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帶著走!

覺悟,帶著走!
定價:320
NT $ 253 ~ 466
  • 作者:大衛‧米奇
  • 原文作者:David Michie
  • 譯者:關靜瀟
  • 出版社:光潽文創
  • 出版日期:2016-01-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244114
  • ISBN13:9789869244114
  • 裝訂: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給習慣躲在煩惱的舒適圈,卻深受煩惱所苦的人──
分析式的觀想禪修,引導你自困境中突圍;
帶著覺悟,在生命的旅途勇敢暢行。

  本書根據西元八世紀佛教偉大論師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而作。閱讀寂天此書經常使人望而卻步,就像一個不熟悉古典音樂的人,要他聽整場貝多芬交響樂時的心情。如果沒有參考資料或有人提供指引,很可能因為「太難」,將學習的動機打入「冷宮」。

  作者以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全新詮釋寂天的教義,將藏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方法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從佛法的角度去探討覺悟所需的慈悲思維;第二部分為實踐。該如何開始走上悟道之路?這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為了深度的轉化,我們需要那些心理工具?觀想、修行方法與技巧?

  開發內在,覺悟可以深入,也可以輕鬆做到!

  【亮點推薦】

  寂天,轉化生命的慈悲力量

  ●寂天的《入菩薩行論》,讓達賴喇嘛每讀必熱淚盈眶!「對於慈悲以及菩薩行的理解,全都基於我讀過的這本書。」尊者如是說。

  ●寂天的詩句匹敵莎士比亞熱情奔放的篇章,辛辣而驚豔,但閱讀寂天的教義卻常令人望而卻步。本書為你做了最好的嚮導!

  ●「佛教化」的思想被重新包裝,竟然連基督教佈道者也喜歡。

  ●為不了解佛法的讀者而寫,不論你的文化背景是什麼,都可以帶著「覺悟」趴趴走。

  ●掌握「覺悟」的關鍵,教我們以菩提心關注事物,用百萬分之一的努力,換來非凡的幸福。

  ●分析式的觀想禪修,提供一系列對抗絕望、憂慮的解藥,打破不快樂的迴圈。

  ●給願意加入修行這條精彩旅程的人,找到感悟,遠離了孤寂。

  ●喚醒每個人內在的佛性:為達成覺悟而提供一步步的指導;並且像寂天一樣實現自己個人的飛躍(personal transcendence),而這都是目前我們無法想像的。

【媒體推介】

  米奇用輕鬆簡單的方式表達佛陀的教導,使佛法不再神秘。——Sunday mail(星期日郵報)

  米奇是個善於講述故事的人,他將信仰與修行變得容易理解,並且輕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

  如果你是一直在尋找淺顯易懂的藏傳佛教書籍的讀者,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米奇在講述佛陀的教導時,既生動幽默,又沒有過度的狂熱與膚淺。——Shambhala Sun(香巴拉之日)

  他用幽默、嘲諷的方式來看待西方既存的問題,並教我們如何通過修行的方法走向佛陀的智慧,用以辨別永恆的幸福或短暫的歡愉。——Mandala Magazine(曼陀羅雜誌)

  米奇將佛教的本質濃縮於淺顯的文字裡,並回答了一些高深的命題,也為內省提供了一個起點。——Herald Sun(先驅之日)

  這是一本能吸引我一口氣讀完的書!如果說佛法是一面鏡子,那麼米奇則是把鏡子舉到讀者的面前。本書不僅包含佛法的精髓,也講述了佛法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以及通往它的方法。——Elephant Journal(大象雜誌)

  追求幸福就像長時間乘坐過山車上上下下的,尤其當我們任憑漫延的欲望與牢固的憎惡控制情緒的時候。藏傳佛教為這種瘋狂的旅程提供了另一種途徑──透過修行使內在更加平靜與圓融。——Spirituality and Practice(靈性與實修)

  你會感到本書作者的確是在親身實踐他所提供的這些方法。而這給予了人們信心與內在的平靜。——Modern Sage Magazine(現代聖人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米奇 David Michie


  大衛‧米奇 David Michie是美國暢銷書作者。出生於辛巴威,畢業於南非羅帝思大學(Rhodes University),曾旅居英國倫敦十年。目前與妻子定居澳洲柏斯。

