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定價:500
NT $ 395 ~ 450
  • 作者:沖本克己菅野博史釋果鏡
  • 譯者:辛如意
  • 出版社:法鼓
  • 出版日期:2016-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5987187
  • ISBN13:9789575987183
  • 裝訂:平裝 / 4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從神異傳奇到融入日常生活,從外來宗教到成為世俗倫理;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根植為思維與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浩蕩旅程。為了認識佛教,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譯經運動,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形式之多元,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

  在漢譯佛典的基礎上,佛教輻射傳布至朝鮮半島、扶桑四島、中南半島,成為東亞醒目的文化景觀,而中國從佛教邊地也搖身一變成為佛法聖地。舉凡國王大臣乃至庶民百姓,不論是在政治、民俗、儀式,甚至文化上,莫不深契佛法。此時期的鳩摩羅什、僧肇、慧遠、竺道生等不世出的諸大師,為中國佛教的走向奠定基調。藉由本書,我們明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樞紐角色。

系列簡介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是近年日本學界佛教學者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大幅擴展。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不僅是新穎的研究成果,更象徵著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透過本系列,為佛教在亞洲遼闊的時空歷程,與發展演變的軌跡,勾勒出一幅幅繽紛的樣貌。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目錄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003
序言    菅野博史    005
體例說明

【第一章】中國佛教    木村清孝
第一節    譯經的初始與中國佛教原貌
  一、佛教初傳期
  二、來朝僧與傳譯活動
  三、古譯特徵
  四、《理惑論》成立
第二節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與諸學派形成
  一、皇朝更迭時期
  二、活躍的大譯經僧——鳩摩羅什
  三、翻譯原則——「五失本、三不易」
  四、其他偉大的譯經僧
  五、佛教思想的方向性
  六、「偽經」——撰造經典
第三節    隋、唐譯經與教學之大成
  一、統一皇朝下的佛教重整
  二、兩大宗派成立(一)——天台宗
  三、兩大宗派成立(二)——三論宗
  四、三階教
  五、玄奘新譯佛典的意涵
  六、華嚴教學
  七、密教東傳與興盛
第四節    晚唐以後的譯經,以及中國佛教的歸向
  一、譯經的告終
  二、中國特有的潮流——五家七宗
  三、儒、釋、道相爭與融合
  四、《大藏經》刊行與流布
第五節    略結
  中國佛教史的發展與課題

〔專欄一〕海路    入澤崇

【第二章】佛教東傳    采睪晃
第一節    佛教傳播者——來華僧、求法僧
  一、關於本章
  二、佛教傳入途徑
第二節    初傳期的佛教
  一、佛教傳入的傳說
  二、《後漢書》〈楚王英傳〉
  三、《魏略》〈西戎傳〉
第三節    初期中國佛教的特性
  一、透過翻譯的內容
  二、思想混亂——接受佛教信仰之始
  三、安世高
  四、支婁迦讖
第四節    三國時期
  一、魏——朱士行:求法僧之先驅
  二、吳——支謙
  三、西晉——竺法護
第五節    五胡十六國
  一、北方各族勢力抬頭
  二、以「神異」為媒介的佛教普及——佛圖澄
  三、道教
  四、格義佛教及其否定之論
  五、姓

〔專欄二〕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    堀內伸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    菅野博史
第一節    初期受容的時代背景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定義
第二節    道安、廬山慧遠的佛教思想
  一、慧遠與道安的邂逅
  二、道安的生涯
  三、道安的弘法成果
  四、慧遠定住廬山
  五、慧遠對道安思想的傳承
  六、三世輪迴與因果報應的問題、神滅不滅問題
  七、禮敬問題與〈沙門不敬王者論〉
  八、念佛結社形成白蓮社
第三節    鳩摩羅什的佛教思想
  一、鳩摩羅什與中國佛教
  二、關於《大乘大義章》
第四章    僧肇的生涯與思想
  一、僧肇的生涯
  二、〈般若無知論〉的思想
  三、〈不真空論〉對心無義、即色義、本無義的批判
  四、心無義
  五、即色義
  六、本無義
  七、關於〈涅槃無名論〉
第五節    道生的生涯與思想
  一、道生的生涯
  二、理的哲學與闡提成佛說
  三、頓悟說
  四、感應思想與《應有緣論》
第六節    禪、戒
  一、諸宗派形成之前
  二、北朝禪學
  三、戒律

〔專欄三〕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    丘山新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    河野訓
第一節    初期佛教與儒家、道教
  一、牟子《理惑論》
  二、孫綽〈喻道論〉
  三、《老子化胡經》
第二節    南北朝時期的三教對立與融合
  一、北魏太武帝廢佛
  二、顧歡〈夷夏論〉及其後續發展
  三、范縝〈神滅論〉
  四、梁武帝的佛教政策
  五、北周武帝廢佛
第三節    唐、宋時期的三教相克與調和
  一、初唐傅奕與法琳的論爭——沙汰佛教教團
  二、武后的護佛政策與玄宗的儒、佛、道政策
  三、韓愈〈論佛骨表〉
  四、武宗廢佛
  五、宋代排佛論與三教調和論

