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從女性觀點出發,找到全球經濟困境的解答

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從女性觀點出發,找到全球經濟困境的解答
定價:320
NT $ 110 ~ 324
 

內容簡介

  如果你想了解經濟不均為何愈來愈嚴重,你就必須了解經濟學的女性觀點:亞當‧斯密如何能享用晚餐,而這一點又有何經濟意義。

  一七七六年,政治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寫下了一段話,形塑現代人對於經濟學的理解:「我們有指望吃上一頓晚餐,並不是因為肉販、釀酒師或麵包師傅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當亞當‧斯密享用晚餐時,他認為有這頓飯並不是因為肉販和麵包師傅喜愛他而款待他,而是因為他們透過交易可以滿足自己的利益。把晚餐擺上亞當‧斯密飯桌的,是自利動機。

  但,真是如此嗎?真正替他煎牛排的人是誰呢?

  古典經濟學裡的經濟人的模型,是個理性的、自私自利的人;但是他也是個沒有個性、情緒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只有一個性別。

  我們通常不認為無報酬的工作和經濟有什麼關係。家務事也被排除在經濟學分析之外。它被隱形了,被認為是用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因此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女人都放下她們的雞毛撢子呢?如果我們必須為所有原本免費的家事和育嬰付錢呢?加拿大主計處其實有想過了:那些無償工作佔了30.6~41.4 %的GDP。這個數字可不小。那麼為什麼大家習慣性忽略它呢?

  凱特林‧馬歇爾(Katrine Marçal)的《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就這個問題開始,她告訴我們經濟人的誕生的故事,那是整個世界都繞個它打轉的神話。經濟人是理性的,他是個自主的個體,根據利益最大化的計算獨立地做選擇。更重要的是,他是個男人。「經濟人的所有面向都和我們在歷史裡看到的男人的每個特質重疊。」馬歇爾說,「這些特質是我們認為比較優越的,而勝過我們所謂的女性特點。」那麼什麼是女性特質呢?那當然就是和經濟人相反的所有性質。他是理性的;她就是不理性的。他是獨立的;她就是依賴的。他是自私的;她就是自我犧牲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就連男人也不符合經濟人的神話。行為經濟學已經不斷證明,沒有人是真的以「理性」做決定的。我們的決定受我們當下的感覺影響,獨處或群聚,肚子餓不餓。所有變數都可能使我們做出違反我們最大利益的決定。而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些「不理性」的決定。

  凱特林‧馬歇爾追溯經濟人的神話,從亞當‧斯密的餐桌開始,到芝加哥學派的傳承,到它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扮演的災難性角色,並預言一個更有包容性的經濟學。

  「沒有女性主義,我們就沒辦法挑戰經濟人,」馬歇爾說:「如果不挑戰經濟人,我們就沒辦法對世界有什麼重大的改變。」

  亞當‧斯密終身未婚,這位經濟學之父大半的人生都和母親住在一起。她負責打理家裡,一生都在照料兒子;關於「我們如何吃到晚餐」這個問題,亞當‧斯密的母親正是他忽略的答案其中一部分。

  在亞當‧斯密寫作的時代,肉販、麵包師傅和釀酒師有辦法去工作,前提是他們的妻子、母親或姊妹要花掉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的寶貴時間去照料孩子、整理家務、準備三餐、清洗衣物、擦乾眼淚、和鄰居爭吵。不管你如何看待市場,市場永遠以「另一套經濟體」為基礎,這「另一套經濟體」卻很少有人討論。

  關於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亞當‧斯密只成功回答了一半。他能享用晚餐,不只是因為各行各業的人能透過交易滿足自己的利益。同樣重要的是,亞當‧斯密能吃到晚餐,是因為他的母親想方設法確保每天晚上都會把食物端上桌。

  時至今日,我們該點出經濟體的立基基礎並不只是那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顆「看不見的心」。

名人推薦

  這是透過完全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對照出來的經濟學……既充滿挑戰又具啟發性。——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威爾‧胡頓(Will Hutton)

