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寫真論

私寫真論
定價:420
NT $ 332 ~ 842
  • 作者:飯澤耕太郎
  • 譯者:黃大旺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6-12-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331564
  • ISBN13:9789869331562
  • 裝訂:精裝 / 272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什麼是「私寫真」?
它並非僅是一種攝影風格潮流
更是一種訴說攝影者與作品、世界關係,
與攝影家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的攝影觀。

它是不斷凝視、擺盪在「私我」與「忘我」之間的拍攝視點;
讓拍攝者的私我與現實世界摩擦,留下痕跡。

  「每一個攝影家為了對付『私我』這頭怪物,
  使自己處在一個忘卻『私我』的狀態。
  這狀態,同時也是攝影這種表現媒介蘊藏秘密之所在。」--飯澤耕太郎

  在20世紀初期「近代攝影」原理還充滿權力的時代下,攝影作品既是藝術,也是如新聞照片般重視社會傳播功能的產物;並且攝影家以主體意識操控被拍攝的對象,並帶有神一般銳利的雙眼睥睨世界。然而當一九六○年代,「近代攝影」出現裂痕之後,攝影家的「私我」開始產生位置上的擺盪。攝影與社會文脈的彼此驅策,使得攝影家們拍出的照片成為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經驗等價的物質。不管攝影家們想如何客觀而正確地拍攝對象體,最後都會摻雜不安定的自我帶來的其他成分,甚至將超乎自己想像的「他者」帶入攝影之中。在這種照片中,「私我」開始與現實世界摩擦,並留下痕跡。

  在這些照片中的「私我」,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透過影像的紀錄,「私我」是否產生了質變?

  「私寫真」作為日本攝影系譜的一隻重要路線,本書作者飯澤耕太郎從攝影發展初端的攝影本質開始論述「攝影」行為中的拍攝主體與「私性」之分離,特別進入一九七○年代左右日本攝影開始轉向「私性」、「私我的世界」之潮流,並深入當時極活躍的中平卓馬、深瀨昌久、荒木經惟與牛腸茂雄四位代表性攝影家,以他們各自的人生歷程以及其相應時期的作品,來觀察、深入其作品中「私性」的表現,既打開「私寫真」的意義框架,也帶著讀者進入潛伏在這些攝影家們作品裡頭幽深而緩長的凝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飯澤耕太郎Iizawa Kotaro


  攝影評論家。一九五四年出生於日本東北宮城縣。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科畢,筑波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博士班結業。一九九○年創辦攝影雜誌《Déjà-vu》,並擔任主編至一九九四年。著有《走過日本攝影史》、《〈藝術寫真〉與它的時代》、《攝影的力量》、《攝影森林的野餐》、《戰後寫真史筆記》、《寫真的現在》、《攝影家群像》、《荒木!》、《寫真集的樂趣》、《同時代寫真》、《破鏡之國》等。其中《女子寫真時代:邁向未來攝影之路》、《與寫真同歡》、《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等書,均有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譯本。一九九六年,以《歡迎光臨寫真美術館》榮獲三得利學藝獎。

譯者簡介

黃大旺


  高雄路竹後鄉人,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市。上進補習班、建如補習班、國家補習班、淡江大學電影社、動漫社結業。日文系在學期間開始日中翻譯工作,曾旅居於日本進修與工作五年餘。二○一○年返台後開始從事日中同步口譯與地陪工作,同時也以「先天性表演者」的身分,於獨立音樂、當代藝術、劇場、電影等領域間疾走。譯著包括《商務英語不NG - 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了》、《商務英語不NG - 70+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了》(博碩)、漫畫版《鬼水怪談》(台灣角川)、《日本寫真50年》、《新版 東京漂流》(臉譜source書系)等。
 
 

