向:理論基礎與學習方法
 四、結論
 附錄

第十四講 結論:21世紀大學生如何「改變世界」
 提要
 一、引言
 二、21世紀的新挑戰
 三、因應21世紀新挑戰的方法:自我的轉化
 四、為什麼「自我的轉化」可以啟動「世界的轉化」?
 五、結論

附錄
附錄一 「一流大學」的指標與內涵
附錄二 臺大通識核心課程領域的改革、挑戰及其展望
附錄三 醫學教育需要何種人文精神?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作者序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這部書是我在臺大多年來所開授同一名稱之通識課程的授課稿本(授課全程影音檔見: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099S124),經大幅修訂增刪而成。在本書付梓出版之際,我樂於向廣大讀友說明開授這門課程的一些粗淺想法,以就教於讀友。

  大學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顆光芒奪目的珍珠,不論在東方或西方教育史上,都源遠流長,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大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達到新的高峰。大學師生所研發的高新科技或創新知識,常常具有引領或改變人類生活方式與文明之方向的潛能。但是,另一方面,21世紀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壯大、高新科技的創新以及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卻也像是驚濤駭浪,強有力地衝擊著大學的海岸線。早在上世紀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總校長的柯爾(Clark Kerr,1911-2003)就預告:21世紀對美國高等教育而言,在歐盟與日本的經濟競爭之下,將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見Clark Kerr, Troubled Times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1990s and Beyon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公元2000年,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長的都德斯塔(James J. Duderstadt,1942-),就對美國的大學能否因應21世紀經濟的新挑戰而轉型成功,頗為憂心忡忡(參看James J. Duderstadt,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經過15年後的今日看來,包括海峽兩岸華人地區大學在內,世界各國大學所面臨的經濟與社會變遷的挑戰更是與日俱增。

  我認為,大學在21世紀所面對的諸多挑戰之中,最為重大而影響深遠的有以下兩項:第一是:通訊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使各國的大學教育趨同(convergence)潮流加速發展。早在1994年,柯爾(Clark Kerr)就回顧20世紀的工業與高教發展,指出兩者均出現趨同之趨勢,使各國的高等教育之藩籬逐漸淡化,甚至為之泯滅,學習內容日益統一(參看Clark Kerr,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pp.1-2)。全球化趨勢對世界各國大學教育之衝擊至深且鉅,曾任教育部長的郭為藩先生(1937-)稱為大學之「靜默的革命」(參看郭為藩:《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序〉)。

  隨著通訊科技在21世紀的快速發展,教育的全球化與趨同化已經成為不可遏止的新潮流。世界頂尖大學不僅在其他國家設立分校,也紛紛開設「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 OCW),推動「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憑藉優秀的師資與優質的授課內容,吸引各國不同年齡的學習者上線學習,其中少數不具有正式學歷,但選修數十門MOOCs課程而表現優異的青年,也能被大企業如Google公司所錄用。這類線上課程日益擴張的「市占率」,使全球化下的窮國、弱國、小國的大學教育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哀苦無告。在課程內容趨同化的趨勢之下,各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學教育內涵,或課程品質難以與世界頂尖大學所開授的課程相比擬之課程,愈來愈難以存在。

  第二項挑戰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各國大學教育市場化與知識商品化的潮流,更為加速發展。21世紀開始的10餘年來,世界各國經濟不景氣、青年失業率攀升、貧富鴻溝加深,都使大學生和家長對接受大學教育的態度趨於保守,選擇科系日趨「就業導向」。美國的大學在1960年至1980年間快速擴張,以工程學門與管理學門發展最為快速(參看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60-1980,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p.xii-xiii)。東亞各國社會的「實學」傳統源遠流長,近代日本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在《勸學篇》(《學問のすすめ》,東京:岩波書店,1978年)中就提倡青年應學習會計、工程等可以謀生的「實學」。由於「實學」傳統源遠流長,所以,近代東亞各國的大學教育特別重視「就業導向」。