〔專欄四〕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    邢東風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    船山徹
第一節    漢譯與語言學
  漢譯佛典的特徵
第二節    時代劃分與主要漢譯者
  舊譯與新譯
第三節    翻譯速度與兩種譯場類型
  一、翻譯速度
二、譯場類型
第四節    隋、唐以後專家集結的譯場
  北宋的譯經儀禮
第五節    隋、唐之前的譯場
  鳩摩羅什的翻譯方式
第六節    譯主、筆受、傳譯
  分工體制的實際型態
第七節    增譯與略譯
  為求譯文易解
第八節    漢譯與編輯——援引既有的經典文句
  一、活用各舊譯本
  二、編譯而成的經典——編輯漢譯經典

〔專欄五〕老子化胡說    神塚淑子

【第六章】經錄與疑經    沖本克己
第一節    經錄
  佛典翻譯的整理學
第二節    《出三藏記集》
  一、現存最早的經典目錄
  二、整理方法與意義
第三節    《開元釋教錄》
  一、經錄的完備與終結
  二、經錄所顯示的數據
第四節    疑經
  一、何謂疑經
  二、述而不作
  三、判定基準的差異
第五節    疑經撰造動機
  一、「現世利益」與「單純化」
  二、抄經、要文集與疑經
  三、末法思想與疑經
第六節    疑經諸相
  一、疑經橫行
  二、疑經分類

〔專欄六〕《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    張文良

【第七章】王法與佛法    橫井克信
第一章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
  一、中國獨特的佛教信仰方式
  二、東漢
  三、五胡十六國
  四、釋道安與戒律問題
  五、東晉
  六、南朝
  七、北朝
第二節    隋唐時期
  一、隋
  二、唐
  三、武后護佛
  四、內道場政治化與密教發展
第三節    宋代
  一、五代
  二、北宋
  三、南宋
  四、奠定國家佛教

〔專欄七〕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    古勝隆一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弘揚漢傳佛教,從根本提昇漢傳佛教研究的品質與水準,一直是本所創辦人念茲在茲的心願。這是一場恆久持續的考驗,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自知能力有限,但仍然願意傾注所有心力,結合海內外的先進與同志,共同攜手為此一目標奮進。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術界的成果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新亞洲佛教史」此一系列研究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十五冊的規模,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從耆宿到新銳,幾乎網羅無遺,可以說是當今日本佛教學界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示當不為過矣。本套「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海納萬有,概而言之,其重要性約有數端:

  (一)「新亞洲佛教史」雖然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大部分為主,但也兼顧中亞、東南亞、越南、韓國等不同地區,涵蓋南傳、漢傳、藏傳等不同的佛教傳統;處理時段從佛陀出世迄於今日。就目前同性質的著作之中,處理時間之長遠,空間之寬闊,迄今尚未有出於其右者。

  (二)傳統佛教史的寫作總是詳古略今,無法充分呈現佛教演變的歷史面貌。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對於近世以降佛教演變的軌跡著意甚深,可謂鉅細靡遺。

  (三)傳統佛教史大多集中於思想概念以及政治關係的描述,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兼顧語言、民俗、文學、藝術、考古學等文化脈絡,開展出各種認識佛法的不同可能性。

  職是之由,「新亞洲佛教史」不僅是時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取得佼成出版社正式授權,嘗試將日本佛教研究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介紹給漢語文化圈。其間受到各方協助,特別是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居中聯繫,其功厥偉。同時也要感謝佼成出版社充分授權與協助,讓漢語文化圈的讀者得以接觸這套精心策畫的研究成果。透過高水準學術研究作品的譯介,借鏡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境界與視野更高更遠,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釋果鏡

序言

  釋尊創立及提倡的佛教得以傳布於全亞洲,主要是藉由思想普遍性、佛教徒死身弘法、佛教國家所具的政治及文化意圖等綜合因素影響。其中,中國佛教因有內容弘富的《大藏經》,形成獨特卓越的佛教思想,在以漢譯佛典為基礎的東亞佛教文化圈中成為核心所在。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全十五卷之中,中國佛教共有三卷,本書為首卷,探討時期從西元元年前後,佛教在追求商業貿易的東西交流背景下入華,至六世紀後期隋統一南北朝為止。本書的主題「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是指佛教入華後緩緩滲透中國社會,至隋、唐各宗派經由中國化後成立為止,意味著中國人學習佛教、佛教逐漸落實於中國人血脈的歷程。

  本卷是探討中國篇章的首卷,第一章〈中國佛教〉安排涵蓋全三卷的序論,以佛典漢譯及其解釋(包括代表宗派的思想解說)為主軸,概觀從安世高至支婁迦讖以來,乃至宋代的佛教歷史。由於此章為整體概論,必然與其他兩冊的專題探討有所重複,故盼讀者能掌握大方向閱讀,將本書與其他相關專題進行比較、對照。