目錄

前言

I 歷史與發展
所有的照片都是「私寫真」? 被隱藏的「私寫真」 家庭相簿與「私寫真」 石塚三郎─日本的拉帝格 私人攝影的去向 日本的「私寫真」

II 攝影家群像
中平卓馬 純攝影家的狹路
?(問號) 是詩人?還是攝影家? 《provoke》的狂奔 作為「生命紀錄」的攝影 對「植物圖鑑」的傾心 燒毀底片 逆行性失憶 空洞的攝影作品群 再會吧!N

深瀨昌久 一種名為「私我」的疾病
井底 攝影家的誕生 相遇與,《遊戲》 離別與《洋子》 「烏鴉」飛翔 「家族」的分解與毀壞 「私景」、最後的影像

荒木經惟 陽子與「荒木們」
荒木經惟與「私寫真」 陽子與《感傷之旅》 《鄉愁之夜》 陽子與她的死 照片中的「荒木們」 塑膠爬蟲樂園

牛腸茂雄 「私我」作為他者
普通的「私寫真」 「活著」的證明 朝《SELF AND OTHERS》前進 《SELF AND OTHERS》的世界 「另一個人」 走在「習以為常的街道」上 海邊小屋

III 再談「私寫真論」
為什麼要拍私寫真? 照片中的「私我」 為了將「私我」遺忘 「私寫真」的現在式

後記
 
 

前言

  決定要來寫「私寫真」這主題,並不是很早以前的事。

  當然,筆者過去已一再使用「私寫真」這個名詞來論述多位攝影家的各種攝影活動,尤其是關於一九七○年代以後「日本個人影像紀錄=『私寫真』的演變」,筆者也曾經說過:「我認為日本的私寫真跟外國相比,有越來越多,多到難以一一列舉的豐富內容。」(《歡迎參觀攝影美術館》,講談社現代新書,一九九六)筆者對於私寫真這個「潮流」,一直以來反應較為敏感。

  然而到了最近幾年,不論是我自己還是其他的攝影論述者,都開始懷疑這個詞是否因為經常被擅自解釋、以致意義越來越含糊了呢?所謂的「私寫真」,總是獨自前進,並漸漸開枝散葉,日子久了當然無法避免龐雜的內容分類,然而問題就發生在一些可能與「私寫真」對立的作品,竟也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如果不進而解決這種亂象,恐怕自己也將迷失在這片亂象之中。

  當然,筆者也無意將自己的定義視為不二圭臬,相反地毋寧用比較建設性的思考,去重新審視關於「私寫真」的多義性與意義的延伸,因為我認為每一個攝影者,應該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實踐各自的「私寫真」。

  儘管我也認為包括「私寫真」到底是什麼,如何表現,以及蘊含了何種可能性……等這類的基本問題,是有必要正面回應,但並不是要把「私寫真」塞進特定框架中,限制它的定義範圍,而是為了讓「私寫真」作為更開闊的概念得以自由發展;因此《私寫真論》的建立,可以說是十分具有其必要性。
  
  筆者並不具有所謂評論家應該具有的那種探求萬物原理、逐步建立新思維的氣度,我認定自己的守備範圍,是在於對攝影家實踐現場做定點觀測,並將其活動的狀況轉換成文字紀錄來傳達的評論工作。所以在這本《私寫真論》中最重要的作業,莫過於仔細分析每一位攝影家表現手法的細節。要能夠定義「私寫真」,並探索其中的可能性,必須先進入檢視幾位攝影家的創作過程。

  本書將從四位攝影家談起,分別是中平卓馬(Nakahira Takuma,1938-2015)、深瀨昌久(Fukase Masahisa,1934-2012)、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1940-)以及牛腸茂雄(Gocho Shigeo,1946-1983)。他們正好也是筆者過去在談論「私寫真」時,常常提到的四位攝影家。他們的攝影作品,在日本攝影表現的歷史上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甚至扮演引導時代潮流轉換的角色。若要追問為什麼一定要舉這四位攝影家,有點難以回答,只能說是憑著攝影評論者的直覺判斷:我認為這四位攝影家各自的創作行為,正好都投射出了「私寫真」的可能性。