  他的著作已翻譯成許多語言,在國際上出版發行。小說類作品:《達賴喇嘛的貓:又稱小雪獅,是來自天堂的、不受限的幸福,是美麗、珍貴的提醒,叫人要活、在、當、下。》(THE DALAI LAMA’S CAT)、《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純粹詐欺》(Pure Deception)、《終結期限》(Expiry Date)、《拉薩魔術師》(The Magician of Lhasa)。非小說類著作:《忙碌人士來學佛》、《快點來靜坐》、《即時開悟》、《隱形說服者》(The Invisible Persuaders)、《忙碌人士來學佛》(Buddhism for Busy People)、《在不確定的世界找快樂》(Finding Happiness in an Uncertain World)、《快點來靜坐:內在平和與身心健康的初學者工具箱》(Hurry Up and Meditate)。
 

目錄

導言
第一部    培養慈悲
第一章    選擇覺醒
第二章    好高騖遠還是活在當下?
第三章    內化或只是外顯
第四章    淡化自我意識
第五章    菩提心從慈悲做起
第二部    活用慈悲
第一章    開心:布施波羅蜜
第二章    修行:持戒波羅蜜
第三章    感恩:忍辱波羅蜜
第四章    正念:喝咖啡的瑜伽
第五章    打破不快樂的輪迴
第六章    精神的四助緣
第七章    最偉大的老師
第八章    飼喂善狼
第九章    空性與聖誕老人
第十章    內心世界的冒險
第十一章  世間八法
第十二章  覺知的行為
第十三章  獻詞
附    錄  如何觀想
 

編輯推介

  佛法的要點,是讓我們感到更幸福和更多內在的平靜。立足於現實生活中,寂天的教導給予令人驚歎的智慧;而實踐這些智慧,則可以讓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體味現實。這對慣於被壓力、紛繁和焦躁的棍棒不斷鞭打成傷的人們而言,無疑提供了一帖特效藥。

  作者大衛‧米奇從八世紀的寂天菩薩著作《入菩薩行論》抽絲剝繭,不是對論典的八百段詩句進行逐條分析,也沒有按照其章節順序來寫,而是舉親切平易的生活事例,用流暢文筆,為不熟悉寂天和佛教的讀者,提煉出遠離痛苦、經驗永恆悅樂的方法。

導言

  「對於慈悲以及菩薩行的理解,全都基於我讀過的這本書。」達賴喇嘛談到寂天的《入菩薩行論》時,這樣說道。

  每當達賴喇嘛演講結束時,總是有聽眾問:「您可否推薦一本關於如何修行與實踐佛法的書?」

  在達賴喇嘛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總一如既往地回答:「寂天(Shantideva)的《入菩薩行論》(《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這是藏傳佛教的經典著作之一,內容建議:如何於生活中實踐佛陀所有的教導。

  《入菩薩行論》不僅是藏傳佛教最值得推崇的經典之一,也是史上極非凡的著作之一。印度僧侶寂天在西元八世紀,為了激發自身的修行,完成了這本堪稱世界上第一本自助修行指南。他在書中指出「重構」(reframe)現實經驗的具體方法,以幫助眾生得到更高的幸福與內心的平靜。

  此外,本書還指引通往藏傳佛教的道路,以簡單有效的分析工具,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走向對現實與真實本性的(true nature of reality)深刻體悟。「菩薩」(Bodhisattva)意指透過覺悟來救度眾生的種種苦難者。因此,菩薩的生活方式(即菩薩行)被視為對慈悲的解釋。

  《入菩薩行論》之所以卓愈非凡,令人驚異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在八世紀前完成的這本書,其中包含的智慧,仍然適用廿一世紀的今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200多年來,這個世界似乎沒有改變些什麼。人性始終如一,我們依然在為同樣的事情努力奮鬥;而對人性的理解也無人能比寂天更加深刻。

  就像所有偉大的靈性導師,寂天也會運用比喻來讓闡釋更加生動。如同在掛毯上繡滿花紋,他的教導也於書中屢屢出現的事例所照亮,生動、質樸,且常常出人意表。寂天對語言有著詩人般的理解,他在一些詩句中的表達是如此傳神與深刻,以至於可以與莎士比亞熱情奔放的篇章相匹敵。這些詩句,達賴喇嘛儘管非常熟悉,但再讀時依舊熱淚盈眶!

