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請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來「自中心化」之行動過程

從「請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來「自中心化」之行動過程
定價:580
NT $ 209 ~ 551
  • 作者:韓東育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7-02-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02103
  • ISBN13:9789863502104
  • 裝訂:精裝 / 58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據實性假說」為切入點,考察日本中世以來圍繞「崇神尚武」和「崇利尚力」原則而次第推進的對華「請封」和對己「自封」過程。

  日本天皇即位禮「大嘗祭」中的「真床覆衾」儀典及相關風俗源出於商朝等學術考證,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重新認識包括《皇室典範》和《帝國憲法》在內的日本觀念結構、制度設計和行動軌跡,提供了某種基因式觀察維度。日本史上的祭政二元、萬世一系、崇神輕德、拒斥革命以及自我皈依等文化底色和立國性格,曾通過弱勢時對華請封和強梁時自我冊封等利害周旋和軍事行動,一時間達成過其「去中心化」指向下的「自中心化」夙願。但是,對「神國」錯覺的虛幻依賴、精神膨脹和武力擴張,亦無法不使國力有限的日本,反復自陷於勝負無常和速興速滅的境地。白村江敗績、文永弘安險勝、壬辰丁酉再敗、日清戰爭完勝和侵華戰爭完敗等中日系列兵燹,既記錄下兩種價值體系的不同世界對待方式,也向東亞內爭的實際意義提出了質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東育


  1962年生。東京大學博士、博士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副校長,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日本史、東亞思想史和東亞國際關係史。歷任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講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現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歷史學會會長。著有《天人‧人際‧身心:中國古代「終極關懷」思想研究》(1994)、《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2003)、《道學的病理》(2007)、《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2009)等書。
 

目錄

自序

序章 關於日本「古道」之夏商來源說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夏商古道」的傳入如何可能
第三節 在日「夏商古道」的事實綴合
第四節 《山海經》的疑案與推論
第五節 丸山真男「原型論」考辨

第一章 「華夷秩序」的發生邏輯與早期展開
第一節 「天」、「天子」與「天下」
第二節 「一統」的核心價值及其哲學規定
第三節 「天下」理念的落實與「華夷」觀的導入

第二章 關於前近代東亞世界中的倫理問題
第一節 先行研究的洞察力與局限性
第二節 前近代東亞秩序的倫理指向
第三節 東亞「兩極」的出現與倫理體系的解體
第四節 東亞的倫理意義

第三章 江戶日本對儒學經典結構的改變
第一節 中日經典結構的反向演變
第二節 江戶思想流派之間的「正反合」循環
第三節 若暗若明的分工協作與「自中心化」隱衷

第四章 關於「武士道」死亡價值觀的文化檢視
第一節 武士與武士道
第二節 「死的覺悟」及其動機理解上的歧義
第三節 「奉公」價值下的「自中心」凝聚與「同心圓」擴張

第五章 「華夷變態」論的失實與清朝的「大中華」凝聚
第一節 清廷的內外壓力與解壓方法
第二節 《大義覺迷錄》的問題設定與理論結構
第三節 「大中華」實踐的終局驗收:〈清帝遜位詔書〉

第六章 日本的變異與東亞的變局
第一節 「中華」價值在日本的「變態」
第二節 日本「自中心化」的推進軌跡:從「請封」到「自封」
第三節 日本對「歐法」的利用與初始行動

第七章 東亞戰事背後的事實與邏輯隱情
第一節 日本方面關於戰爭理由的矛盾陳述
第二節 規定明治、昭和走向的「執拗低音」
第三節 首尾連貫的日本課題
第四節 對東亞戰事原因的結構性分析

終章 戰後日本的思想與行動
第一節 臨場體驗下的細微觀察
第二節 潛在的思想伏流
第三節 對戰後日本的再省察

散論
東亞的生態
東亞的禮爭
東亞的表達
後記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內容連載

第四章 關於「武士道」死亡價值觀的文化檢視(摘錄)
 
第一節 武士與武士道
 
日本「武士」的最遠古來歷,幾乎和日本文化源流的悠遠難知,沒有差別。新渡戶稻造之所以把「野蠻人和類似兒童的這種原始意識中」所「存在著」的「極其豐富的道德萌芽」與武士的勇敢作戰行為進行對接,並稱「我們不能指出一個明確的時間和地點來說『這是其源泉』」等表達,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上古源頭不清的情況下,回到常識,或許才是研究者的正確選項,即「武士道」一般被理解為源起於鎌倉時代、定名於江戶幕府初期的日本武士階層的特有道德。該道德素以忠誠、犧牲、信義、廉恥、潔淨、質樸、儉約、尚武、名譽、情愛為指歸,是日本封建統治體制的觀念支柱。在此前提下,如果我們把中世到近世的日本歷史作為「武士道」的時空觀察場域,則「武士」依發源地可大別為三:曰東國武士、西國武士和畿內武士。相對於所謂先進地區的西國和畿內,東國所具有的「後進性」,反而成為孕育後世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溫床。
 
但是,人們經常喜歡追問這樣一個問題,即「武士道」是否有過真實的存在?如果說有,明治以來人工補造色彩的過於濃重,便容易使人產生失真的印象;如果說沒有,則學者對歷史上的既有記載和《葉隱》等武士道經典又難以作出符合事實的解釋。小澤富夫曾在《作為歷史的武士道》一書中講:「幾乎少有像武士道那樣被人為改變的思想……在戰爭年代,武士道經由一部分政治家、學者和軍人的倡導,曾不知在國民道德論和軍人精神教育方面曾發揮過何等人為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真正的武士道反因此而消失,恐並不過分」。就是說,「以往的武士道研究或人為的武士道論,是為達成某種目的而被改變了的產物,而並非對武士道固有思想的闡揚。」小澤的書名似乎也在強調,武士道是存在於歷史之中的思想而不是後來的產物。然而,無論是《甲陽軍艦》還是《葉隱》,有關武士道的代表作,幾乎都是江戶時代的作品。這意味著,即便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武士道,其中由後人所添加和美化的成分,也占有相當的比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6
    $209
  2. 新書
    79
    $458
  3. 新書
    88
    $510
  4. 新書
    9
    $522
  5. 新書
    9
    $522
  6. 新書
    9
    $522
  7. 新書
    95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