  透過論述他們的攝影作品,應該可以讓「私寫真」能達到的範圍,以更具體的方式,鮮明而生動地浮現在讀者眼前。在此,「私寫真」並不只談論風格與拍攝手法,而是觀察並找出與攝影家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的攝影觀(對攝影的態度)。

  事實上,在剛開始寫這本書時,腦海中並沒有明確的書寫脈絡;或者應該說,我眼前只有一個曖昧朦朧的目標,以及朝往那目標的模糊路徑。即便如此,我也不想特別去釐清論說的構造,只想維持「私寫真」原有的生命力,詳盡且鮮動地記下這些攝影作品的內部動力。這本書就像街頭抓拍(snapshot)一樣充滿期待與不安,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攝影術發明、照片公開以來,也已經進入第二個世紀末。筆者並不那麼關心攝影的未來,但是心中總存著一股某些事情逐漸結束(同時還有另一些事逐漸開始)的預感;不只筆者,可能不少攝影愛好者都有同感。所以著作於一九九九至二○○○年間的「私寫真論」,也難免帶有世紀末的影子。文章中筆者以現在進行式論述往事與預言,同時也對於確定攝影這種媒體的本質,抱有一點點(但十分紮實)的期待。 
 

內容連載

私人攝影的走向
 
「私我」在攝影中的表現,不僅止於家庭相簿般的所謂偶然型態,更逐漸變成追求藝術真髓的攝影家們有意識置入的要素。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藝術攝影也慢慢脫離既有的繪畫美感,漸漸形成以攝影的細膩描繪力和抽象構圖原理結合的「近代攝影」(Modern Photography)概念,因此以自拍像或以家人(妻小等)為對象拍攝作品發表的攝影家也隨之增加。然而像是亞佛雷德‧ 史提葛利茲、愛德華‧ 威斯頓、哈利‧ 卡拉漢、W‧ 尤金‧ 史密斯, 或是生前持續以鳥取砂丘為舞台, 透過獨特構圖拍攝各種群像照片的植田正治(1913~2000)等, 在這些攝影家拍出的自拍像或是全家福照中,讓人感受到直接反映出拍攝者人生的「私寫真」要素其實非常稀薄。
 
對上述的攝影家而言,不論是自己還是家人,都不過是拍攝的素材,以及構圖的要素。當然,在史提格里茲鏡頭下的喬治亞‧ 歐姬芙,或是在卡拉漢鏡頭下的艾蓮娜(Eleanor Knapp, 1916~2012)那樣,拍攝者與被攝者間的私人關係(夫婦或是戀人)往往會在攝影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光影印象,產生異於其他系列作品的情感波動。但是,在這些極力想構築獨立影像世界的攝影家們意志貫徹之下,上述那些親密的攝影作品跟拉帝格或石塚三郎的私人相簿相比,在隱私關係與事件線索上的提示可能反而更少。
 
在這樣的潮流下, 勞勃‧ 法蘭克(Robert Frank, 1924~) 一面解構「近代攝影」 的「 作品」 意志, 另一方面持續探索「 私」 表現的各種可能。法蘭克在一九四七年由瑞士移居美國,一方面與小說家傑克‧ 凱魯亞克(Jack Kerouac)與詩人亞倫‧ 金斯伯格(Irwin Allen Ginsberg )等垮掉一代的創作者們保持密切往來,另一方面透過相機創造出一種像是以寂寞獨白編織而成的獨特攝影表現語法。
 
一九五二年,法蘭克推出了以原版照片手工貼製而成、限量三部的攝影集《黑、白與其他東西》(Black, White and Things),其中收錄了自己的妻子瑪莉露出乳房為剛出生的兒子帕布羅哺乳的照片。一九五四年,獲得了古根漢獎助金的法蘭克, 開著一台中古福特開始在美國各地一邊旅行一邊拍照, 並在四年後彙整成攝影集《美國人》(Les Americains,英文標題The Americans, 1959); 這本攝影集的最後一頁是一張妻子與兒子在車裡相依而坐的照片〈U. S. 90, en route to Del Rio, Texas〉。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32
  2. 新書
    $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