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解答爸媽所有的教養疑惑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解答爸媽所有的教養疑惑
定價:360
NT $ 248 ~ 324
  • 作者:尹建莉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7-03-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9568
  • ISBN13:9789573279563
  • 裝訂:平裝 / 40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9年,尹建莉的第一本教養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橫掃大陸各大暢銷排行榜。她用最直接的文字,直指育兒核心問題,一時之間蔚為風潮。當時尹建莉在書中公開了自己的 email信箱,隨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熱賣,徬徨迷惑的父母向她詢問孩子的教養問題,她至今共收到22萬多封的來信。

  ◎這 8 年來的沉浸與和家長的互動,尹建莉終於精選出70多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在2016年6月出版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叛逆、脆弱、性早熟、學習遲緩、吃喝拉撒睡、厭學、垃圾食物、不聽話、壞習慣、壞朋友、家長權威……所有的問題,尹建莉通通有解答!

  ◎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立即「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堪稱家庭教育問題的「百科全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尹建莉


  ◎作者 尹建莉是大陸著名教育學者,教育碩士,曾任基層教師,現專注於家庭教育研究和寫作。

  ◎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冊 自出版以來一直在中國家庭教育類圖書暢銷排行榜獨占鰲頭,並授權台灣、韓國、越南、泰國等多種語文版本,至今已發行600萬冊,在歐美華人中亦有廣泛影響。

  ◎遠流2015年8月所出版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她的第二本著作,榮獲2014中國好書獎(科普生活類),並獲頒2015父母必讀養育科學研究院年度自然養育人物獎。
 
 

目錄

推薦序 : 洪蘭教授 / 陳美儒老師 / 陳清圳校長/ 邢小萍校長/ 袁巧玲博士
前言
 
第 1 篇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
1-1  劃清你和孩子的界線
1-2 「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1-3  家長故意挖坑 讓孩子說話不算數
1-4  不要逼迫孩子許諾
1-5  放手的分寸怎麼拿捏?
***小問題大學問

第 2 篇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2-1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2-2 一位爺爺的求助信:孩子會不會被「慣壞」?
2-3 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嗎?
2-4 把馬桶洗乾淨,讓孩子玩去吧
*** 小問題大學

第 3 篇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
3-1 如何拒絕別人打聽孩子考試成績
3-2 不要去試探孩子對父母的愛
3-3  「逗」孩子是一種惡習
3-4  孩子怕媽媽老了
3-5  不要用說謊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說謊
3-6  孩子為什麼不想長大?
3-7寶貝,放心說出你的願望
3-8  孩子發脾氣時怎麼辦?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4 篇 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細化管理」
4-1  哺乳時間應儘量延長
4-2  不要訓練大小便
4-3  孩子吃飯太慢,怎麼辦 ?
4-4  孩子不願意刷牙,怎麼辦?
4-5  3歲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
4-6  孩子長得比較胖,怎麼辦?
4-7  如何讓孩子對垃圾食品不再感興趣?
4-8  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細化管理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5 篇 好關係才有好教育
第5-1章 夫妻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5-1-1 媽媽的強勢是彌散在家中的甲醛
5-1-2 夫妻教育理念不同怎麼辦?
5-1-3 孩子黏爸爸好嗎?
5-1-4 孩子爸爸的「放羊式」教育更勝一籌
5-1-5 如何給孩子講離婚的事?
5-2章 隔代關係並不是「難念的經」
5-2-1 堅定地把婆婆打發走
5-2-2  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5-2-3  堅持自己帶孩子是不是「很傻」?
5-3章多子女關係全靠一個「愛」字
5-3-1  如何補償被「重男輕女」的女兒?
5-3-2  老二出生後,老大生氣怎麼辦?
5-3-3  家長無意間挑撥了姐弟關係
5-3-4  意外出現的老二帶來的兩個問題如何解決?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6 篇家庭是學習的第一站
6-1章啟蒙教育與早期學習
6-1-1 出生四天的嬰兒能懂媽媽的話嗎?
6-1-2 「天才寶寶」怎麼培養?
6-1-3 學歷不高的媽媽也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6-1-4 看英文動畫片好嗎?
6-1-5 一封來自韓國的諮詢信: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
6-1-6 孩子幾歲學樂器較好?
6-2章受益一生的輕鬆學習法
6-2-1 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6-2-2 閱讀不是佛腳,不要急時才抱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7 章 性教育、人際關係培養、金錢教育
7-1章性教育要坦坦蕩蕩
7-1-1  請允許女兒愛美且漂亮
7-1-2  12歲孩子看黃色圖片,怎麼辦?
7-1-3  發現孩子手淫,怎麼辦?
7-2章引導孩子的人際關係
7-2-1  要不要和社會「同流合污」?
7-2-2  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
7-2-3  如何解決孩子間的糾紛?
7-2-4  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7-2-5  我的孩子為什麼是受氣包?
7-3章金錢教育要寬鬆
7-3-1 孩子的壓歲錢怎麼用?
7-3-2  愛不要吝嗇,錢也不要吝嗇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8 章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
8-1章走出坑人的陷阱
8-1-1  兒童「感統失調」的主要病因是成人心理失調
8-1-2 不要帶孩子去測智商
8-1-3 左撇子不需要矯正
8-1-4 要不要進名牌幼稚園?
8-1-5 「注意力不集中」是頂假冒子
8-1-6 關於「敏感期」:5歲兒子讓爸爸給他找老婆
8-1-7 要「即時滿足」,不要「延遲滿足」
8-2章處理家庭和學校間的矛盾要果斷
8-2-1  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8-2-2  惡老師是家長的懦弱培養出來的
8-2-3  孩子厭學,怎麼辦?
8-2-4  作業之痛是孩子最痛
***  小問題大學問
 