  進入21世紀以後,各國政府以特別預算推動提昇高等教育專案計畫,例如德國政府所推動的「卓越研究群」(Cluster of Excellence)國家級計畫、日本政府所推動的「大學卓越研究中心」(COE)計畫或「全球化卓越研究中心」計畫、韓國政府所推動的BK21與BK21+計畫、中國大陸的「211工程」、「2011工程」、臺灣所推動的從「卓越研究計畫」到「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雖然都涵蓋各學科,但卻都是以奈米科技、通訊科技、生命科學、認知科學(“Nano-info-geno-cogno sciences”)等具有市場商機的高新科技為高教投資重點領域。自2014年起,臺灣高等教育界主張提升研究成果商品化的比率的呼聲甚囂塵上,許多學者要求各大學強化各校研究中心的前期產業連結及後端技術商品化機制。關於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現況,曾於1985年至1991年出任西北大學校長的張豈之(1927-)先生曾指出,大陸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問題是:「三重三輕」──「重科學輕人文、重技術輕素質、重數量輕質量」。張先生並指出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由於受到『唯技術論』者的影響,大學教師成為『工人』,大學生成為『產品』,大學這個『工廠』追求的是物質與金錢的效益,以產出多少能夠被社會認可的『合格產品』作為評價其存在價值的標準。」(見:張豈之、趙萬峰:〈人文教育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南國學術》,第5卷第1期,2015年1月,頁7)。這是對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非常深刻的觀察。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在2015年6月發公文,通知日本設有人文學部的60所國立大學進行「改革」,至2015年8月《讀賣新聞》調查,國立大學將近半數共26所大學,均已廢除或調整人文社會系所,原有教師員額刪減或移到新設的學部,但文科省官員否認有打壓人文社會系所之政策(見《讀賣新聞》2015年8月24日報導)。日本高教的變局也引起國際媒體如英國《衛報》的報導。進入21世紀,不僅亞洲各國高等教育日趨實用取向,文化底蘊深厚的歐洲亦然,舉例言之,2003年起丹麥科技部推出「從理念到訂單」(“From idea to invoice”)的高教政策,所有國立大學系所都加以重整,例如社會科學系改名為「商業與社會學系」等等。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今(2015)年起停開「創意寫作」學士學位學程,索瑞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今(2015)年也取消政治學系,辭退許多教職員。從「大學之理念」的自主性立場來看,當大學淪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扈從,教師就淪為大學知識百貨公司的專櫃售貨員,而學生也就成為大學知識百貨公司的消費者,教育云乎哉!其事可哀,其情可憫!

  但是,我必須嚴肅強調,我深刻認識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優質的技職專業教育,不僅使學生獲得一技之長,使學生畢業後可以在日益細密的分工體系中,獲得較佳的就業機會與工作尊嚴,也對國家競爭力大有裨益,德國的經濟競爭力就建立在優質的技職教育之上。我想在這裡強調的是:21世紀日益壯大而過度發展的教育市場化巨流,使得世界各國大學之理念不能免於知識的「數量化」、「標準化」和「商品化」的趨勢。舉例言之,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界過度強調「產業合作」或「研究成果商品化」等考評指標,大學爭排名,教授計點數,其實對大學之理念傷害甚大。

  大學確實是燒錢的機器,即使是經費充沛的世界頂尖大學,也常有財難之嘆,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校長的有馬朗人(1989-1993年任校長),將他在校長任內的報告或演講編為專書,也感嘆經費不足(有馬朗人:《大學貧乏物語》,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大學確實普遍都出現「財務資源的貧困」。但是,大學教育與研究過度追求商品化流弊之所及,更使得大學陷入「精神資源的貧困」,師生在大學教育現場中難以遠離痛苦,獲得快樂。在教育市場化的巨浪中,老師們好像坐在一艘大船上的旅客,被迫必須緊盯船上的甲板或船舷兩側的波浪,因此很容易暈船或嘔吐,師生很難從容地在船上體驗在智慧之海中航行的樂趣,也很難有時間遠晀海岸的地平線或岸上漁家燈火之美,更沒有時間在大船的甲板上閒庭信步,仰望北斗七星,校正研究與教學的新方向。在邁向「一流大學」的路上,其實「氛圍」比「機制」更重要,但是,當前的大學作為師生精神家園的氛圍日益淡薄,甚至杳不可尋,老師和學生在大學裡不易獲得「教研工作的意義感」與「知識追求的愉悅感」。