  遇見最棒的寂天

  關於《入菩薩行論》,最令人驚詫的是,迄今為止西方世界仍對其知之甚少。

  如果你問寂天是何許人?多數反應是一臉茫然,甚至不確定地猜測他是印度足球運動員?或者寶萊塢演員?在我三十幾歲成為一名佛學班成員(Buddhist-class attendee)之前,即便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科研究生,亦從未聽說過寂天。這就是西方文化中,地域主義的狹隘本質。只要隨便走進一家書店,肯定能看到亞裡斯多德、笛卡兒或佛洛依德的名字。至於寂天,店員會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得專程為您預訂。」

  閱讀寂天菩薩的教義,多少會令人望而卻步。就像要一個不熟悉古典音樂的人,聽整場貝多芬交響樂時的心情;或者一個藝術門外漢站在著名的美術館前,猶豫著是否要踏上入口的臺階。儘管我們也會被某些新領域所吸引,卻同樣面臨一個問題:究竟要從哪裡開始?這本《入菩薩行論》如果沒有參考資料或有人提供指引,也很可能會因為「太難」,將學習動機打入「冷宮」。

  如果有一本指南能夠指出這些難懂而重要之處,並熱誠的將書中主題演化出生動活潑,那麼這個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會發展成靈感的泉源。

  我希望能透過本書,充當嚮導的角色。《覺悟帶著走》不是關於寂天的學術性論文,亦非逐條分析《入菩薩行論》的八百段詩句,我只引用了其中的七十五條。為了讓寂天的著作能夠帶給讀者更多實用性,我依主題來劃分,而不是按照《入菩薩行論》的章節順序。

  《覺悟帶著走》的第一部分,是從佛法的角度去探討覺悟所需的慈悲思惟,或者說是「識」。在佛法中,「識」(mind)常常表示「思惟的狀態」(state)。第二部分為實踐。即如何開始走上悟道之路?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為了深度的轉化,我們需要哪些心理工具?觀想技巧與修行方法為何?

  我在書中舉了一些如何將佛法融入生活中的實例。之所以講述自己的故事,並非表示我多麼地與眾不同;恰恰相反,在修行的旅程中,我仍然需要面對許許多多的挑戰與挫折,幸福與平靜並非只為我個人而設。我雖有自己獨特的感知,但對於那些試圖將佛陀教導引入忙碌生活中的人們來講,這些經驗都有共通性的。

  本書並非專為希望透過閱讀瞭解寂天的讀者所寫,而是給那些願意加入精彩旅程的人,但願通過我的文字可以讓你找到一些感悟,或許重建對佛法的信心。當踏上修行這條艱辛而充滿考驗的道路時,你已遠離了孤寂。

  將禪修結構化

  由於大部分的讀者都很忙碌,每天只能抽出一點點寶貴時間在閱讀上,所以我把每個章節都寫得短小易懂,以方便大家可以在火車上,或者是晚上睡覺前在床上讀一讀。

  《覺悟帶著走》主要目的是,提供給禪修者一些分析式的指導。針對一個個不同的主題,提出思考和修行上的建議。這些觀想與練習是以傳統修行方法為基礎,並做了適度的改變,以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本書共十八章,涵蓋了藏傳佛教所有的方法(Tibetan Buddhist path)。真誠地希望本書能成為你熟悉佛教教義的工具,並透過閱讀更了解寂天,進而在生命的道路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身體力行實踐分析式的觀想,與僅僅閱讀文字的區別何在呢?區別在於理解的深度不同。儘管從閱讀中獲得的理論知識(intellectual knowledge)對我們有所幫助,但如果這些知識有可能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觀點,我們就需要在更深的基礎上去理解禪修。因此,唯有透過非概念化的直接體驗,才能真正了解禪修對我們的意義。

  「證」(realization)的重要性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關於西非可可豆種植工人的報導,這些種植可可豆多年的工人們,每年都需要向歐洲巧克力工廠提供大量的豆子。這些工人們都聽說過巧克力,並且知道:巧克力是固體,是甜的,含有濃縮牛奶,放進嘴裡時會融化等等,也知道歐洲人非常喜愛吃巧克力。但大部分的工人們卻從未見過巧克力,更別提品嚐了……。因此,他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小苦豆子會有這麼大的需求。

  直到有一天,電視臺工作人員帶來一些巧克力送給種植莊園的工人們品嚐。工人們拿著巧克力,專注的撕開鋁箔包裝紙,仔細審視這些神秘的棕色板粒,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然後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綻放出神奇的表情,他們終於找到了答案: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苦豆的原因。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有真實的認知。

  觀想創造了直接體悟的可能性。也許很多人對寂天的著作並不陌生,對於自我認知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並不匱乏。但就如同咖啡豆種植工人一樣,沒有嚐過第一口巧克力的滋味,所有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唯有親身體驗才有可能真正體悟見到實相。