第 9 章 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孩子
9-1  信佛的媽媽為什麼狂打孩子?
9-2  接受自己的膽小,接受自己朋友少
9-3  不是孩子太膽小,是你太恐懼
9-4  幼稚園的「好老師」為什麼不是「好媽媽」?
9-5  爸爸要進監獄,怎麼和孩子說?
9-6  抑鬱症媽媽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9-7  對親人最好的祭奠是讓自己活得更好
9-8  放下恨才能愛
***  小問題大學問
 
一個特別的疑問:尹建莉的教育方法適合每個孩子嗎?
一封特殊的來信:6歲的小女孩帶動媽媽讀《好媽媽》
代後記尹建莉 : 母親與勇士 ------- 徐虹
本書參考文獻
 
 

前言

關於這本書

 
  我的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二OO九年出版時,我在書上公佈了自己的電子信箱。我可能是中國第一個這麼做的作者,至少我自己之前從未見到過。公佈電子信箱的動機是考慮到一些讀者讀了我的書,可能會有問題想要進一步溝通,我自己也需要從讀者那裡瞭解大家的回饋和需求。事實證明,這個橋梁架設得很有必要。

  隨著這本書的持續暢銷,我開始收到愈來愈多的來信,最多時每天約有三百封,現在少了很多,每天也有二、三十封,這是因為有一大部分提問轉移到微博或微信中了,幾個管道的提問加起來,平均每天也有近百條。粗略估算一下,這幾年僅電子信箱收到的郵件有近二十二萬封。所以回覆讀者提問成為我近幾年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我知道讀者向我求助不容易,所以正常情況下,所有的來信我都會看,害怕遺漏掉某個迫切的需求,但只選擇一部分回覆。不回覆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問題答案其實就在書中,讀者只要把書讀完或再認真讀一次,就會找到答案;二是有些問題不是我能解決的。比如有人問:老公經常打孩子,我管不住,讓他看你的書他不看,怎麼辦?顯然這樣的問題我愛莫能助。

  如果單是回覆這些郵件,並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我是在繁重的寫作任務下和各種社會工作之餘處理來信的,即便只是回覆一部分,這項工作也頗為繁重,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造成了我的「時間焦慮症」。我北師大的老同學、山西師大臨汾學院的竇紅梅老師看我忙不過來,在我最忙亂的時期裡替我做了一段時間「義工」。事後,她感嘆地說,真是俗話說得好,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你在這麼忙的情況下,能堅持數年回覆這麼多郵件,真是不容易!

