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石列嶼:中原大學建築系2015畢業設計作品集

初石列嶼:中原大學建築系2015畢業設計作品集
定價:780
NT $ 702
  • 作者:余咨穎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6-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796422
  • ISBN13:9789865796426
  • 裝訂:精裝 / 464頁 / 17.6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宣言:初石列嶼]

  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會有該時代的精神與意義,我們思考的是,身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對於建築的態度會是如何?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精神是什麼?在做畢業設計的這一年,試圖去衝撞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框架,跳脫舊有的思想,並且拒絕規格化如工業產品一般複製性的建築語彙與形式,試著尋找新的可能,一種人性化、地域性、親切、展現自我個性的可能,期許這個可能,藉由這次的展覽發酵,成為引領建築思潮跨越世代的第一步。

  初石|若一棟建築中某扇窗戶被石頭擊破後,置之不理,這扇破損的窗戶會開始引起仿效現象,最後整棟建築物每扇窗戶皆被擊破,引起有如漣漪一般的連鎖效應。簡言之,第一顆石頭所帶來的效果是引起更多石頭擊破窗戶。

  列嶼|列嶼是畢業設計的集合,所有人的設計在作品集中如散落成群的島嶼,閱讀的經驗就像遊列於各個島嶼空間之中。

  將畢業設計比擬是第一顆擲出的石頭,衝撞以前的設計觀念,提出的新觀點,不論是解決環境問題、新的材料構造思考、新形態的空間、新的議題性探討⋯⋯等等,期許這些新的可能性能夠引起更多人來仿效,我們擲出的這顆初石,將會帶來更多想法堆積、成就新的觀點與時代精神。
 
 

目錄

宣言
壹、導讀邀文
謝明燁 |建築系主任  曾光宗 |專任副教授
黃俊銘 |專任副教授  
陳宇進 |助理教授   謝統勝 |助理教授   
曹拯元 |助理教授   陳宣誠 |專任講師   
江世彥 |兼任教師   邱裕文 |兼任教師   林冠華 |兼任教師   
劉崇聖 |兼任教師   廖耕暉 |兼任教師   蘇富源 |兼任教師

貳、建築設計
蔽生 ― 公共性與尺度 ― 都市發展下的台南社會空間調研設計 |林乙銘
裏中壢|丁 傑
在樹梢上 |洪匡哲
記憶的至高點(Mnemonic Peak) |蔡君陽
移動集居 ― 生活培養皿 |張起瑞
起伏與繁衍 ― 建築與大地的對話 |謝穎慰
縫合 ― 雙連站帶狀公園改造 |鐘小晴
人與人的連結詞 ― 南松市場改造 |許益烜
石屋的負像 |顏 駿
台灣的萬塔之國 ― 城市斑塊的定著與繁衍 |黃家容
都市時節 |李惠均
新竹漁港再生計畫 ― 帆船博物館 |陳庭寬
再現高雄意象 |簡柏菖
傲慢與偏見― 蘭嶼的新型態便利商店網絡 |林依瑾
生活參道 |黃俊維
敦南金融大樓改建 ―文化地標營造 |關淳中
台中新都心 ― 惠來遺址博物館 |林育萱
同去童趣 |劉子宜
鐵路地下化的地面再利用 |林宇謙
創作聚落 |李政昇
極限|吳松霖
道/島之上 穿梭城市的漫遊路徑 |潘昱宏
水岸新生活 ― 高雄哈瑪星水岸規劃 |林柏成

參、都市規劃設計
台南市24小時生活美術館 |趙心怡
消失的埤塘 ― 都市與自然的變換介質 |莊煜程
巡。大甲 ― 以宗教向心力改造空間作為路標巡禮大甲 |柯郁儿
南河地誌 ― 內灣 × 轉山 |彭子峻
都市記憶滲透 / 磚瓦文化地景場域 |王宜儒
街道空間敘事 ― 建構在尺度變異下的公共空間策略 |許州明
眾神/人之所 |潭 穎
將天空還給行人 ― 序章 |李沛航
節點百貨 ― 以動線串聯各式消費型態而產生各類活動的連結 |林宜臻

