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定價:430
NT $ 340 ~ 387
  • 作者:陳永明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6-09-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672X
  • ISBN13:9789620756726
  • 裝訂: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歐洲歌劇界最受歡迎的是「閹人歌手」(Castrato)?
《浮士德》花了50多年才寫成?
羅西尼在壯年便引退?
人品像豬玀,卻寫出天使的音樂?
貝多芬的月光曲其實和月光是全無關係的?
以獨特見解、輕鬆筆調帶你遨遊西洋古典音樂的海洋

  熱愛西洋古典音樂的陳永明,跟讀者輕鬆講述其賞樂生涯中值得細味的音樂風景。他從器樂與聲樂兩大類別中細細爬梳,介紹管弦樂的組成部分;協奏曲、獨奏曲、室樂的意韻趣味;歌唱組曲、神曲、歌劇、芭蕾舞劇的生意盎然,更側看作曲家、指揮家的情感與個性。

  作者重整彙編其作《音樂子午線》及《五線譜邊緣的躑躅》新添文章成書,不重引經據典,卻巴不得所有人都成為樂迷,沉醉於西洋古典音樂中。

本書特色

  1.內容全面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器樂、聲樂以及舞台音樂,作者除了介紹西洋古典樂曲,還介紹在演奏中舉足輕重的樂器,如弦樂和管樂等,照顧不同喜好的讀者。
 
  2.輕鬆筆調
  作者以輕鬆,有趣的筆調帶領讀者進入西洋古典音樂的故事中,使讀者清楚了解樂曲的由來。此外,作者亦會從樂曲的結構分析音樂家當時的心路歷程,讓讀者在欣賞名曲的同時可以代入音樂家的感情世界。

  3.獨特的音樂見解
  在介紹古典音樂的同時,作者亦詳細闡述自己的獨特見解,使讀者可以對古典音樂有另一番體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永明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電台、電視台《思前想後》、《詩韻詞情》、《文化.com》、《孔子》、《中文一分鐘》等節目主持人。

  著作包括《沒有福爾摩斯的故事》、《獨立思考》、《哲學子午線》、《哲人哲語》、《原來孔子》、《原來尼采》、《中國文學散論》等。
 

目錄

序言

前奏 Prelude
1 貝多芬的激昂與平和
1.1 《命運交響曲》
1.2 《月光奏鳴曲》
1.3 康復者的頌歌

第一部  器樂
2 管弦樂
2.1 弦樂
2.2 管樂
2.3 銅樂
2.4 敲擊樂
2.5 介紹管弦樂團的作品
2.6 交響曲的世界
2.7 替交響曲正名
3 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
3.1 《田園交響曲》
3.2 《唐‧吉訶德》
3.3 德褒西的《牧神之午後序曲》和《海》
4 變化多姿的協奏曲
4.1 巴哈的《白蘭頓堡協奏曲》
4.2 韋華第的《四季》
4.3 大放異彩的獨奏協奏曲
4.4 文窮而後工?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4.5 來自捷克的大提琴協奏曲
4.6 布拉姆斯的大小提琴協奏曲
4.7 《交響樂團的協奏曲》
5 獨奏音樂
5.1 第一顆演奏明星柏加尼尼
5.2 天皇巨星李斯特
5.3 鋼琴大師蕭邦
5.4 史卡拉蒂藝術的嬉戲
6 室樂
6.1 海頓的《剃刀》和《帝皇》
6.2 男和女《克萊采奏鳴曲》
6.3 演奏者之間的靈犀
6.4 貝多芬的《廣陵散》
6.5 《鱒魚五重奏》
6.6 「不設安全網」的音樂
6.7 《動物嘉年華》