  我不是個喜歡勤奮工作的人,也不喜歡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我想簡單悠閒地生活,而且我覺得我的兩本書對家庭教育的各方面已陳述得比較清楚,內容從胎教、啟蒙到學業、心理、人格培養、教育陷阱揭露,到婚姻關係等,涵蓋多個方面;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同時給出解決方案,家長們只要認真去讀這兩本書,很多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但在處理這些諮詢信件中,我慢慢發現,人們思想的成熟,經常是需要經過多種途徑一再地去促成的。一種意識,從「知道了」到「做到了」需要重複刺激,經過一次次意識撞擊,才能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況且,現代生活節奏愈來愈快,各種關係的糾葛和複雜性遠遠超過我們的理解和構想,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需要儘快解決,很多人沒有時間到書中慢慢尋找答案,大家需要非常明確的、能拿來就用的答案。如果我能在一些問題上給予針對性的回答,這對很多讀者是非常有價值的。事實確實是這樣,我經常收到家長回饋,不少人因為我一封郵件而獲得選擇和判斷上的幫助,使得生活及教育發生根本性的改善,這給我帶來極大的欣慰。於是我想到應該出一本問答集,以一事一議的方式,呈現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的教育智慧,惠及更多的人。

  從海量的家長來信中篩選出有代表性的問題,是項浩大工程,花費了很多時間,取捨間頗費斟酌。現在本書選取的一百封來信,是從眾多的信件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時間橫跨較大,內容涉及各方面,各具典型性。這些問題表面看是一時一地的某個人面臨的,實際卻是不分時間段、很多人共同面臨的。入選的問題大部分我已透過郵件或其他管道回覆過,有的還在博客中和大家分享過,但當時的回覆限於時間和精力,往往比較粗糙,這次在收入本書中時,我從內容到文字都進行了完善。

  對家長來信,我在儘量保持其原貌的基礎上,也做了些許修整。一是對文字進行了整理,改正了語病和錯別字,使陳述更通順些,讀起來容易些;二是為了尊重每個人的隱私,刪去了所有人的姓名,哪怕是網路暱稱,另外對所涉及的地名、行業、學校等內容也進行了修改,避免有人對號入座。唯一保留了真實姓名、位置等資訊的是那封「六歲的小女孩帶動媽媽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是徵得來信人同意的。

  我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的前言中寫過一段話——書中有不少觀點會對某些流行的認識形成衝擊,所有觀點都是我經過審慎的思考後寫下,本書有著統一的邏輯和價值觀,它的一切論點都建立在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經典永不過時,而人性總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陸地,表面看各板塊距離很遠,有大洋相隔,其實大海下面它們全部是相連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聯繫地看、簡單地看——這段話對本書同樣適用。

  看過一句話,如果「一本書,啟迪了我們的智慧,改善了我們的人生,那麼這本書就真正為我所有了」。一本好書的價值和意義,不是作者單獨完成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家長必須意識到,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自己成長。來自他人的觀念,就像岔路口的路標,給你指出正確的方向,但到達目的地,還是需要家長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其間的路程可能是比較艱難的,充滿了疑惑、不安和糾結,但只要你相信並且堅定,就一定能到達。

  所以,在此向所有和我一起努力,讓我的書變得更有價值的人表示感謝,謝謝你們!你們經由我的書領悟了「教育」之美,而我經由你們的理解體會了幸福感。親愛的朋友,也許我們永不謀面,但我們一直彼此相識!

  願生活更美好,生命更絢爛!

  感謝所有事,感恩所有人!

  仍然歡迎大家來信:[email protected]
 
尹建莉
二○一六年五月十一日

專文推薦

順其天性來教養孩子


  我們常罵孩子不聽話,我們卻沒有,或很少,蹲下來聽聽孩子要講些什麼。當你聆聽時,你會發現他的話也有他的道理,也未嘗不可以那樣做。本書作者教養她的女兒很成功,就在於她肯聽女兒的話,而且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她都會依著女兒的意思去做,不會強迫女兒聽她的。這種借力使力是最聰明的教養方法,自己更藉著教養孩子,又過了一次愉快的童年。