  「證」(realization)是指對某一現象的理解成熟到一定程度時,改變我們行為的那個認知。例如中年人都知道除了工作外要注意多運動以保持健康,但有可能只有當他躺在往醫院的救護車上時,才會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證」也指態度的轉變。我曾經介紹一位朋友給一個憎恨同性戀、脾氣暴躁的老年人認識。在他們享用過豐盛而愉快的餐食後,留給老先生相當好的印象。當我告訴他這位朋友是一名同性戀時,當下改變了老先生那無可救藥的偏見,「證」就這樣出現。

  我們可以透過觀想來超愈對事物表象的理解,進而尋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寂天在此時提供了深遠而有益的教導。我們都知道,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絕不能那麼理所當然地度過每一瞬間,但我們真的這麼生活嗎?我們都明白與成功比起來,失敗和不幸提供了更好的成長機會;可是每當遇到危機的時候,有誰會想到這點呢?很多人都想像自己的生活應該遠比那些傳記裡的名人更多彩多姿,但誰又曾經花費精力去探索過這些可能性呢?

  分析式觀想掌握著探索生命意義的關鍵。對於觀想過程不是很熟悉的讀者,我在附錄裡提供了如何觀想的方法。對已經熟悉觀想的人,也可以在進行分析式觀想之前,閱讀附錄的內容,或許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分析事的觀想練習,為我們帶來積極的一面。因為觀想時我們所關注的事物,在觀想之後會經常浮現在腦海中。譬如看了報紙的標題或某則新聞的片段對話內容,都有可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緊接著牽引我們回到觀想的主題上。這樣我們的腦海裡就充滿愈來愈多有意義的事物,也因此將逐漸擺脫負向的情緒;當關注的事物有了變化,行為亦隨之產生好的改變。

  當你點了自己喜歡的拿鐵或卡布基諾、披薩、泰式炒粉,或者其他外賣時,本質上就是透過購買的行為來滿足你的慾望。同樣地,《覺悟帶著走》這本書包含了藏傳佛教的主要教義,以及深入精髓與禪修的方法,讓你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和方式來學習與使用。

  你可以隨機閱讀

  我辦公室的書架上有一本《入菩薩行論》,我常常翻閱並使用它,帶給我非常多的幫助。每當我遇到難題的時候,我會把從書架取下它,隨機翻閱,往往能得很多異想不到的好處。無論佔據腦海的事情有多麼困擾,我都會因此警覺到:與浩瀚的宇宙相比,這些事是多麼微不足道啊!說來奇怪,每當我翻閱《入菩薩行論》時,書中的每句話似乎都直接指向我當時的焦躁不安,宛如寂天菩薩就坐在我身邊指引著我。

  希望你閱讀本書時,也能對你有所幫助。不論你是面對困境,或只想尋找一些啟發,無庸置疑,寂天都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觀點。

  覺悟為了誰?

  如寂天所示,佛陀的教導並不是讓人們皈依某種宗教,而是教導我們尋找內在平靜與幸福的方法。如果能夠耐心地依著寂天的教導練習,則更可以轉化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藏傳佛教的觀點是,一切眾生皆能覺悟。

  我是為不了解佛法的讀者寫這本書,不論你的文化背景是什麼,我都希望你可以從《覺悟帶著走》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見解與實踐。我的父母是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在退休後成為了非神職佈道者。我在長老會度過成長期,直到十幾歲前都是主日學校的常客。幾年前我的《為忙碌者寫的佛教》(《Buddhism for busy people》)出版時,父親恐怕是是帶著身為人父的責任感去閱讀的。我可以想像他收到這本書時的表情,然後在自己最喜歡的扶手椅上坐下,讓自己堅強地去瀏覽這些可能會讓他那加爾文主義(Calvinism)者的耳朵冒煙的火爆內容。

  但是令我倆都吃驚的是,他竟然很喜歡這本書——我猜想,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從中發現了一些有用的說法和軼事。父親總是在為下一次佈道尋找新的材料,而《為忙碌者寫的佛教》恰恰出乎意料地成為了他的源泉。我懷疑接下來的幾個月,一些「佛教化」的思想會被重新包裝,並在很多蘇格蘭的教堂流傳開來。

  沒有一種傳統可以對慈悲進行壟斷

  世界上所有的傳統都有著相同倫理架構做基礎,伴隨著渴望對絕對實像(ultimate reality)的體驗。慈悲(compassion)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所有偉大傳統的驅動力量。

