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定價:300
NT $ 210 ~ 458
  • 作者:劉季旋羅宇容
  • 出版社:白象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2-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84398
  • ISBN13:9789863584391
  • 裝訂:平裝 / 23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提供有效降低成本、增強企業體質的良方,順利邁向工業4.0。

  ◎作者繼《生產績效管理》後,又一適合產業界參考運用的作品。
  ◎全面生產保養制度(TPM)輔導專家許石城擔任本書技術顧問,讓本書更具實用性。
  ◎現代企業、自動化工廠提升競爭力、落實績效管理的重要寶典。
  ◎提供績效計算公式,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並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生產績效指標協助管理者決定重點改善活動,也是生產規劃與控制的重要參數。

  本書所介紹的企業總和效率即為有系統地監控企業生產損失的有效工具,透過企業總和效率反映個別或整體生產活動的浪費,協助管理者深入解析具體的問題發生來源,進行改善。

  《企業總合效率》已經在部分企業實施多年,作者於1978年在產業界服務,赴日受訓時接觸能率管理,並於1987年進入產業輔導單位,指導許多企業建立生產績效系統,中島清一先生於1988年提出設備總合效率(OEE)之後,有些企業開始透過TPM輔導,導入OEE,效果都非常好。雖然經過這麼多年,還是有些企業不能正確應用這些績效系統,例如損失歸屬錯誤,導致績效指標被美化,不能反映真實問題;再例如不清楚指標的定義與解析方式,所以不容易採取有效的改善方案。為了協助企業,這本新著作詳細說明各生產資訊與指標意義,可作為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時的參考手冊。

  實務應用的管理方法要簡單與容易實踐,這本書有許多績效計算公式,可能會增加閱讀此書的難度,不過書中詳細列出計算公式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在應用時,可以利用資訊工具演算這些公式,省略人工計算過程。管理者閱讀此書的重點在理解各生產資訊與指標的意義,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本書從「推動企業持續改善的生產績效系統」、「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等方面來作探討,並透過案例的檢討與表單的運用,幫助企業更了解自己需要調整與改進的地方,朝向企業永續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季旋


  學歷: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 博士
  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研究所 碩士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業管理技術系 學士

  現職:
  1.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所)助理教授
  2.中華全面生產管理發展協會(CTPM協會)監事
  3.全國團結圈競賽 評審委員
  4.易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5.環球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防護公正性委員會 委員

  經歷:
  1.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外聘顧問
  2.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TPM部處長
  3.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功能輔導處 經理,副處長,處長
  4.中小企業投資服務團 委員
  5.第三屆與第四屆國家盤石獎 評審委員
  6.經濟部工業局中心衛星工廠制度推動小組 產業輔導工程師

  著作:
  《生產績效管理》,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出版

羅宇容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
  現職: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所) 專案經理
  經歷:企業總合效率個案研究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推動企業持續改善的生產績效系統
企業總合效率為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建置一個帶動成長的生產績效系統
企業總合效率(Overall Enterprise Effectiveness, OEE+)
企業總合效率(OEE+)是領先指標
企業總合效率(OEE+)是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的有效工具
管理是扎根工作
提高效率創造利潤
企業整體生產效率
全方位的績效提升模式
全員提高生產績效之基本想法
活用企業總合效率(OEE+)

第二章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之意義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系統運作流程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系統運作步驟
勞動力生產績效的計算架構
本章結論

第三章  設備生產績效管理
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簡介
運用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的時機
設備生產績效的計算架構
生產力與生產績效(總合效率)
本章結論

第四章  案例介紹
前言
個案研究
勞動力生產績效個案演練
設備生產績效個案演練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前言
整體生產績效
總合效率指標與生產管理活動
損失架構
本章結論

附錄一/漫談工業工程與管理實務
附錄二/多種少量生產之基礎工具──快速換模換線
附錄三/勞動力生產績效個案演練解答
附錄四/設備生產績效個案演練解答
 

作者序

  我在1999年曾經出版《生產績效管理》書籍,書中介紹現場資訊收集與生產系統關鍵指標的計算方法。書中內容是我在產業界服務時,赴日研習與在工廠應用的生產績效評估系統(也稱能率管理),是一本非常適合產業界參考的實用書籍。幾年前,原出版單位停止出版這本書後,經常接到產業界朋友詢問如何購買此書,遂有自行再版的念頭。

  三年前,準備再版《生產績效管理》,但是感覺原書內容過於簡單,書中只有介紹資訊收集、指標意義與計算方式,所以決定重新改寫,並於今年完稿,書名定為《企業總合效率》。新書名與現在產業界實施的全面生產保養制度(Total ProductiveMaintenance,簡稱TPM)有關,在TPM中,採用設備總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簡稱OEE)評估生產系統的績效。《生產績效管理》書中所採用的關鍵指標與OEE很類似,主要差異是兩者的生產資訊與指標名稱不同。為了不要讓讀者誤解本書內容又是一套新方法,所以在新書中,將《生產績效管理》書中所採用的指標名稱修改為與OEE相似的用詞,並且增加許多OEE未介紹的內容,例如OEE與標時低減率的整合、績效指標為生產計畫的修正參數、損失項目與對應的改善方法等,為了與設備總合效率區別,所以將此新著作定名為《企業總合效率》。