  這是我大力推薦這本書的原因,父母要有知識和主見,不要隨便聽三姑六婆的話,說什麼讓孩子哭到無聲才可以抱,或強迫他自己一個人睡,讓他嚇到晚上不敢起來上廁所(孩子不會無端怕黑,是大人喜歡講鬼故事去嚇孩子)。我們從實驗上看到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一個出生才四天的嬰兒放在核磁共振中,掃瞄他的大腦,同時在他耳朵旁邊播放他父母吵架的聲音。他雖然才出生四天,還聽不懂大人的話,但他大腦的恐懼中心就活化起來了。因為嬰兒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要靠大人喜歡他來保護他,所以動物小的時候都長得很可愛,長大了,臉拉長了,就沒有這麼可愛,這裡面是有演化上生存的關係,若大人丟棄他,他必死無疑(沒有母親的郊狼﹝coyote﹞死亡率比有媽媽保護的高了44%),所以諾貝爾獎得主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人愛,被拒絕是他們最害怕的地獄」。

  但是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無奈幼年期父母比他高大,不聽話時,還會挨打,只好識時務者為俊傑,暫時一切聽父母的。我們就看到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老師問孩子:「今天這麼熱,為什麼還穿羽絨衣?」孩子無奈地說:「我媽覺得冷」),所以我很贊成作者的主張,若孩子覺得不冷,父母就不要一直跟在後頭嘮叨叫他穿衣服。他冷,他自然會去穿。他不穿感冒了,就讓他吃一次苦頭,下次就學乖不敢任性了。

  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凡事父母要先示範做給他看,才能要求他。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意見,請耐心聽他說,他若有理,請依他,讓他心甘情願地做,不要讓孩子每天哭哭啼啼的過日子,他不快樂,我們也不好過,而且表面的服從不是真的服從,打罵得到的服從代價是以後青春期的叛逆。

  其實,蹲下來聽孩子講並沒有那麼困難。我兒子念小學時,我們住在美國,他早上自己走路去上學,中午我去接他回家吃午飯,他再跟我到實驗室去做功課。我家跟學校之間有條捷徑,穿過樹林就是我家後院。有一天我發現他堅決不肯走捷徑,我跟他說:「媽媽午休只有一個小時,越早到家,媽越能做午餐給你吃,吃完媽才來得及回去上班」,他還是堅決不肯。我蹲下來問時,他才說早上去上學時,穿過史密斯太太的院子,被她看到了,出來罵他,說再被她看到要放狗出來咬他。我聽了很驚訝,因為附近的鄰居都很友善。我先順他的意,走大路回家吃午飯,然後我牽著他的手,去史密斯太太家門口按電鈴,我帶他來道歉,但我也要知道為什麼她要嚇我的孩子。原來她在重新植草皮,撒了種子,而這附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穿過她的後院去學校,種子被踩深入土後,草長不出來,所以她不肯他們走。知道原委後,我們就理解了,換另一條路去上學,他也不再害怕史密斯太太。

  孩子若在外面受了委屈,家裡一定要有人可以傾聽,父母不必為孩子強出頭,重要地是保護他,讓他知道只要爸媽在,都不必怕。合理的事盡管去做,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不合理的事,媽也不會讓你做。

  教養孩子基本上是遵循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其本欲舒」,根要舒展才能長得好,那就是放他去探險,父母不放手,孩子不放膽;「其土欲故」,舊土植物比較熟悉,所以一定要帶著些舊土,人也是一樣,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比較自在,如果是完全陌生,人跟樹都會不適應,就像六十年代我們去美國留學時,有同學因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而進了精神病院;「其築欲密」,周邊的土要塞緊風來才不會搖晃,那就是安全感。這樣種下去後,讓他自在生長,不要一直挖起來看長根了沒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就好了。

  只要是生物,樹人和樹木原理是一樣的,古人一千二百年前的種樹方式仍然適用到今日的育兒上。書中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可供父母參考,我也在各篇章之前寫出我的看法或是實驗的證據。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帶給我們的喜悅遠大於我們付出的辛勞,請順著他的天性教養他,他自然會成材來回報你。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洪蘭