  在上述21世紀高等教育新潮流的背景之中,民國6年(1917年)1月9日蔡元培(1868-1940)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中所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蔡先生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所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梅貽琦(1889-1962)先生在民國20年(1931年)12月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演說中宣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話,就特別繚繞耳畔,深扣心弦!盱衡國內外大學教育的現況,教育市場化與知識商品化的巨浪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正日夜腐蝕並席捲大學之理念,呈現一幅「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高教圖象。

  噫!秋深了!資本主義的幽靈正在世界各國大學校園遊蕩,所有的現實主義者與功利主義者,都組成了神聖同盟,隨時準備攫取大學的靈魂。現代大學的校園,宛如20世紀美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筆下的「荒原」(“Waste Land”)。民國初年蔡元培先生的呼籲,置於21世紀高等教育的場域中,很像《聖經‧馬太福音3:3》所說「在曠野中有人呼喊」(“The voice of on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在高等教育的涼雲暮葉之中,蔡先生的話雖是空谷足音,但特別引人側耳傾聽,心馳神往。我設計並講授《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這一門通識課程,也可以說是某種曠野中的吶喊,在知識商品化的潮流中,希求回歸大學精神的原鄉。我以虔敬之心,祈求本書讀友接納我的理想,寬容我的不足。本書初稿承蒙但昭偉教授、黃藿教授、蔡振豐教授、張崑將教授審閱,提出諸多教言,惠我良多,謹敬申衷心之謝意。

黃俊傑
 

內容連載

第一講 導論:大學之理念與實踐

一、引言


本講通論:「大學之理念與實踐」。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第1章),大學生如何利用在大學四年青春黃金歲月,努力充實自己,奠定札實基礎,揚帆出發,使自己邁向人生的康莊大道,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進入大學求學,我們必須首先對「大學之理念」進行深度思考。

本講旨在探討現代大學之發展及其當前問題,分析當前大學社群之內部問題,以及大學社群與非學術社群(如政治、經濟、社會部門等)之互動關係,並探討21世紀全球化時代大學的新挑戰與大學教育的新課題。

二、導論:「大學之理念」探討

我們首先從一個重要問題開始:如何分析大學之理念?要分析大學之理念,我們要從21世紀大學快速擴張與競爭的激烈化談起。

我們先從亞洲的大學之擴張來看。1990年代以後臺灣民主化的邊際效應之一,就是促使臺灣的大學數量急速擴張,所以,上世紀末許多人士就主張,臺灣過度擴張的高等教育,必須分層次發展,以免資源未能有效運用,其中以民國83(1994)年6月22日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開幕式上,李遠哲先生所發表的專題演講,最具代表性。李先生說:

在為數較少的最上層的「研究大學」裡,我們該選擇少數極優秀的人來訓練特殊才能,成為新知識、新思想與新的理念的創建而努力。這些「研究大學」一定要趕上世界上的先進國家,在次一層的「一般大學」裡我們應該注重各種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而在為數最多、較短期的「社區學院」裡,則注重動手的能力,也就是說注重技職的訓練,這些在不同層次高等院校求學的學生們,雖然反應他們高中的學術成就和個人志趣,隨著他們的成長,與以後的優越表現與興趣的改變,也能在第二年或第四年結束後考慮轉入不同類別的大學的可能性。

把高等院校,不以職業類別劃分為師範大學、技術學院、海洋大學、醫科大學等,而以較有明顯上下層次的「研究大學」「社區學院」等的劃分,是考慮到學生不同的才能、不同的成就、求學管道的流通與資源的有效使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3
    $220
  2. 新書
    85
    $298
  3. 新書
    88
    $308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
    $315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95
    $333
  8. 新書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