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者的觀點:德軍將領談希特勒與二戰時德國的興衰

戰敗者的觀點:德軍將領談希特勒與二戰時德國的興衰
定價:420
NT $ 220 ~ 378
 

內容簡介

德軍敗將親身解釋二戰謎團。
著名軍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的重要著作,首次在臺公開出版。
了解真實的二戰史,不能忽略戰敗者的看法。
 
  二戰關鍵時刻,德國敗軍之將如何看待
 
  一戰德國投降後,本來一窮二白,何以在短短二十年間重新建軍、茁壯強大,可再次發動戰爭?此一過程,本書讓德軍將領現身說法。
 
  德國將領如何評價希特勒?希特勒當兵只是一介下士,但他擅長權術與蠱惑人心,卻最終指揮一群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普魯士軍事貴族東征西伐。對這個拿破崙、馬基維里和穆罕默德的綜合體,將軍們是敬畏多,還是不屑多呢?
 
  德國原本可以在敦克爾克把英法聯軍殲滅,結果一個說不清來源的命令,讓三十三萬名軍人逃脫德軍包圍。這個命令是誰發出的?德軍將領一致認為,如果不是如此,盟軍日後絕無能力反攻歐洲。
 
  「沙漠之狐」隆美爾,本是希特勒欽點的「戰爭英雄」,最後為什麼卻被希特勒神秘處死?
  
  利用戰車發動攻擊的裝甲戰術本是英國人的發明,結果由德國人發揚光大,還藉此打敗英軍。德軍將領們對此如何評價?
 
  德軍將領如何看待好大喜功的墨索里尼?如果他沒有比肩德國,到處征戰,拖累德國收拾殘局,害德軍戰線擴大,難以兼顧的話,歷史會有什麼不同嗎?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但進攻阿登最後卻演變成德軍「最壞的防禦」。為什麼?
 
  盟國主張德國「無條件投降」,反而是延長戰爭的元凶?德軍敗將為何得出這個結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它對七十年後的世界格局依然有著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二戰歷史依舊充滿疑團,有各種解釋和看法,值得繼續研究。李德哈特是位知名的軍事戰略與軍事歷史學家,他的著作超過三十餘冊,在臺出版過《戰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對臺灣軍事、戰略界之影響甚高。說李德哈特是臺灣戰略學界的啟蒙大師一點也不為過。
 
  李德哈特的這本著作,是作者在二戰結束之後,與德國將領們做多次交流的傑作。這時戰敗者才被俘虜不久,作者直接面對他們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證詞,彼此之間做交叉比對,並輔助以大量文獻資料,從而寫成。
 
  這正是本書的獨特之處。歷史一般由戰勝者所書寫,並盡量忽略戰敗者的聲音。但本書作者採取了戰敗者的視角,從德國將領的角度,追溯德國在一戰後的建軍過程、軍事力量的再崛起,以及如何走向戰爭,如何最終失敗的過程。他筆下的希特勒,是藉由德軍將領之眼而折射出的拿破崙、馬基維里和穆罕默德的綜合體。而諸將領們對希特勒,既敬畏又不屑。這樣的關係,又有多少會影響到二戰德國的興衰呢?
 
  關於二戰的出版品中多如牛毛,但本書獨樹一幟,無論是對軍事史、軍事思想的研究者,還是對一般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頗有裨益。

媒體推薦

  李德哈特讓這些被俘的德國將軍變得健談,從而成就了這部簡潔、易讀、絕對迷人的佳作!書中一些德國將領的開誠佈公令人耳目—新!──亞馬遜網站評論(Amazon.co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Sir B. H. Liddell Hart).

  英國戰略家和史學家,有「二十世紀克勞塞維茨」之稱,其作品極多,以戰略與戰爭歷史為主。出生於1895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度受傷,在索穆河會戰中存活,1927年上尉退伍。
 
  離開部隊後以寫作為生,曾在《每日電報》和《泰晤士報》擔任軍事記者,其戰略思想的雛形,是在1929年出版的《歷史中的決定性戰爭》中奠定,本書之後不斷地延伸與修訂,最後取名《戰略論:間接路線》。著作超過三十餘冊,除《戰略論》和兩次大戰戰史外,還有他自己的傳記。李德哈特治學嚴謹,他所寫的歷史為人們所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會親自作田野調查,實勘戰場或遺跡,收集足夠材料後才開始書寫。
 