肆、建築再利用
解體再生 |翁思嚴
微偏義計畫  /「被形成」的地域性 |陳文哲
鐵馬之家 ― 市場裡的單車天堂 |吳至強
產業、空間的搖籃到搖籃 |陳致瑋
廢島 |吳信之
大溪。在地參與與規劃再造 |江岳翰
忠信市場 ― 記憶未來式 |詹家緯
再造東門 ― 以市場作為社區運作的中心機器論 |黃詩浩

伍、空間探討
Separation / Individuation ― 自我位置的建構過程 |曾薇陵
人尺建築 ― 從人體尺度行為衍生的空間設計 |余咨穎
北城印巷 ― 城市街頭類展覽館計劃 |詹竣傑
流浪旅行 |謝政翰
自我偏移 |簡 綸
玩 ― 兒童生活學習空間 |楊芳熹
影像空間 |胡雅棠
建築思學 |陳思潔
個體到群體 |陳 棣
移情氛動 |蔡承霖
One can be many |黃中緯

著者群 ― 中原建築 2O15 畢業班
特別感謝
 
 

推薦序

  剛得到本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侯孝賢先生如此說:「電影拍很久了,有句話說,創作時,觀眾是不存在的,導演要走哪條路,是個人決定。」

  建築設計,不也是如此嗎?設計者要走哪條路,不是為了討好觀眾,不是為了鎂光燈,而是忠於自我。

  世界上除了「建築」以外,恐怕再也沒有一門學問的觀點是如此多元。有人把建築看做是感性的雕塑品,有人把建築看做是理性的機器,有人把建築看做是生活的容器,有人把建築看做是歷史與文化,當然還有人把建築看做是產業與經濟。不同的觀點推演出不同的價值觀,也產生了不同的信奉者,於是建築變得複雜,評價的標準也變得莫衷一是。諷刺的是,這種複雜與多元也正是多數人覺得建築有趣的地方。

  畢業設計的每個題目,都像是一篇研究,是每個人自我對話及追尋問題答案的過程。即使有些人用盡力氣,在有限時間內無法找到答案,但這段過程仍然是珍貴的。因為挑戰過了,嘗試過了,才知道此路不通,這何嘗不是種收穫?就像愛迪生嘗試了一千多種錯誤材料,最終才成功發明電燈泡一般,這種嘗試錯誤的過程,是未來邁向成功的基礎,值得勇敢追尋。

  熬過了畢業設計的你們,像是破繭而出的飛蛾,未來的世界無限寬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追尋的方向。然而,理想總是浪漫,現實總是殘酷,在未來殘酷的現實世界裡,盼望你們能多找回一點浪漫。
 
謝明燁 系主任
 

內容連載

畢業設計應該要做什麼、畢業設計要教什麼、要求什麼?
畢業設計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從來未有像今年這樣被熱烈討論著
因為成大建築系的畢業設計教學改變了
東海大學建築系的畢業設計傳統也變了
而中原的畢業設計作品也起了變化......
這樣建築教育變化的現象有個特徵
就是建築教育的多元化傾向
設計的適性教育成為普遍的價值觀
各校之間的特色差異越來越不明顯
而學生個人的特質表現越來越獲得肯定
這樣的現象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就是表顯了台灣整個建築大環境的改變
更自由民主的政治與社會氛圍
使年輕的世代更加追求適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形態
傳統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已非學生畢業後的必然選項
而成長停滯的經濟使大規模的建築設計生產已不再需要
即便一時往對岸中國發展的機會也即將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國際化、在地化的需求
以及未來各種跨領域設計的可能機會
那麼台灣的建築系到底能給學生什麼樣的建築教育
好讓他們畢業以後有足夠的自信、勇氣與能力
面對詭變的當代甚至未來20年、30年後的時代
這個時候恐怕已經無法只用過去傳統的建築教學方法就能應對
對於多元入學管道進來的學子們
學校給予的應該是更符合個人特質發展的孕育場
除了充足的電腦軟硬體、各樣工房的設備與教學的配搭之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702
  2. 新書
    9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