  雖然《覺悟帶著走》並非特別為高階佛教修行者們所寫,但我也希望他們可以從閱讀中得到啟迪。當試圖深入某一主題時,尤其是某些難以捉摸的概念,我發現即使是已經被研究得很透徹的問題,也可以透過更精細的表達,用更容易懂的方式來闡釋。

  對於一個西方學者而言,講述關於寂天的重要觀點,確實有些不自量力,但我並非以一種優愈的學者姿態來寫本書,而只是想為讀者提供一些內在思想發展的催化劑。畢竟,佛陀最重要的教導之一便是:覺悟並非他人能給予的,完全要靠自己努力修行。

  他是放棄王國的王子

  你也許會對寂天本人感到好奇:他從哪裡來?他是怎樣的人?就某種意義上講,寂天的生平也反映了佛陀本身的故事:雖出生於王室,卻拒絕享有財富與地位。

  寂天出生在西印度的古吉拉特(Gujarat),那時佛陀的教導在當地流傳很廣,而他自幼就表現出對佛教修行有著強烈的興趣。寂天在他父親去世後被加冕為國王的前夕,戲劇性地逃出王宮,奔向在當時被譽為學最高學府的那爛陀佛教大學(University of Nalanda)。

  在八世紀的印度,身為皇族的一員意味著可以享有巨大的權益。與我們身處相對平等的年代不同,即便我們沒有特殊地位與大量金錢,也可以生活得還算舒適。但在八世紀的印度,如果你不屬於極少數的高貴種姓,那麼你的生命通常是痛苦、粗鄙以及短暫的。貧富差距是如此之巨大,而僧侶們嚴苛的生活也是寂天完全沒有經歷過的。寂天放棄了優愈安逸的生活,而去追求內在成長;就如同放棄幾十億美元的家產、豪宅、跑車和奢華生活的年輕繼承者,跑去非洲當志工一樣。

  這樣極不尋常的決定衝擊著我們。享有財富與地位的人卻毅然拋棄這些,也許是在告訴我們,出家的價值比榮華富貴還要來得寶貴。在這樣一個消費至上的時代,經驗卻顯示雖然我們已經享有比祖先們的夢想還要富裕得多的生活,但我們在追求生活目標與幸福時所面對的挑戰,依舊沒有改變。

  戳破作繭自縛的陰謀

  寂天在那爛陀寺期間並不循規蹈矩,他行為叛逆,老是觸犯寺院規定。常常白天睡覺、夜裡禪修練習。不像一般學生白天上課、禪修、辯論。這使得他與同學們格格不入。許多人認為寂天只知道吃飯、睡覺與辯解,諷刺他為「三想者」(Three Realizations)。久而久之,這些人覺得他的無所事事有損那爛陀寺的清譽,便決定將他驅逐。在寂天離開前,更要求他對整個寺院發表演說,想藉此機會公開羞辱他。

  可以想像當這一天到來時,那爛陀寺禪堂裡面的氣氛,那些僧侶們是帶著怎樣異乎尋常的興奮,等著寂天出現。那些密謀者們會用僵硬的撲克臉來掩飾內心的竊喜,還是會在念經時暗自得意的笑了出來?無論是什麼情形,當與會者看到寂天走向講壇中央並開始演講時,一定都像被電擊般的震驚。

  因為幾分鐘之後,密謀者們的計畫就被破壞了。寂天並沒有陷入窘境,他的演講在頃刻間攫住了所有人的注意。他的講演內容深刻而博學,語言表達富有張力與深度,精彩絕倫。更為諷刺的是,後來他的演講稿被抄寫傳播,遠比那爛陀寺的任何學術文章更為著名,甚至被認為是開悟的最佳修行指南。

  本書的基礎,正是寂天的這些教義。

  《入菩薩行論》有很多英文譯本,我最喜歡的是史蒂芬‧班徹勒(Stephen Batchelor)的版本。他是一名令人欽佩的學者,也曾經是位僧人,透過天資與對西方思想透徹的理解,他的譯作同時駕馭詩歌與寂天的語言力量,並有著讓文字栩栩如生的直觀性與新鮮感,極為出色。

  作為暢銷書《沒有信仰的佛教》(《Buddhism without Beliefs》)及近作《一名無神論佛教徒的告白》(《Confession of a Buddhist Atheist》)的作者,史蒂芬駕馭佛教教義精髓的能力是極其優秀的,他也將此能力運用到對本書的審閱中,並應邀為在本書中出現的詩偈進行修訂。伴隨著如此精彩而清澈的文字,他將寂天的聲音穿過悠長的歲月帶給我們。為此,我對他表示誠摯的感謝!