專文推薦

教養大小事‧建莉一手包


  「孩子長得比較胖,怎麼辦?」
  「孩子吃飯太慢,怎麼辦?」
  「發現孩子手淫,怎麼辦?」
  「我的孩子為什麼是受氣包?」
  「要不要和社會『同流合汙』?」
  「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
  「孩子的壓歲錢怎麼用?」
  「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請允許女兒愛美且漂亮」
  「不要訓練大小便」
  「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細管理」
  「如何讓孩子對垃圾食品不再感興趣」
  「把馬桶洗乾淨,讓孩子玩去吧」
  「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嗎?」
  「一位爺爺的求助信:孩子會不會被『慣壞』?」
  「愛與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尹建莉女士自二○○九年出版《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來,以暢銷近百萬冊;隨著此書的風行,她開始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對親子教養的求助信;最多時每天約三百封,現在雖然變少了,卻也每天至少二、三十封。

  從這些數萬件的求助諮詢信件裡,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來詳加解答,就是一項費時費心力的浩大工程;取捨斟酌拿捏,更要橫跨時空,考慮到涉及的內容議題,如何具有指標性與差異;尤其要顧慮到當事者的隱私,實在十分不易。

  建莉女士在台灣所有發行的書籍,我皆應出版社之邀為她寫序推薦;每一本,更創造了空前的暢銷長紅。

  透過電子郵件跟建莉女士求住諮商的就高達近二十二萬封,求助的內容從胎教的啟蒙,到上學的學業功課、人格培養、心理困擾、教育陷阱、婚姻關係,涵蓋的層面多元且博大,作者總是不厭其煩,一一回覆。

  仔細拜讀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作者明確精準、深入淺出地針對家長的提問,以她一貫親切親民的筆調,給予家長易懂且方便執行的建議。

  家長來信問:「三歲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

  建莉女士在開宗明義先予簡要回答:「不要妖魔化電子產品,不要用負面的眼光看待它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是什麼樣的家長,最後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接著在內文深度延伸表示:「可以適當轉換一下他的注意力,用更好的遊戲、更快樂的方式讓他接受其他內容。比如帶孩子外出旅行、主動帶他參加一些戶外遊戲,都可以逐漸分散他的注意力,轉移他的樂趣。」

  家長來信問:「發現孩子手淫,怎麼辦?」

  建莉女士在文章起始的提示中,直接回答:「自慰本身不會傷害身體,是認為它會損精耗氣的擔憂和焦慮才傷害身體健康;自慰本身不會導致孩子道德墮落,是自我罪惡感和羞恥感才傷害孩子心裡。」

  有別於市面上親子教養書的長篇大論,我喜歡本書作者面對為人父母的各種「疑難雜症」,卻都能切中要害,簡潔明快地回答。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著名的「精神三變」之說,他認為人的精神充滿變化的勢能,首先變為駱駝,再變為獅子,最終成為嬰兒。

  所謂駱駝,就是聽別人對你說:「你應該如何。」接著變成獅子就是你對自己說:「我要如何!」到了嬰兒,則代表全新的開始,亦即每一個當下都是全新的剎那。

  身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其實也是生命另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全新的學習開始;透過本書的Q&A,我相信許多正在為孩子教養問題困擾煩惱的爸爸媽媽,定可以如「嬰兒」般重獲學習,快樂愉悅地陪孩子成長。
 
文/陳美儒 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專文推薦

  孩子一出生,直接接觸的人就是媽媽,媽媽當然就是孩子第一個老師。

  家庭是孩子開始社會化的第一個學習場域,所處的環境會逐漸由簡單而複雜。其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他們經驗到的人際關係:例如大人或者同儕與他們的互動方式,因此給孩子安全的環境,有了溫暖、正向的親子互動,未來有助於孩子學習更專注,中學時期也才能更保持好奇心和韌性。

  但是,台灣存在太多似是而非的教養觀念,這些觀念與經驗有時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而身為一位家長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教養的核心價值。作者利用她的經驗與專業,逐一解答教養的迷思,並提醒讀者找回到身為一個人,就該具備身為一個人的價值:那就是愛與自由。