  一部關於經濟學、金錢、女人,兼具智慧、趣味與可讀性的作品。——布克獎得主、加拿大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思慮周詳,挑戰關於工作、生產力、價值的傳統假設。讀來有趣、機智幽默。——The Baffler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特林‧馬歇爾 Katrine Marçal


  《瑞典晚報》(Aftonbladet)總主筆,主稿瑞典及國際政治、經濟和女性主義,現居倫敦。本書入選「奧古斯特獎」(August Prize)決選名單,也得到拉格克蘭茨獎(Lagercrantzen Award)。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經濟學碩士。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譯有《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獵殺巨人》、《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CQ文化智商》、《華頓商學院教你活用數字做決策》、《父母老了,我也老了》等書(以上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目錄

免責聲明

第一章——在本章中,我們要爬進經濟學的世界裡,並思考一個問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母親是誰?
第二章——在本章中,我們要認識「經濟人」,還會發現這個人極具誘惑力。
第三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經濟人顯然並非女性。
第四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人和經濟人之間的協定並不如預期。
第五章——在本章中,我們要加入女性,並好好攪和一下。
第六章——在本章中,賭城和華爾街合而為一。
第七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全球經濟體墮入地獄。
第八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男人也不像經濟人。
第九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經濟性的動機並不像我們認定的那麼單純。
第十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人並不會因為想要更多錢而變得自私。
第十一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負數的意義仍是零。
第十二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成了企業家。
第十三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子宮並非太空艙。
第十四章——在本章中,我們挖掘到經濟人預料之外的深淵與恐懼
第十五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這時代最偉大的故事裡只有一種性別。
第十六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每個社會都因要契合自身的胡說八道而受罪,然後我們就要畫下句點。
後記
 

專文推薦

期待一個更圓融的經濟發展


  經濟學是什麼?翻開坊間教科書,經常是這麼起頭的:「經濟學乃是研究人類基於理性自利之心態,思考如何將有限、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一門社會科學。」這可以說是自十八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簡言之,經濟學的實踐,就是在「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狀況下,人類社會如何進行資源配置的選擇。

  純粹的資本主義式經濟學,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對於資源的分配作用,所具有的絕對主導能力。而在數理科學走進經濟學的世界後,人類的行為往往被抽象化並套入經濟理論模型中,簡化成為個體選擇效用或利潤的極大化等自利行為;然人類行為複雜性,使經濟世界、金融市場不時出現超乎經濟學所能解釋的現象。況且,個人在資本市場所追逐的自利行為,並不一定會吻合國家發展途徑的需要,例如廠商的海外逐利行為亦有可能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

  就如同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中,退休金融家Ben Rickert對著購得「信用違約交換選擇權」而沾沾自喜的年輕投機客所說的:「如果我們押對了(次級房貸危機的發生),那人們就要失去他們的房子、工作和退休金存款了。…… (美國金融界)用數字來簡化人們,就像這樣:當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時,意味著又將有四萬人會失去生命,你知道嗎?」 並希望他們在獲取因金融危機而產生的鉅額暴利時,也能夠同時銘記這個事實。

  是的,從狹義的觀點來看,有人得必有人失。但當我們開始將視野拉得更高、更遠時,經濟學家開始看見更深沉的問題:人們真的是完全站在所謂「自利」的角度,讓市場機制決定一切嗎?與此同時,當一方之得代表著另一方之失時,我們真的從自由競爭中獲利了嗎?試想,社會中有許多人願意不求物質回報地承擔社會責任,或進行公益活動,並從中獲得自身的滿足與快樂,這難道不是一種非典型的「自利」嗎?

  我們始終清楚地認知,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從來無法完善地解釋經濟發展,人們只能致力於讓理論或模型較能更適切地詮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亦不斷發現更多可以納入、甚或應當考量的各種變數。故而,經濟學家們總是在不斷改進、嘗試提出較為周全的經濟學理論或模型。他們就這樣翻越一座又一座的理論山峰;然而眼前面對的,卻是更多尚待攻略的連綿山巒。這是所有經濟學家必須克服的挑戰,也是你我都要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