  二次大戰前(1937-1938)擔任英國陸軍部長賀爾.貝利夏的私人顧問,並影響了張伯倫政府的陸軍改組政策。李德哈特是閃擊戰的倡導者,其地位與富勒將軍齊名,並被德國古德林將軍譽為「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創始者」。他的研究不限於軍事領域,更涉足歷史和哲學。戰後,李德哈特在軍事學術界地位達到最高峰,巡迴於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進行講學,1966年受封為爵士,1970年逝世。

譯者簡介

張和聲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西方史學史。著有《文采與悲愴的交響》、《金戈鐵馬》等著作,出版《培根隨筆集》等譯著。
 

目錄

編序
初版序言
修訂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和他的將領
第一章    內部矛盾造成的分裂
第二章    塞克特重整德軍
第三章    布倫堡-福里區時期
第四章    布勞齊區-哈爾德時期
第五章    旗開得勝全靠古德林
第六章    烈陽下的軍人—隆美爾
第七章    時運不濟的將領
第八章    永遠的老兵—倫德斯特

第二部分    戰爭準備
第九章    希特勒掌權
第十章    擴展裝甲部隊

第三部分    德將觀點
第十一章    打垮法蘭西卻救了不列顛
第十二章    放走敦克爾克的敵軍
第十三章    海獅計畫的籌備與放棄
第十四章    從地中海到北非的失利
第十五章    巴巴羅沙行動
第十六章    攻克莫斯科無望
第十七章    攻打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
第十八章    史達林格勒之後的東線戰場
第十九章    對紅軍的印象
第二十章    盟軍進攻義大利
第二十一章    諾曼第登陸
第二十二章    布魯門特提述刺殺希特勒
第二十三章    突出部之役—希特勒孤注一擲
第二十四章    曼陶菲爾評希特勒
結論

附錄、德國最高統帥部與將領簡歷
 

內容連載

初版序言
 
收錄克洛克(John Wilson Croker)的通信與日記的文集記述著這麼一個故事。克洛克和威靈頓公爵在旅途中為了曾經以猜測每座山的那一邊的地形來消磨時光。威靈頓屢屢猜中,克羅克大感驚訝,公爵答道:「你知道為什麼嗎?為了猜測山另一邊的情況,我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威靈頓公爵「山的那一邊」這句話後來被延用到軍事上,也就是擁有更為寬廣的感知能力,從而知道「山的那一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了解對手究竟在想些什麼。這是將官在推斷時應當具備的想像力,也成了情報功能的代名詞。
 
二戰結束後,我有幸到「山的那一邊」去探險,為英國外交部政治情報組(PID)做的某些工作,使我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可以和德軍將領接觸。多次的交談後,我適時收集戰事的證據,否則這些證據將隨著記憶的衰退而湮滅,或因事後的顧慮而變色。
 
研究德軍將領,傾聽他們的陳述,有助於加深對二戰的理解,這些將領並不都如人們印象中那種典型的普魯士軍人。倫德斯特庶幾近之,然而他謙恭有禮,舉止得體,且富幽默感,這顛覆了世人對他們的印象。倫德斯特身陷囹圄從不怨天尤人,對種種嚴酷的待遇泰然處之,不失軍人的尊嚴,使大多數與他接觸過的英國軍人肅然起敬,而虐待戰俘未必能讓勝利者臉上增光。青壯的德軍將領憑藉納粹的寵信才身居高位,他們盛氣凌人,狂暴粗野,與倫德斯特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絕大多數德國軍人與上述兩類不同,前者並不那麼頤指氣使咄咄逼人,他們本應出現在銀行經理或工程師的會議桌前的。
 
他們實質上是專注於軍事專業的技術專才,對專業領域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不難看出希特勒是如何蒙蔽他們、操控他們,將他們當成便利的工具以售其奸。
 
瞭解一些戰前的軍事狀況有助於我們釐清他們的證言,這不僅可以省時間,也能消除那些在戰爭行將結束時曾廣泛流傳的誤解。那些誤解認為,如同一九一八之前,德軍參謀本部對於侵略戰爭負有關鍵性責任,紐倫堡大審也多少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德國有軍人參與反抗運動,長期以來一直密謀要推翻希特勒,但由於上述偏見,使得英美政府未能對他們做出即時而有效的協助。對於那些能夠客觀了解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德國軍隊的人來說,要指說德國參謀本部具備影響力的這種陳舊觀念是不合時宜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2
    $220
  2. 新書
    62
    $261
  3. 二手書
    69
    $290
  4. 新書
    79
    $332
  5. 新書
    79
    $332
  6. 新書
    79
    $332
  7. 新書
    79
    $332
  8. 新書
    79
    $332
  9. 新書
    79
    $332
  10. 新書
    79
    $332
  11. 新書
    88
    $370
  12.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