  記得我小時候,我第一次玩躲避球,卻被老師打了四個巴掌,這四個巴掌並不是我有做錯甚麼,而是接球時多走了一步,那時只看到老師氣沖沖地跑過來,大聲地說了一句話:「我教過一次,你們就全部都要會。」那時候的驚嚇,直到現在仍歷歷在目。而我回家,也不敢跟媽媽說,因為說了一定還會被打一次,那時的觀念,就是威權。這種不容挑戰的觀念,直到現在在教育界仍然聽到體罰的情事。

  這樣說,我並不是指大多數的老師就是如此或者跟孩子處於對立面。而是這個社會太依賴學校給你的一切,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保證一切沒問題。我處理過不少這樣的案例,學校頃全力幫助孩子走回正軌,發現進展很慢,甚至還往後退,於是輔導室開始追蹤家庭成因,才知道父母親對孩子的疏離,冷漠甚至溺愛,才是造成孩子偏差行為的主因。如果學校花心力與家長溝通,而家長也願意配合,那孩子很快就會回到正軌,這樣的現況跟美國近年來的研究不謀而合。

  過去二十年間小布希總統推動「無落後學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law )與歐巴馬總統「邁向巔峰教育計畫」(Race to the Top program),都是努力建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然而在美國政府努力的過程中,發現最大阻力竟然是觀念。因為大人無法全盤了解,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怎樣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利,總以為把物資送到孩子的手中,就可以幫助他們健全成長。後來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如何培養孩子擁有毅力、良知、自我控制和樂觀主義等特質,才是未來成功的關鍵,而這些關鍵一大部分跟家庭有關,這樣的結論,其實就跟作者強調的家長可以扮演好的引導者,以及給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一樣。

  好媽媽與好爸爸對孩子的成長既然如此舉足輕重,那身為父母該如何帶領孩子成長,個人有幾個建議:

  首先,多閱讀並與專業相關社群討論。坊間有很多教育的專書,但不一定每本敘述都正確,正如作者所提的,必須掌握教育核心價值中,去選擇正確的書籍,透過思辨討論,建立好的觀念。

  再來,對於孩子要能夠理解,並充分聆聽他的想法與聲音。大人常常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套到孩子身上,殊不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相同的。接納孩子各種缺點與錯誤,尊重孩子並引導孩子適性發展,這是大人必須時常提醒自己的。

  給孩子一個安全與支持的環境,包含好的家庭的氛圍與選擇好學校。家庭每一個成員都是殊勝的生命個體,尤其父母親,能夠彼此凝聚共識,不要給孩子無所適從的指示,有好的家庭文化,孩子重要成長基礎就不用擔心。另外,擇校時代已經來臨,選擇一所好的學校,父母親更需要用心,因為學校是孩子從家庭邁向社會的重要場所,也是孩子拓展經驗與真正世界連結的階段,好媽媽當然義不容辭地替孩子選擇好的學校。

  最後,保持熱忱與持續不斷地努力。一個正向積極的父母,才能帶動孩子積極樂觀。當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恆毅力,如何保持熱忱並持之以恆,這不僅是孩子的功課,同時也是父母一生要努力的方向。

  各位讀者,你準備當一個好媽媽好爸爸了嗎?好好閱讀這本書,然後加以思辨吧!
 
陳清圳校長 (雲林縣古坑華南國小校長)

專文推薦

在問答間找到方向


  我是一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不過,雖然我自認是個好老師但我應該不算是好媽媽;雖然也講過幾場有關親職教育的分享,但是,讀完這本書,不得不佩服作者尹建莉女士的用心,過濾整理了這麼多家長的疑惑,讓讀者可以很快的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時代在進步,家庭仍是每個孩子最初接觸的社會組織;尤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很多事如果可以在第一次就做對做好,相信社會應該會減少許多問題。問題是,很多爸爸嬤嬤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成為一個好父母這件事,其實是學校沒有教的課程,卻又無比重要!所以大多數人都會不想成為自己爸爸媽媽的管教模式翻版,卻又不自覺地複製了以前的模式。尹建莉老師寫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公開自己的電子信箱,並回覆讀者的問題。八年下來收到22萬多封回信,累積了許多好的互動過程,也因為這樣的回饋機制,有了這本Q&A的誕生,讓讀者因循著這本Q&A可以解惑。