  作為一本引領普羅大眾進入經濟學世界的讀物,本書作者凱特林‧馬歇爾(Katrine Marçal) 以其身為《瑞典晚報》(Aftonbladet) 總主筆,她那詼諧幽默的筆鋒、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行文,用一種系統性而又充滿張力的鋪陳方式,從較少有人觸及的角度切入,引領讀者一窺經濟學的另一種風貌。她不但在十六個章節內,帶著讀者走過了經濟人的前半生,同時也將經濟人後半生的想像圖,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都知道,世上總有些公共議題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然誠如作者所言:「惟方式與出發點皆不相同」,每個人的思維與見解均有許多不同之處,也因此經濟學(乃至其他各類科學)的發展,才能不斷匯聚不同觀點,並延伸向不同領域,而得到較為合理周延的整合,進而造福人類。

  隨著歲月更迭、世代交替、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舊有的經濟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今我們面臨的許多經濟現象、問題,更遑論危機了。經濟學家也不斷地嘗試從不同面向,思考既有的經濟理論以及社會經濟的意義與價值,思考如何才能更正確地詮釋經濟發展的藍圖,進而為永續經濟指明該走的途徑。

  畢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始終仍在於追求人類最大的福祉。而作為一名經濟學者,筆者希望闔上本書後,讀者將能擁有更多元、更開放及更圓融的心胸,去探索經濟學的不同風貌、去關懷經濟發展的途徑與目標。

  因為,這不是一本蓋棺論定「經濟人」的書,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總是有無限可能」的書!

謝文真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經濟學系教授
 

內容連載

你的晚餐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問題,看來簡單,但實際上極其複雜。
 
以每天的消費來說,多數人都只能自行產出其中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要靠購買,比方說麵包店架上的麵包,以及打開電燈時經過電路流進來的電。你吃的那兩條麵包和你用的那一度電,要靠全世界千百人群策群力才生產得出來。
 
農夫種出來的小麥,變成賣給麵包工廠的麵粉。包裝工廠賣包裝袋給麵包工廠裝麵包。麵包工廠把成品賣給超市,超市再把麵包賣到消費者手上。這一切能順利運作,麵包才會在某個星期二的早上平安上架。此外,還有很多人賣農具給農民、把雜貨運到超市、維修保養車輛、打掃超市的環境以及拆卸整理貨物。
 
這整套流程必須大致上準時,大致上按照正確的先後順序,而且要有足夠的作業時間,麵包店的貨架上才不會空空蕩蕩。麵包是這樣,書籍、芭比娃娃、炸彈、氣球以及一切我們能想到可供買賣的商品也都是這樣。現代經濟體錯綜複雜。
 
也因此,經濟學家會去思考:是哪些因素維繫經濟體的完整?
 
自利是經濟的驅力
 
經濟學被描述成一門「人要少使用愛」的科學,理由如下:愛很稀少。要愛鄰居很難,更別說是鄰居的鄰居了。我們必須節用愛,別在不必要之時用光了。如果我們把愛用到社會裡,個人生活中的愛便所剩無幾。愛很難覓,更難以維持。正因此,經濟學家判定我們要用其他事物作為社會的組織核心。
 
何不改用「自利」呢?這東西看來多到用不完。
 
一七七六年,政治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寫下了一段話,形塑了現代人對於經濟學的理解:
 
「我們有指望吃上一頓晚餐,並不是因為肉販、釀酒師或麵包師傅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亞當‧斯密要說的是,肉販之所以努力工作,是為了滿足客戶後能賺飽荷包,而不是因為他心腸好。麵包師傅做麵包、釀酒師釀酒,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讓人感到幸福,而是為了賺取利潤。麵包和啤酒做得好,大家就會去買,這才是麵包師傅和釀酒師生產產品的理由,而非他們在意人們是不是吃到好吃的麵包、喝到美味的啤酒,這些並不是驅動的力量。驅力是自利。
 
如果是自利,你就可以放心了。自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4
    $110
  2. 二手書
    5
    $160
  3. 電子書
    69
    $220
  4. 新書
    75
    $240
  5. 新書
    79
    $252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79
    $253
  8. 新書
    79
    $253
  9. 新書
    79
    $253
  10. 新書
    85
    $272
  11. 新書
    88
    $282
  12. 新書
    88
    $282
  13. 新書
    9
    $288
  14. 新書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