  《企業總合效率》已經在部分企業實施多年,我於1978年在產業界服務,赴日受訓時接觸能率管理,並於1987年進入產業輔導單位,指導許多企業建立生產績效系統,中島清一先生於1988年提出設備總合效率(OEE)之後,有些企業開始透過TPM輔導,導入OEE,效果都非常好。雖然經過這麼多年,還是有些企業不能正確應用這些績效系統,例如損失歸屬錯誤,導致績效指標被美化,不能反映真實問題;再例如不清楚指標的定義與解析方式,所以不容易採取有效的改善方案。為了協助企業,這本新著作詳細說明各生產資訊與指標意義,可作為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時的參考手冊。

  《企業總合效率》也適合應用在自動化工廠。工業4.0是最近的熱門話題,例如智慧工廠、自動化設備、自動收集生產資訊,及在上下游工程之間自動傳遞資訊等,這些報導很容易讓人感覺只要邁向工業4.0就可以提升競爭力,但是競爭力是相對的,當一群企業都邁向工業4.0時,仍然要比較這些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除了使用資通訊技術與自動化設備之外,收集資訊與工程間傳遞的資訊內容才是讓這些高科技產生作用的關鍵,這本著作提供了相關作法。

  實務應用的管理方法要簡單與容易實踐,這本書有許多績效計算公式,可能會增加閱讀此書的難度,不過書中詳細列出計算公式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在應用時,可以利用資訊工具演算這些公式,省略人工計算過程。管理者閱讀此書的重點在理解各生產資訊與指標的意義,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這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羅宇容小姐,是我的學生,她在碩士班的研究主題是企業總合效率,她的研究包括探討某產業龍頭企業的生產績效運作狀況,本書中的個案研究內容改寫自她的碩士論文。本書的技術諮詢許石城先生,是TPM輔導專家,他也是TPM獎的國際審查員,本書撰寫過程經常與他討論,他的豐富實務經驗增加這本書的實用性。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協助企業增強體質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期望《企業總合效率》的實施能帶給企業永續的成長。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推動企業持續改善的生產績效系統

 
企業總合效率(Overall Enterprise Effectiveness, OEE+)為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德國於2011年提出「工業4.0」之後,這個名詞在產業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造成一股趨勢,報章媒體也爭相報導,好像不談就落伍了。但是經常聽到的話題都圍繞在機器人、雲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裝置等等,所以容易讓產業界誤解,以為要達到工業4.0「智慧工廠」就要投資先端技術,若真如此,資本不夠雄厚或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是否就無法進入工業4.0的大門?
 
類似的誤解在資訊化時代(現在稱為工業3.0)就開始出現,而且到現在還持續發現類似現象。在工業3.0階段,許多企業誤解只要用電腦就能資訊化,其結果往往就是讓流程尚未合理化與標準化的企業多繳了許多學費,也就是電腦化效果不佳或失敗,再一次投入資源重作;或者管理者也不清楚要管理什麼,例如當資訊系統只發揮部分功能,管理者看到會計資訊系統可以運作,快速產生一大疊作業資訊,但是沒有系統地歸納出管理重點,就以為整體資訊系統功能已發揮。
 
影響更嚴重的是,不健全的工業3.0反而是進入工業4.0「智慧工廠」的絆腳石,例如對企業現狀流程提出改善建議時,不難聽到「因為我們已經使用某軟體系統,所以現在提出的改善流程,在我們的資訊系統無法執行」,看到此現象,不禁要問「資訊系統是用來協助企業成長還是限制企業進步?」同樣的道理,若企業誤解工業4.0「智慧工廠」的真義,只追求表相,不了解如何提升企業現在的管理體質,認為買機器人、更新設備、用雲端等等,就是追求工業4.0「智慧工廠」與提升企業管理水準,這同樣只是多繳學費而已。
 
再以資訊化為例說明,企業導入生產管理資訊系統的初期階段,經常碰到相關欄位缺乏基本或標準數據,所以系統無法運作,負責導入軟體的人員就要求建立標準數據,相關欄位有標準數據之後,系統就可以運作了。但是若企業不懂標準數據的管理方式,以標準時間為例,若企業沒有建立管理標準時間的方法,或不知標準時間如何應用,只是為了軟體的正常運作與軟體驗收,將相關欄位補齊數據,那麼未來新產品的標準時間如何產生,改善後的標準時間如何更新,標準時間在生產管理中扮演什麼功能等,這些問題就會在未來發生;但是,高階主管看到資訊系統可以快速產生許多報表,又快又多,誤認為沒有問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210
  2. 新書
    75
    $225
  3. 新書
    79
    $237
  4. 新書
    79
    $237
  5. 新書
    79
    $237
  6. 新書
    88
    $264
  7. 新書
    9
    $270
  8. 新書
    9
    $270
  9. 新書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