  從22萬多封信件中精心挑選出近百個常見的教養問題,分為九篇,像是第一篇分別從不同年齡層,不同的事件中,梳理闡述「界限」是甚麼?為何重要?父母要如何做到?第二篇「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細化管理」;好關係才有好教育;家庭是學習的第一站;性教育、人際關係培養、金錢教育;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到第九篇「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孩子」。每一篇後面還附錄了〈小問題大學問〉用比較短小精練的Q&A形式來回應廣大讀者的疑惑。

  教育圈有句名言: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家庭的問題和問題家庭。教書三十多年,面對許多孩子及其家庭,我個人十分欣賞作者把「跟孩子畫清界限」放在第一章節。由於少子化,由於家庭型態改變,家長如何處理「關係」這些關係包括婚姻中的兩人關係,家庭中的親屬關係,還有手足關係,作者也在書中,利用回信將這些關係一一釐清。尹女士兼具學理背景與實務經驗,信手捻來都是故事,而且面對提問常常是一針見血,豪不留情面的直陳提問者的心態,因為說中要害,讓人想逃也逃不掉。對於問題的解決策略,尹女士不會說太多做不到的大道理,因為她深信要給孩子幸福的人生,家長一定要從「知道了」進步到「做到了」這樣的知行合一,孩子的問題才會得以解決!

  你已經當父母了嗎?這本家庭教育的百科全書,推薦給你!希望還來得及幫助你成為好爸爸、好媽媽。你還沒準備好當父母嗎?別猶豫了!有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Q&A》在手邊,隨時閱讀,隨時查找,想起尹女士在最後一篇的提醒—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孩子,你會了解–只有讓自己活得更好,孩子才會一樣好。書本的最後作家徐虹還寫了〈母親和勇士〉一文,「為母則強」每個人應該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母親,只是找對路?找到方法了嗎?希望我們都能在愛而非溺愛中成長,也希望我們能始終保持清醒與勇氣,在點點滴滴的小問題中學習成為「勝過好老師的好媽媽」,爸爸千萬別缺席,也要來讀一讀喔!

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邢小萍
 

內容連載

如何讓孩子對垃圾食品不再感興趣?

◇不想讓孩子對垃圾食品感興趣,可以借鑒兩種做法:1.家長做榜樣,做堅定的零食戒斷者;2.主動給孩子買各種零食,「不鼓勵也不禁止」。◇

Q

尹老師,你好:

我的孩子現在上幼稚園大班,感覺他突然到了狂吃的階段。每天從幼稚園接了回家,他就不停地要吃東西,只吃茶几上放的那些垃圾食品,到正式的飯菜上桌了,他倒不想吃了。

我一直不願意他吃垃圾食品,但管不住奶奶經常從超市亂買給他,買回來我就沒辦法了,奶奶經常偷偷給他吃。現在我在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時問他想去哪裡,他總是說去超市,買吃的。我害怕愈管愈糟,可又覺得不能不干涉,總不能任憑他吃這些東西吧。我該怎麼做呢?希望得到你的回覆,謝謝你!

A

尹建莉

你好:

垃圾食品確實是現在家長們要面對的問題。我知道有的家長自己不會給孩子買市場上販售的垃圾食品,但遇到別人熱情地給孩子遞來的油炸、膨化或染色食品時,往往因為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就讓孩子接受了。有的是一家人自己意見不統一,奶奶買了垃圾食品,媽媽不准吃,奶奶又背後偷偷給孩子吃,比如你家。還有家長既往家裡買垃圾食品,又不讓孩子多吃,或自己吃而不讓孩子吃。這些分裂行為都會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有可能激起他對垃圾食品的好感。

這件事也曾讓我頗費心思,以前也很介意,特別不願意女兒吃垃圾食品,對她的零食控制較嚴。後來經過一些事情,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覺得我對此太「如臨大敵」了,應該是沒必要。所以下面給出兩個案例,吃與不吃,如何控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參考一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9
    $248
  2. 新書
    7
    $252
  3. 新書
    7
    $252
  4. 新書
    79
    $283
  5. 新書
    79
    $284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5
  8. 新書
    8
    $288
  9. 新書
    85
    $306
  10.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