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作品:《不教養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岸見一郎作品:《不教養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定價:560
NT $ 160 ~ 392
  • 作者:岸見一郎
  • 譯者:李依蒔陳令嫻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4-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3:4711225313603
  • 裝訂:平裝 / 480頁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不教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親子實踐版.岸見一郎的第一本教養書
  不責罵、也不讚美,才是最好的教養
  父母只要無條件信賴孩子、肯定他們的價值
  孩子自然會長出獨立面對生命的勇氣

  兒子兩歲時,我在育兒上遇到了瓶頸。友人推薦我閱讀阿德勒的著作,這就是我接觸原本一無所知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起點。----岸見一郎

  阿德勒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傾全力輔導孩童,並且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

  父母和孩子能力、責任不一樣,但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

  父母不能:
  .讚美孩子:
  讚美是一種上對下的評價,建立在認為對方做不到的前提之上,被評價的人不會開心。渴望讚美的孩子,會過分追求別人的認同,甚至為了贏得讚美,不擇手段。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生,絕對不可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而放棄聽從自己的心。
  .責罵孩子:
  在責罵中長大的孩子,凡事只會考慮會不會被罵,無法自主判斷行為是否正確合宜。很多孩子把責罵當成關注,正因為可以引起父母責備,所以無法停止問題行為。有些孩子不想輸給父母,被罵的當下雖然停止搗蛋,但一犯再犯,當作反抗父母的一種形式。
  .沒有經過孩子同意,就介入孩子該面對的課題,只會讓孩子逃避自己的責任,永遠學不會自立。

  父母應該:
  .跟孩子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給予孩子勇氣,不再害怕他人的評價或失敗。
  .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無條件信賴孩子,也贏得孩子信任,建立起互相幫助的伙伴關係,讓孩子知道,你隨時可以伸出援手。
  .除非孩子向你求救,否則什麼都不說,只是靜靜守護著孩子,相信孩子能一個人克服困境。
  .讓孩子換個角度看自己,了解「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擅長多工」,孩子就會大不同。
  .把「孩子好好活著就好」當作起點,一點一點往上加分。而不是想像一個孩子的完美形象,做不到的就一點一點扣分。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貢獻、肯定自己的價值
  就有能力面對所有的人生課題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家推薦

  教養名家齊聲推薦


  蘇明進.彭菊仙.凱若媽咪.趙大樹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著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ⅠⅡ》(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今周刊)等書。

譯者簡介

李依蒔


  現役日文編輯。在翻譯這本書的同時,從孕婦進化成新手媽媽,未來希望能時時用書中的這句話提醒自己:「就算在教養之路碰到瓶頸,也不代表你就是壞媽媽,你只是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而已。」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時光穿越機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譯有《工藝之道》、《日日之器》、《平松洋子的廚房道具》、合譯《無印良品的設計》(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目錄

《不教養的勇氣》

序一  重建與孩子的心關係    蘇明進
序二  「不教養」是最佳提案    彭菊仙
序三  努力學習「收手」  凱若媽咪
序四  面對孩子不難,面對自己很難  趙大樹

前言
第1章  《阿德勒教養論》  理解孩子的言行
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是因為缺少愛?
使用蠻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理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
從怒氣中解放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托兒所的最後一天

第2章《阿德勒教養論》不罵孩子
故意討罵的孩子
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責罵,讓孩子學不會自主判斷是非
責罵也會限縮孩子的格局
關係一旦疏離,父母就幫不了孩子
不要逼迫孩子
除了責罵,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
教養孩子,態度應該堅定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父母吵架時

第3章《阿德勒教養論》不讚美孩子
不罵孩子會怎樣?
何謂適度的關注?
孩子不會一直惹麻煩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讚美的意義
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渴望認同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女兒不知不覺長大了

第4章《阿德勒教養論》給孩子勇氣
何謂「給孩子勇氣」?
接受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
把缺點轉換成優點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貢獻
教養不是扣分,是加分
做個普通人的勇氣
孩子的人生風格
為了改變人生風格
培養共同體意識
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欲求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自己思考

第5章《阿德勒教養論》幫助孩子自立
中性行為
分清楚是誰該面對的課題
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親子共同的課題
親子之間相互幫忙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用說的解決問題

第6章《阿德勒教養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尊重孩子
信賴孩子
為什麼信賴是必要的?
信賴什麼?
相信孩子有好的動機
與孩子建立互助關係
親子目標一致
今後的教養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相信孩子的韌性

後記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推薦序  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郭強生
推薦序  人生的必修課──承認自己的有限  彭懷真
推薦序  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盧建彰
推薦序  照顧失智,隨五里霧而安  林依瑩
自序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
母親是我的盟友:「那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向我訴說
儘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

第二章 接受現實的勇氣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
面對接受現實的痛苦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
就算忘了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面

第三章 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
子女無法讓父母獲得幸福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
不要期待對方說「謝謝」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
認為對方的「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面具」
子女無法報答雙親的付出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
感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
父母活著,便是對家庭有所貢獻
與其等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才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

終章 樂在「當下、眼前」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
不需要為了「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
人生不要拖延

後記
 
 

內容連載

《不教養的勇氣》

何謂適度的關注?

只是不看孩子

我女兒一歲要上托兒所時,不巧在開學前長水痘,錯過了正式送托前的試讀,也錯過了開學典禮,所以第一天去陌生的托兒所時,就必須整天都待在托兒所。

我跟托兒所老師說晚上七點會來接女兒後,就打算離開了,卻看到老師有點擔心的樣子,便補上一句:「我走了之後,孩子可能會哭。不過她不會哭太久,大概三十秒就會停了。」

晚上去接女兒時,老師告訴我:「孩子的確沒有哭很久,不過跟您說的不一樣喔,我有看著時鐘計時,她哭不到三十秒,二十秒後就停了。」

其實這不是運氣好。看不到父親而大哭的女兒,本來以為哭可以吸引旁人關注,沒想到對方關注的卻是時鐘…。我原本預估,女兒理解哭也沒用大概需要三十秒,沒想到只花二十秒她就懂了。當她一停止哭泣,老師也停止看時鐘,把她抱了起來。

孩子在眼前哭泣時,如果能像這位老師一樣,不看孩子而是看著時鐘,就不會覺得心煩意亂了。

不看孩子不好的地方

就像前文提到的,刻意不罵孩子、不看孩子,對孩子來說也是另一種關注。為了避免事情變成這樣,父母只要看孩子行為好的那一面,不要去看不好的那一面即可。

這樣講,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意思,不過實際上做起來一點也不難。

例如孩子早上睡過頭了,父母不要去看他起床的時間,對他說:「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而是看他已經起床的事實,可以跟他說:「又是新的一天,活著真好!」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或許聽不懂,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頂嘴:「說什麼蠢話!」不過他們終究有一天會了解,對父母來說,比起他們做了或不做什麼,光是活著,就是一件值得感謝的事。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沒人讚美,就不做對的事

父母以讚美教養出來的孩子,只要沒人讚美,就不會去做該做的事。例如在走廊上看到垃圾,有些孩子會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人會注意到自己撿起垃圾、放進垃圾筒;如果周遭沒人看到,就會視若無睹的走過去。

但是,我希望孩子是那種即使沒有人注意到、沒有人讚美,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就會主動去做的人。否則就跟被老師或父母責罵後,因為害怕挨罵只好停止問題行為一樣,以讚美教養出來的孩子也很會察言觀色,根據能否得到別人讚美來決定行動,無法自主思考、判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160
  2. 新書
    7
    $392