間奏一 Entr’acte I
第二部 聲樂

7 歌唱組曲
7.1 宗教的歌唱組曲
7.2 非宗教的歌唱組曲
8 神曲
8.1 《彌賽亞》
8.2 《創世紀》
9 藝術歌曲
9.1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9.2 《紡織機旁的葛爾珍》
9.3 《冬之旅》
10 《最後四歌》
10.1〈春天〉
10.2〈九月〉與〈安眠〉
10.3〈夕陽紅〉
11 《僧侶之歌》
12 《大地之歌》
13 來自北國的聲音

間奏二  Entr’acte II
第三部  舞台音樂

14 歌劇第一位功臣
15 閹人歌手
16 莫札特的歌劇
17 壯年引退的歌劇作家羅西尼
18 歌劇大王威爾第
19 醜陋的天才
20 比才的《卡門》
21 《浮士德》
22 《玫瑰騎士》
23 漫談芭蕾舞
24《胡桃夾子》
25 俄國芭蕾舞團
26 震撼樂壇的《春之祭》
27 拉威爾的《玻里露舞曲》
28《達芙妮與克羅伊》

尾奏 Coda
 

序言
    
  我的專業不是音樂,我只是個愛聽音樂的人。剛升中學的時候,喜歡音樂的姐姐,買了一部唱機,一套兩張的(那時還是七十八轉唱片的年代)柴可夫斯基(Pyotr Ilych Tchaikovsky, 1840-1893)《胡桃夾子組曲》(Nutcracker Suite op. 71a),這就為我打開了音樂世界的大門。
    
  今日很多年青人都喜歡音樂,然而他們大多只聽流行樂曲,對西洋古典音樂都望而卻步,覺得枯槁寡味,乏善足陳。我覺得十分可惜,因為西洋古典音樂的世界,其實多彩多姿,不少是繞梁三日,一聽難忘的──譬如莫札特(Wolfgang Amadius Mozart, 1756-1791)的《C大調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上面提到的《胡桃夾子組曲》、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不少的《圓舞曲》(Valse)、《波蘭舞曲》(Polonaise)……等等,有耳可聽的只要一聽便都會被吸引的。為甚麼年青的一代這樣抗拒古典音樂呢?其中一個原因,介紹西洋古典音樂的工夫做得不夠。二十多年前,我寫了兩本小書:《音樂子午線》和《五線譜邊緣的躑躅》,目的就是向大眾推介為我帶來無窮欣悅的西洋古典音樂。
    
  《五線譜邊緣的躑躅》是我當年在《香港聯合報》‧〈摘藝〉欄所寫有關音樂隨筆的結集,沒有甚麼結構。《音樂子午線》卻是有意向大眾推介西洋古典音樂,比較有組織:以介紹西洋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三首,各屬不同樂種(管弦樂、室樂、器樂獨奏)的器樂作品為〈前奏〉(Prelude),引出第一部分:器樂的討論;然後以介紹巴哈(J.S.Bach, 1685-1750)為〈間奏〉(Entr’acte)引入第二部分:聲樂和舞台音樂的紹介。再加上〈尾奏〉(coda)和〈後記〉,結束全書。
    
  這本新書是選取了二十多年前這兩本舊書的部分內容,再添上一些新的材料寫成的。其中80%來自兩本舊書(各佔40%左右),其餘的20%是新添的。新書是沿用《音樂子午線》的結構,只是把歌劇從聲樂部分分了出來,和芭蕾舞劇合成書的第三部分:〈舞台音樂〉,並在它的前面添加了一段有關西洋歌劇開始的歷史作為第二間奏。〈後記〉這個標題,和〈前奏〉、〈間奏〉、〈尾奏〉等不配合,新書裏面的分章便不用這個標題了。從《五線譜邊緣的躑躅》選出來的,和新增的材料,按它們的內容質性,加進新書裏面合適的部分。
    