  有關本書探討的時代,首先必須闡述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第二章〈佛教東傳〉除了探討佛教傳入的相關傳說和事實之外,更以佛教藉由譯經這種具體方式入華,列舉了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等譯經僧的事蹟,進而包括探討佛圖澄如何以神異化眾、身為最初至西域求法的漢人朱士行之事蹟、道安採用釋姓的意義等項目。此外也以重視神異為背景,兼而探討道教方面的課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主要是考察活躍於當時的道安、廬山慧遠、鳩摩羅什、僧肇、道生等人的生涯及思想成果,更論及禪宗與律宗成立之前,禪觀實踐和戒律信受過程等課題。

  無庸贅言,若提及中國三大思想或宗教,即指儒教(或儒家)、佛教(釋教)、道教,在歷經對立和影響、融合等過程後,佛教愈益中國化,中國佛教發展可說是成果璀璨。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首先探討初期三教交涉,介紹牟子《理惑論》、孫綽〈喻道論〉等思想,其次是南北朝的三教交涉,探討北魏太武帝廢佛、顧歡〈夷夏論〉、范縝〈神滅論〉、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北周武帝的廢佛論。之後更跨越南北朝時期,考察唐、宋三教交涉,包括武后、玄宗施政、韓愈《論佛骨表》等課題。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以新鮮手法切入各種漢譯問題,除了闡明漢譯佛典基本特徵,並介紹漢譯史的時代區隔及主要譯者。其次,說明翻譯速度與兩種譯場類型,其一是「附帶講經型態,由多數人參與,屬於分工體制粗略化的譯場」,六朝譯場多為此類。其二是「僅由較少數的專家組成團體,屬於分工體制明確化的譯場」,此為玄奘及其後學設立的譯場,本章將具體說明各種情形。此外,亦提到譯文添刪、漢譯及編輯等有關漢譯佛典在成立時所面臨的問題。

  前述的第五章內容中,不少是針對佛典漢譯考察,從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佛教的觀點來看,足以顯示漢譯佛典何其重要。第六章〈經錄與疑經〉是列舉彙編各種漢譯佛典的經錄,具體介紹《出三藏記集》、《開元釋教錄》,進而考察疑經定義、疑經撰造動機,介紹其實質內容。

  基本上,中國是屬於中央集權專制國家,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佛教與王權關係緊迫,最終被迫在國家保護及監督下發展。第七章〈王法與佛法〉即是針對此問題,對自東漢至南北朝、甚至跨越至隋、唐及宋代進行詳細考察。

  至於專欄方面,分別是與第二章內容有關的「海路」、與第三章有關的「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與第四章有關的「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老子化胡說」,以及與第六章有關的「《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加上第七章結尾的「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是基於中國佛教人士著作多以經疏形式呈現,再以中國哲學立場探討經學和經疏的關聯。以上專欄分別為各專家學者執筆,皆是心血之作,盼讀者們能獲益匪淺。

菅野博史(編輯委員)
 

內容連載

第一章第二節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與諸學派形成

一、皇朝更迭時期

西晉武帝統一天下後,只維持十餘年即瓦解,中原以八王之亂為導火線,逐漸淪入匈奴等北方各族統治,帝室南逃另建東晉(三一七)。北魏於四三九年統一以前,華北一直維持五胡十六國的局面。東晉偏安江南,至劉裕發動革命亡國為止,苟延殘喘約百年之久。北方則在北魏亡於永熙三年(五三四)之後,分裂為東、西魏,北齊繼而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於建德六年(五七七)滅北齊後,再度一統北疆。位處江南的東晉則亡於元熙二年(四二○),劉裕建宋後,歷經齊(四七九─五○二)、梁(五○二─五七)、陳(五五七─八九)三朝迅速興替。這段期間約維持兩百七十年,與唐亡後建立的五代十國,在中國史上同屬於世局最不安定的時期。然而,對於傳入漢地、獲得信仰及知性關注的佛教而言,這堪稱是成果豐碩的時代,奠定佛教特有的型態基礎,準備集其大成之重要時期。

二、活躍的大譯經僧--鳩摩羅什

在此時期的譯經師,首先必須介紹鳩摩羅什(Kumarajiva,簡稱羅什,三四四─四一三,或三五○─四○九)。鳩摩羅什是龜茲人,自幼出家,在罽賓初習原始佛教,短暫返國後隨即動身沙勒,在當地修習阿毘達磨佛理,兼讀印度聖典《吠陀》等著作。此後,在莎車追隨須利耶蘇摩修習大乘佛教,最終專修大乘佛理,尤以通達般若經典、中觀派之祖龍樹(Nagarjuna,約一五○─二五○)的諸論典而聲名遠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95
  2. 新書
    79
    $395
  3. 新書
    9
    $450
  4. 新書
    9
    $450
  5. 新書
    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