  超越現實,實現卓越

  雖然佛教很欣賞知識與智力,但認為更具價值的是對這些知識的實踐。如果想領會寂天在《入菩薩行論》所描述的事情,瞭解這一點便非常重要。寂天在那爛陀寺公開講演時,發生了古怪而魔幻的事情,即使是按喜馬拉雅的神奇標準來看(Himalayan Standards),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當天寂天並沒有一直待在講臺上,演講開始後不久寂天便緩緩升空,以極吸引人的禪修姿勢愈飄愈高,直到從眾人視野中消失,但演講卻仍持續的進行,清晰的聲音佈滿講堂如同他仍在眼前,直到演講結束……。

  現代人會認為這種事完全是幻想,就像神秘傳說之類的故事。但是這種被西方人懷疑為「超自然能量」(psychic powers)的現象,在當今的西藏依然認為:這些現象對經驗豐富的禪修者而言,一點都不稀奇。

  這與寂天《入菩薩行論》中第九章講到的現實之本性(nature of reality)尤其相關,也正是直入佛陀教義之核心。如今,科學家與神經學家對事物真相的了解,與兩千多年前佛陀所闡釋:主體與客體的不正確性和二元論的欺騙性,有著驚人的雷同。物理學家亞瑟艾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總結道:「物質的概念已經從基礎物理學(fundamental physics)中消失。」證實東方神秘主義與西方科學得出相同的結論。

  如果寂天理解這個概念,還能夠把它運用到現實中呢?也許他那騰空故事聽起來就不會那樣虛幻了,這不過是他傳達智慧的一個示例。如果這種智慧的運用,並非專屬寂天個人,為何我們不奮力去獲得那些能夠帶我們超愈現實的概念呢?究竟是什麼阻止我們走向覺悟?

  出於這樣的動機,我們可以開始進入寂天《入菩薩行論》精彩的旅程了──這是被達賴喇嘛反復強調、讚美和護持的探索。立足於現實生活中,寂天的傳授了令人驚歎的智慧,而實踐這些智慧可以讓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體味現實。

  這就是《入菩薩行論》的最終目的,喚醒每個人內在的佛性:為達成覺悟而提供一步步的指導;並且像寂天本人一樣,實現自己個人的卓愈成就(personal transcendence),而這都是目前我們無法想像的。
 

內容連載

第一部  培養慈悲

第一章  選擇覺醒


很多人因為選擇覺醒而展開一趟心靈之旅。但是這段旅程不可能像公路或鐵路那樣易於測量距離,也明確無法定義其終點所在。但大部分的人都懷著「追求生命更高目標」的渴望,以及「生命的確比眼前所經歷要豐富得多」的信念,踏上這個旅程。

不論是什麼原因踏上這個旅程,因為時間到了自然發生,還是失業危機、人際關係破裂、重病或突發事件……。重要的是,接下來我們該怎樣做?該把自身的不幸,歸罪於沒良心的老闆、騙了我們的前男友/前女友?還是命運的無常?或者,我們能意識到這些都與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有關?我們是否真的相信:是外界環境迫使我們經歷那些本該避免的情緒;抑或,我們並非一定得成為外在事件的受害者?簡而言之,我們可否自己去選擇感受事物的方式?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種。人的諸多行為,都建立在「幸福源於身外之物」這個假設上,尤其是物質的富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花費很多時間去追求或維持一定的生活標準和人際關係,有時也包括獲得影響力與地位,這些似乎都被人們視為幸福圓滿的基礎。當達不到「幸福」標準時,人們便開始尋找刺激,比如:酒精、藥物,以及種種能讓自己感覺變好的事物。

同大多數人一樣,在我成年之前,也從未想過是否能自己選擇感覺事物的方式。回想我人生幾樁重大事件的心路歷程:開始進入職場時,對於公共關係的焦慮;身為作家所經歷的挫折;憤慨房東、室友和許多人不公不義的行為……。我曾以為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的初戀情人把我甩了;那時的我就像掉進一個消沉的黑暗深淵。當然我也明白,並非所有被甩的人都有如此極端的反應,然而我還是替自己找了許多藉口,來解釋自己的反應。

彷彿一隻籠門已經打開,卻不知飛向自由的鳥兒一樣。有時,即使是自由身,卻還在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繼續停留在痛苦和已經習慣的局限裡。實際上,我們真的不需要生活在這種無望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
  2. 新書
    85
    $272
  3. 新書
    9
    $288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