  新書用的是《音樂子午線》的結構,內容也有不少來自該書,本來準備把新書題為《音樂子午線增訂版》。商務印書館的朋友認為新書內容一半和舊書無涉,稱之為舊書的增訂版並不適合,可能誤導了有心的讀者。他們說的有道理,所以把新書定名為:《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樂者樂也”(第一個“樂”字指的是音樂,第二個“樂”字指的是喜樂)是《荀子.樂論》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荀子認為喜樂是人情所不能免的,把心內的喜樂以聲音表達出來便是音樂了。如果我們把第二個“樂”字的意義擴大一點,不單只是喜樂,而是包括了一切優美的情操,那“樂者樂也”的確是音樂一個絕佳的定義。要欣賞這些可樂的音樂,其實不必高深的學養──千萬不要被那些自命品味超凡,識力高雅,施特勞斯的圓舞曲(Strauss Waltz),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又豈為我輩所設哉的人嚇怕了──只要有耳朵,肯聽,音樂世界的大門是永遠敞開的。
    
  香港商務印書館本來只想要重版《音樂子午線》,結果卻接納了我的建議,花了比預期更多的工夫出版這本新書。我的初稿,從兩本舊書剪剪貼貼,塗改增刪,不時又插入新寫的材料,亂七八糟,自己看上去也頭疼,負責編輯的蔡柷音小姐把它梳排整理,十分感激。簡漢乾博士,我以前在香港教育學院的同事,用了不少寶貴的時間為這書作最後的校對,更是不能不在此致以萬分的感謝。衷心希望這本書能為喜歡西洋音樂的讀者帶來欣喜,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異彩繽紛的西洋古典音樂世界,享受其中無窮的快樂。
 

內容連載

貝多芬的激昂與平和
   
歷史上有些人物,無論你對他的世界,他的業績有沒有認識,你都會聽到過他的名字。這些是文化上的巨人。比如,你對英國文學完全不懂,但你總會知道有位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或對物理一竅不通,牛頓(Issac Newton, 1642-1726)的名字都一定會聽過。在西方音樂裏面,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一位巨人。你喜歡西方音樂也好,不喜歡也好,總不會未聽過貝多芬的名字。談西方音樂,就讓我們從他談起吧。
    
在貝多芬以前,已經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這些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和他們有甚麼不同?
    
提到巴哈,研究西方音樂的人都肅然起敬。有一本談西方音樂的書,開宗明義第一句:太初有巴哈(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Bach,這是模仿基督教《聖經》的第一句:“起初,神……”)。簡直把他視為上帝了,因為巴哈對西方音樂理論貢獻良多。至於貝多芬,他便沒有如巴哈在理論上所作的貢獻。
    
海頓,有被稱為交響曲之父。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交響曲的形式就是以他為濫觴,而弦樂四重奏的形式也是由他奠定基礎的。貝多芬亦沒有海頓創造新樂曲體裁的本領。
    
莫札特天才橫溢,未成年已創作了過百首樂曲,譽滿全歐,貝多芬絕對沒有這種天分。那麼,他在哪一方面超越前面所述的幾位大家呢?
    
貝多芬以前的作曲家所寫的音樂,大多是為宗教、為貴族僱主而寫的,固然裏面也注入了他們自己的情感,但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寫的音樂卻未曾多見。在著名的作曲家中,貝多芬似是第一人。他並不是為別人寫音樂,而是為自己寫音樂。音樂在貝多芬來說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而他所要表達的又和其他人非常不同。
   
十八世紀的音樂是典雅、雍和、輕快、幽默、活潑,換句話說是有教養的。貝多芬的音樂,除了晚期的作品外,最突出而又與眾不同的就是那種不羈的活力,和不甘下流的憤怒。在當時聽眾的耳中,他的音樂有時跡近咆吼呼號,可是雖然和一般人認為音樂必須具有的雅麗迥異其趣,卻又不能不承認裏面有種不能抗拒、異樣的吸引力。
    
如果我們知道貝多芬的生平,他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能夠把這種憤怒用音樂表達出來,那是貝多芬的天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40
  2. 新書
    79
    $340
  3. 新書
    85
    $366
  4. 新書
    9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